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中间入路五孔法。沿肠系膜上静脉( SMV)表面用超声刀切开后腹膜,暴露SMV。紧贴SMV主干离断回结肠动静脉,在右结肠动脉根部将其结扎切断。游离出结肠中动静脉脉主干、Henle’干、副右结肠静脉( SRCV )和胃网膜右静脉( RGEV )。结扎切断结肠中动静脉右支,解剖出胃网膜右动脉(RGEA),胰头前切开横结肠系膜前叶进入小网膜囊。依次在根部结扎切断SRCV、RGEV及RGEA。沿Todlt’间隙将右半结肠系膜掀向右侧腹,切断部分回肠系膜,沿右结肠旁沟切开侧腹膜。切断胃结肠韧带,清除第6组淋巴结。切断肝结肠韧带,完全游离右半结肠,在右中腹做小切口行标本切除及吻合。
作者:段绍斌;吾买尔江;于亮;董杨帆;刘郁;张增峰;耿加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超声是目前诊断甲状腺结节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二维灰阶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是首选手段,通过超声征象组合制定的改良TI-RADS分类系统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可超过90%。再辅以超声弹性成像和造影技术,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常被作为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金标准”,可由Bethesda分类系统报告结节性质。穿刺取材需全面充分,保证足够的细胞量以作分析。对获取标本进行分子标记物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检查怀疑恶性的病例,还应同期评估区域淋巴结情况。新一代的CT和MR技术,和超声良好互补,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大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癌转移的患者实施保留副神经、颈内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因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较少侵犯上述组织,术后生存时间长,改善生活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中心大部分患者术前已行细针穿刺诊断右甲状腺乳头状癌,所以术中先将单侧腺叶切除,送术中冰冻,等待期间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后,进一步实施功能性的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赵永福;刘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K19、 CD56与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 BPH)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46例PTC及42例BPH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测定CK19、CD56与PCNA表达情况,及其在PTC及BPH中的灵敏率及特异度。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CK19、CD56与PCNA在PTC、BPH中的表达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K19在PTC、BPH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5%(高表达)及31.0%(低表达)χ2=37.08, P<0.005;CD56在PTC、BPH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2%(低表达)及66.7%(高表达)χ2=23.03, P<0.005;PCNA在PTC、BPH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0%(高表达)及33.3%(低表达)χ2=7.73, P<0.01;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CK19、CD56与PCNA在PTC 表达中的灵敏率为93.5%、15.2%、63.0%,特异度为69.0%、33.3%、42.9%。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73.9%。CK19、 CD56与PCNA在BPH表达中的灵敏率为31.0%、66.7%、33.3%,特异度为6.5%、84.8%、37.0%。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0%。结论 CK19、CD56与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乳头状增生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别,可以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联合测定提高灵敏性及特异性。
作者:魏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前结肠直肠癌是消化道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影响和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据中华医学会在2014年所发布的统计学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其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三十几左右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位居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行在前三名,虽然我们国家的大肠癌患者,其肿瘤病变的发生部位主要是在以直肠肛管的中下端较常见,但是由于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后所留置在患者腹部皮肤上的肠道造瘘口,会长期的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和心理,这让患者们长期着饱受痛苦、并感到苦不堪言,所以当前的临床外科医生们一直是把保留患者的肛门及其功能,作为未来大肠癌手术治疗的方向目标方向之一。
作者:汤素琼;李彬;刘丹;胡芬;黄华明;张景宇;徐玉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穿刺套件引流较传统引流在腹盆腔脓肿的应用优势。方法总结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超声定位下行腹盆腔脓肿穿刺引流的病例35例,其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19例,应用经皮肾镜穿刺套件扩张后留置F16号引流管16例。结果采用经皮肾镜穿刺套件组在堵管发生率、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明显少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镜穿刺套件在腹盆腔脓肿引流中的应用,即可解决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又可避免一般穿刺置管管腔小、易堵塞的缺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浩;赵晓光;郭丽霞;崔伟;王奎海;李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13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65例经胸乳路径的腔镜手术切除治疗作为腔镜组,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的65例患者作为传统组。将收集的数据纳入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手术治疗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美容效果评分( NSS)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 t=4.906, P=0.000)和术后引流量( t=5.211, P=0.000)明显高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 t=10.155, P=0.000)和切口长度( t=14.688, P=0.000)明显低于传统组。腔镜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总发生率(10.77%)显著低于传统组(27.69%)(χ2=5.992, P=0.014)。腔镜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VAS疼痛评分(4.08±1.12)显著低于传统组(5.89±1.48)(t=7.862, P=0.000);NSS美容效果评分(8.11±1.52)显著高于传统组(4.96±1.26)(t=12.863, P=0.000)。结论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相比,经胸乳路径腔镜治疗方法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较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疼痛症状较轻等优点,而且具有术后颈部无瘢痕的美容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徐友标;江友辉;孟云;朱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取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切口,左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右侧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于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和颌下腺,下至锁骨和胸骨上凹。打开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打开颈动脉鞘,暴露右侧颈动脉、颈内静脉,清扫Ⅱ、Ⅲ、Ⅳ、Ⅴ区淋巴结。术中解剖显露二腹肌、舌下神经降支和静脉角,注意保护副神经、膈神经和颈丛。3-0丝线缝合颈阔肌,医用胶水关闭皮肤切口。
作者:殷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被随机纳入对照组(20例)和纳米碳组(20例)。纳米碳组在患侧腺叶切除前给予纳米碳标记,手术均按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进行,由同一手术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统计中央区淋巴结获取数目,误切甲状旁腺例数,术后低血钙发生率,喉返神经损伤率。计量资料采用( x珋±s)表示,采取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百分率表示,结果采取χ2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当P<0.05时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术后中央区淋巴结获取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8±1.5)枚比(4±0.9)枚], P<0.05;误切甲状旁腺对照组5例(25%),纳米碳0例(0)。两组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低钙血症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对照组3例(15%),纳米碳组0例(0)(P<0.05)。结论通过纳米碳混悬液进行术中淋巴结染色,可以显著增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并有助于辨认和保护甲状旁腺,降低淋巴结清扫可能带来的甲状旁腺误切除和术后低血钙发生。
作者:杜峻峰;郝雪梅;季锡清;李涛;苏昌业;陈纲;李世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 PD)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5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式分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每组28例。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术中、术后计量资料的描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组胰瘘发生1例(3.57%)明显低于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4例(14.28%);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平均时间分别为(5.3±2.2) d及(7.5±1.8)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17.35±1.52) d及(24.64±1.3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89及8.92, P 均<0.05)。结论胰管空肠黏膜接触式吻合加胰肠端侧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以降低胰瘘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一种选择方法。
作者:马吉安;张贵清;谭孝华;刘维政;邹华;贾学峰;潘毅;李文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内脏脂肪面积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胃癌患者97例,对所有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进行测量,本次入选患者中有52例作为大脂肪面积组,45例作为小脂肪面积组,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用( 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以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为9.62%、手术时间(235.48±44.32)min大于小脂肪面积组2.22%和(223.09±54.55) min,(t=5.938, P=0.008;t=2.390, P=0.024);住院时间(11.56±3.02) d、发热时间(3.12±1.20) d均显著多于小脂肪面积组(9.12±2.77) d、(2.42±0.92) d,(t =2.811, P =0.007; t =3.503, P =0.003);大脂肪面积组患者的腹泻、胰漏、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1.54%,11.54%,23.08%)显著高于小脂肪面积组(2.22%,2.22%,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2,3.939,7.302; P <0.05)。结论内脏脂肪面积较大是影响胃癌微创术的不利因素,增加微创术的操作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
作者:徐艳群;江涌;张跃;赵伟;裴锐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全麻甲状腺全切+左Ⅱ~Ⅳ区淋巴清扫+中央区淋巴清扫+左侧喉返神经吻合术。切断左胸骨甲状肌上端,辨认喉上神经外支后,切断甲状腺上血管,沿真被膜解离,下极处辨认喉返神经后处理血管,注意保护上下旁腺。全长暴露左侧胸锁乳突肌深面,切开左侧颈鞘,保护副神经,自下而上,自前向后,清扫左侧Ⅱ-Ⅳ区淋巴结,在左侧颈静脉角处注意结扎,防止术后乳糜漏。
作者:房居高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Cyclin E、P27kipl和Ki67的表达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同一患者癌旁3 cm以上癌旁黏膜组织标本70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E、P27kipl和Ki6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在病理学中的意义。采用SPSS19.0软件,Cyclin E、P27kipl和Ki67在直肠癌组织表达率比较使用χ2检验,与临床病理关系采用秩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直肠癌组织中Cyclin E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3%和87.14%,明显高于癌旁黏膜组织,而P27kipl阳性表达率为51.43%,低于癌旁黏膜组织91.42%(P<0.05);随着Dukes分期增加,Cyclin E阳性表达和P27kipl阳性表达率有所下降(P<0.05),均与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P>0.05);Ki67表达与Dukes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 P>0.05)。结论直肠癌中Cyclin E和P27kipl表达能反映直肠癌的恶性情况,为直肠癌的预后提供参考。
作者:李伟;张庚;王海伦;王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应用EC序贯T(表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保乳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保乳术治疗的77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化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化疗组( n=38)与序贯化疗组(n=39),术后联合化疗组采用CTF方案化疗,序贯化疗组采用EC序贯T方案化疗。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生化、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水平、肿瘤体积、癌旁淋巴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阳性表达情况等计量资料以( x珋±s)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序贯化疗组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心肌酶、肝功能受影响程度均低于联合化疗组(P<0.05);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水平高于联合化疗组(P<0.05);肿瘤体积、癌旁淋巴管密度小于联合化疗组(P<0.05);序贯化疗组治疗后乳腺组织促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显著降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阳性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应用EC序贯T化疗方案治疗对血红蛋白、白细胞、心肌酶、肝功能影响较小,预后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作者:范惠文;佘秋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因“胃癌术后20 d,腹痛腹胀3 d加重伴呕吐半天”急诊入院(2014-07-30)。患者20 d前因确诊为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病理提示胃体小弯侧溃疡型腺癌ⅠA期;患者术后第17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绞痛,自行缓解未就诊。术后20 d白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加重,呈持续性绞痛,遂晚间至我院急诊就诊。查体:P120次/min,BP 80/42 mmHg,神志清,精神萎,下腹部明显膨隆,全腹压痛及反跳痛,可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
作者:沈晓菲;杜峻峰;管文贤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甲状腺术后应用不同缝线对患者颈部切口瘢痕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0例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双向倒刺缝线组采用双向倒刺缝线(179例)、普通可吸收缝线组(165例)以及传统丝线缝合组(256例)三种方式闭合手术切口对患者术后瘢痕大小、体积的影响,通过自评统计患者对切口满意程度。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三组样本间瘢痕评分和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a=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评分良好率为77.65%,明显高于可吸收缝线组69.09%以及传统缝线组62.50%的良好率。在体积方面双向倒刺缝线组瘢痕体积为(0.67±0.18) cm3,普通可吸收缝线组为(0.82±0.23) cm3,传统缝线组为(2.01±0.35) 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随访1个月后,患者满意程度双向倒刺缝线组满意率高达88.27%。同样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患者( P=0.00)。结论双向倒刺缝线及普通可吸收缝线均能有效减少术后瘢痕体积大小,但双向倒刺缝线缩短了缝合时间,提高了缝合效率,给患者带来的瘢痕更小,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苏东玮;盛湲;薛春雨;李恒宇;刘国平;王宇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ACC)的手术时机,以期提高其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9例老年ACC患者,根据其是否具有手术指征,随机分为手术组(40例)和非手术组(39例);手术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再根据术前发病时间早晚,分为早期LC组(<72 h)10例、晚期LC组(>72 h)30例。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血常规、高敏C反应蛋白、肝功能、血凝常规等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手术疗效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手术组较非手术组年龄显著减小、血清总蛋白显著增高(P<0.05),两组的并存病、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发病早期组(<72 h)与发病晚期组(>72 h) LC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治愈40例,治愈率100%。非手术组治愈27例,治愈率69.2%(χ2=14.512, 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CC患者既使发病时间超过72 h,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是安全可行的,关键在于切实掌握手术时机、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老年ACC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宗明;魏文平;刘卓;田祖豪;张翀;刘立民;于宏伟;万柏江;刘子旭;朱明文;宋蒙蒙;邓海;谢朝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