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赵文毅;庄淳;汪明;张子臻;赵刚;曹晖
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特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临床诊治共识,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基本的规范.该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期望帮助临床医师在共识的指导下针对大多数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本共识反映当前该领域公认的临床经验和新研究成果,今后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作者:中华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术腔不放置引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杨刚;孔瑞;胡继盛;乔娜;王续;孙备;武林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CT)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临床上常常被用来肿瘤灭活疗效的评估.随着超声造影技术及新型造影剂的研发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肿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灭活疗效能做出可靠的评估及明确消融范围[1-2].我们对80例患者120个肝脏肿瘤病灶RFA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资料作了观察,研究应用超声造影评估射频消融术后肝脏肿瘤疗效,探讨超声造影在随访中的作用,并与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CECT)扫查结果进行比较.
作者:吴猛;郑齐超;李雄;黎萍;张跃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埃勒斯-当洛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EDS)是由胶原蛋白合成和代谢异常引起的罕见结缔组织病,以皮肤弹性过度、关节活动度大及组织脆弱为主要临床特征[1].1668年1名荷兰外科医生首次报道EDS,19世纪初Ehlers和Danlos分别对EDS进行了描述[2].基于临床特征及遗传机制,Villefranche分类法将EDS分为6种亚型,其巾血管型EDS(既往被称为EDSⅣ型)是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占EDS总数不足4%[3],发病率为1/100 000 ~ 250 000[4].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等报道了国内首例血管型EDS家系[5].
作者:桂欣钰;李方达;任华亮;郑月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合理的输注方式是确保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1].本研究比较周期性和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胃癌患者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普外科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收治的42例符合要求的胃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1例.排除标准:术前炎症急性期及急诊手术者;术前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术前合并糖尿病及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术式、术中输向、术后输血、病理分型等方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张海鸣;周科军;潘瑞蓉;王涛涛;周晶晶;夏松;王宏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34岁.2012年2月出现左下腹疼痛,伴停止排气排便.行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扭转,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发作.2012年10月外院诊断为术后粘连性肠不全梗阻,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左下腹隐痛频繁,呈持续性,可自行缓解,与月经周期、体位变化无关.反复就诊未明确诊断,于2015年3月入住我院.
作者:吴浩旋;张弢;赵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手术并在术后接受IM辅助治疗的138例中、高危原发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4.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Ki67指数(P=0.005)、肿瘤局部侵犯(P=0.026)与胃肠道间质瘤术后IM辅助治疗停药后复发有关.根据两项危险因素在COX回归分析中所占不同权重建立综合评分模型,其预测IM辅助治疗后复发风险的准确性优于NIH分级(AUC:0.714比0.631);基于综合评分模型建立了复发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预期停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3%和31.1% (P<0.05).结论 对于NIH分级中、高危的患者,如果合并有肿瘤局部侵犯,或虽然没有肿瘤局部侵犯但Ki67指数>8%的患者,应尽量延长IM的辅助治疗时间.
作者:徐佳;赵文毅;庄淳;汪明;张子臻;赵刚;曹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PD)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我们对腹腔镜脾切除加断流术进行了整体改良,术中解剖“脾蒂上缘间隙”和“胃蒂上缘间隙”,采用“两间隙两隧道法”进行手术操作,并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采用“两间隙两隧道法”手术方式完成LSPD 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价近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189例LSPD中包括34例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和21例腹腔镜下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5±52)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58±32) ml,中转开腹手术4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d.结论 术中通过建立“脾蒂上缘间隙”和“胃蒂上缘间隙”,采用“两间隙两隧道法”整体离断“脾蒂”和“胃蒂”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和出血风险,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手术方式,可作为巨脾和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常规治疗手段.
作者:唐勇;王文静;张宇;施申超;胡青钢;万赤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回顾性分析联合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胃大弯折叠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and gastric plication,LSG-GP)治疗17例肥胖患者的初步效果,探讨LSG-GP是否既有良好减重效果,同时又提高手术安全性.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7例肥胖症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岁,术前身高(166±9)cm,术前体质量(107 ± 18)kg,BMI(38 ±4)kg/m2,超重体质量(EBW) (40 ±2)kg.术前体重超重时间(14±6)年,均无家族性肥胖史.
作者:占小莉;季赟;王跃东;朱锦辉;林仙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8例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108例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经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后明确诊断,其中不可吻合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81例(75.0%),可吻合型BA5例(4.6%),浓缩胆栓综合征8例(7.4%),婴儿肝炎综合征6例(5.6%),胆总管囊肿4例(3.7%),胆道发育不良2例(1.9%),胆总管自发破裂1例(0.9%),肝门处淋巴结肿大压迫l例(0.9%).对不可吻合型BA行开腹肝门空肠吻合术或腹腔镜肝门空肠吻合术,可吻合型BA及胆总管囊肿行腹腔镜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浓缩胆栓综合征、肝炎综合征和胆道发育不良行腹腔镜胆囊造瘘、胆道冲洗术,胆总管白发破裂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肝门处淋巴结肿大压迫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随访3个月~5年,行Kasai术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不尽相同,行非Kasai术患儿术后黄疸均消退,未见复发.结论 胆道闭锁、浓缩胆栓综合征及肝炎综合征是引起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常见原因,肝门或肝管空肠吻合术、胆囊造瘘胆道冲洗术是治疗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主要方法.
作者:叶国刚;段栩飞;吕志宝;刘江斌;乐盛麟;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腘动脉外膜囊肿(cystic adventitial disease of the popliteal artery,CADPA)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该病无自愈可能,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目前,针对腘动脉外膜囊肿的诊断手段及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3例腘动脉外膜囊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岩;孙岩;杜以龙;王茂华;张十一;金星;吴学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甲状腺癌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外科技术、肿瘤治疗方法均不断提高,为早期甲状腺癌的诊断以及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了福音[1].目前甲状腺癌的治疗已经由早的单纯手术切除逐渐过渡到外科手术、内分泌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甚至靶向治疗相结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尽管如此,外科治疗仍占甲状腺癌治疗的较高权重,外科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甲状腺外科的规范化治疗上,而外科技术及器械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甲状腺癌治疗的效果.同时一些新的分子靶向药物也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孕育而生,为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内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郑向前;董莉;高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4.2%的速度螺旋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大量研究指出短链脂肪酸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道功能、抗肿瘤、基因表达调控等作用[1].本研究分析了结肠癌发病与血清短链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探寻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作者:黄越海;谢文义;王佾;李铁军;郭伟;黄卫;赵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22岁,因突发便血2h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小肠出血”.行手术切除距离回盲部1.5m处0.7m长的小肠,术后病理报告为小肠慢性炎症.出院后5d患者再次排暗红色便致失血性休克就诊于我院,考虑既往手术未能切除小肠出血灶.行全腹部多排CT三期增强检查示:左腹部约空肠区动脉期对比剂外溢,考虑活动性出血.行DSA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造影剂外溢并进入肠腔(图1).在微导管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后超选择进入原造影剂外溢血管,作为外科手术定位标志.术中于小肠吻合口上方约15cm系膜血管内可触及微导管.分段钳夹该区域小肠见其中一段小肠排空后再次充盈,考虑该处小肠出血.向微导管内注入亚甲蓝,见系膜血管至小肠肠壁逐渐蓝染,基本确定小肠出血部位(图2).切开该段小肠外侧壁,可见小肠血管畸形活动出血(图3),遂行小肠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小肠血管畸形,伴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图4).患者术后未再便血,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无黑便症状.
作者:王伟;杨栋;佟伟华;曲林琳;王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51岁,因“左下腹疼痛4个月余,发现腹壁肿物增大3d”入院.患者4个月前突感左下腹疼痛,间断发作可耐受,诊断“肠炎”,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腹痛反复发作,为持续性隐痛,偶有体温升高.查体: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可触及1个直径约10 cm质硬包块.CT检查示左下腹腔内软组织密度影,6 cm×15 cm大小,伴周围渗出性改变,其内可见1个点状高密度影(图1).入院5d后行剖腹探查术,见左侧腹壁脓肿,大小约4 cm×3 cm,与大网膜等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分离后切开脓腔,取出1根长约3 cm异物,经证实为鱼刺(图2).充分冲洗脓腔,电刀烧灼脓腔壁,探查全部小肠、结肠未见异常,用温热蒸馏水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于左结肠旁沟.术后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杨庆;姚志超;郑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Hohenberger等[1]于2009年提出了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概念后,CME已成为结肠癌手术的标准术式.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更好的短期恢复,以及相似的根治效果[2].本研究通过比较腹腔镜辅助全结肠系膜切除 (laparoscopy-assisted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LCME)和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open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O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LCME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崔勇;姚震旦;杨宏;崔明;张成海;邢加迪;苏向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并探讨围手术期间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乳腺癌乳房重建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乳腺癌患者共计162例次乳房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45例乳腺癌患者重建术后外观效果达到优良者127例(87.6%),162例次手术42例次出现并发症(25.9%),经过38.4个月的中位随访,9例复发,3例死亡,无病生存率93.1%.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不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异体组织重建是影响外观效果的危险因素;延迟重建、异体植入物重建是影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论 尽管对生存率的影响较小,不同的手术方式会给乳房重建带来不同的结局及临床效果.重建策略的制定应基于肿瘤学安全、重建术后效果、手术后续治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作者:曹一鸣;韦长元;莫军扬;莫钦国;覃庆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0 d”于2013年12月20日入院.5年前曾因腹膜后肿物行切除手术,调取当时手术相关资料及病理切片经我院会诊为副神经节瘤.入院时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查体:左侧腰部20 cm陈旧手术瘢痕,上腹部及左侧腰部轻度压痛,其余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刘辉;于又曦;王起龙;张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1周,疼痛3d”入院.既往于5年前在我院免疫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持续使用激素治疗至今(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查体:上腹部可触及1个大小约8cm×5 cm质硬包块,表面欠光滑,边界尚清,活动度较差,表面皮肤稍红,皮温正常,触之轻压痛.
作者:周威;张洪伟;柳金强;张磊;谭兆邦;洪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在累及升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治疗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69±11)岁,分析治疗特点和术后随访临床特征.结果 本组病例中6例患者支架主体采用股动脉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膜外路径显露右髂总动脉后成功送入支架.在弓上多分支血管入路处理中,均穿刺双侧肱动脉,切开显露逆行穿刺左颈动脉2例,直接逆行穿刺并预置雅培PER-CLOSE缝合器5例次.所有病例支架主体均成功释放,技术成功率100%.共在升主动脉内置入支架7枚,其中COOK Zenith TBE支架6枚,有研亿金支架1枚.支架置入后发生Ⅰ型内漏猝死1例,围手术期出现脑梗死患者1例.出院患者随访1~28个月,随访期间1例术后6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其余5例存活.复查CT显示术中支架均无明显移位和内漏,且升主动脉处病变均完全吸收.结论 TEVAR可用于经过谨慎选择的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优化腔内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
作者:张学民;张韬;张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