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涛;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李刚;刘佳;商少华;温浩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bronchobiliary fistula,BBF)的诊治疗效.方法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2-2012年间收治肝囊型包虫病BBF患者39例,按收治时间分为A组(1992-2001年)、B组(2002-2012年),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9例肝包虫囊肿并发支气管胆管瘘患者术后3例死亡,均为严重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2组肝包虫囊肿并发支气管胆管瘘手术患者的年龄(=0.84,P=0.554)、性别构成(P=1.0)、每日痰量(t=0.98,P=0.703)、包虫直径(t=l.ll,P=0.406)、手术时间(t=0.451,P=0.651)、胸腔感染(P=1.0)、死亡率(P =0.235)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2.73,P=0.0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t=7.64,P=0.000)、术后残腔并发症(P =0.001)、术后带管引流时间(t=6.747,P=0.01)、复发率(P =0.022)、胸腔播散种植(P=O.018)、再次手术率(P =0.049)等指标B组明显优于A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囊型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目前仍然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手段,应尽可能行一次性手术.
作者:周京涛;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李刚;刘佳;商少华;温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保留膝下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s,GSV)主干在预防静脉曲张手术中隐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连续治疗2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40例,观察组剥脱大隐静脉主干至膝下水平,对照组剥脱大隐静脉主干至内踝水平.2组均结合透光旋切(transilluminated powered phlebectomy,TIPP)及泡沫硬化剂(foam sclerotherapy)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疼痛、隐神经缺失、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复发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时,观察组有5.71%(8/140)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对照组有14.29% (20/140),(P=0.02).术后随访12个月时,观察组有1.47%(2/136)主诉手术肢体感觉异常,对照组有7.14%(9/126),(P=0.02).结论 选择性保留膝下大隐静脉主干可减少隐神经损伤的发生.
作者:贾高磊;叶志东;刘鹏;甄雅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术式为开腹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和T管引流术.胆道镜指导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可避免携带“T”管所带来的不便,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3年12月至2013年5月陕西省蒲城县医院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185例,135例术后放置“T”管.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对50例患者施行一期缝合,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2 ~ 65岁,平均年龄(43.7±19.5)岁,病程1 ~10年.病例入选标准:(1)近期内无明显上腹痛及急性发作病史;(2)术前均经上腹部B超及MRCP检查证实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3)术前胆总管扩张(内径≥1.0cm);(4)术前黄疸,总胆红素<100 μmol/L,直接胆红素< 65 μmol/L;(5)所有患者均无上腹部胆道手术病史;(6)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分级<Ⅰ级,且血压控制理想,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于< 7.0 mmol/L达半年以上;(7)无低蛋白血症和长期使用激素对治疗史.
作者:杨俊武;薛小飞;吴武军;郭育鹏;杜立学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并比较40例胃癌组织、2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NEDD9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手术切除的40例胃癌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其中男27例,女13例;中位年龄55岁(32~71岁).全部胃癌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且术前未作任何治疗.同时在距癌灶3 cm以内的癌旁组织处取材,取2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另选40例消化内科胃镜活检并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
作者:张思森;刘青;陈雷;冷希圣;陈奎生;张谢夫;邵永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分析MRI增强序列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均经CT增强检查和MRI T1-VIBE增强序列扫描,分析2种检查方法中的各种影像学征象,分别记录病变的位置、数目、大小、强化程度、胆管扩张程度,观察邻近动脉、门静脉受侵、门静脉内瘤栓情况,重点观察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对于病变的显示效果. 结果 MRI TlVIBE图像的肿瘤与无肿瘤肝脏组织的对比明显优于CT图像.肝内病变边界T1-VIBE增强序列更加清晰,1例病灶内可见出血,1例可见门脉左支内瘤栓;肝门部病变和肝外胆管病变VIBE增强序列显示胆管壁病变范围更加清晰;11例多发病灶者中9例VIBE序列较CT显示增多.结论 MRI TlVIBE序列能够更加清晰全面的评价胆管细胞癌的各种类型的病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裴新龙;苏静;刘剑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4(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34,GPR34)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肝细胞癌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PR34蛋白在44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X2检验和Fisher检验及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GPR34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肝细胞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GPR3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癌旁组织明显上调(P=0.003);GPR34表达与肝细胞癌大小(P =0.024)、小肝癌(P=0.030)和浸润深度(p=0.012)显著相关,与性别、年龄、肝硬化、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表达和低表达GPR34的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6%和66.0%,中位生存时间为59.0(95% CI:49.9~68.1)个月和65.0(95%CI:56.4~73.6)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7,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GPR34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P=0.037).结论 GPR3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提示GPR34在其中具有促癌作用.GPR34表达上调与肝细胞癌大小、小肝癌、浸润深度和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GPR34表达上调可以作为肝细胞癌预后不良评估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
作者:金仲田;李锟;郁卫东;王福顺;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切割球囊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CB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1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因梗阻性黄疸或反复胆道感染行MRI或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明确胆肠吻合口狭窄,行切割球囊吻合口成形术;术后胆道造影提示胆道通畅后拔除引流管,并随访1年.结果 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黄疸、胆道感染均好转.3例患者出现短期并发症.随访1年内,1例患者肿瘤复发,2例患者出现胆管结石伴胆道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 切割球囊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有效、微创.
作者:程龙;白旭明;顾星石;靳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下肢静脉流出道的梗阻是造成下肢静脉返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成功实施的关键是充分的髂静脉开通及支架的准确定位释放.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经对侧股静脉穿刺造影协助支架的定位释放技术,成功治疗了20例髂静脉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兆雷;张喜成;潘广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国内外报道不多,国外报道100多例,国内只有几十例,多为病理报告.笔者搜集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绍兴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LCA的完整影像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
作者:潘交海;梁晓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的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469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肝切除术后胆漏的相关因素,再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69例肝切术患者中术后胆漏106例,占22.6%.经单因素分析术后胆漏相关因素,包括男性、门静脉高压、脂肪肝、肝硬化、Child分级、术前腹水、手术时间、手术日总输液量、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微波热凝、术中淋巴结清扫、肝肿瘤数量、肿瘤边界、肿瘤包膜、肿瘤直径大小、肿瘤侵犯血管和腹腔引流管数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硬化[OR=13.2 (2.3,76.9),P=0.004]、脂肪肝[OR =73.1(17.7,30l.5),P<O.001]、手术日总输液量[OR=1.0(1.0,1.0),P=0.019]和肿瘤大直径[0R=1.2 (1.1,1.3)P=0.003]是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脂肪肝,手术日总输液量,和肿瘤大直径是肝切除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程翔;李科;吴雨哲;郑启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5例GIST患者中包含胃GIST 27例,小肠GIST 5例,直肠GIST 3例.肿瘤中位直径3 cm(0.8 ~ 16.0 cm).除1例因肿瘤较大而中转开腹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4±32) min,术中出血量(25 ±30) ml,排气时间(36±15)h,术后住院(8.4±1.8)d,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中位随访44个月(22~7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对于GIST,特别是直径<5 cm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可靠,术式选择应依据肿瘤大小与位置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张鹏;常伟龙;帅晓明;夏泽锋;蔡开琳;高金波;陶凯雄;王国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男,59岁,2年前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时发现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当时瘤体直径6 cm,近4个月出现胸背部疼痛,于2013年6月10日入院,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提示:CrawfordⅢ型TAAA,瘤体大径7 cm,内脏动脉水平瘤体直径约5 cm,右肾动脉闭塞(图1).术中造影与CTA结果相同.由于右肾动脉闭塞,决定不重建,按计划使用多分支支架型血管完全腔内修复该动脉瘤.选择COOKZENITH 26-140分叉支架型血管,应用直径8 mm MARQUET人工血管于支架主体缝制3条分支血管(8 mm×15 mm),计划分别重建腹腔干、肠系膜上和左侧肾动脉.
作者:张敏宏;郭伟;刘小平;贾鑫;杜昕;熊江;马晓辉;张宏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术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近3年择期手术治疗的17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术后近期残石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远期疗效.肝内胆管结石分型:Ⅰ型45例,Ⅱa型25例,Ⅱb型25例,Ⅱc型3例,Ea型52例,Eb型19例,Ee型7例.手术方式: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71例(Ea型31例,Ⅰ型15例,Ⅱa型25例);胆道探查+胆肠吻合术25例(Ea型14例,Eb型7例,Ec型4例);胆道探查+肝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术10例(Ⅱb型5例,Ⅱc型3例,Ea型2例);肝段(叶)切除+外或内引流术70例(Ⅰ型30例,Ⅱb型20例,Ea型5例,Eb型12例,Ec型3例).结果 肝切除组术后近期残石率、术后远期疗效均优于非肝切除术组[17.1%(12/70)对43.4%(46/106),91.4%(53/58)对77.0%(67/87)],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肝切除术组[37.1%(26/70)对14.2%(15/106)].结论 肝切除是Ⅰ型、Ⅱb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术式,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术是Ⅱc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主要术式.
作者:袁小伟;张震生;吴奕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肝硬化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开展.但血吸虫肝硬化伴症状性胆结石患者,LC手术有时存在难以控制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衰竭等风险.我们探讨如何提高血吸虫肝硬化患者LC的安全性.对42例血吸虫病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C,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伊西磊;邵海红;夏志浩;吴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保证机体自发性门腔分流——食管旁静脉完整、通畅的同时离断各条穿支静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作者从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1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经胃前、后双人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卫东;陈小伍;吴志强;梁智强;冯剑平;刘清波;何威;陈坚平;林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肝管内的结石,其好发生于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手术难度大,术后残石率高等特点.如何减少残石率、取尽结石、减少手术并发症、预防复发一直都是胆道外科的重点和难点1..为此,我们总结我院2001-2011年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34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培军;刘会春;崔培元;谈燚;周磊;金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Glisson鞘美蓝染色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右肝后叶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及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经Glisson鞘美蓝染色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右肝后叶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6例为2次以上胆道手术者.全部患者均行肝CT增强扫描及门静脉成像,单纯右肝Ⅵ段胆管结石4例,右肝后叶胆管结石8例,伴左肝外侧叶胆管结石2例、右侧尾状叶胆管结石1例.分离肝Ⅵ段或右肝后叶Glisson鞘,经门静脉注入美蓝,肝Ⅵ或右肝后叶美蓝界面显示良好.美蓝界面比缺血界面大且符合解剖.沿美蓝界面Ⅵ、Ⅶ段联合切除9例,Ⅵ段切除3例,合并左肝外侧叶切除2例、右侧尾状叶切除1例.术后切口感染5例、右胸腔积液4例、胆瘘2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获得3个月至7年(平均3.2年)随防,无结石复发.结论 经Glisson鞘美蓝染色解剖性肝切除是右肝后叶胆管结石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措施.熟悉Glisson鞘的解剖和紧贴Glisson鞘分离是避免损伤胆管或门静脉的有效办法.
作者:严茂林;游燊;陈忠;王耀东;陈志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女性,73岁,主因“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2周”于2013年1月31日入院.患者营养状态尚好,身高157 cm,体重60 kg,BMI 24.3,白蛋白34 g/L.腹部膨隆,下腹可见陈旧手术瘢痕,未及包块,右中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6~8次/min.立位腹平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既往患者于2010年10月12日因卵巢癌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接受8个周期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化学治疗;2012年4月因怀疑盆腔淋巴结转移给予盆腔放射治疗(60 Gy/2.14 Gy/28 f).
作者:刘凯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单纯热消融和与热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小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单纯热消融或热消融联合TACE治疗的小肝癌患者.比较2组患者术后肿瘤局部进展率、肝内远处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单纯消融组(45例)与联合治疗组(25例)术后肿瘤局部进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3,P=0.374).联合治疗组的肝内远处复发率低于单纯消融组(X2=3.845,P=0.046),无瘤生存率高于单纯消融组(x2=5.020,P =0.030).2组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6,P=0.154);联合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单纯消融组(X2=5.642,P=0.042),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16,P=0.183);联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比单纯消融组长(t=5.921,P=0.003),住院费用高(t=7.738,P<0.001).结论 热消融联合TACE在近期内可减少小肝癌肝内远处复发的机会,提高无瘤生存率,其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高于单纯消融组,但不会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作者:林继宗;王晨虎;林楠;胡昆鹏;陈署贤;方和平;许瑞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我们利用射频切割器辅助胰腺体尾部切除17例,与既往常规胰腺体尾部切除21例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寻找防止胰漏的有效方法,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至今采用射频辅助胰腺体尾部切除术17例,为断端消融组,其中外伤致胰腺体尾部裂伤8例,囊腺瘤4例,假性胰腺囊肿5例,平均年龄43.4±4.5岁.我科2008-2011年21例常规胰腺体尾部切除病例作为对照组,包括外伤致胰腺体尾部裂伤12例,假性胰腺囊肿9例,平均年龄39.5±6.4岁.
作者:朱宇;张伟;田银生;葛明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