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后经胆囊管胆道减压和Lapro-Clip的应用

魏琪;杨进;李君达;R.Finley

关键词:腹腔镜, 胆总管切开, 术后, 经胆囊管, 胆道减压, 一期缝合, 效果满意, 微创手术, 可吸收夹, 导管引流, 引流管, 输尿管, 美国, 胆管, 安全
摘要:腹腔镜胆总管切开(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 LCD)、术后经胆囊管胆道减压(transcystic biliary decompression, TCBD)一期缝合胆管,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引流管需要留置2~4周[1,2],影响了微创手术的效果.我们对LCD术后TCBD进行改进,采用5Fr输尿管导管引流和12 mm Lapro-Clip可吸收夹(USS&DG公司,美国)固定,效果满意.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胰或背胰发生的胰头癌在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上的差异

    目的探讨腹胰或背胰发生的胰头癌在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上的差异. 方法对 43例切除的胰头癌标本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癌组织旁正常胰腺组织中胰岛的形态和胰多肽的数量来确定腹胰和背胰. 结果在43例胰头癌病例中,20例来自腹胰,23例来自背胰.来自腹胰的20例胰头癌较来自背胰的23例预后好,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来自背胰的胰头癌较来自腹胰的胰头癌对胆总管的侵犯更严重(P=0.005)、临床分期更晚(P=0.049).在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4 cm情况下,来自背胰的胰头癌较来自腹胰的胰头癌对脉管侵犯更广泛(P=0.016). 结论胰头在胚胎学上发生原基的不同,导致不同原基发生的胰头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不同.

    作者:唐瑞峰;张风瑞;王顺祥;彭利;肖燕;王曙霞;藤井秀树;松本由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一层套袖式胰空肠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如何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其中胰肠吻合技术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我院自1995年9月~2002年3月实施一层套袖式胰空肠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4例,未发生1例胰瘘,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旭生;徐克森;姜希宏;寿楠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共同努力使腹腔镜手术造福于更多患者

    腹腔镜外科在我国已迅速广泛开展起来,经过外科同道13年的共同努力,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已日渐成熟,胆总管探查术、胆管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肝切除术、胰腺切除术等手术也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手术的成功不仅显示了用腹腔镜方法做复杂手术是可行的,更主要的是有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微创外科带给他们的好处.

    作者:刘国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破裂后脾组织异位植入肝脏一例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半个月住院.2年前曾因车祸行脾切除术.半个月前因冠心病、高血压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除心脏杂音外,无明显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作者:林辉;王涌;彭承宏;曹利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率及残石率,41例患者获得电话随访. 结果 60例患者均有胆囊结石,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47例,胆总管扩张未见结石8例,合并有肝胆管结石5例.术前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彩色B超和/或ERCP检查.无黄疸者11例,总胆红素>100 μmol/L者21例,总胆红素20~100 μmol/L者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患者手术时间为1~2.5 h.住院时间5~14 d.手术入路:经胆总管者49例,经胆囊管者11例.手术取石情况:结石数目>6枚者8例,3~6枚者39例,3枚以下者13例.结石直径为0.5~1.2 cm.术后5例发生胆瘘,2例发生腹膜炎,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41例获得电话随访,均恢复良好. 结论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平;别平;王曙光;张雷达;董家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比较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多见的急腹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阑尾切除术.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2年11月开展阑尾切除术116例,其中开腹63例,腹腔镜53例,现就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田成武;朱华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一例

    患儿女,3岁.因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果酱样大便3 d入院.发病初阵发性脐下痛,逐渐加重;并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粘液;有排气.体格检查:T 37.8℃,P 130次/min, R 24次/min,BP 98/56 mm Hg.

    作者:蔡兆华;戚汝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影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切除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影响原发性肝癌手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1998年我院收治189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切除术,随访5年以上,选择22项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等指标分析对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全组3、5年生存率为63%和45%,162例获得根治者3、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47%和45%, 26%;影响预后单因素为发现方式、瘤体大小、门静脉癌栓、肝癌结节数、肝硬化情况及结节类型、TNM分期、复发及复发后治疗方式、根治分类、分化程度、有无输血情况(P=0~0.0034);多因素分析表明,肝癌根治、肿瘤大小和复发后的治疗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024);输血及肝硬化类型与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01). 结论根治分类、肿瘤大小,复发后再手术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高风险因素.肝硬化严重程度与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

    作者:季锡清;李朝龙;杨进城;杨鸿魁;刘兴国;王孟龙;林智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间52例老年患者胃癌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临床资料,本组52例患者中,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 27例,术后第1天开始TPN支持 25例. 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日EEN组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组短(16.3 d vs 21.3 d,t=4.681 4,P<0.01),平均住院费用/药物费用EEN、TPN组分别为(10 563/4 151元vs 13 640/6 126元,P<0.05).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TPN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TPN组治疗后肝功的碱性磷酸酶的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EN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对肝功能影响小,费用低.

    作者:宋延强;吕文平;庞新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手术切口疝治疗的进展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常见的.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采用何种手术修补手术切口疝虽然尚未有肯定的结论,但是近十几年来进展是迅速的.使用肠线缝合腹壁各层被临床弃用是由于缝合后切口哆开发生率高,这是因为切口愈合要经历3~4个月,瘢痕稳定要6个月,而肠线在2周后就失去了大部分的缝线张力[1].

    作者:马颂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和开腹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留肛门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7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术患者分为开腹组(n=21)和腹腔镜组(n=16),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IL-2、IL-6、TNFα值.术前1天和术后第5天检测全血CD3+ CD56+T细胞和CD3- CD56+ NK细胞的百分比,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值.IL-2、IL-6、TNFα值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Ig的测定用免疫散射比浊法,CD3+CD56+ T细胞和CD3- CD56+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结果两组手术对CD3+CD56+T细胞、CD3-CD56+NK细胞、IL-2、IL-6、TNFα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胡建昆;周总光;陈志新;王兰兰;于永扬;刘瑾;张波;李立;陈佳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结合介入栓塞治疗胃十二指肠动脉瘤一例

    1930年Starlinger 报道了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动脉瘤[1].但国内外报道的例数很少.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动脉瘤约占腹腔动脉瘤的10%,其发生常与长期的胰腺炎有关.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个别可出现黄疸[2].我们利用介入栓塞结合腹腔镜下肝总动脉结扎处理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荣;姜凯;黄晓强;周宁新;黄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38例的诊断与治疗

    我院于1988年3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KTS)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文;李锰;张杰;张峰;张民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肠多发脂肪瘤致小肠套叠不完全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32 岁.因左中腹部阵发性疼痛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中腹绞痛,疼痛不放散.于当地医院静脉点滴抗生素后自觉好转,饮食及大小便正常.

    作者:赵松;刘连新;张伟辉;张日平;王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供氧对伴有脂肪变性的供肝移植后肝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冷保存时供氧对脂肪变性供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大鼠喂饲79%标准饲料加20%猪油加1%胆固醇,同时以50%酒精灌胃1 ml*100 g-1*d-1,6周后诱导形成Ⅱ级脂肪变性供肝;GSH和静脉供氧预处理后行肝移植,正常供肝作对照;观察术后存活率、肝细胞凋亡、微循环及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大鼠脂肪变性供肝移植术后3 d肝细胞坏死率为(38±10)%,凋亡率(22±11)%;而给予预处理后坏死减少(17±6)%,凋亡增多(33±8)%;同时肝细胞内线粒体水肿减轻、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减少;微循环由( 5.96±0.26)伏(相对值)增为(7.73±0.43)伏;预处理后的脂肪变性供肝移植1周存活率由25%(2/8)提高到62%(5/8),(χ2=4.07,P=0.043 6). 结论 GSH和静脉供氧可通过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减少肝窦破坏、改善微循环而提高大鼠脂肪变性供肝移植的存活率.

    作者:叶晟;韩本立;董家鸿;朱瑾;李昆;熊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20例报告

    目的评价刮吸法断肝技术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eng′s multifunctional operative dissector,PMOD)实施刮吸法断肝技术行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术. 结果连续20例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20 ml;切除标本大体积为10 cm×9 cm×7 cm.患者术后24 h均能下床活动,术后 1周出院. 结论刮吸法断肝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术,具有解剖清晰,能显露肝内管道结构,切肝速度快,止血效果佳,术野清晰,是理想的腹腔镜下切肝方法.

    作者:蔡秀军;陈继达;梁霄;黄迪宇;虞洪;王先法;黄海;李立波;吴胜东;彭淑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丝裂霉素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过程中p38MAPK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过程中p38MAPK表达的变化,探讨p38MAPK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用AnnexinV-PI染色及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丝裂霉素及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胆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经丝裂霉素及SB203580处理人胆管癌RBE细胞后,p38MAPK及其下游ATF-2(反映p38MAPK激酶活性)的表达水平. 结果丝裂霉素诱导RBE细胞凋亡率为(8.91±0.83)%(P<0.01),同时p38MAPK和ATF-2(p38MAPK下游基因,反映其激酶活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用SB203580阻断p38MAPK通路后,丝裂霉素诱导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凋亡率达(22.2±2.6)%(P<0.01). 结论丝裂霉素可以活化p38MAPK通路,p38MAPK可能起到保护胆管癌RBE细胞逃避丝裂霉素诱导的凋亡,阻断该通路可增强丝裂霉素诱导胆管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博;祝学光;李军;赵华;赵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人Meckel憩室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我院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的病案中共检索Meckel憩室病例181例,其中因腹部手术偶然发现的Meckel憩室21例,因憩室并发症手术者160例,后者中成人36例,现就36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袁维堂;李德旭;吴长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B超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152例分析

    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更能提高穿刺的准确性.本文对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占华;苗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后经胆囊管胆道减压和Lapro-Clip的应用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 LCD)、术后经胆囊管胆道减压(transcystic biliary decompression, TCBD)一期缝合胆管,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引流管需要留置2~4周[1,2],影响了微创手术的效果.我们对LCD术后TCBD进行改进,采用5Fr输尿管导管引流和12 mm Lapro-Clip可吸收夹(USS&DG公司,美国)固定,效果满意.

    作者:魏琪;杨进;李君达;R.Finley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