桂欣钰;李方达;任华亮;郑月宏
近年来,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4.2%的速度螺旋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大量研究指出短链脂肪酸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道功能、抗肿瘤、基因表达调控等作用[1].本研究分析了结肠癌发病与血清短链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探寻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作者:黄越海;谢文义;王佾;李铁军;郭伟;黄卫;赵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Hohenberger等[1]于2009年提出了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概念后,CME已成为结肠癌手术的标准术式.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更好的短期恢复,以及相似的根治效果[2].本研究通过比较腹腔镜辅助全结肠系膜切除 (laparoscopy-assisted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LCME)和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open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O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LCME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崔勇;姚震旦;杨宏;崔明;张成海;邢加迪;苏向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并探讨围手术期间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乳腺癌乳房重建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乳腺癌患者共计162例次乳房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45例乳腺癌患者重建术后外观效果达到优良者127例(87.6%),162例次手术42例次出现并发症(25.9%),经过38.4个月的中位随访,9例复发,3例死亡,无病生存率93.1%.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不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异体组织重建是影响外观效果的危险因素;延迟重建、异体植入物重建是影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论 尽管对生存率的影响较小,不同的手术方式会给乳房重建带来不同的结局及临床效果.重建策略的制定应基于肿瘤学安全、重建术后效果、手术后续治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作者:曹一鸣;韦长元;莫军扬;莫钦国;覃庆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0 d”于2013年12月20日入院.5年前曾因腹膜后肿物行切除手术,调取当时手术相关资料及病理切片经我院会诊为副神经节瘤.入院时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查体:左侧腰部20 cm陈旧手术瘢痕,上腹部及左侧腰部轻度压痛,其余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刘辉;于又曦;王起龙;张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弧形杆菌,对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有特定的黏附作用,并能长期定植于人类胃部.HP在全球的感染率高于50%[1].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定为Ⅰ类致癌原.现已证实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危险因素[2].
作者:孙月;程预胜;鲁克庆;李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手术并在术后接受IM辅助治疗的138例中、高危原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4.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Ki67指数(P=0.005)、肿瘤局部侵犯(P=0.026)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有关.根据两项危险因素在COX回归分析中所占不同权重建立综合评分模型,其预测IM辅助治疗后复发风险的准确性优于NIH分级(AUC:0.714比0.631);基于综合评分模型建立了复发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3%和31.1% (P<0.05).结论 对于NIH分级中、高危的患者,如果合并有肿瘤局部侵犯,或虽然没有肿瘤局部侵犯但Ki67指数>8%的患者,应尽量延长IM的辅助治疗时间.
作者:徐佳;赵文毅;庄淳;汪明;张子臻;赵刚;曹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合理的输注方式是确保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1].本研究比较周期性和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胃癌患者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普外科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收治的42例符合要求的胃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1例.排除标准:术前炎症急性期及急诊手术者;术前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术前合并糖尿病及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术式、术中输向、术后输血、病理分型等方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张海鸣;周科军;潘瑞蓉;王涛涛;周晶晶;夏松;王宏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术腔不放置引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杨刚;孔瑞;胡继盛;乔娜;王续;孙备;武林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肌球蛋白重链9(myosin heavy chain 9,MYH9)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结直肠腺癌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YH9蛋白在122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x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MYH9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结果 相对于癌旁组织,MYH9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0);MYH9表达与患者的年龄(P=0.050)、临床分期(P=0.000)、淋巴结转移(P =0.010)及远处转移(P=0.000)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MYH9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 (31/63)和86% (51/59),中位生存时间为65.4(95% CI:54.8 ~76.0)个月和95.1(95% CI:84.9~ 105.4)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37,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MYH9可作为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P =0.013).结论 MYH9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MYH9表达上调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生存时间相关.
作者:金仲田;王福顺;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所有公开发表关于胃癌组织中p-mTO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文献,由2名统计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类型采用合并危险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总生存时间采用合并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 CI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的7篇研究中,共纳入2 477例胃癌患者,结果显示p-mTOR在1 089例胃癌患者中阳性表达,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OR=0.74,95% CI:0.62 ~0.89)、胃壁侵犯深度(OR=0.76,95%CI:0.60 ~ 0.97)、淋巴结转移(OR=1.95,95%CI:1.59 ~2.39)、TNM分期(OR=0.57,95% CI:0.38 ~0.84)、肿瘤类型(OR=0.64,95%CI:0.50 ~0.83)以及总生存时间(HR=1.86,95%CI:1.60 ~2.16)均有关(均P<0.05).p-mTOR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年龄更小、淋巴转移概率更大、TNM分期更晚、肿瘤类型更倾向于肠型.结论 p-mTOR的阳性表达对胃癌的淋巴转移、TNM分期、肿瘤类型及预后有预测价值;p-mTOR阳性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阴性患者更短.
作者:许星宇;陈博;熊茂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甲状腺癌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外科技术、肿瘤治疗方法均不断提高,为早期甲状腺癌的诊断以及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了福音[1].目前甲状腺癌的治疗已经由早的单纯手术切除逐渐过渡到外科手术、内分泌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甚至靶向治疗相结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尽管如此,外科治疗仍占甲状腺癌治疗的较高权重,外科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甲状腺外科的规范化治疗上,而外科技术及器械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甲状腺癌治疗的效果.同时一些新的分子靶向药物也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孕育而生,为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内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郑向前;董莉;高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团队80例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不同,行胃癌根治术(44例)或联合手术(胃癌根治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结果 单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无影响,联合手术会影响患者术后肝功能(P=0.018).在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中,与术前Child-Pugh评分A级的患者相比,B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P =0.042).但在仅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Child-Pugh评分A级与B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P=0.012)、肿瘤分期(P=0.015)以及是否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P =0.007)是影响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术后生存期短于仅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Child A级,P=0.009;Child B级,P=0.000).结论 根据患者术前的肝功能情况进行个体化手术是治疗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关键.在胃癌根治的过程巾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并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朱崟;张正筠;周尊强;杨俊;周光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8例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108例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经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后明确诊断,其中不可吻合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81例(75.0%),可吻合型BA5例(4.6%),浓缩胆栓综合征8例(7.4%),婴儿肝炎综合征6例(5.6%),胆总管囊肿4例(3.7%),胆道发育不良2例(1.9%),胆总管自发破裂1例(0.9%),肝门处淋巴结肿大压迫l例(0.9%).对不可吻合型BA行开腹肝门空肠吻合术或腹腔镜肝门空肠吻合术,可吻合型BA及胆总管囊肿行腹腔镜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浓缩胆栓综合征、肝炎综合征和胆道发育不良行腹腔镜胆囊造瘘、胆道冲洗术,胆总管白发破裂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肝门处淋巴结肿大压迫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随访3个月~5年,行Kasai术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不尽相同,行非Kasai术患儿术后黄疸均消退,未见复发.结论 胆道闭锁、浓缩胆栓综合征及肝炎综合征是引起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常见原因,肝门或肝管空肠吻合术、胆囊造瘘胆道冲洗术是治疗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主要方法.
作者:叶国刚;段栩飞;吕志宝;刘江斌;乐盛麟;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回顾性分析联合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胃大弯折叠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and gastric plication,LSG-GP)治疗17例肥胖患者的初步效果,探讨LSG-GP是否既有良好减重效果,同时又提高手术安全性.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7例肥胖症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岁,术前身高(166±9)cm,术前体质量(107 ± 18)kg,BMI(38 ±4)kg/m2,超重体质量(EBW) (40 ±2)kg.术前体重超重时间(14±6)年,均无家族性肥胖史.
作者:占小莉;季赟;王跃东;朱锦辉;林仙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34岁.2012年2月出现左下腹疼痛,伴停止排气排便.行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扭转,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发作.2012年10月外院诊断为术后粘连性肠不全梗阻,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左下腹隐痛频繁,呈持续性,可自行缓解,与月经周期、体位变化无关.反复就诊未明确诊断,于2015年3月入住我院.
作者:吴浩旋;张弢;赵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22岁,因突发便血2h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小肠出血”.行手术切除距离回盲部1.5m处0.7m长的小肠,术后病理报告为小肠慢性炎症.出院后5d患者再次排暗红色便致失血性休克就诊于我院,考虑既往手术未能切除小肠出血灶.行全腹部多排CT三期增强检查示:左腹部约空肠区动脉期对比剂外溢,考虑活动性出血.行DSA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造影剂外溢并进入肠腔(图1).在微导管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后超选择进入原造影剂外溢血管,作为外科手术定位标志.术中于小肠吻合口上方约15cm系膜血管内可触及微导管.分段钳夹该区域小肠见其中一段小肠排空后再次充盈,考虑该处小肠出血.向微导管内注入亚甲蓝,见系膜血管至小肠肠壁逐渐蓝染,基本确定小肠出血部位(图2).切开该段小肠外侧壁,可见小肠血管畸形活动出血(图3),遂行小肠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小肠血管畸形,伴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图4).患者术后未再便血,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无黑便症状.
作者:王伟;杨栋;佟伟华;曲林琳;王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辅助的保脾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n=35)和传统手术组(n=35),对2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射频消融组34例患者通过该方法保脾成功(成功率97%),传统手术组保脾成功26例(成功率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67,P<0.05);射频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80±22)min、(116±66)ml、5例],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122±28) min、(237±192)ml、1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t=3.324,x2=4.786,P<0.05).射频消融组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例数[(113 ±72)ml、(7.8±1.2)d、2例]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246±140) ml、(t0.2±1.6)d、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7,t=4.536,x2 =4.9,P<0.05).术后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3,P>0.05).结论 与传统保脾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法简单实用,降低了保脾手术难度及风险,大限度的保留了脾脏及其功能.
作者:周涛;田银生;吴涯昆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26岁,初产妇,自诉孕12周起乳房呈快速不规则增大.体格检查:双侧巨大乳房及腋下副乳(图1),皮下静脉充盈;右侧乳房局部形成溃疡伴周围皮肤红肿等炎性改变(图2).乳腺组织随着妊娠的持续而不断增大,一直持续到孕36周,不能正常行走,长期卧床.患者同时伴有巨大的无痛性外阴肿物.妇科体格检查:患者双侧大阴唇有4个白妊娠开始进行性增大的肿物,呈花瓣形(图3).
作者:何龙波;王琳;潘铃娟;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是近年胃癌外科发展的热点,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70例,旨在探讨2D与3D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4年7月至11月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2例(3D组),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8)岁;行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48例(2D组),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9±8)岁.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术前经CT及超声内镜分期以Ⅱb期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术后病理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林韬;连长红;张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进展期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的临床效果和预后. 方法 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近端胃癌221例,其中8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139例行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82例近端胃切除手术标本巾共检出淋巴结1411枚(11 ~34枚/例),平均(17±11)枚/例,139例全胃切除手术标本巾共检出淋巴结3 345枚(14 ~ 35枚/例),平均(24±10)枚/例,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少于全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2.586,P<0.05);近端胃切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73.2%比30.2%,x2=38.291,P<0.01);近端胃切除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多于全胃切除术组(P<0.01);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全胃切除术患者(P<0.01). 结论 对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术.
作者:卢昕;孟庆彬;邵永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