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宗;傅勤烨;张强;李玉阳;李亮;余之刚
随着腔镜技术在胃肠肿瘤外科的不断应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因其创伤小、疗效好已成为新的治疗方法[1].而结合腔镜下125Ⅰ粒子植入放射治疗肿瘤更能体现微创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我院收治的40例直肠癌患者采用腔镜技术并结合腔镜下125Ⅰ粒子植入放射治疗的临床资料,汇报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2009年直肠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超声肠镜检查为肿瘤基底距肛门>5.0 cm.(2)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直肠腺癌.(3)无肠梗阻发生.排除标准:(1)病理TNM分期Ⅳ期.(2)有心肺功能不全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3)不能够耐受腹腔镜手术者.分组:术中未植入125Ⅰ粒子行区域性放疗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植入者20例为植入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具有可比性(表1).
作者:张万福;李波;王明春;毛文源;杨嵘;章治平;靳文帝;罗开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uddi-Chiari syndrome,BCS)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7例肝静脉型BCS患者,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采用经颈静脉、经股静脉或二者联合途径行肝静脉穿刺造影及闭塞段的开通.术后给予护肝、抗凝、溶栓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34例,成功率92%,共开通了38条肝静脉.肝静脉开通后,单纯行球囊扩张患者9例;余25例患者置入肝静脉支架27枚,其中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右肝静脉和副肝静脉的支架.闭塞的下腔静脉开通后置入国产Z型支架7枚.肝静脉的压力术前24 ~ 48 cm H2O,平均为(36.0±3.4)cm H2O,介入治疗后即刻下降为11~34 cmH2O,平均(21.0±2.3) cm H2O.术后随访3 ~48个月,平均(23.0±2.0)个月,9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者中,有4例再次发生狭窄或闭塞,均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行支架置入的患者23例得到了随访,其中6例发生再狭窄或闭塞(6/23,26%).结论 肝静脉型BCS可根据肝静脉闭塞和肝内侧支建立的情况行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肝静脉和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戎建杰;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 1,ERCC1)的表达对进展期胃癌辅助化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进展期胃癌患者共88例,分为新辅助组45例,手术组43例.新辅助组行2个疗程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再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再行4个疗程的XELOX方案化疗;手术组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行6个疗程的XELOX方案化疗.对2组均随访3年,观察疗效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新辅助组和手术组患者ERC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和44%.新辅助组45例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9%,ERCC1阴性表达患者对化疗敏感(P<0.05).ERCC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4%,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的3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ERCC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9%,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的3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RCC1表达与3年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P <0.05.结论 ERCC1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有关,可用于其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预测.
作者:宋延强;马贵亮;刘超;马雷;毛伟征;李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对不同类型Mirizzi综合征的相应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经手术证实为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12例.应用ERCP联合腹腔镜及胆道镜对12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12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7例.根据Csendes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1例.12例患者均行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o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术.11例患者顺利完成三镜联合手术,于腹腔镜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愈,Ⅲ型患者拔除T管后,复查胆道造影,无胆道狭窄.结论 ERCP联合腹腔镜、胆道镜治疗Mirizzi综合征具有微创、安全、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李波;李汛;周文策;何明彦;孟文勃;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手术已成为标准手术方式.但腹腔镜肝切除术由于术中出血难控制等因素,手术难度较大,在基层医院开展缓慢.我们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经验,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自2005年8月到2010年6月行各类腹腔镜肝切除术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9 ~58岁,平均43 8岁.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14例,其中原发性肝癌6例,左肝内胆管结石8例(其中4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6例,均为肝血管瘤(左肝外叶4例,右肝Ⅵ段2例).所有病例均经B超及CT或MRI检查确诊.
作者:王宾;程云霄;杜振武;许跃明;杜为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以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风险.方法 选择肝右叶肝癌患者56例,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后入路法行肝肿瘤切除.实验组先选择性阻断右肝动脉血流,再游离肿瘤所在肝右叶,当游离完成后再结合门静脉阻断,行肝肿瘤切除.对照组不先行阻断肝动脉血流,其他手术步骤与实验组相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肝硬化、HBsAg、AFP、门静脉主干癌栓、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切除范围均无明显差别.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272±113)ml比(547±221)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结论 选择性阻断右肝叶的入肝动脉血流技术安全、可靠,能有效减少手术失血量,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作者:李君;王晓明;赵超尘;岑钧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关于脾脏损伤处理的文献较多,但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在脾脏损伤处理中的应用鲜有报道.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利用集束式捆扎及缝合处理胃癌手术中脾脏损伤12例,效果肯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6~78岁,中位年龄64岁;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为胃癌,其中经腹全胃切除术9例,近端胃切除术2例,远端胃切除术1例.术中探查:肿瘤未浸润胰腺及脾脏,脾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出血部位:脾脏上极出血3例,脾脏体部出血3例,脾脏下极出血6例,均为脾脏被膜撕裂伤.
作者:王刚成;韩广森;任莹坤;谢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众多研究报道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多种肿瘤细胞的作用,并且还具有毒性低,不存在交叉耐药,可以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等优势[1].本研究为了阐明青蒿琥酯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发生胀亡并且探讨其机制,为临床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调控靶点.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由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提供;青蒿琥酯购自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95,批号LA100703;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SYBR Premix Ex TaqTM购自日本Takara公司;兔抗人calpain2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兔抗人p-P38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CST公司.
作者:周香;郑继行;盛维为;樊钊强;孙维建;李丕宏;郑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硬质胆囊镜、软质胆道镜三镜技术在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术 .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采用三镜联合保胆取石(息肉)术的胆囊结石(息肉)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56例胆囊结石和24例胆囊息肉应用腹腔镜、硬质胆囊镜成功取净结石和息肉;34例胆囊结石联合应用三镜取净结石;8例患者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取出结石的病例中,单发结石25例,多发结石65例,结石数1~52颗,直径0.2 ~3.2 cm.24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单发7例,直径1.0~1.2cm;多发17例,直径0.4~1.0cm.手术时间40~125 min,平均78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d.均无手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胆囊内结石复发3例,复发率3.1%.结论 腹腔镜、硬质胆囊镜、软质胆道镜三镜技术在保胆取石(息肉)术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能提高结石取净率,增加保胆成功率.
作者:危少华;张同领;李伟;任杰;潘峻;李保磊;谷春伟;吴浩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孤立性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彩超检查17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1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例.10例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6例成功实施了直管型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1例髂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时失败,改行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手术.结果 17例患者均术前确诊,且治愈出院.开放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7±1.2)h,腔内治疗组(1.4±0.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平均住院(16±5)d,腔内治疗组(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手术组输血率72.7% (8/11),腔内治疗组为16.7% (1/6).术中输尿管损伤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跛行2例;腔内治疗发生异位栓塞1例,Ⅰ型内漏2例,随访3个月,内漏消失.结论 人工血管间置移植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均是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康复快、住院时间短、风险相对较小、疗效确切等优势.
作者:郑翼德;方力;樊孝文;杨辉;余永忠;陈丽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AC)是以小肠被茧状包裹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故又名先天性小肠禁锢症、腹腔茧状包裹症等.本病为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腹部疾病[1].临床上对其缺乏认识,诊断时常较困难.我院2002-2011年收治腹茧症11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及多层螺旋CT征象.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17 ~66岁,平均43岁,11例均无手术史.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病史长5年,短2个月.8例腹部可触及包块,包块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质地软,无压痛.3例伴有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实验室检查:血常规:3例白细胞升高,1例尿淀粉酶832 U/L,血淀粉酶98 U/L.行立位腹部平片3例,11例均行CT扫描,9例并行CT增强扫描.
作者:徐利军;王伯胤;任培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环孢素A(CsA)联合IL-2融合蛋白对小鼠移植术后乙肝疫苗的体液免疫反应影响,寻求肝移植术后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C57BL/6小鼠40只,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未免疫组,每组10只.实验组、对照组行皮肤移植后(DBA小鼠为供体),实验组给予CsA(30 mg/kg,腹腔内注射)+IL-2融合蛋白,对照组只给予CsA,空白组只行皮肤移植,3组均给予乙肝疫苗安在时,未免疫组不作任何处理.14 d后测定各组乙肝抗体滴度水平、IL-4、IL-10、IL-2、IFN-γ水平,流式细胞测定各组淋巴组织中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T cell,Tfh)的比例及应用RT-PCR测定各组淋巴组织中IL-21和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移植术后14 d乙肝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F=29.886,P=0.010),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组(F=29.772,P=0.011),ELISA测定血清Th2类因子IL-4,IL-10的水平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42.102,P=0.009;F=23.734,P-0.015),Th1类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18.156,P=0.0020;F =90.042,P =0.003).实验组混合淋巴细胞RT-PCR测定IL-21、FoxP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9.784,P =0.048;F=27.883,P=0.012).结论 CsA联合IL-2融合蛋白能够增强乙肝疫苗的抗体滴度,同时能够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可能与促进IL-21及FoxP3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照;张栋;陈建飞;苏万春;高杰;李涛;栗光明;冷希圣;朱继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52岁.因右上腹胀不适20d,加重10d入院.体格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MRI:胆囊区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灶,与邻近肝左内叶及肝右前叶界限不清,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强化后边缘强化明显,内可见无强化区;胆囊癌并侵及肝脏(图1).CA19-9,CEA均阴性.诊断:胆囊癌,肝脏转移癌.手术见胆囊底部5cm×4cm×3 cm质硬肿块,侵及肝脏左内叶及部分右前叶,将胆囊及受侵肝脏一并切除,未发现腹腔肿大淋巴结,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切除肝肿块12cm×11cm×7.5 cm,切面灰黄灰红,中央见大部分坏死区域,胆囊底部见1个灰白色肿物,5cm×4cm×4cm大.
作者:牛秀峰;倪家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代谢障碍疾病的总称,其发病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代谢综合征对于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为了探讨代谢综合征对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影响,我们做此研究,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病例均来自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科自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期间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共50例,其中不包括晚期恶性肿瘤行姑息性造瘘或突发穿孔、肠梗阻行急症手术患者.
作者:纪烈辰;俞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厄他培南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应用厄他培南治疗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34例,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细菌学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22例(91%),腹部疼痛70例(52.2%),寒战66例(49.3%).92例脓肿(68.7%)位于肝右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73例(54.8%),肝功能异常者84例(62.7%).B超诊断率为76.6%.本组患者单纯应用厄他培南治疗41例(30.6%),厄他培南+经皮肝穿刺抽脓82例(61.2%),厄他培南+外科手术11例(8.2%),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87.8%,90.9%.患者平均用药时间为(7.0±2.4)d,平均住院时间为14.2d.共培养出97株致病菌,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清除率为92.8%.检出的细菌中对厄他培南敏感性为94.8%.结论 厄他培南可作为经验性治疗细菌性肝脓肿首选药物.
作者:裴铁民;韩志阳;吕克言;麻勇;尹大龙;刘连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因为肝源短缺的原因,旨在取代部分肝功能,为患者等待肝源或自身肝脏再生架起桥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得以发展,这种装置对肝移植术后无肝功能患者和手术中肝组织切除过多者也很有价值.系统有两种:非生物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ALS)和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前者不含生物组分,主要利用滤过和吸附原理清除毒素;后者含有装载细胞的反应器,发挥氧化脱毒、生物转化、分泌与合成等功能.现就两种系统的利弊,BAL的发展历程、局限性及发展构想做一介绍.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术中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腹腔置药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腹腔置药组(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实验组术毕于瘤床放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8~10ml.分别在术前、术后10、20、30 d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测定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亚群,观察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淋巴细胞总数[(1.77±0.58)×109/L]与对照组[(1.61±0.52)×109/L]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实验组CD3+细胞(76.36±9.47)与对照组(68.63±10.3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NK细胞(14.92±8.65)与对照组(14.61±10.31)比较明显提高(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实验组CD8+细胞(30.89±9.89)与对照组(30.53±9.26)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而两组的CD4+细胞数和CD4+/CD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患者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实验组的1年生存率(94.9%)高于对照组(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腹腔给药方式安全可行,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郑朝旭;冯强;徐泉;谢玉权;梁建明;袁兴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腹膜种植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常见原因之一,腹腔温热化疗(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chemotherapy,PHC)对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来源于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2-3].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是由胃癌CSC引起,针对胃癌CSC而不是成熟胃癌细胞的治疗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治疗策略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仅对胃癌CSC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巴明臣;王佳泓;崔书中;白赛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作者于1999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22例同时性胃结直肠多重癌,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50 ~84岁,平均(66±11)岁;全部为二重癌.主诉恶心、呕吐3例,吞咽困难感1例,上腹饱胀、隐痛11例,便血伴大便习惯改变2例.上腹压痛不适7例,肛门指检触及直肠肿块2例,13例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病程3d~3年.7例一级亲属有胃肠道癌症家族史.术前确诊7例,术中确诊13例,术后确诊2例.
作者:涂朝勇;朱锦德;邵初晓;周新木;李慧霞;刘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6例患者行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16例行完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外周血血小板数值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完成手术12例,中转开腹4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15±77) min和(291±31)min,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2,P=0.384;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09±216) ml和(980±402)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和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4,P=0.52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3)d和(17±8)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1.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可行、有效,具有出血少、痛苦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
作者:王钊;洪德飞;司亚卿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