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昌业;陈纲
目的:比较钳式 Ligasure 和 FOCUS 超声刀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行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76例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由同一甲状腺专科医师完成,使用Ligasure完成手术者35例( Ligasure组),使用Focus超声刀完成手术者41例(超声刀组)。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术前血清钙值、PTH值、手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等计量资料用( x珋±s)表示,采用t检验;ASA分级、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和切口内血肿。结论钳式Ligasure和FOCUS超声刀均能安全,有效地运用于甲状腺癌手术,达到相同的手术效果,术者可根据自身习惯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
作者:严杰;张云;吴婷婷;戴佳奇;殷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13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65例经胸乳路径的腔镜手术切除治疗作为腔镜组,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的65例患者作为传统组。将收集的数据纳入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手术治疗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美容效果评分( NSS)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 t=4.906, P=0.000)和术后引流量( t=5.211, P=0.000)明显高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 t=10.155, P=0.000)和切口长度( t=14.688, P=0.000)明显低于传统组。腔镜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总发生率(10.77%)显著低于传统组(27.69%)(χ2=5.992, P=0.014)。腔镜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VAS疼痛评分(4.08±1.12)显著低于传统组(5.89±1.48)(t=7.862, P=0.000);NSS美容效果评分(8.11±1.52)显著高于传统组(4.96±1.26)(t=12.863, P=0.000)。结论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相比,经胸乳路径腔镜治疗方法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较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疼痛症状较轻等优点,而且具有术后颈部无瘢痕的美容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徐友标;江友辉;孟云;朱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 TSH)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的34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两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104例,良性甲状腺结节组237例,收集并比较各组临床实验资料。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患者在年龄、结节直径、TSH浓度、淋巴结转移与TSH关系比较使用t检验;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率与TSH的关系采用χ2趋势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患者结节直径平均为(1.92±1.13) cm,低于良性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2.82±1.44) cm (t=-5.654, P<0.05);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患者TSH平均为(3.01±1.51)μIU/ml,高于良性甲状腺结节组患者的(1.90±1.32)μIU/ml (t=6.83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 TSH 水平分为<0.34μIU/ml、0.34~1.00μIU/ml、1.01~2.00μIU/ml、2.01~5.60μIU/ml和>5.60μIU/ml,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发生比例分别为11.76%、14.29%、23.94%、39.06%和53.33%,检验结果显示TSH水平越高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发生率越高(χ2=28.783, P<0.05);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 TSH为(5.07±1.31)μIU/m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83±1.55)μIU/ml,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844, P<0.05)。结论 TSH可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风险的指标之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翊;李强;吴致委;许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因“胃癌术后20 d,腹痛腹胀3 d加重伴呕吐半天”急诊入院(2014-07-30)。患者20 d前因确诊为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病理提示胃体小弯侧溃疡型腺癌ⅠA期;患者术后第17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绞痛,自行缓解未就诊。术后20 d白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加重,呈持续性绞痛,遂晚间至我院急诊就诊。查体:P120次/min,BP 80/42 mmHg,神志清,精神萎,下腹部明显膨隆,全腹压痛及反跳痛,可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作者:沈晓菲;杜峻峰;管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内脏脂肪面积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胃癌患者97例,对所有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进行测量,本次入选患者中有52例作为大脂肪面积组,45例作为小脂肪面积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用( 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以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为9.62%、手术时间(235.48±44.32)min大于小脂肪面积组2.22%和(223.09±54.55) min,(t=5.938, P=0.008;t=2.390, P=0.024);住院时间(11.56±3.02) d、发热时间(3.12±1.20) d均显著多于小脂肪面积组(9.12±2.77) d、(2.42±0.92) d,(t =2.811, P =0.007; t =3.503, P =0.003);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腹泻、胰漏、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1.54%,11.54%,23.08%)显著高于小脂肪面积组(2.22%,2.22%,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2,3.939,7.302; P <0.05)。结论内脏脂肪面积较大是影响胃癌微创术的不利因素,增加微创术的操作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
作者:徐艳群;江涌;张跃;赵伟;裴锐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应用EC序贯T(表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保乳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保乳术治疗的77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化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化疗组( n=38)与序贯化疗组(n=39),术后联合化疗组采用CTF方案化疗,序贯化疗组采用EC序贯T方案化疗。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生化、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水平、肿瘤体积、癌旁淋巴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阳性表达情况等计量资料以( x珋±s)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序贯化疗组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心肌酶、肝功能受影响程度均低于联合化疗组(P<0.05);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水平高于联合化疗组(P<0.05);肿瘤体积、癌旁淋巴管密度小于联合化疗组(P<0.05);序贯化疗组治疗后乳腺组织促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显著降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阳性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应用EC序贯T化疗方案治疗对血红蛋白、白细胞、心肌酶、肝功能影响较小,预后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作者:范惠文;佘秋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取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切口,左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右侧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于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和颌下腺,下至锁骨和胸骨上凹。打开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打开颈动脉鞘,暴露右侧颈动脉、颈内静脉,清扫Ⅱ、Ⅲ、Ⅳ、Ⅴ区淋巴结。术中解剖显露二腹肌、舌下神经降支和静脉角,注意保护副神经、膈神经和颈丛。3-0丝线缝合颈阔肌,医用胶水关闭皮肤切口。
作者:殷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ACC)的手术时机,以期提高其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9例老年ACC患者,根据其是否具有手术指征,随机分为手术组(40例)和非手术组(39例);手术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再根据术前发病时间早晚,分为早期LC组(<72 h)10例、晚期LC组(>72 h)30例。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血常规、高敏C反应蛋白、肝功能、血凝常规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手术疗效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手术组较非手术组年龄显著减小、血清总蛋白显著增高(P<0.05),两组的并存病、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早期组(<72 h)与发病晚期组(>72 h) LC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治愈40例,治愈率100%。非手术组治愈27例,治愈率69.2%(χ2=14.512, 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CC患者既使发病时间超过72 h,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是安全可行的,关键在于切实掌握手术时机、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老年ACC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宗明;魏文平;刘卓;田祖豪;张翀;刘立民;于宏伟;万柏江;刘子旭;朱明文;宋蒙蒙;邓海;谢朝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 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 d及(7.5±1.8)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 d及(24.64±1.3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89及8.92, P 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作者:马吉安;张贵清;谭孝华;刘维政;邹华;贾学峰;潘毅;李文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5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观察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如患者病灶数量比较多,则以大病灶直径为准并纳入统计范围,用卡方进行检验,多因素则采用 Logistic回归加以分析,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当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接受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中,≤45岁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概率达到42.1%,而超过45岁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概率只有25.0%(χ2=15.38);10例男性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概率高达60.0%,40例女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2.5%(χ2=9.76);肿瘤直径5 mm以内(含5 mm)转移率为22.7%,肿瘤直径超过5 mm者转移率为35.7%(χ2=4.16);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示与肿瘤数目无明显相关性(χ2=0.049)。另外,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年龄低于45岁的男性患者,当肿瘤直径>5 mm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较高,对直径超过5 mm的肿瘤有必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勇;王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钩型针在无需气腹条件下缝合套管穿刺器( Trocar )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81例,其中186例采用钩型针缝合套管穿刺器切口(钩型针缝合组);195例采用常规方法缝合套管穿刺器切口(常规方法缝合组),观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观察戳孔疝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程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术后3个月、6个月、1~3年发生戳孔疝的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3年,钩型针缝合组发生戳孔疝1例,发生率为0.54%,常规方法缝合组发生戳孔疝9例,发生率为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01, P<0.05)。结论在无气腹条件下钩型针缝合套管穿刺器切口与普通缝合方法相比,术后戳孔疝的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作者:宋国增;张浩;周宁;王志广;宋晓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恶性实体肿瘤远处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恶性肿瘤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循环肿瘤细胞( CTC)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已成为肿瘤学界的研究热点,使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检测达到单细胞水平,从而被视为恶性肿瘤的“液体活检”样本,并具有无创、多次、实时获取及整体性等优点,在实体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了常见CTC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现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CTC检测技术,指导其在科研及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郝少龙;刘新承;刘日明;许洁;宁进尧;吴国长;姜立新;郑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分化型甲状腺癌虽然预后良好,但常易复发,包括生化性复发和结构性复发,造成患者身心和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给临床医师对甲状腺癌的诊治带来困难。不同于甲状腺癌的初始治疗,对复发病灶的处理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更多的原发灶及淋巴结生物学信息、患者因素、再次手术风险、其他治疗选择等各种因素。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复发病灶的完全清除,使以后不再复发,另一方面又不能损害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如何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制定合理的处理策略,使患者获益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张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全麻甲状腺全切+左Ⅱ~Ⅳ区淋巴清扫+中央区淋巴清扫+左侧喉返神经吻合术。切断左胸骨甲状肌上端,辨认喉上神经外支后,切断甲状腺上血管,沿真被膜解离,下极处辨认喉返神经后处理血管,注意保护上下旁腺。全长暴露左侧胸锁乳突肌深面,切开左侧颈鞘,保护副神经,自下而上,自前向后,清扫左侧Ⅱ-Ⅳ区淋巴结,在左侧颈静脉角处注意结扎,防止术后乳糜漏。
作者:房居高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甲状腺术后应用不同缝线对患者颈部切口瘢痕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0例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双向倒刺缝线组采用双向倒刺缝线(179例)、普通可吸收缝线组(165例)以及传统丝线缝合组(256例)三种方式闭合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瘢痕大小、体积的影响,通过自评统计患者对切口满意程度。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三组样本间瘢痕评分和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a=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评分良好率为77.65%,明显高于可吸收缝线组69.09%以及传统缝线组62.50%的良好率。在体积方面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体积为(0.67±0.18) cm3,普通可吸收缝线组为(0.82±0.23) cm3,传统缝线组为(2.01±0.35) 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随访1个月后,患者满意程度双向倒刺缝线组满意率高达88.27%。同样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 P=0.00)。结论双向倒刺缝线及普通可吸收缝线均能有效减少术后瘢痕体积大小,但双向倒刺缝线缩短了缝合时间,提高了缝合效率,给患者带来的瘢痕更小,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苏东玮;盛湲;薛春雨;李恒宇;刘国平;王宇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病变合并需手术处理的外科疾病愈发多见,其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较无基础心脏病变者高2~3倍[1]。笔者单位收治一例心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成人结肠错构瘤患者,术前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行病变结肠切除治疗。
作者:景圆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