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茂林;游燊;陈忠;王耀东;陈志江
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保证机体自发性门腔分流——食管旁静脉完整、通畅的同时离断各条穿支静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作者从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1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经胃前、后双人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卫东;陈小伍;吴志强;梁智强;冯剑平;刘清波;何威;陈坚平;林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并比较40例胃癌组织、2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NEDD9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郑州人民医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手术切除的40例胃癌患者的术后病理标本,其中男27例,女13例;中位年龄55岁(32~71岁).全部胃癌组织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腺癌,且术前未作任何治疗.同时在距癌灶3 cm以内的癌旁组织处取材,取2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另选40例消化内科胃镜活检并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
作者:张思森;刘青;陈雷;冷希圣;陈奎生;张谢夫;邵永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分析MRI增强序列对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均经CT增强检查和MRI T1-VIBE增强序列扫描,分析2种检查方法中的各种影像学征象,分别记录病变的位置、数目、大小、强化程度、胆管扩张程度,观察邻近动脉、门静脉受侵、门静脉内瘤栓情况,重点观察两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对于病变的显示效果. 结果 MRI TlVIBE图像的肿瘤与无肿瘤肝脏组织的对比明显优于CT图像.肝内病变边界T1-VIBE增强序列更加清晰,1例病灶内可见出血,1例可见门脉左支内瘤栓;肝门部病变和肝外胆管病变VIBE增强序列显示胆管壁病变范围更加清晰;11例多发病灶者中9例VIBE序列较CT显示增多.结论 MRI TlVIBE序列能够更加清晰全面的评价胆管细胞癌的各种类型的病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
作者:裴新龙;苏静;刘剑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盐酸沙格雷酯对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后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成功的105例患者(116条患肢),分为治疗组58例(64条患肢),对照组47例(52条患肢).腔内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3个月,治疗组加用盐酸沙格雷酯(口服100 mg 3次/d).观察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截肢情况、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治疗血管通畅率,肝肾功能变化及有无出血事件等.结果 105例患者中,共有95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52例)患者经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间歇性跛行发生率分别为3.8%及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间歇性跛行发生率、术后l、3、6个月静息痛发生率及截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血管通畅率及治疗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1.7%.结论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盐酸沙格雷酯)对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间歇性跛行症状缓解存在一定作用,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的较安全.
作者:于春利;马鲁波;张童;杨淼;石波;庄百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段,近年来,随医疗技术及器械的不断发展,其手术适应证较前逐渐变广,但随之而来的EST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问题亦为临床医师所关注.我们共收治EST术后复发胆总管结石患者22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戴玮;邱建平;高泉根;沈根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术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近3年择期手术治疗的17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术后近期残石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远期疗效.肝内胆管结石分型:Ⅰ型45例,Ⅱa型25例,Ⅱb型25例,Ⅱc型3例,Ea型52例,Eb型19例,Ee型7例.手术方式: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71例(Ea型31例,Ⅰ型15例,Ⅱa型25例);胆道探查+胆肠吻合术25例(Ea型14例,Eb型7例,Ec型4例);胆道探查+肝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术10例(Ⅱb型5例,Ⅱc型3例,Ea型2例);肝段(叶)切除+外或内引流术70例(Ⅰ型30例,Ⅱb型20例,Ea型5例,Eb型12例,Ec型3例).结果 肝切除组术后近期残石率、术后远期疗效均优于非肝切除术组[17.1%(12/70)对43.4%(46/106),91.4%(53/58)对77.0%(67/87)],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肝切除术组[37.1%(26/70)对14.2%(15/106)].结论 肝切除是Ⅰ型、Ⅱb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术式,肝门部胆管空肠盆式吻合术是Ⅱc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主要术式.
作者:袁小伟;张震生;吴奕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及左右肝管的胆管癌,约占胆管癌的60%~70%,好发于50 ~ 70岁的中老年人.因Klatskin[1]首先对胆管分叉部腺癌的病理特点进行描述,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肝门部胆管癌具有侵犯邻近肝脏、周围血管及神经,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手术切除困难.手术切除是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而切缘无瘤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彻底根治,手术逐渐向扩大根治术发展,出现了扩大的左右半肝切除术、尾叶切除术、和血管切除.虽然关于淋巴清扫范围目前在国际上尚有争议,但淋巴清扫仍是根治性切除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主要论及肝切除在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地位.
作者:刘允怡;赖俊雄;刘晓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4(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34,GPR34)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肝细胞癌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PR34蛋白在44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X2检验和Fisher检验及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GPR34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肝细胞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GPR3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比癌旁组织明显上调(P=0.003);GPR34表达与肝细胞癌大小(P =0.024)、小肝癌(P=0.030)和浸润深度(p=0.012)显著相关,与性别、年龄、肝硬化、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表达和低表达GPR34的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6.6%和66.0%,中位生存时间为59.0(95% CI:49.9~68.1)个月和65.0(95%CI:56.4~73.6)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7,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GPR34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评估因素(P=0.037).结论 GPR3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提示GPR34在其中具有促癌作用.GPR34表达上调与肝细胞癌大小、小肝癌、浸润深度和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GPR34表达上调可以作为肝细胞癌预后不良评估的一个潜在影响因素.
作者:金仲田;李锟;郁卫东;王福顺;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我们利用射频切割器辅助胰腺体尾部切除17例,与既往常规胰腺体尾部切除21例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寻找防止胰漏的有效方法,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遂宁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至今采用射频辅助胰腺体尾部切除术17例,为断端消融组,其中外伤致胰腺体尾部裂伤8例,囊腺瘤4例,假性胰腺囊肿5例,平均年龄43.4±4.5岁.我科2008-2011年21例常规胰腺体尾部切除病例作为对照组,包括外伤致胰腺体尾部裂伤12例,假性胰腺囊肿9例,平均年龄39.5±6.4岁.
作者:朱宇;张伟;田银生;葛明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脾破裂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20%~40%.脾破裂手术已从单纯的脾切除术发展到目前各类的“保脾”手术.现就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我院在射频辅助下行外伤性脾脏破裂保脾手术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6 ~68岁,平均年龄35.3±5.3岁,45例中车祸伤33例,坠落伤5例,撞伤及拳击伤2例,刀刺伤5例.单纯脾脏破裂32例,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如肝肾破裂、小肠破裂、后腹膜血肿、胰腺损伤、胸脑外伤等)14例.诊断主要依靠病史、B超、CT及腹腔穿刺、血常规等检查,根据我国2000年制定的脾破裂Ⅳ级分类法,本组手术患者中Ⅰ、Ⅱ、Ⅲ级破裂分别为2例、23例、20例.
作者:肖昌武;邱容;张伟;李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国内外报道不多,国外报道100多例,国内只有几十例,多为病理报告.笔者搜集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绍兴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LCA的完整影像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
作者:潘交海;梁晓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tCC)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血清中乙肝病毒五项指标分为三组,A组为乙肝表面抗原或核心抗体阳性患者26例,B组为乙肝表面抗体单独阳性患者17例,C组为乙肝五项指标全部阴性患者1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三组总生存率的比较,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三组患者l、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0%、53%、29%;22%、18%、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个月、12个月、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48,P=0.039).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肿块位置、乙肝病毒感染或注射乙肝疫苗、肝内胆管结石以及术后辅助化疗是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术前HBV感染或注射乙肝疫苗的ICC患者生存期更长,且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刘瑞青;申淑景;胡秀峰;李醒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生物可降解支架对猪胆管损伤后胆管狭窄的防治作用. 方法 紫杉醇涂层支架采用紫杉醇浸泡法制作.高压液相法(HPLC)测定该支架体外紫杉醇释放率.选取30头猪用于动物实验.将紫杉醇支架及裸支架分别置入猪胆管中,每组15头.分别于术后1、3及6个月取材,观察并测定2组动物的吻合口直径,行胆道造影并观察2组动物吻合口瘢痕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我们研发了一种全新的紫杉醇完全可降解胆道支架.HPLC法测得支架30 d释放紫杉醇含量为281 μg,占支架总紫杉醇含量30.4%.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及明显胆瘘发生.紫杉醇支架组术后1、3、6个月吻合口直径均大于裸支架组,其中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胆道造影示紫杉醇支架组无明显胆管扩张现象,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各时段纤维增生情况紫杉醇支架组均比裸支架组减轻.结论 紫杉醇涂层可降解支架可抑制猪损伤后胆管狭窄,而且不影响胆管正常愈合过程.
作者:杨瑾;蔡秀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2年12月78例经病理确诊的XG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50例同时行CT检查,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60例,胆囊癌伴胆囊结石8例,胆囊占位性病变10例.术前诊断胆囊结石的68例中胆囊颈结石并嵌顿者达67例,占98.5%,由于胆汁淤积、渗入破损的胆囊壁,可引起XGC的发生.78例均行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48例,胆囊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13例,胆囊切除加肝脏部分楔形切除术12例,胆囊与周围粘连成块状误诊为胆囊癌行肝脏部分切除术5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17例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损伤肝总管2例同时行胆管空肠Roux-en-Y形吻合术.78例手术或易或难,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XGC是一种特殊类型慢性胆囊炎,并伴黄色肉芽肿形成.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快速冷冻或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手段.
作者:杨维良;李胜龙;韩丽姝;张浩民;王夫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医源性胆道损伤修复手术为围肝门操作的精细手术,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能在狭小深在的空间进行精细的解剖、缝合及显微吻合的手术适应证契合.迄今,我们共开展6例机器人手术,对胆囊切除术导致医源性胆道损伤进行修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采用达芬奇机器人修复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后的胆道损伤6例,均为外院转入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7~59岁,平均47岁.胆道缺损长度0.53 ~4.43 cm,平均2.13cm,胆囊切除术间隔时间3~312周,平均112周.按Strasberg分型,E3型4,E4型2例,其中合并胆管结石3例.
作者:朱震宇;刘全达;陈军周;段伟宏;董茂盛;周宁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bronchobiliary fistula,BBF)的诊治疗效.方法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2-2012年间收治肝囊型包虫病BBF患者39例,按收治时间分为A组(1992-2001年)、B组(2002-2012年),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9例肝包虫囊肿并发支气管胆管瘘患者术后3例死亡,均为严重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2组肝包虫囊肿并发支气管胆管瘘手术患者的年龄(=0.84,P=0.554)、性别构成(P=1.0)、每日痰量(t=0.98,P=0.703)、包虫直径(t=l.ll,P=0.406)、手术时间(t=0.451,P=0.651)、胸腔感染(P=1.0)、死亡率(P =0.235)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2.73,P=0.01)、术后平均住院天数(t=7.64,P=0.000)、术后残腔并发症(P =0.001)、术后带管引流时间(t=6.747,P=0.01)、复发率(P =0.022)、胸腔播散种植(P=O.018)、再次手术率(P =0.049)等指标B组明显优于A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囊型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目前仍然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手段,应尽可能行一次性手术.
作者:周京涛;吐尔干艾力·阿吉;邵英梅;李刚;刘佳;商少华;温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女性,73岁,主因“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2周”于2013年1月31日入院.患者营养状态尚好,身高157 cm,体重60 kg,BMI 24.3,白蛋白34 g/L.腹部膨隆,下腹可见陈旧手术瘢痕,未及包块,右中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6~8次/min.立位腹平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既往患者于2010年10月12日因卵巢癌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后接受8个周期紫杉醇联合顺铂的化学治疗;2012年4月因怀疑盆腔淋巴结转移给予盆腔放射治疗(60 Gy/2.14 Gy/28 f).
作者:刘凯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研究通过在肿瘤细胞CD1 d-MC38上加载糖脂类分子制备肿瘤细胞/糖脂类复合物,将其与TLR配体联合制备新型肿瘤疫苗,免疫小鼠后测定其体内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T,NKT)和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功能的一系列变化,为进一步构建小鼠肠癌模型,评估该肿瘤疫苗对小鼠肠癌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易拓;董天庚;洪信强;林生力;杨孟选;张震;李文翔;徐兴远;牛伟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男,49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个月于2012年5月21日住院.2006年查体发现肝脏囊性占位(图1),无不适,未予处理.2007年因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膨隆,可见纵形长约15 cm手术瘢痕,并可触及囊性包块,表面光滑,轻触疼,不活动.实验室检查:AFP、CA199、CA125均正常,肝功能,ALT 69 U/L、AST 43 U/L、GGT 550 U/L.肝脏CT扫描:肝中叶见16.0 cm×13.0 cm×17.0 cm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见点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边缘见轻度强化(图2).CT诊断:肝脏巨大囊性占位病变,多为巨大高张力肝囊肿或囊腺瘤.临床诊断:巨大肝囊肿.
作者:丁维宝;林洪峰;蒯菁;杜福田;李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患者女,60岁.主因:上腹部间断性疼痛不适1年余入院.否认腹部手术史.查体: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明显压痛,未触及肿块.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扩张;立位黏膜像十二指肠球后段外上方可见2.5 cm憩室,其上部与肝门部胆管相通,肝门部胆管与肝内胆管扩张显影;十二指肠水平段可见4.0cm憩室;压迫器推移时,球部及球后段憩室移动度差(图1).腹部CT平扫(口服2%泛影葡胺800 ml):十二指肠球后段肝门侧见一憩室,周围间隙不清,腔内充满食物残渣及造影剂,与胆总管上段相通,上段胆总管、肝总管、肝内胆管扩张、积气,胆管内见少量造影剂(图2);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未见结石影;十二指肠水平段见一憩室,腔内充满食物残渣及造影剂(图3).
作者:刘国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