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伦牮;刘晖
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仍将腹腔镜下胃切除手术作为研究性的治疗,腹腔镜下胃切除手术安全性的研究、与开腹手术比较的3期临床研究正在实施中。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有手术技术和机械设备有关的并发症,也存在科学化管理的瑕疵的问题。正确认识腹腔镜下手术的特殊性,把握住技术要点和规律,正确使用此项技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适应证,合理的选择手术术式。在不断提高腹腔镜下胃切除手术技术的同时强化及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水准,将会有效降低各种手术并发症。
作者:胡祥;张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胆道镜2μm激光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功能不全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总结2010年至2014年采用腹腔镜下胆道镜联合2μm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2例,分析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手术时间、碎石时间、肝功和白细胞指标等,采用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 t检验;术前结石大小、单/多发例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2例患者中35例患者碎石成功1周内出院,7例患者术后4~5 h内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抢救无效死亡。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发现发生肝功不全的患者均ALT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肝功正常组在手术时间、碎石时间和结石大小方面优于肝功异常组,(45.21±12.3) min与(97.5±19.1) min,(12.3±1.60) min 与(43.1±11.4) min,(1.33±0.27) cm 与(4.49±1.4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96,0.084,0.890, P<0.05)。结论结石大或多发结石导致碎石时间长(>1 h)是肝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伦牮;刘晖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T管引流术后早期拔管的方法和可行性分析。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60例胆总管探查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30例)采用胆总管探查常规T管固定手术治疗;B组(30例)采用胆总管探查肝圆韧带内走行T管联合带蒂大网膜包绕T管手术治疗,B组术后第6、9、12天行腹部超声/CT检查了解窦道形成情况指导拔除T管。应用SPSS17.0对以上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T管胆汁引流总量、术后T管拔除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胆漏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腹部超声/CT检查检测示:术后1周T管窦道壁的平均厚度为4~5 mm,且T管窦道基本形成,随着时间的增加窦道更加完整和清晰。 B组30例患者中术后8 d拔管14例(46.7%),10 d拔管15例(50.0%),12 d拔管1例(3.3%),拔管后均未出现胆漏。 B组术后T管胆汁引流总量和术后T管拔除时间分别为(2105±460) ml和(10.0±2.0) d,明显少于A组的(3742±660) ml和(17.0±3.0) d,(P=0.007);B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1.3±2.1) d和(19145.8±1035.4)元,明显少于A组的(18.5±2.5) d和(28180.2±2548.9)元,(P=0.006);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肝圆韧带内走行T管联合带蒂大网膜包绕T管的方法,不仅可以早期拔除T管,有效减少胆汁的流失和胆漏的发生,而且减少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段建平;罗序超;叶斌;杨宁;李志刚;黄治国;罗庆林;何华;叶剑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治疗年轻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对比研究。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70例年轻早期乳腺癌分为两组,保乳手术组(保乳组)和改良根治组(根治组),每组35例,对手术近期和远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组间用t检验;术后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等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保乳组的2年和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为100%、100%;0、11.4%;0、2.86%。根治组为100%、97.1%;0、8.57%;0、5.7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上肢功能受限、形体美观、病员满意度为(95±22) min、(105±30) ml、(23.5±4.5) d、5.71%、2.8%、77.1%和94.3%,根治组为(145±28) min、(225±45) ml、(34.5±4.0) d、25.7%、20.0%、31.4%和4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保乳组优于根治组。结论对年轻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联合综合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复发低、外观美容等优点,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影响生存时间。
作者:颜俊峰;陆松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逐步得到重视,而术后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等进行阐述,并总结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近年来的经验,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子禹;李浙民;李双喜;季加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以乌司他丁单独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比较轻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单独和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其中轻型40例,重症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轻重型各20例)联合用药治疗,对照组(轻重型各20例)单独应用乌司他丁治疗。所有的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治疗前、后血尿淀粉酶、血常规和生化各指标均数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轻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后血淀粉酶[实验组(128.1±73.6) mmol/L,对照组(412.7±123.3) mmol/L],尿淀粉酶[实验组(102.2±51.3) mmoL/L,对照组(218.2±83.3) mmol/L]、血WBC [实验组(8.3±2.2)×109/L,对照组(12.6±2.4)×109/L]、谷草转氨酶[实验组(31.3±10.1) U/L,对照组(72.4±11.2) U/L]各组指标均数对比(t=2.528、3.527、3.021、3.122,P<0.05),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联合用药疗效较单独应用乌司他丁疗效好,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 P=0.02)。结论对于轻型急性胰腺炎单纯应用乌司他丁即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乌司他丁与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可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治愈率,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赵洪涛;张占云;王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应用电钩沿横结肠与大网膜附着处分离大网膜分别至结肠脾曲及结肠肝区。用超声刀沿胰腺被膜分离,至胰腺上缘显露近脾门处的脾动静脉主干向脾门解剖,清扫第10、11组淋巴结;显露胃网膜左血管根部并离断,向上离断部分胃短血管后,裸化胃大弯,清扫第4组淋巴结。沿胰腺下缘胰后间隙解剖,显露肠系膜上静脉,清扫14v组淋巴结,于胃网膜右静脉汇入胃结肠静脉干处夹闭,显露胃网膜右动脉根部并夹闭,清扫第6组淋巴结。沿胰腺上缘打开胃胰皱襞进入胰后间隙解剖肝总动脉及腹腔动脉干,游离并显露胃左动、静脉,脾动脉及部分肝总动脉,根部切断胃左动、静脉,清扫7、8、9组淋巴结。显露肝总动脉,清扫第8a组淋巴结,显露肝固有动脉,显露胃右动脉根部,夹闭切断胃右动脉,清扫第5、12组淋巴结。沿小网膜与胃小弯前壁附着处切除小网膜,裸化胃壁,清扫第3、5组淋巴结。
作者:所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肛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肠癌合并完全性肠梗阻术前的应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诊断为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梗阻时间不超过24 h)患者65例,终符合纳入标准观察的患者58例。58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2例(术前行经肛肠梗阻导管冲洗减压1周后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对照组26例(于急诊下行手术治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Ⅰ期吻合率,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指标,以x珋±s表示, t检验。 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手术成功率:治疗组为100%(32/32),对照组为3.84%(1/26),χ2=50.0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Ⅰ期吻合率:100%(32/32)比19.23%(5/26),χ2=40.05;吻合口漏发生率:3.12%(1/32)比40.00%(2/5),χ2=7.89;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2±1.2) d比(14.3±1.3) d, t=7.0;平均住院费:(68150.00±1112.34)元比(36186.00±1671.24)元, t=8.8。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除了治疗费用治疗组因肠梗阻导管及腹腔镜手术费用高于对照组。其他各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肛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肠癌肿瘤性肠梗阻患者腹腔镜手术前的应用中有显著的优势,为患者减轻痛苦,应得到大力推广。
作者:苗鹏;张光哲;舒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36例患者的资料和术后12个月随访资料。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术后1、3、6、12个月体重、BMI(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患者体重、体质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104.3±22.4) kg、(37.4±5.8) kg/m2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体重及体质指数分别为(95.1±16.1) kg、(34.6±5.2) kg/m2;(89.3±15.2) kg、(32.1±4.6) kg/m2;(82.1±12.3) kg、(30.3±4.2) kg/m2;(78.3±10.1) kg、(28.5±3.8) 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肥胖症的手术方式。
作者:苑军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较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手术后需要严密观察。十二指肠残端瘘一经诊断明确,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如患者一般状态、是否局限、十二指肠残端引流情况等,决定保守治疗或是手术治疗,其基本原则是保证十二指肠残端的通畅引流。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后及时诊断并给予正确的处理才能避免因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作者:所剑;李伟;王大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展日渐广泛,常见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是目前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腹腔镜胃癌手术常见并发症与开腹手术类似,主要包括腹腔内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瘘、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胰漏、急性胰腺炎、内疝、残胃无力等。现结合作者经验和文献报道进行阐述。
作者:余佩武;唐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节细胞神经瘤( ganglioneuroma, GN)是起源于周围交感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丛分布区,以后腹膜(32%~52%)和后纵隔(39%~43%)多见,亦可散发于颈部(8%~9%)[1]。腹膜后GN早期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目前文献报道的与腹膜后GN相关的临床症状包括腰背部酸胀与不适、发热等[2],我院近收治1例腹膜后GN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晓菲;汪灏;杜峻峰;曹科;康星;管文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成为胃癌手术治疗的常用方式,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开腹手术标准,术后胃排空障碍(术后胃瘫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花费。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原因和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并未因微创操作而较开放手术减少。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有助于确诊,也可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采用术前恢复胃的张力、术中置入肠内营养通路、术后维持血糖和白蛋白水平等预防措施的意义重于治疗。
作者:刘彤;付蔚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