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病专业研究生基础与临床结合科研思路的培养

韩俊燕;曾辉;张剑平;冯鑫;王君丽

关键词:基础与临床, 科研思路, 研究生培养, 感染病
摘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同时也具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实力,这种临床资源与科研实力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培养感染病专业研究生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本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培养经验,对感染病专业研究生基础与临床科研思路培养的重要性和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促进基础与临床的更进一步的合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科研实力的发展。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HIV相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HIV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密切,而骨质疏松是HIV患者严重且易被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HIV感染、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系统紊乱等可能是其影响因素,目前对于其治疗也处于争议。本文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王晶晶;张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相关肝功能衰竭的鉴别,以及不同的产科处理要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功能衰竭病例共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两组,即乙型肝炎病毒组(HBV组,6例)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组(AFLP组,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分娩前ALT、AST、TBil、DBil、UA、Cr、BUN和CH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明显不适症状;HBV组与AFLP组比较,尿酸(t﹦5.536,P=0.001)和肌酐(t﹦3.392,P=0.01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酸和肌酐的指标值可作为区别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妊娠期肝功能衰竭与妊娠急性脂肪肝相关的肝功能衰竭的依据。尽早明确肝功能衰竭的病因,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产科处理模式,配合多学科综合救治,成为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作者:付丽华;易为;伊诺;康晓迪;蒋红丽;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异福胶囊致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血小板减少症相当少见,但一旦出现,可因潜在的出血风险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报道一例由异福胶囊导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陈兰;马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清华大学医院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尿路感染提供更合理的方案。方法对635份尿路感染的老年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筛选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并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培养出细菌共18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58.2%(109/187);大肠埃希菌仅对4种药物较敏感,即呋喃妥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在109株大肠埃希菌中,57.3%(62/109)菌株产ESBLs,ESBLs阳性株耐药率较阴性株高,由此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耐药情况不容乐观。结论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耐药性严重且机制复杂,应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减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黄鹤;聂庆东;祁瑞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及高危因素的研究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率、转归及高危因素。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42例HCV感染史孕妇晚孕期和新生儿出生时、18个月时的抗-HCV水平,应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HCV RNA定量和母婴传播阳性母儿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对不同孕妇病毒载量组、分娩方式组、喂养方式组、生活方式组、新生儿性别组的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转阴率为95.24%。孕妇HCV RNA≥108拷贝/ml组、107~108拷贝/ml组、<107拷贝/ml、<500拷贝/ml及对照组的母婴传播率为66.67%、0%、0%、0%和0%,≥108拷贝/ml组的母婴传播率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0.644、P<0.05)。母婴传播阳性的母儿HCV基因型一致,均为1b型。剖宫产组与自娩组,人工喂养组与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共用碗筷组与非共用碗筷组,男性婴儿组与女性婴儿组,HCV母婴传播率依次为4.00%和5.88%,6.06%和0%、0%,5.56%和4.17%、0%和8.70%,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HCV的重要途径,HCV母婴传播率为4.76%,新生儿18个月时抗-HC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很高,孕妇HCV RNA定量是影响HCV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日常生活接触不影响母婴传播率。

    作者:周明书;李振华;伊诺;周明芳;曹彦君;王晓娟;易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感染病专业研究生基础与临床结合科研思路的培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同时也具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实力,这种临床资源与科研实力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培养感染病专业研究生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研思路。本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培养经验,对感染病专业研究生基础与临床科研思路培养的重要性和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促进基础与临床的更进一步的合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科研实力的发展。

    作者:韩俊燕;曾辉;张剑平;冯鑫;王君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14年IDSA及ASSLD联合发布抗HCV治疗指南解读

    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化治疗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其疗效欠佳,而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问世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美国感染病学会和美国肝病学会联合发布的抗HCV指南进行了分析及解读。

    作者:戴明佳;颜学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鼠脓毒症模型外周血和肺组织原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检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建立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与脓毒症肺组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以假手术小鼠作为对照组。术后7 d,采用PicoGreen?染料定量检测小鼠血浆游离DNA,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DNA ELISA检测小鼠外周NETs复合物的形成,反映NETs生成量。对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反映肺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肺组织原位的NETs形成情况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小鼠血浆中游离DNA含量(1650 ng/ml)显著升高(t =21.91,P =0.0021)。MPO-DNA复合物水平(4.85倍)也显著升高(t =15.40,P=0.0042)。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可见明显损伤,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脓毒症小鼠肺部的NETs形成增加。结论在小鼠中建立了稳定的NETs形成情况鉴定方法,且肺部NETs形成增加是脓毒症模型小鼠肺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玥;韩俊燕;李国力;贾蓓;曾辉;朱鏐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06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解放军第202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判定依据按照CLSI 2012标准判定。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06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前4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1.1%和66.9%。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10.0%,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这些仍可作为肠杆菌科细菌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检出呈逐年上升。MRSA检出率为27.2%,MRCNS检出率为54.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但屎肠球菌的检出率远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结论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及时准确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针对不同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eneXper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GeneXpert MTB/RIF(简称Xper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利福平耐药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6月在本院就诊的413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对其痰标本分别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培养、比例法体外药敏试验和Xpert法检测,并以传统的罗氏固体培养和比例法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对Xpert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培养法为金标准,Xpert法检测197例涂阴患者的敏感性为55.2%,特异性为93.5%,与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841);Xpert检测214例涂阳患者的敏感性97.5%,特异性54.5%,与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2)。以比例法药敏为金标准,对214例培养阳性的患者,Xpert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9.4%,与比例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结论Xpert法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筛查。

    作者:刘亚芹;杨振斌;冯冬霞;孙凤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12至2014年某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

    目的:动态监测院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及分布,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WHONET 5.6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分离的6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2.9%~94.0%)高于2013年分离的53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7%~70.1%)。2014年分离的42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但201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2%~65.6%)低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院内3年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8.4%~92.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3年间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下降。加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控制,可预防和减少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刘静;姜梅杰;王桂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感染者CD4+T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进展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CD4+T细胞根据诱导因子和分泌因子的不同,主要分为辅助性T(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Treg)细胞等4类。本文针对HIV对CD4+T亚群变化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邹美银;凌勇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致HBsAg转阴一例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目前追求理想的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免疫控制(immune control,IC),进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实现临床治愈。2012年的EASL指南提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是实现持久免疫控制的首选抗病毒药物。能否获得停药后持久的免疫控制,临床实践中如何去评估,成为临床医务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的重要考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四科在以HBsAg阴转为治疗终点的干扰素个体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该科室治疗的1例典型病案中得到一些启示,报道如下。

    作者:蒋德强;舒丽;张璐;李明慧;谢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塞拉利昂埃博拉留观中心的管理模式分析

    2014年5月首例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在塞国首都弗里敦被确诊,随后EVD疫情迅速在该国蔓延。负责患者隔离、诊断的EVD留观中心成为塞国抗击埃博拉疫情前沿的重要医疗机构。疫情暴发期间,塞国政府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因地制宜地先后建立了22个EVD留观中心,通过成立宏观的管控体系和管理机构、组织专人协调各中心管理事宜、制定塞国埃博拉留观中心的操作管理规程(SOP),颁布统一的数质量考核指标和质量管理标准,实时采集核准临床数据、召开固定例会,使不同背景、构造和管理模式的EVD留观中心在塞国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实现了统一指挥、协调管理、相互配合,为成功控制塞国埃博拉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塞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在这次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役中,在EVD留观中心的建设、协调运作和临床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类似疫情暴发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作者:陆荫英;高旭东;夏晖;孙志强;詹宁波;靳寸朵;庄英杰;段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反式调节蛋白9的研究进展

    HCV NS5A反式调节蛋白9(NS5ATP9),是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结合因子,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功能,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DNA复制、损伤修复和信号转导等,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一定作用。本文将对NS5ATP9的前期研究进行总结,以利于后期对其作用机制和其他功能进行深入探究。

    作者:周利;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于提高传染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

    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成为传染病临床医生的主力军。积极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提升传染病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专业研究生科研教学水平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琦;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医学院校低年级大学生AIDS/STD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目的:研究了解医学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的艾滋病/性病(AIDS/STD)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及性知识需求,为今后开展低年级大学生AIDS/STD的宣教和低危献血者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医学院(校)大一新生1250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访者对AIDS三大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9.67%~91.79%;近9.20%的被访者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赞同;18.7%的学生表示对AIDS恐惧,并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愿接收AIDS患者。结论普及AIDS/STD相关知识的宣教并增强性道德、安全性行为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作者:黄翔;陆杰灵;苏国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艾滋病合并阿米巴肝脓肿及阿米巴肺脓肿一例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病变发生于结肠,少数病原体可移行到肝、肺和脑,引起肝脓肿、肺脓肿及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1]。本文对就诊于本院的1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if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阿米巴肝脓肿及阿米巴肺脓肿的患者的临床诊疗报道如下。

    作者:司炎辉;刘保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孕产妇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孕产妇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50例艾滋病孕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护理,治疗组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前、后均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艾滋病孕产妇在心理护理前,其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55.14和48.27,显著高于测验常模(t=8.994、3.052,P均<0.05)。确诊时间<1年的艾滋病孕产妇,其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68.76和56.33,显著高于确诊时间≥1年的患者(t=10.315、3.672,P均<0.05)。经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后,治疗组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4.279、-2.918,P均<0.05)。结论艾滋病孕产妇焦虑和抑郁状态较明显,且与艾滋病的确诊时间相关,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缓解焦虑和抑郁状态,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万彬;曹燕;金燕;魏红;王燕;曾义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对HIV/AIDS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病情的判断及抗病毒治疗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01例HIV/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检测CR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估计CRP对HIV/AIDS病情的判断价值。抗病毒治疗并观察6个月,采用ROC曲线估计CRP对HIV/AIDS死亡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CRP水平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RP水平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CRP对病情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1(95%CI:0.652~0.769,P<0.05)。随访6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者42例,CRP较低组生存率为91.9%,CRP较高组生存率为7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93,P<0.05)。CRP对死亡预测的AUC为0.682(95%CI:0.586~0.77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水平越高,死亡危险度越大(OR=1.010,95%CI:1.001~1.019)。结论 CRP对HIV/AIDS病情有较高的判断价值,对抗病毒治疗早期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梁飞立;何艳英;余丰;邓梅花;宋开星;周少云;吴继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