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李小伟;康春博;陈秀峰;王德仲;李文强;李旭斌;刘金洪;郑建伟
患者女,农民,73岁,因“厌食1年”于2014年7月4号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厌食,伴全身乏力,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无异常,体温37℃,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 不均匀强化痛,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9×1012/L,血小板148×109/L,白细胞16.74×109/L,血红蛋白102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871.
作者:高胜强;黄立栋;单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儿男,2岁,9 kg.因腹痛伴呕吐、腹胀8d入院.近期有吃龙眼的病史.腹部立位X线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空腔脏器穿孔.查体:精神差,急性病容,腹部隆起,未见胃肠型,患儿反应差,腹部压痛、反跳痛触诊不理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行剖腹探查+肠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开腹探查见腹膜严重充血、水肿增厚、脓苔附着,腹腔渗液为淡黄色脓性,约150 ml.探查全部小肠,全长约260 cm,小肠肠壁严重水肿,表面见较多弥漫性不规则的结节样组织,伴节段性的狭窄.距回盲部30 cm回肠可见肠管梗阻处,其内为龙眼核.距回盲部约70 cm处可见针眼样大小小肠穿孔,周围附着脓苔.将穿孔周围肠管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从切口取出龙眼核,双层横向吻合肠管壁封闭穿孔肠管.之后患儿反复因肠穿孔连续行5次手术,每次手术与上次手术间隔时间少9d,多181 d,中位数时间94 d.该患儿共行6次手术,病理报告均提示弥漫性小肠节细胞神经瘤病(图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神经纤维S-100阳性(图2)、NSE阳性(图3)、Syn阳性(图4)、GFAP阳性、NeuN阴性、SMA阴性.患儿第6次手术后随访半年余,喂养良好,生长发育可,无不适症状,排气、排便正常.
作者:舒俊;卞红强;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进行术前分期,分析不同分期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ⅡA(T3N0M0)期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多排螺旋CT的评估,比较评估结果与预后的差异.结果 多排螺旋CTT分期情况:T2期1例、T3期33例和T4期63例,其中T3期和T4期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174,P=0.002);在Cox风险回归评估中,T分期为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3年DFS的独立的危险因素(RR=5.919,95% CI:1.301~26.933,P=0.021).多排螺旋CT对肿瘤浸润深度(extramural tumor depth,EMD)进行测量:EMD<1 mm者13例、EMD在1~5 mm者31例、EMD在5~15 mm者39例、EMD> 15 mm者14例,其中EMD 1 ~5 mm与5~ 15 mm比较,3年DFS x2=4.549,P=0.033)及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X2=10.3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Cox风险回归评估中,EMD为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5年OS的独立因素(RR=8.001,95% CI:1.657 ~ 38.664,P=0.010).结论 多排螺旋CT能够进行结肠癌的术前分期,其T分期及EMD可作为影响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崔艳成;丁国良;郭鹏;王屹;姚旬;杨素行;高志冬;王军;叶颖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7岁.于2015年8月16日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0d,加剧1d”入院,查体:腹平,腹肌紧张,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上腹部CT提示:肝脏右叶实质性占位伴出血.遂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约500 ml血性液体,肝周明显,盆腔少量积血,网膜、结肠、小肠未见转移结节,肿瘤位于右肝后下段(Ⅵ),呈外生性,与周围网膜、横结肠系膜及十二指肠粘连,肿瘤外侧见一破口伴出血,同时累及侧腹壁肌肉及部分膈肌(图1).
作者:宋广元;叶再元;石吉;张鸿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8例. 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近期疗效显示,结石清除率84.2%,平均取石次数(2.6±0.9)次,经皮肝扩张瘘道直径平均(18.4±0.6)F,从经皮肝穿刺造瘘到取石平均需(7.2±0.7)d.平均手术时间为(68±20) min,术中出血量(20±13)ml,住院时间(4±2)d.结石完全清除的32例患者1.5年随访复发率为37.5% (12/32),1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有结石残留的患者复发率为83.8%(5/6),1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在治疗首次肝内胆管结石、多次胆道术后复发肝内胆管结石或残留肝内胆管结石方面均是安全、有效、易重复的方法.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徐恕;张剑权;符国珍;吕明;周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C、D级病变可首选腔内治疗[1].然而支架再狭窄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有研究提出,流出道不佳是影响股动脉支架通畅率的重要因素[2].本文收集采用腔内治疗的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膝下血管通畅条数对腔内治疗后支架通畅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闫醒军;贾鑫;刘小平;吴忠隐;刘杰;熊江;贾森皓;葛阳阳;郭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5-羟色胺2B受体(5-hydroxytryptamine,5-HT2BR)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血液及胃液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取胃癌组织石蜡标本30份,胃溃疡石蜡标本10份,胃癌患者的胃液、血液及新鲜瘤组织标本各15份,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5例血液和胃液样本,胃黏膜组织样本5例,分别用ELISA法及PV-9000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5-HT2BR的表达量.结果 5-HT2BR在胃良性病变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5-HT2BR在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T2BR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积分光密度值、阳性面积与高、中分化胃癌组织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5-HT2BR表达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胃癌患者胃液及血液中5-HT2BR表达量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5-HT2BR在胃癌患者血液、胃液及瘤体中表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并且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胃癌组织.
作者:周航宇;姜淮芜;陈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68岁,既往体健,因“左上腹不适3年”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静脉曲张及蜘蛛痣,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无压痛,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6.43×109/L,N 0.758,LY1.03×109/L,Hb 108 g/L,血清白蛋白36.8g/L;肿瘤标志物:AFP 2.16 ng/ml,CEA 0.6 ng/ml,CA19-9 2.9 ng/ml.CT提示:脾脏实质内见多发性混杂低密度灶,内伴散在钙化灶,脾脏占位,血管瘤?盆腔内见微量积液(图1).
作者:周寰昊;阮小蛟;陈祥建;郑晓风;蒋飞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67岁,反复右上腹痛7d,伴恶心呕吐、全腹痛2d入院.自述在脐周可触及鸡蛋大小肿块,活动度大.入院查: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有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脐下可触及4 cm ×3.5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大,可从左中下腹推至右下腹.腹部彩超示胆囊结石,腹部CT提示,小肠套叠(图1).既往有30年胆囊结石病史.诊断:(1)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肠梗阻;(3)腹部肿物性质待定.全麻下行腹部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150 cm小肠内有一质硬肿块,近端小肠明显扩张.纵行切开肠管,见一大小约4cm×3.5cm大结石(图2).取出结石横行缝合肠管.探查胆囊见其周大网膜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包囊粘连,分离粘连后,见胆囊底体部与十二指肠相互交通形成内漏.术中明确致小肠梗阻结石为胆囊结石经胆囊十二指肠内漏入肠道所致.切除胆囊.因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明显,再行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图3).术后7d,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赵德芳;董勤;张春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65岁,因“慢性脂肪泻1年,发现左肝占位8个月”入院.患者自2014年6月起无明显原因经常性腹泻,每天3~5次不等,带油滴,无黏液脓血便,无腹痛、呕吐、发热.腹部B超及MR提示:(1)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2)肝左叶囊实性占位.临床诊断:(1)慢性胰腺炎;(2)左肝占位:肝囊腺瘤可能,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准备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胸部CT检查考虑肺结核,转至结核病专科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予以抗痨治疗7个月,CT复查:肺结核病灶吸收,肝囊实性病灶增大,再次以(1)左肝占位:肝囊腺瘤?(2)慢性胰腺炎收住我科.
作者:傅天啸;周伟平;傅永清;周剑;程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54例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此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既往手术包括胃切除术后16例,胆囊切除或保胆取石术后19例,胆管切开取石术后19例.与既往手术间隔时间为3d至37年,中位时间为9年.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0例,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24例,胆总管结石直径为(10-8)mm.手术时间(154 ±41)min,出血量(37±29) ml,术后住院时间(6±2)d.术后胆漏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中转开腹l例.因结石嵌顿于Odii括约肌结石残留1例.结论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资深的腹腔镜胆道专业医师安全可行.
作者:李欣;侯纯升;徐智;王立新;凌晓峰;王港;崔龙;修典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口服超声助显剂超声检查(oral ultrasonic contrast agent ultrasonography,OUCAUS)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细胞黏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检测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胃镜和OUCAUS检查并进行术前分期,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术前血清MCP-1和CAM-1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结果 OUCAUS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9.9%、82.9%和88.6%,血清MCP-1和CAM-1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期关系密切(均P <0.05),OUCAUS联合血清MCP-1和CAM-1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3.0%、93.9%和98.6%,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仅依赖OUCAUS分期的准确率.结论 胃癌的病理分期与血清MCP-1和CAM-1表达密切相关,OUCAUS联合术前检测血清MCP-1和CAM-1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胃癌浸润及转移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张超贤;秦咏梅;李光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47岁,因“胃大部切除术后8年,查体发现肝占位1个月”入院,8年前因“胃溃疡”于当地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1个月前患者查体时行上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患者无腹部不适症状,既往有小三阳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平坦,上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后查血甲胎蛋白8.98 ng/ml,癌胚抗原4.53 ng/ml,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肝左内叶和右后叶占位(图1~4).
作者:张宪祥;卢云;冯玉杰;赵伟;孙传东;张炳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3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占位1周”入院,既往有左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0年;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未及腹部肿块,Murphy's征阴性.外院CT: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区软组织密度影,考虑间质瘤可能,建议行MRI.我院MRI显示:十二指肠前外侧肿块(约50 mm×32 mm×25 mm),性质待定;胆囊体积增大.腹部彩超:肝门区实性肿物,腹腔、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门静脉内经约12 mm,血流通畅.实验室检查:生化:总胆红素:39.2 μmol/L,直接胆红素:12.7 μmol/L,间接胆红素:26.5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 U/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0.81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21.30 ng/ml,糖蛋白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16.33 U/ml,糖蛋白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1.14 U/ml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李其云;邹俊;胡继龙;吴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术中优势和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腹腔镜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胆道探查病例,3D腹腔镜手术31例为研究组,2D腹腔镜手术37例为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total procedure time,TPT)、修正后手术时间(modified procedure time,MPT)、缝合时间(suturing time,ST)和每百次钳夹失误(the wrong grasping per 100 grasps,WG).对8位有3D腹腔镜经验的医师进行主观问卷调查.结果 对照组TPT(148 ±47) min,MPT(108±42) min、ST(20±3)min、WG(19±4)次.研究组TPT(148±46) min、MPT(91±25) min、ST (18±3)min、WG(8±2)次.研究组MPT(t=-2.026,P<0.05)、ST明显缩短(t=-2.239,P<0.05),WG明显减少(Z=-7.06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问卷提示3D腹腔镜在立体视觉感受和操作感受等方面优于2D.但3D腹腔镜眼睛更容易疲劳、容易造成眩晕感.3D腹腔镜在术中旋转镜头获得佳视野方面不及2D.结论 3D腹腔镜提供高清3D立体术野,缩短了手术时间及缝合时间,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刘燕南;陈剑;贺修文;韦军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术前放化疗(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therapy,pre-CRT)前,MRI评估直肠壁外静脉浸润(MRI-detected extramural venous invasion,mrEMVI)对预测pre-CRT敏感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并进行pre-CRT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pre-CRT前mrEMVI情况按浸润程度分为0~4分,其中3~4分记为mrEMVI阳性;将mrEMVI阳性者再按浸润静脉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后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浸润程度及不同类型的mrEMVI患者对pre-CRT敏感性. 结果 mrEMVI阳性共26例,阳性率为55%;其中浸润程度3分和4分者分别为18例、8例;小、中和大静脉浸润者分别为16、6和4例.mrEMVI阳性组中,pre-CRT后获得肿瘤消退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0~1级比率明显低于mrEMVI阴性组(P=0.019).浸润程度4分和大静脉浸润组其TRG 0 ~1率均低于mrEMVI阴性组(P=0.038和0.017).结论 mrEMVI浸润程度为4分或有大静脉浸润者提示直肠癌对术前放化疗(pre-CRT)的敏感性较差.
作者:谢海艇;陈明;周鑫;王浩;张云凯;曾焕红;傅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钙、血磷水平变化,并探讨其预测低钙血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普外科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2例双侧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PTH、血钙和血磷情况,观察术后血PTH、血钙、血磷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本研究32例患者中,术后1h血PTH值≥4 pg/ml患者组术后血PTH值都能恢复至正常范围(>15 pg/ml);而术后1h血PTH值<4 pg/ml患者组术后血PTH值在72 h内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15 pg/ml),虽经口服补钙血钙仍难以维持在正常水平,且血磷升高,提示患者持续处于甲状旁腺激素不足状态.结论 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1h血PTH值4 pg/ml可能是判断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情况的临界点.1h血PTH<4 pg/ml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应尽早(12h内)给予钙剂的补充,以防止低钙血症的发生.血磷值能间接反映甲状旁腺功能的恢复情况.
作者:张骞;李小伟;康春博;陈秀峰;王德仲;李文强;李旭斌;刘金洪;郑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被认为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22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通过分析HT与多灶癌、对侧意外癌的关系探讨其手术方式的选择.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5年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手术及病理确诊为PTC 222例,其中女162例,男60例.患者年龄16 ~ 78岁,中位年龄43.5岁.甲状腺超声提示95例为单发甲状腺结节,另127例患者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临床及甲状腺常规发现26例患者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70例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考虑为PTC者144例,5例不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21例考虑良性病变.
作者:周晓倩;金慧;郑淼;李想;闫欢欢;明旭;蒋永新;王瑞涛;刘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9岁,因“间断中上腹痛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间断出现中上腹钝痛,与进食无关,无放射痛.1周前患者于外院行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脏占位,后行腹部CT检查提示肝脏有叶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患者无石棉接触史,吸烟40年,20支/d.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查体阴性,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初步诊断考虑为原发性肝癌.入院后查肿瘤常规示CEA 1.66 ng/ml,甲胎蛋白AFP3.89 ng/ml,CA-199 18.84 ng/ml.
作者:钟文龙;张亦文;郭鹏;张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腹盆腔动脉出血发病突然,死亡率高,部分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止血迫于患者本身疾病、出血部位不确切等原因,难度大,风险高,病死率高.介入栓塞治疗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在对出血部位进行精确定位的同时可以进行即刻的局部血管栓塞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腹、盆腔动脉出血急诊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鑫昌;狄长安;何亮;李林;田国标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