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46a表达

吴晓光;张立群;高孟秋;马丽萍;陈红梅;宋艳华;刘荣梅;黄麦玲;李雪莲;谢莉

关键词:结核病, 结核潜伏感染, miR-146a
摘要:目的:研究miR-146a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izonl一步法从结核病患者、结核病潜伏感染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荧光定量PCR测定miR-146a的表达。同时使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白细胞介素受体相关激酶1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结果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46a表达较结核潜伏感染和健康对照者显著下降,而潜伏感染者miR-146a表达水平(4.49±0.61)与对照组(4.57±0.25)没有差异。同时,miR-146a下游靶基因TRAF6、IRAK-1以及TNF-α表达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较结核潜伏感染和健康对照者增加。结论与健康对照和潜伏感染者相比,miR-146a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显著下降,推测miR-146a有可能成为鉴别活动性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新的标记物。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2013年某教学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2013年某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临床送检的痰、血液和尿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或API细菌鉴定板条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irby-Bauer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3年共分离1417株鲍曼不动杆菌,呼吸道标本中所占比例高,达到86.4%。临床分布以外科多(28.2%,399/1417),其次是老年科(25.7%,364/1417)与监护病房(24.1%,341/1417)。2013年该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除了米诺环素与阿米卡星外,其他药物耐药率均在65%以上。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高达80.7%和81.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本院耐药率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建立切实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阻断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作者:蔡瑜;梅亚宁;文怡;刘根焰;陈友华;夏文颖;徐婷;顾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eneXper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GeneXpert MTB/RIF(简称Xper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利福平耐药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6月在本院就诊的413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对其痰标本分别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培养、比例法体外药敏试验和Xpert法检测,并以传统的罗氏固体培养和比例法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对Xpert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培养法为金标准,Xpert法检测197例涂阴患者的敏感性为55.2%,特异性为93.5%,与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841);Xpert检测214例涂阳患者的敏感性97.5%,特异性54.5%,与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2)。以比例法药敏为金标准,对214例培养阳性的患者,Xpert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9.4%,与比例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结论Xpert法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筛查。

    作者:刘亚芹;杨振斌;冯冬霞;孙凤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及高危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率、转归及高危因素。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42例HCV感染史孕妇晚孕期和新生儿出生时、18个月时的抗-HCV水平,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HCV RNA定量和母婴传播阳性母儿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不同孕妇病毒载量组、分娩方式组、喂养方式组、生活方式组、新生儿性别组的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转阴率为95.24%。孕妇HCV RNA≥108拷贝/ml组、107~108拷贝/ml组、<107拷贝/ml、<500拷贝/ml及对照组的母婴传播率为66.67%、0%、0%、0%和0%,≥108拷贝/ml组的母婴传播率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0.644、P<0.05)。母婴传播阳性的母儿HCV基因型一致,均为1b型。剖宫产组与自娩组,人工喂养组与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共用碗筷组与非共用碗筷组,男性婴儿组与女性婴儿组,HCV母婴传播率依次为4.00%和5.88%,6.06%和0%、0%,5.56%和4.17%、0%和8.70%,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HCV的重要途径,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很高,孕妇HCV RNA定量是影响HCV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不影响母婴传播率。

    作者:周明书;李振华;伊诺;周明芳;曹彦君;王晓娟;易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及血清IL-10和IP-10的表达特点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比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特点。方法采集63例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和16例健康个体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Breg细胞(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其血清IL-10和IP-10水平。结果免疫活化组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高于免疫耐受组和健康对照组[(7.89±3.37)% vs (4.77±2.42)%, F=9.27,P=0.010;(7.89±3.37)%vs (3.83±2.14)%,F=16.55,P<0.001],免疫耐受组成熟B细胞(CD24intCD38int B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对照组[(43.40±10.74)% vs (54.56±10.72)%, F=7.39,P=0.02]。免疫活化组血清IL-10和IP-10水平高于免疫耐受组、非活动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22.53±24.81) pg/ml vs (0.69±1.34)pg/ml,(22.53±24.81) pg/ml vs (0.31±1.12) pg/ml,(22.53±24.81) pg/ml vs (0.003±0.009)pg/ml,P均<0.001;(2540.19±1870.73)pg/ml vs (720.52±285.73)pg/ml,(2540.19±1870.73)pg/ml vs (567.38±208.72)pg/ml,(2540.19±1870.73)pg/ml vs (624.80±274.45)pg/ml,P均<0.001]。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与血清IL-10水平、AL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282,P=0.025;r=0.305,P=0.026),免疫活化期感染者血清IL-10、IP-10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715,P<0.001;r=0.653,P<0.001)。结论免疫活化期的慢性HBV感染者Breg细胞比例升高,且其外周血IL-10、IP-10也显著升高。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与血清IL-10、ALT水平正相关,免疫活化期感染者血清IL-10、IP-10水平与ALT水平正相关。

    作者:苏然;熊亚莉;刘勇;黄睿;王贵阳;严晓敏;陈军浩;吴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于提高传染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

    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成为传染病临床医生的主力军。积极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提升传染病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专业研究生科研教学水平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琦;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研究进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可以显著降低HIV/AIDS患者的病毒复制,提高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重建患者免疫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病毒抑制的情况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重建,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近年来,免疫重建不良现象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概念、判定标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干预措施等方面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进行了综述。综合文献资料认为,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和胸腺输出减少造成的CD4+T细胞产生减少、免疫活化和凋亡增加造成的CD4+T细胞破坏增多及体内IL-7等细胞因子水平紊乱等。目前对免疫重建不良尚未有成熟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早开始HAART治疗是预防免疫重建不良的关键,其余各种干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HIV/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状态。然而,免疫重建不良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攻克艾滋病的道路上,免疫重建不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作者:田云飞;肖江;韩宁;杨涤;苏文晶;张钰;赵红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HIV感染孕妇的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时机。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妊娠合并HIV感染孕妇,按照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间,分为孕期治疗组、产前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并将孕期治疗组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三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同时采取安全分娩及人工喂养等综合干预措施。观察各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不良结局及母婴阻断效果。结果孕期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95%,3/74)显著低于产前治疗组(20.00%,8/45)及未治疗组(42.86%,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8,P <0.05)。孕期治疗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9.46%,7/74)显著低于产前治疗组(22.22%,10/45)及未治疗组(5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 P <0.05)。对82例存活婴儿完成随访,孕期治疗组无1例婴儿感染HIV,产前治疗组的婴儿HIV感染率(9.68%,3/31)显著低于未治疗组(33.3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35,P <0.05)。早中孕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及婴儿感染HIV率与晚孕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HIV感染的患者,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与患者开始HAART的时间密切相关,孕期采用HAART治疗者显著优于产前治疗者和未治疗者,且HAART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周敏;陈竹;曾义岚;何克静;黄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鼠脓毒症模型外周血和肺组织原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检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建立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与脓毒症肺组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以假手术小鼠作为对照组。术后7 d,采用PicoGreen?染料定量检测小鼠血浆游离DNA,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DNA ELISA检测小鼠外周NETs复合物的形成,反映NETs生成量。对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反映肺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肺组织原位的NETs形成情况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小鼠血浆中游离DNA含量(1650 ng/ml)显著升高(t =21.91,P =0.0021)。MPO-DNA复合物水平(4.85倍)也显著升高(t =15.40,P=0.0042)。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可见明显损伤,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脓毒症小鼠肺部的NETs形成增加。结论在小鼠中建立了稳定的NETs形成情况鉴定方法,且肺部NETs形成增加是脓毒症模型小鼠肺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玥;韩俊燕;李国力;贾蓓;曾辉;朱鏐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院的预防措施,以期指导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呼吸科病房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共70例,进行常规痰培养、尿培养和血培养,应用VITEK-2鉴定系统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多重耐药菌68株,居前3位菌株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黏质沙雷菌,分别占42.6%(29/68)、39.7%(27/68)和8.8%(6/68);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抗菌性,耐药率为7.9%。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有较高的抗菌性,耐药率为1.7%。结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确诊,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培训护工保洁对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加强环境消毒,避免感染的传播。

    作者:冯保英;耿荣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对HIV/AIDS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病情的判断及抗病毒治疗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01例HIV/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检测CR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估计CRP对HIV/AIDS病情的判断价值。抗病毒治疗并观察6个月,采用ROC曲线估计CRP对HIV/AIDS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CRP水平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RP水平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CRP对病情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95%CI:0.652~0.769,P<0.05)。随访6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42例,CRP较低组生存率为91.9%,CRP较高组生存率为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93,P<0.05)。CRP对死亡预测的AUC为0.682(95%CI:0.586~0.77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水平越高,死亡危险度越大(OR=1.010,95%CI:1.001~1.019)。结论 CRP对HIV/AIDS病情有较高的判断价值,对抗病毒治疗早期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梁飞立;何艳英;余丰;邓梅花;宋开星;周少云;吴继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莨菪类药物在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

    莨菪类药物为一种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治疗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也被用于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本文将对莨菪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传染病及儿科领域的应用,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情况进行概述。

    作者:倪秀莹;吴翠萍;王竹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阿米巴肝脓肿及阿米巴肺脓肿一例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病变发生于结肠,少数病原体可移行到肝、肺和脑,引起肝脓肿、肺脓肿及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1]。本文对就诊于本院的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if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阿米巴肝脓肿及阿米巴肺脓肿的患者的临床诊疗报道如下。

    作者:司炎辉;刘保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儿童期急性白血病合并水痘的特点及其高危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水痘的临床特点,探讨与预后相关的高危临床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儿童期ALL合并水痘的患儿及同期随机普通水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仅5例(31.25%)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有明确水痘接触史。13例(81.25%)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临床表现为高热,较普通水痘患儿热程长,为(7.38±3.32)d(t =5.575,P <0.05);皮疹结痂时间较长,为(10.92±2.50)d(t=4.928,P<0.05)。100%患儿出现骨髓抑制,其中10例(62.50%)患儿出现粒细胞缺乏,7例(43.75%)出现血小板减少;8例(50.00%)患儿肝功能异常。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经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临床治愈11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临床表现危重和终死亡者,具有应用静脉药物化疗方案治疗、化疗中或完成静脉化疗1周内罹患水痘、所有病例均出现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且持续较长时间[(10.08±2.77) d]等特点。结论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具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并发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等特点,经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应用静脉药物化疗中或完成化疗1周内罹患水痘、持续性粒细胞缺乏是与儿童期ALL患儿并发水痘预后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

    作者:曾慧慧;程澄;陈志海;李兴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喉癌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与局部肿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喉癌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与局部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60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菌种类;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喉癌术后感染高危因素。统计喉癌术后感染者的局部复发率,分析喉癌术后感染与局部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160例喉癌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共30例,感染率为18.75%;术后感染部位主要是切口,其次分别为呼吸道和咽部等。30例术后感染者中共分离出2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44.44%),革兰阴性菌15株(55.56%)。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临床分期和全喉切除术是导致喉癌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均<0.05)。术后随访6个月,160例患者中有18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25%;其中术后感染者局部复发8例,复发率26.67%(8/30);无感染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7.69%(10/13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9、P=0.000)。结论导致喉癌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临床分期和手术类型;术后感染者局部肿瘤复发率更高。

    作者:屈凤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异福胶囊致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血小板减少症相当少见,但一旦出现,可因潜在的出血风险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报道一例由异福胶囊导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陈兰;马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临床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感染特点及其药敏。采用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真菌药敏采用K-B纸片法,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116例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896株,阳性检出率为9.8%,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1株,革兰阳性球菌350株,真菌37株,厌氧菌9株以及革兰阳性杆菌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分别为49.5%和38.5%;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2.6%和2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18.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4.4%和70.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结论本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不容忽视。临床应高度重视早期血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于清华;陈安青;罗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布鲁菌强毒株与疫苗株基因间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目的:比较我国布鲁菌强毒株与不同疫苗株基因组间的差异,寻找布鲁菌强毒株及不同种群布鲁菌所特有的基因。方法利用布鲁菌全基因组DNA芯片,进行牛、羊布鲁菌强毒株及我国常用布鲁菌疫苗株M5株(羊种)、S2株(猪种)、S19株(牛种)和104M株(牛种)间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寻找布鲁菌强毒株及不同种群布鲁菌特有的基因。结果在牛和羊布鲁菌强毒株中共发现263个在所有疫苗株中缺失的基因;发现BMEII0827-BMEII0849基因片段在牛布鲁菌疫苗株与强毒株中均缺失,而在羊及猪布鲁菌中能检测到;在猪布鲁菌疫苗株中比牛、羊布鲁菌缺失了一个BMEI1684-BMEI1702的基因片段。结论通过DNA芯片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寻找到布鲁菌强毒株及不同种群布鲁菌所特有的基因,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靶标。

    作者:赵琴;李儒贵;刘翔;占国清;杨靖;李蓓;谭华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06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解放军第202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判定依据按照CLSI 2012标准判定。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06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前4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1.1%和66.9%。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10.0%,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这些仍可作为肠杆菌科细菌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检出呈逐年上升。MRSA检出率为27.2%,MRCNS检出率为54.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但屎肠球菌的检出率远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结论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及时准确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针对不同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至2013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共85例,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将85例患儿按照入院时所处病程进行分组,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分别为28、28和29例患儿。A组28例患儿入院时处于病程第4天,B组28例患儿入院时所处病程第3天,C组29例患儿入院时所处病程第2天,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机械通气辅助进行治疗。结果经临床治疗,A组、B组和C组患儿分别治愈16例、20例和24例,治愈率分别为57.14%、71.43%和82.76%。C组患儿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vs A组:χ2=16.354、P=0.000,C组vs B组:χ2=4.545、P=0.033)。B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3、P =0.032)。C组患儿的高热、口吐白沫、躁动和肺部啰音等临床主要症状的转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和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能够显著地提高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并显著地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舒华;谢忠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相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HIV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密切,而骨质疏松是HIV患者严重且易被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HIV感染、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系统紊乱等可能是其影响因素,目前对于其治疗也处于争议。本文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王晶晶;张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