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啸;周伟平;傅永清;周剑;程向东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广泛运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有望成为结肠癌新的手术规范[1].本研究通过对3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手术路径的总结,探索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的路径.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38例均为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排除Ⅳ期、急性肠梗阻、肠穿孔或严重腹腔粘连等情况,经充分术前准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CME.
作者:冯士春;唐翀;袁荣华;翟晓峰;曹镇宁;于嘉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口服超声助显剂超声检查(oral ultrasonic contrast agent ultrasonography,OUCAUS)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细胞黏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检测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胃镜和OUCAUS检查并进行术前分期,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术前血清MCP-1和CAM-1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结果 OUCAUS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9.9%、82.9%和88.6%,血清MCP-1和CAM-1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期关系密切(均P <0.05),OUCAUS联合血清MCP-1和CAM-1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3.0%、93.9%和98.6%,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仅依赖OUCAUS分期的准确率.结论 胃癌的病理分期与血清MCP-1和CAM-1表达密切相关,OUCAUS联合术前检测血清MCP-1和CAM-1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胃癌浸润及转移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张超贤;秦咏梅;李光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家族性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5%,其中家族性髓样癌约占20% ~25%[1].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同一术者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微小癌的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NMTC)病例,就临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作者:刘增光;陈光;苏畅;王培松;孟宪瑛;孟伟;任江;关强;张文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进行术前分期,分析不同分期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ⅡA(T3N0M0)期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多排螺旋CT的评估,比较评估结果与预后的差异.结果 多排螺旋CTT分期情况:T2期1例、T3期33例和T4期63例,其中T3期和T4期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174,P=0.002);在Cox风险回归评估中,T分期为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3年DFS的独立的危险因素(RR=5.919,95% CI:1.301~26.933,P=0.021).多排螺旋CT对肿瘤浸润深度(extramural tumor depth,EMD)进行测量:EMD<1 mm者13例、EMD在1~5 mm者31例、EMD在5~15 mm者39例、EMD> 15 mm者14例,其中EMD 1 ~5 mm与5~ 15 mm比较,3年DFS x2=4.549,P=0.033)及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X2=10.3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Cox风险回归评估中,EMD为无腹膜覆盖的结肠癌5年OS的独立因素(RR=8.001,95% CI:1.657 ~ 38.664,P=0.010).结论 多排螺旋CT能够进行结肠癌的术前分期,其T分期及EMD可作为影响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崔艳成;丁国良;郭鹏;王屹;姚旬;杨素行;高志冬;王军;叶颖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24岁,于2014年12月9日入院.入院2h前从1 m高处摔下,撞击右上腹,并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无腰背部放射痛,无面色苍白.入院后查血红蛋白111 g/L.查CT示胸腹腔全脏器反位,脾挫裂伤,脾脏包膜下血肿(位于右侧),腹、盆腔中等量积液(血),左肺中叶挫伤(图1).予以保守治疗,血色素平稳,腹痛好转,1周后出院.于2014年12月18日晨起活动后,突觉右上腹痛,并伴有冷汗、头晕,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查B超提示腹腔积液,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21.0 g/L,行腹穿检查可抽出不凝血,遂立即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脾脏位于右上腹腔内,上极有一纵形裂伤,深1 cm,长6 cm,周围大量血块积聚,约2000 ml.予以切除脾脏,手术顺利.于2014年12月20日查淀粉酶正常.于2014年12月22日查血小板700×109/L,D-二聚体9.65 mg/L,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作者:丁蔚;谭玉林;王一波;薛文波;徐逸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乳腺黏液腺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并有完整病例资料的MBC 112例,纯型(pure MBC,PMBC) 71例,混合型(mixed MBC,MMBC)41例,两者相互比较,并分别与同期1 157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对比.结果 PMBC较IDC肿块小、激素受体表达率高(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7.0%比40.6%,X2=32.663,P<0.001);PMBC 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高于IDC(DFS:94.6%±3.0%比81.3%±1.1%,x2=7.265,P =0.007;OS:92.4%±5.3%比88.5%±1.0%,X2=4.059,P=0.044).MMBC较IDC肿块大、激素受体表达率高,但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8%比40.6%,x2=3.417,P=0.332);MMBC 5年DFS及OS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S:79.1%±7.1%比81.3%±1.1%,X2=0.167,P =0.683;OS:84.5%±7.2%比88.5%±1.0%,x2 =0.123,P=0.726).PMBC较MMBC肿块小、淋巴结转移率低,激素受体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BC 5年DFS及OS高于MMBC(DFS:94.6% ±3.0%比79.1%±7.1%,X2=6.772,P=0.009;OS:92.4%±5.3%比84.5%±7.2%,X2=6.401,P=0.036).多因素分析得出淋巴结状态是MBC唯一的预后因素.结论 PMBC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优于MMBC及IDC;MMBC淋巴结转移率高于PMBC,预后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宏亮;丁昂;王懋莉;张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8例. 结果 38例均成功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近期疗效显示,结石清除率84.2%,平均取石次数(2.6±0.9)次,经皮肝扩张瘘道直径平均(18.4±0.6)F,从经皮肝穿刺造瘘到取石平均需(7.2±0.7)d.平均手术时间为(68±20) min,术中出血量(20±13)ml,住院时间(4±2)d.结石完全清除的32例患者1.5年随访复发率为37.5% (12/32),1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有结石残留的患者复发率为83.8%(5/6),1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瘘电子胆道镜取石术在治疗首次肝内胆管结石、多次胆道术后复发肝内胆管结石或残留肝内胆管结石方面均是安全、有效、易重复的方法.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徐恕;张剑权;符国珍;吕明;周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65岁,因“慢性脂肪泻1年,发现左肝占位8个月”入院.患者自2014年6月起无明显原因经常性腹泻,每天3~5次不等,带油滴,无黏液脓血便,无腹痛、呕吐、发热.腹部B超及MR提示:(1)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2)肝左叶囊实性占位.临床诊断:(1)慢性胰腺炎;(2)左肝占位:肝囊腺瘤可能,拟行手术治疗.术前准备期间出现发热、咳嗽,胸部CT检查考虑肺结核,转至结核病专科医院诊断为肺结核,予以抗痨治疗7个月,CT复查:肺结核病灶吸收,肝囊实性病灶增大,再次以(1)左肝占位:肝囊腺瘤?(2)慢性胰腺炎收住我科.
作者:傅天啸;周伟平;傅永清;周剑;程向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脂肪变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的脂肪肝供肝成人肝移植125例,根据术后早期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18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供肝脂肪变程度(x2=10.088,P=0.004)、受体年龄(t=-3.917,P=0.002)、术前肌酐值(Z=-2.623,P=0.009)、供肝热缺血时间(Z=-2.305,P=0.021)、冷缺血时间(Z=-3.394,P=0.001)5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供肝冷缺血时间(x2=10.141,P=0.001,OR=1.003)、供肝脂肪变程度(x2=8.360,P=0.004,OR=4.619)为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得出回归方程:Y=0.003×冷缺血时间+ 1.530×脂肪变程度-4.243. 结论 供肝冷缺血时间、脂肪变程度是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郑飞波;蒋文涛;张骊;郭庆军;李江;沈中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衢州医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MPE)和次大面积肺栓塞(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SPE)患者53例,其中MPE 16例,SPE37例,2组患者均在确诊后12h内接受导管碎栓+接触溶栓治疗.观察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心肌标志物、三尖瓣返流、有心室扩张度变化以及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平均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2h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下降,MPE组术前(47±6) mmHg术后下降到(34±4) mmHg;SPE组由术前(44.2±1.5) mmHg下降到术后(31.4 ±6.2)mmHg,各组手术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有心室功能不全缓解率达78.4%,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1.9%,MPE组:0,SPE组:2.7%;随访6个月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0.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能快速降低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缓解右心室功能不全,同时降低大出血发生率,并减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王李华;陈梅琴;王丹琼;陆炜;张伟文;罗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为针对性应用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60例,根据既往是否因腹膜后肿瘤行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初发组(27例)和复发组(33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并查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术前NRS2002评分显示,复发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下降,复发组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9.174,4.720,10.950,8.772,10.960,均P<0.05).复发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86±15)h]长于初发组[(61±6)h](=7.903,P<0.05);复发组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15.5±5.6)d]长于初发组[(7.3±0.7)d](t=7.55,P<0.05);复发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5±6.0)d]长于初发组[(14.1 ±1.7)d](=9.571,P<0.05);复发组住院费用[(13.2 ±5.6)万元]多于初发组[(6.8±0.9)万元](X2=5.871,P<0.05).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初发组1例次,复发组6例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25,P>0.05).结论 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围手术期存在营养风险,复发组患者较初发组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NRS2002评分系统简单易行,可以预测营养风险.
作者:宁宁;邹博远;罗成华;叶颖江;杨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近年来应用自己研制的肠内固定管,在原有手术经验基础上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9例,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医院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12 ~81岁,平均(45±5)岁;其中为首次手术的5例,第二次手术的18例,三次手术以上的15例,克罗恩病1例.术前患者均具有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腹部立位X线片或腹部CT证实存在大量气液平面,部分肠管积气、扩张明显,术中证实为小肠粘连性肠梗阻.
作者:葛现才;辛群;沈璟;张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不同及侧支形成情况分别采取肿瘤切除+下腔静脉血管重建术,肿瘤切除+右肾切除术.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方式检测肿瘤切除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完整切除.术后12 d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访,7例24个月无复发,1例切除术后12个月复发而再次手术,再次切除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结论 肾上段肝下下腔静脉肿瘤根据术前增强CT及下腔静脉造影,可判断肿瘤侵犯的范围以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提高肿瘤切除率,保护肾功能.
作者:陈建飞;程志雷;田远虎;蔡俊;苗成利;罗成华;朱继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结直肠癌检测方法多样,如粪便隐血实验、钡剂灌肠及结肠镜等,但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度不高,某些并发症限制了检测的临床应用.本研究拟通过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从蛋白芯片库中筛选差异性蛋白,联合多个蛋白分子靶点,综合评价其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效果.材料与方法
作者:潘杰;王会鹏;王阳赟;蔡元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实施23例心脏死亡捐献肝移植,对该组23例供者受者和此前连续完成23例不可控心脏死亡供肝肝移植供者受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D供者和对照组供者年龄分别为21 ~ 73岁和22 ~ 4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86,P=0.000).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的年龄、性别、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供受者血型相符、术前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肝移植术后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峰值分别为(1 360±1 165) U/ml和(613±366) U/ml(t=7.914,P=0.007),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峰值分别为(4 241±3 705) U/ml和(1 235±1 049) U/ml(t=12.8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的术中失血量、ICU停留时间和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69.6%和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5,P=0.268).结论DCD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较重,但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率与不可控心脏死亡捐献肝移植相似.
作者:胡志平;冷希圣;黄磊;王东;高杰;李照;高鹏骥;倪彦彬;朱继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3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占位1周”入院,既往有左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0年;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未及腹部肿块,Murphy's征阴性.外院CT: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区软组织密度影,考虑间质瘤可能,建议行MRI.我院MRI显示:十二指肠前外侧肿块(约50 mm×32 mm×25 mm),性质待定;胆囊体积增大.腹部彩超:肝门区实性肿物,腹腔、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门静脉内经约12 mm,血流通畅.实验室检查:生化:总胆红素:39.2 μmol/L,直接胆红素:12.7 μmol/L,间接胆红素:26.5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 U/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0.81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21.30 ng/ml,糖蛋白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16.33 U/ml,糖蛋白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1.14 U/ml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李其云;邹俊;胡继龙;吴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被认为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22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通过分析HT与多灶癌、对侧意外癌的关系探讨其手术方式的选择.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5年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手术及病理确诊为PTC 222例,其中女162例,男60例.患者年龄16 ~ 78岁,中位年龄43.5岁.甲状腺超声提示95例为单发甲状腺结节,另127例患者为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临床及甲状腺常规发现26例患者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70例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考虑为PTC者144例,5例不排除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21例考虑良性病变.
作者:周晓倩;金慧;郑淼;李想;闫欢欢;明旭;蒋永新;王瑞涛;刘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s,FN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有明显临床症状者以及虽明确诊断FNH但病灶进行性增大者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确诊为FNH无明显临床症状者随诊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男22例,女14例.29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3例患者肝功能正常,HBsAg阳性1例.所有患者肿瘤标志物均正常.术前B超检查均未明确诊断.术前CT检查10例,诊断FNH 4例.术前MRI检查12例,诊断FNH 7例.CT联合MRI检查14例,诊断FNH 10例.手术切除30例,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2例,术后随访14 ~ 72个月无复发.4例患者保守治疗,定期影像学观察,随访3 ~ 22个月,病灶无明显增大. 结论 FNH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联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诊断不明确、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需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是一种疗效肯定的微创治疗方法.FNH预后良好.
作者:李涛;朱继业;王福顺;冷希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术前放化疗(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therapy,pre-CRT)前,MRI评估直肠壁外静脉浸润(MRI-detected extramural venous invasion,mrEMVI)对预测pre-CRT敏感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并进行pre-CRT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pre-CRT前mrEMVI情况按浸润程度分为0~4分,其中3~4分记为mrEMVI阳性;将mrEMVI阳性者再按浸润静脉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后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浸润程度及不同类型的mrEMVI患者对pre-CRT敏感性. 结果 mrEMVI阳性共26例,阳性率为55%;其中浸润程度3分和4分者分别为18例、8例;小、中和大静脉浸润者分别为16、6和4例.mrEMVI阳性组中,pre-CRT后获得肿瘤消退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0~1级比率明显低于mrEMVI阴性组(P=0.019).浸润程度4分和大静脉浸润组其TRG 0 ~1率均低于mrEMVI阴性组(P=0.038和0.017).结论 mrEMVI浸润程度为4分或有大静脉浸润者提示直肠癌对术前放化疗(pre-CRT)的敏感性较差.
作者:谢海艇;陈明;周鑫;王浩;张云凯;曾焕红;傅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常遇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如腹腔肿瘤复发、转移或伴有腹水的肠梗阻患者等,现行的治疗方法难以对这些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我院于2015年7月9日采用磁铁压迫吻合术成功治愈1例肠梗阻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男,75岁.患升结肠癌2年,1d来腹痛、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1d于2015年6月7日入院.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静脉支持等治疗.2d后患者肠梗阻不缓解,放置肠梗阻减压管于空肠内,逐渐深入,终到达回肠内.经肠梗阻减压管造影提示:升结肠梗阻、占位(图1).腹部CT:升结肠癌并致肠梗阻.患者有严重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临床有心慌、憋气、下肢浮肿等心力衰竭症状;不能耐受麻醉及开腹手术,在患者及家属要求下行磁铁压迫吻合术.
作者:侯郑生;山内(荣)五郎;刘金玲;赵期康;骆勇;刘京山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