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于又曦;王起龙;张平
目的 评价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distal aorta angle,SAA)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32例SISMAD的患者临床资料(SISMAD组),采用1∶4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同期纳入128例非SISMAD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CTA明确诊断.测量各组患者SAA,并分为四组,组距为20°.计算组间风险比值比(odd ratio,OR),从而评价SISMAD的发病风险;并探讨两组间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SISMA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SMAD组高血压患者和吸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8%和33.6%,P<0.001)和(62.5%和42.2%,P=0.04).SISMAD组SAA明显大于对照组(74±21和49±18,P<0.001).组间OR值分别为1、11、62、79. 结论 SISMAD和吸烟、高血压、SAA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弘;吴忠隐;熊江;刘小平;许永乐;张宏鹏;贾鑫;马晓辉;王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多模式镇痛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限期行肝切除术的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组(P组,40例)和芬太尼组(C组,40例).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4 h、72 h(T2、T3)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NK、IL-4、IFN-γ及IFN-γ/IL-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芬太尼消耗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T2时P组CD3+下降幅度较C组低(t=2.155,P<0.05);T2时P组NK恢复至T0水平且高于C组(t=2.791,P<0.05),T3时C组CD3+、NK仍未恢复至T0水平(分别=3.065,3.231,P<0.05).T2时P组IL-4水平低于C组,IFN-γ水平高于C组(分别t=2.173,2.100,P<0.05),P组IFN-γ/IL-4在T2、T3高于C组(分别t=3.259,2.203,P<0.05).P组静息及咳嗽状态下术后2、6、12、24 h VAS评分低于C组(静息分别t=8.661,9.726,9.147,7.109,P<0.05;咳嗽分别t=8.569,9.614,9.144,8.509,P<0.05),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t=2.636,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的多模式镇痛可增强肝癌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用量,改善肝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朱剑宇;荚卫东;许戈良;李建生;马金良;谢言虎;张翠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46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0 d”于2013年12月20日入院.5年前曾因腹膜后肿物行切除手术,调取当时手术相关资料及病理切片经我院会诊为副神经节瘤.入院时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查体:左侧腰部20 cm陈旧手术瘢痕,上腹部及左侧腰部轻度压痛,其余未见阳性体征.
作者:刘辉;于又曦;王起龙;张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22岁,因突发便血2h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小肠出血”.行手术切除距离回盲部1.5m处0.7m长的小肠,术后病理报告为小肠慢性炎症.出院后5d患者再次排暗红色便致失血性休克就诊于我院,考虑既往手术未能切除小肠出血灶.行全腹部多排CT三期增强检查示:左腹部约空肠区动脉期对比剂外溢,考虑活动性出血.行DSA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造影剂外溢并进入肠腔(图1).在微导管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后超选择进入原造影剂外溢血管,作为外科手术定位标志.术中于小肠吻合口上方约15cm系膜血管内可触及微导管.分段钳夹该区域小肠见其中一段小肠排空后再次充盈,考虑该处小肠出血.向微导管内注入亚甲蓝,见系膜血管至小肠肠壁逐渐蓝染,基本确定小肠出血部位(图2).切开该段小肠外侧壁,可见小肠血管畸形活动出血(图3),遂行小肠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小肠血管畸形,伴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图4).患者术后未再便血,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无黑便症状.
作者:王伟;杨栋;佟伟华;曲林琳;王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在累及升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治疗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69±11)岁,分析治疗特点和术后随访临床特征.结果 本组病例中6例患者支架主体采用股动脉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膜外路径显露右髂总动脉后成功送入支架.在弓上多分支血管入路处理中,均穿刺双侧肱动脉,切开显露逆行穿刺左颈动脉2例,直接逆行穿刺并预置雅培PER-CLOSE缝合器5例次.所有病例支架主体均成功释放,技术成功率100%.共在升主动脉内置入支架7枚,其中COOK Zenith TBE支架6枚,有研亿金支架1枚.支架置入后发生Ⅰ型内漏猝死1例,围手术期出现脑梗死患者1例.出院患者随访1~28个月,随访期间1例术后6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其余5例存活.复查CT显示术中支架均无明显移位和内漏,且升主动脉处病变均完全吸收.结论 TEVAR可用于经过谨慎选择的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优化腔内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
作者:张学民;张韬;张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男,35岁,因“反复腹痛4年,加重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6d”入院.患者4年前于当地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后,反复发生腹部不适.查体:腹部平坦,腹肌紧张,上腹部及右侧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全腹部未触及包块.右下腹可见长约4 cm竖行陈旧性手术瘢痕.直肠指检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8.6×109/L,N 0.815.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中上腹部小肠管堆集,局部肠管壁增厚,可见“同心圆”征,增强后明显强化,并见分层影(图1).腹腔内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盆腔内少量积液.术前诊断为“肠套叠”.
作者:周宇;乔唐;陈平;徐永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辅助的保脾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n=35)和传统手术组(n=35),对2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射频消融组34例患者通过该方法保脾成功(成功率97%),传统手术组保脾成功26例(成功率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67,P<0.05);射频消融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80±22)min、(116±66)ml、5例],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122±28) min、(237±192)ml、1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t=3.324,x2=4.786,P<0.05).射频消融组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输血例数[(113 ±72)ml、(7.8±1.2)d、2例]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246±140) ml、(t0.2±1.6)d、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7,t=4.536,x2 =4.9,P<0.05).术后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3,P>0.05).结论 与传统保脾手术相比,射频消融法简单实用,降低了保脾手术难度及风险,大限度的保留了脾脏及其功能.
作者:周涛;田银生;吴涯昆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预处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 方法 采用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SAP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另取20只雄性SD大鼠仅胰管注射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连续3d皮下注射rhGH,1 U·kg-1·d-1,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在12h,24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及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浆内毒素(Endotoxin)和D-乳酸(D-lactate)水平.同时比较各组间的肝细胞凋亡程度和胰腺病理评分.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实验组ALT、AST、TNF-α、IL-1β、MDA、内毒素和D--酸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在术后12 h和24 h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ALT、AST、TNF-α、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在术后12h和24 h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1β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MDA水平在术后12h和24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3),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预处理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钟朝辉;周迈;王达庆;焦岗军;邓五一;冷希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1周,疼痛3d”入院.既往于5年前在我院免疫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持续使用激素治疗至今(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查体:上腹部可触及1个大小约8cm×5 cm质硬包块,表面欠光滑,边界尚清,活动度较差,表面皮肤稍红,皮温正常,触之轻压痛.
作者:周威;张洪伟;柳金强;张磊;谭兆邦;洪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特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临床诊治共识,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基本的规范.该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期望帮助临床医师在共识的指导下针对大多数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本共识反映当前该领域公认的临床经验和新研究成果,今后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作者:中华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团队80例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不同,行胃癌根治术(44例)或联合手术(胃癌根治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结果 单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无影响,联合手术会影响患者术后肝功能(P=0.018).在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中,与术前Child-Pugh评分A级的患者相比,B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P =0.042).但在仅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Child-Pugh评分A级与B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P=0.012)、肿瘤分期(P=0.015)以及是否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P =0.007)是影响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术后生存期短于仅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Child A级,P=0.009;Child B级,P=0.000).结论 根据患者术前的肝功能情况进行个体化手术是治疗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关键.在胃癌根治的过程巾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并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朱崟;张正筠;周尊强;杨俊;周光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肌球蛋白重链9(myosin heavy chain 9,MYH9)表达与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结直肠腺癌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YH9蛋白在122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x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MYH9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 结果 相对于癌旁组织,MYH9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0);MYH9表达与患者的年龄(P=0.050)、临床分期(P=0.000)、淋巴结转移(P =0.010)及远处转移(P=0.000)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MYH9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 (31/63)和86% (51/59),中位生存时间为65.4(95% CI:54.8 ~76.0)个月和95.1(95% CI:84.9~ 105.4)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37,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MYH9可作为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P =0.013).结论 MYH9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MYH9表达上调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生存时间相关.
作者:金仲田;王福顺;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埃勒斯-当洛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EDS)是由胶原蛋白合成和代谢异常引起的罕见结缔组织病,以皮肤弹性过度、关节活动度大及组织脆弱为主要临床特征[1].1668年1名荷兰外科医生首次报道EDS,19世纪初Ehlers和Danlos分别对EDS进行了描述[2].基于临床特征及遗传机制,Villefranche分类法将EDS分为6种亚型,其巾血管型EDS(既往被称为EDSⅣ型)是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占EDS总数不足4%[3],发病率为1/100 000 ~ 250 000[4].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等报道了国内首例血管型EDS家系[5].
作者:桂欣钰;李方达;任华亮;郑月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弧形杆菌,对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有特定的黏附作用,并能长期定植于人类胃部.HP在全球的感染率高于50%[1].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定为Ⅰ类致癌原.现已证实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危险因素[2].
作者:孙月;程预胜;鲁克庆;李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CT)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临床上常常被用来肿瘤灭活疗效的评估.随着超声造影技术及新型造影剂的研发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肿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灭活疗效能做出可靠的评估及明确消融范围[1-2].我们对80例患者120个肝脏肿瘤病灶RFA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资料作了观察,研究应用超声造影评估射频消融术后肝脏肿瘤疗效,探讨超声造影在随访中的作用,并与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CECT)扫查结果进行比较.
作者:吴猛;郑齐超;李雄;黎萍;张跃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腘动脉外膜囊肿(cystic adventitial disease of the popliteal artery,CADPA)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该病无自愈可能,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目前,针对腘动脉外膜囊肿的诊断手段及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3例腘动脉外膜囊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岩;孙岩;杜以龙;王茂华;张十一;金星;吴学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8例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108例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患儿经腹腔镜探查、胆道造影后明确诊断,其中不可吻合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81例(75.0%),可吻合型BA5例(4.6%),浓缩胆栓综合征8例(7.4%),婴儿肝炎综合征6例(5.6%),胆总管囊肿4例(3.7%),胆道发育不良2例(1.9%),胆总管自发破裂1例(0.9%),肝门处淋巴结肿大压迫l例(0.9%).对不可吻合型BA行开腹肝门空肠吻合术或腹腔镜肝门空肠吻合术,可吻合型BA及胆总管囊肿行腹腔镜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浓缩胆栓综合征、肝炎综合征和胆道发育不良行腹腔镜胆囊造瘘、胆道冲洗术,胆总管白发破裂行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肝门处淋巴结肿大压迫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随访3个月~5年,行Kasai术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不尽相同,行非Kasai术患儿术后黄疸均消退,未见复发.结论 胆道闭锁、浓缩胆栓综合征及肝炎综合征是引起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常见原因,肝门或肝管空肠吻合术、胆囊造瘘胆道冲洗术是治疗外科相关性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主要方法.
作者:叶国刚;段栩飞;吕志宝;刘江斌;乐盛麟;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n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患者手术和溶栓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51例ASMVT患者进行手术和溶栓治疗并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组的ASMVT误诊率高达53% (27/51).增强CT扫描对ASMVT确诊率达到96% (48/50).51例患者中25例接受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术后复发6例,其中死亡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及后继抗凝治疗,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血栓性疾病史、发病至治疗时间、抗凝治疗时间<6个月、肠坏死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发病至治疗时间>72 h是ASMVT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急腹症患者应怀疑ASMVT,腹部增强CT可作为确诊该病的首选.
作者:杨玲飞;许俊;刘小孙;金海龙;张卿;高原;沈倩云;于吉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4.2%的速度螺旋递增,远超2%的国际水平.大量研究指出短链脂肪酸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道功能、抗肿瘤、基因表达调控等作用[1].本研究分析了结肠癌发病与血清短链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探寻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作者:黄越海;谢文义;王佾;李铁军;郭伟;黄卫;赵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Hohenberger等[1]于2009年提出了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概念后,CME已成为结肠癌手术的标准术式.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同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更好的短期恢复,以及相似的根治效果[2].本研究通过比较腹腔镜辅助全结肠系膜切除 (laparoscopy-assisted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LCME)和开腹全结肠系膜切除(open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O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LCME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崔勇;姚震旦;杨宏;崔明;张成海;邢加迪;苏向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