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酸寡聚糖复合物对实验性腹主动脉瘤的抑制作用

吴建秋;景在平

关键词:主动脉瘤, 腹, 乙酰肝素酶
摘要: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抑制剂PI-88对腹主动脉瘤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利用豚鼠-SD大鼠异种移植腹主动脉瘤模型,于移植术后4周内连续PI-88治疗;术后4周利用Northern blot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腹主动脉直径、乙酰肝素酶表达、微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 结果与非治疗组相比,治疗组腹主动脉乙酰肝素酶表达、移植血管直径、微血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显著降低,但仍高于阴性对照组. 结论 PI-88可通过抑制乙酰肝素酶作用,控制腹主动脉瘤形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 方法应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检测121例经连续多普勒超声和B-型超声证实为下肢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正常值≤ 0.5 mg/L). 结果急性和慢性DVT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0% ( 66/75 )和34.8%(16/46).急性DVT组和慢性DVT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4±2.2) mg/L和(0.8±1.3) m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 结论 GIA方法准确、简单、快速、无损伤,可用于DVT急性期的临床诊断.

    作者:赵春起;王维亮;黄德祥;黄莚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8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对85例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5例中发生癌变12例,癌变率14%.影像学检查显示胆总管囊肿位于胰胆管结合部者29例,其中26例有胰胆管合流异常.手术治疗83例,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主要术式,其中4例囊肿巨大,伴有严重感染者先期行外引流术,待一般情况好转后二次行根治性手术.囊肿切除的60例中47例获得随访,疗效优良者45例;而仅行内引流术的6例中疗效优良者仅1例. 结论对囊肿伴严重感染者先期行外引流术可有效控制感染.囊肿全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应作为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术式

    作者:贾钧;万远廉;李龙;刘钢;黄柳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卵巢甲状腺肿蒂扭转一例

    患者女,59岁.因突发右下腹持续性疼痛1 d于2001年8月17日入院.查体:下腹部压痛、反跳痛阳性、轻度肌紧张,右下腹深部触及包块.B超提示右卵巢占位性病变.妇科检查:

    作者:毕亚;张立弘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Vitamin D3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D3 (vitamin D3,VitD3)对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的治疗作用. 方法裸鼠皮下接种MCF-7乳腺癌细胞,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用VitD3和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给荷瘤裸鼠用药.用药4周后,检测肿块大小、血清钙、磷水平,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结果 VitD3治疗组血清钙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VitD3使肿瘤细胞凋亡增加,并使细胞停留在G0/G1期,与TAM有协同作用. 结论 VitD3和TAM可明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停留在G0/G1期.

    作者:李建平;季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腘静脉外袢成形术治疗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疗效再评价

    目的再评估腘静脉外袢成形术治疗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疗效. 方法将重度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 DVI)患者分为肌袢组:行腘静脉外袢成形术加浅静脉手术(28例29条肢体),浅静脉组:仅行浅静脉手术(46例50条肢体),比较手术效果. 结果肌袢组与浅静脉组在手术前后的下肢胀痛、静脉曲张均由100.0%降至9.0%左右;小腿肿胀分别由100.0%和92.0%下降为20.7%和22.0%;术后难愈合的溃疡分别为6.9%和0.0%;3年内小腿浅静脉曲张复发率分别为13.8%与8.0%.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 结论腘静脉外袢成形术治疗DVI的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单平;汪忠镐;戴丐国;张鸿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嵌顿绞窄性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1998年5月至2001年4月,我科对32例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plug-mesh 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PMTFHR)术,其中绞窄性疝7例,报告如下.

    作者:黎洪浩;王捷;陈双;林青;叶华;李文滨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浆和肝组织中活性变化及甘氨酸治疗的研究

    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时存在明显的内毒素血症[1],肿瘤坏死因子(ANF-α)、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产生与内毒素关系密切.有研究报道,甘氨酸能有效抑制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2-4],本项研究探讨梗黄时TNF-α、ET-1和NO的变化及甘氨酸对它们的影响.

    作者:李海军;刘颖斌;方河清;许斌;王建伟;邓贵龙;彭淑牖;蒋筱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脾静脉海绵状血管瘤自发破裂一例

    患者男,15岁,因进食海鲜类食物后感上腹不适,呕吐3次,为胃容物,约30 min后出现剧烈上腹部疼痛,伴面色苍白、冷汗;疼痛以胀痛为主,无发热、黄疸,无呕血、便血,无腹泻,门诊拟急性胰腺炎、食物过敏症于1997年8月14日急诊入院。

    作者:曹庭加;汪训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进展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梗死,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其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进展.

    作者:曲乐丰;景在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VEGF、ColⅣ、H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大肠癌发病隐匿,常延误诊治.有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肿瘤血管的形成有关,而癌细胞在浸润转移时必须穿破基底膜,作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的Ⅳ型胶原(ColⅣ)和透明质酸(HA)也有研究表明在肿瘤患者血清中有升高[1].因此,分析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VEGF、ColⅣ和HA变化对指导诊治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程挺干;赵正杰;谷珊瑚;王荣珍;陕大治;孙延兰;张卫民;黄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抑癌基因p16在恶性胰岛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恶性胰岛细胞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有关抑癌基因p16在恶性胰岛细胞瘤中表达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例恶性胰岛细胞瘤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房学东;盖宝东;崔俊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肺动脉栓塞的预防与诊治进展

    一、传统观念的更新1819年Sabiston[1]首先报道一种突然导致患者死亡的肺部疾病,称之肺卒中,1858年Virchow提出肺动脉栓塞概念(pulmonary embolism,PE).既往人们认为肺动脉栓塞都是发病急、症状重且往往是致死性的.近年来发现PE发病率远比想象的要高.

    作者:张福先;张昌明;胡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血管介入联合动静脉造瘘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

    目的探讨血栓消融的操作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及放置时间. 方法选择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5例,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用Amplatz血栓消融器进行血栓消融、球囊导管扩张髂静脉病变、股动静脉临时性动静脉造瘘术治疗. 结果 52例治疗成功,造影见髂静脉狭窄47例,用球囊导管扩张,20例置入永久性滤器,32例置入临时性滤器.随访50例,3~30个月,46例患肢肿胀消退,无血栓后综合征表现. 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能耐受、效果良好,术中需反复造影以观察髂静脉狭窄和残余血栓等情况,下腔静脉滤器以临时性为首选.

    作者:李晓强;余朝文;周为民;聂中林;孟庆友;段鹏飞;高杰;周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降低腹部穿透伤剖腹探查率的探讨

    目的探讨腹部穿透伤的剖腹探查指征,以降低剖腹探查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以前78例腹部穿透伤临床资料,拟定剖腹探查指征.再经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临床收治的53例患者(实验组)应用后,与对照组78例患者剖腹探查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应用探查指征前后对比其剖腹探查率分别为91%和64%,χ2=14.51, 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筛选制定的腹部穿透伤剖腹指征对降低该病的剖腹探查率和探查率阴性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牛靖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气囊缓释减压法处理肝包虫外囊残腔的体会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气囊缓释减压法处理肝包虫术后残腔,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许敏华;丁木拉提;买买江;朱卫东;肖克来提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治进展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CVI)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1968年Kistner提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概念,并用瓣膜重建术予以治疗,被视为近代静脉外科的重要进展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引入这一概念,作为单独疾病区别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同期,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迅速扩展应用.但至20世纪末以来,对是否必须施行瓣膜重建术逐渐提出质疑或予以否定.本文就CVI诊治中的进展和问题,提出如下看法供讨论.

    作者:张柏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经腹肛拖出式直肠切除术治疗高位直肠阴道瘘三例

    直肠阴道瘘临床少见.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2年1月为3例女性(多次修补失败的直肠阴道瘘)患者采用经腹肛拖出式直肠切除术(Maunsell-Weir手术)[1,2],均一期愈合,报告如下.

    作者:刘训;黄宗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家族多发性腹股沟斜疝的探讨

    我们从1992年9月至2002年月1月共收治家族多发性斜疝17家系397人中共54例,并与同期151例非家族性斜疝患者的磁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霁东;李军城;陈继海;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反义ICAM-1寡脱氧核苷酸抑制大鼠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实验研究

    我们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瘤(AAA)模型,通过局部缓释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的方法封闭胞间粘附分子(ICAM)-1基因表达,观察动脉瘤形成过程的改变,以进一步研究AAA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作者:胡新华;孙达欣;张强;王新文;段志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腹主动脉瘤60例的诊治经验

    我科于1995年1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腹主动脉瘤60例,采用经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纪春;汪静;金立人;马玉奎;代越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