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opQ等位基因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中的作用

孙月;程预胜;鲁克庆;李玉民

关键词:
摘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弧形杆菌,对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有特定的黏附作用,并能长期定植于人类胃部.HP在全球的感染率高于50%[1].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定为Ⅰ类致癌原.现已证实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危险因素[2].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肠异物误诊肠套叠一例

    患者男,35岁,因“反复腹痛4年,加重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6d”入院.患者4年前于当地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后,反复发生腹部不适.查体:腹部平坦,腹肌紧张,上腹部及右侧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全腹部未触及包块.右下腹可见长约4 cm竖行陈旧性手术瘢痕.直肠指检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8.6×109/L,N 0.815.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中上腹部小肠管堆集,局部肠管壁增厚,可见“同心圆”征,增强后明显强化,并见分层影(图1).腹腔内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盆腔内少量积液.术前诊断为“肠套叠”.

    作者:周宇;乔唐;陈平;徐永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生长激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预处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肝脏损伤的作用. 方法 采用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制作大鼠SAP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另取20只雄性SD大鼠仅胰管注射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连续3d皮下注射rhGH,1 U·kg-1·d-1,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在12h,24 h后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及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浆内毒素(Endotoxin)和D-乳酸(D-lactate)水平.同时比较各组间的肝细胞凋亡程度和胰腺病理评分.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实验组ALT、AST、TNF-α、IL-1β、MDA、内毒素和D--酸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在术后12 h和24 h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ALT、AST、TNF-α、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在术后12h和24 h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1β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MDA水平在术后12h和24 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3),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预处理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钟朝辉;周迈;王达庆;焦岗军;邓五一;冷希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hopQ等位基因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弧形杆菌,对人类胃黏膜上皮细胞有特定的黏附作用,并能长期定植于人类胃部.HP在全球的感染率高于50%[1].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定为Ⅰ类致癌原.现已证实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危险因素[2].

    作者:孙月;程预胜;鲁克庆;李玉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n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SMVT)患者手术和溶栓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51例ASMVT患者进行手术和溶栓治疗并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组的ASMVT误诊率高达53% (27/51).增强CT扫描对ASMVT确诊率达到96% (48/50).51例患者中25例接受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术后复发6例,其中死亡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及后继抗凝治疗,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血栓性疾病史、发病至治疗时间、抗凝治疗时间<6个月、肠坏死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病史、脾脏切除术、发病至治疗时间>72 h是ASMVT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急腹症患者应怀疑ASMVT,腹部增强CT可作为确诊该病的首选.

    作者:杨玲飞;许俊;刘小孙;金海龙;张卿;高原;沈倩云;于吉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乳腺癌乳房重建术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并探讨围手术期间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乳腺癌乳房重建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乳腺癌患者共计162例次乳房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145例乳腺癌患者重建术后外观效果达到优良者127例(87.6%),162例次手术42例次出现并发症(25.9%),经过38.4个月的中位随访,9例复发,3例死亡,无病生存率93.1%.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不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异体组织重建是影响外观效果的危险因素;延迟重建、异体植入物重建是影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论 尽管对生存率的影响较小,不同的手术方式会给乳房重建带来不同的结局及临床效果.重建策略的制定应基于肿瘤学安全、重建术后效果、手术后续治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作者:曹一鸣;韦长元;莫军扬;莫钦国;覃庆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周期性与持续性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的影响

    合理的输注方式是确保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1].本研究比较周期性和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胃癌患者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普外科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收治的42例符合要求的胃癌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21例.排除标准:术前炎症急性期及急诊手术者;术前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术前合并糖尿病及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术式、术中输向、术后输血、病理分型等方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张海鸣;周科军;潘瑞蓉;王涛涛;周晶晶;夏松;王宏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是近年胃癌外科发展的热点,可以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70例,旨在探讨2D与3D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4年7月至11月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22例(3D组),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8)岁;行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48例(2D组),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9±8)岁.两组患者术前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术前经CT及超声内镜分期以Ⅱb期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术后病理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林韬;连长红;张慧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腔内隔绝术在累及升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在累及升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治疗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69±11)岁,分析治疗特点和术后随访临床特征.结果 本组病例中6例患者支架主体采用股动脉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膜外路径显露右髂总动脉后成功送入支架.在弓上多分支血管入路处理中,均穿刺双侧肱动脉,切开显露逆行穿刺左颈动脉2例,直接逆行穿刺并预置雅培PER-CLOSE缝合器5例次.所有病例支架主体均成功释放,技术成功率100%.共在升主动脉内置入支架7枚,其中COOK Zenith TBE支架6枚,有研亿金支架1枚.支架置入后发生Ⅰ型内漏猝死1例,围手术期出现脑梗死患者1例.出院患者随访1~28个月,随访期间1例术后6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死亡,其余5例存活.复查CT显示术中支架均无明显移位和内漏,且升主动脉处病变均完全吸收.结论 TEVAR可用于经过谨慎选择的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优化腔内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

    作者:张学民;张韬;张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mTO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所有公开发表关于胃癌组织中p-mTO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文献,由2名统计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类型采用合并危险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总生存时间采用合并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 CI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的7篇研究中,共纳入2 477例胃癌患者,结果显示p-mTOR在1 089例胃癌患者中阳性表达,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OR=0.74,95% CI:0.62 ~0.89)、胃壁侵犯深度(OR=0.76,95%CI:0.60 ~ 0.97)、淋巴结转移(OR=1.95,95%CI:1.59 ~2.39)、TNM分期(OR=0.57,95% CI:0.38 ~0.84)、肿瘤类型(OR=0.64,95%CI:0.50 ~0.83)以及总生存时间(HR=1.86,95%CI:1.60 ~2.16)均有关(均P<0.05).p-mTOR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年龄更小、淋巴转移概率更大、TNM分期更晚、肿瘤类型更倾向于肠型.结论 p-mTOR的阳性表达对胃癌的淋巴转移、TNM分期、肿瘤类型及预后有预测价值;p-mTOR阳性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阴性患者更短.

    作者:许星宇;陈博;熊茂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状腺全切术后不留置引流的可行性研究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我院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术腔不放置引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作者:杨刚;孔瑞;胡继盛;乔娜;王续;孙备;武林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端-角”吻合在腹腔镜下直肠低位双吻合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一种改良直肠低位双吻合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腹腔镜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直肠低位双吻合的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改良组(51例)和常规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学检查结果、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多于常规组[(169±23)比(150±42) min,t=-3.150,P<0.05],而引流管留置天数[(7.9±2.9)比(10.8±11.6)d,t=1.999,P<0.05]和术后住院天数[(10.0±3.6)d比(13.3±13.7)d,t=1.025,P<0.05]短于常规组;改良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2.0%比18.9%,x2=4.402,P<0.05)以及里急后重感的发生率(3.9%比17.6%,x2 =4.110,P<0.05)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拔导尿管时间、吻合口出血、肠梗阻、再次手术造口以及术后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的腹腔镜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相比,“端-角”吻合降低了术后吻合口瘘及“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韩善亮;陈少骥;莫秦良;马远明;宋世铎;赵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进展期近端胃癌近端胃与全胃切除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进展期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的临床效果和预后. 方法 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近端胃癌221例,其中8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139例行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并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82例近端胃切除手术标本巾共检出淋巴结1411枚(11 ~34枚/例),平均(17±11)枚/例,139例全胃切除手术标本巾共检出淋巴结3 345枚(14 ~ 35枚/例),平均(24±10)枚/例,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少于全胃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2.586,P<0.05);近端胃切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73.2%比30.2%,x2=38.291,P<0.01);近端胃切除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多于全胃切除术组(P<0.01);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全胃切除术患者(P<0.01). 结论 对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术.

    作者:卢昕;孟庆彬;邵永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团队80例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不同,行胃癌根治术(44例)或联合手术(胃癌根治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结果 单纯胃癌根治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无影响,联合手术会影响患者术后肝功能(P=0.018).在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中,与术前Child-Pugh评分A级的患者相比,B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P =0.042).但在仅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Child-Pugh评分A级与B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50岁(P=0.012)、肿瘤分期(P=0.015)以及是否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P =0.007)是影响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术后生存期短于仅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Child A级,P=0.009;Child B级,P=0.000).结论 根据患者术前的肝功能情况进行个体化手术是治疗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关键.在胃癌根治的过程巾同时处理门静脉高压症并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朱崟;张正筠;周尊强;杨俊;周光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甲状腺恶性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外科技术、肿瘤治疗方法均不断提高,为早期甲状腺癌的诊断以及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了福音[1].目前甲状腺癌的治疗已经由早的单纯手术切除逐渐过渡到外科手术、内分泌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甚至靶向治疗相结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尽管如此,外科治疗仍占甲状腺癌治疗的较高权重,外科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甲状腺外科的规范化治疗上,而外科技术及器械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甲状腺癌治疗的效果.同时一些新的分子靶向药物也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孕育而生,为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内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郑向前;董莉;高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治共识(2015版)

    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特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临床诊治共识,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个基本的规范.该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期望帮助临床医师在共识的指导下针对大多数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本共识反映当前该领域公认的临床经验和新研究成果,今后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作者:中华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成人直肠重复畸形一例

    患者女,34岁.2012年2月出现左下腹疼痛,伴停止排气排便.行钡剂灌肠示乙状结肠扭转,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发作.2012年10月外院诊断为术后粘连性肠不全梗阻,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左下腹隐痛频繁,呈持续性,可自行缓解,与月经周期、体位变化无关.反复就诊未明确诊断,于2015年3月入住我院.

    作者:吴浩旋;张弢;赵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巨乳症伴外阴异位乳腺异常增生一例

    患者女,26岁,初产妇,自诉孕12周起乳房呈快速不规则增大.体格检查:双侧巨大乳房及腋下副乳(图1),皮下静脉充盈;右侧乳房局部形成溃疡伴周围皮肤红肿等炎性改变(图2).乳腺组织随着妊娠的持续而不断增大,一直持续到孕36周,不能正常行走,长期卧床.患者同时伴有巨大的无痛性外阴肿物.妇科体格检查:患者双侧大阴唇有4个白妊娠开始进行性增大的肿物,呈花瓣形(图3).

    作者:何龙波;王琳;潘铃娟;金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回肠子宫内膜异位致肠梗阻合并阑尾黏液肿瘤一例

    患者女,43岁.已婚,孕1产1.因“反复腹胀腹痛半年余,此次发作十余天伴停止排气排便”,于2015年1月27日入院.近半年来,曾多次发作腹胀、腹痛,呈阵发性,自觉腹中有气游走不定,偶尔伴有呕吐.住院后予以胃肠减压、灌肠等处理后症状可缓解.十余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再次发作.自诉有痛经史8年,主要表现为脐周隐痛不适,月经来潮前明显,月经完毕不适感消失;无黑便、血便等症状.查体: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全腹散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腹部立位片:腹部见多个气液平面.CT:小肠节段性扩张,管腔内见气液平面,盆腔少量积液.

    作者:胡林;李红浪;赖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消化道穿孔引起腹壁异物肉芽肿一例

    患者,女,23岁.因“发现上腹部包块1周,疼痛3d”入院.既往于5年前在我院免疫科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持续使用激素治疗至今(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查体:上腹部可触及1个大小约8cm×5 cm质硬包块,表面欠光滑,边界尚清,活动度较差,表面皮肤稍红,皮温正常,触之轻压痛.

    作者:周威;张洪伟;柳金强;张磊;谭兆邦;洪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加胃折叠术治疗肥胖病的疗效

    回顾性分析联合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胃大弯折叠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and gastric plication,LSG-GP)治疗17例肥胖患者的初步效果,探讨LSG-GP是否既有良好减重效果,同时又提高手术安全性.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7例肥胖症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岁,术前身高(166±9)cm,术前体质量(107 ± 18)kg,BMI(38 ±4)kg/m2,超重体质量(EBW) (40 ±2)kg.术前体重超重时间(14±6)年,均无家族性肥胖史.

    作者:占小莉;季赟;王跃东;朱锦辉;林仙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