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塞拉利昂埃博拉留观中心的管理模式分析

陆荫英;高旭东;夏晖;孙志强;詹宁波;靳寸朵;庄英杰;段惠娟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疫情, 留观中心, 塞拉利昂, 管理模式
摘要:2014年5月首例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在塞国首都弗里敦被确诊,随后EVD疫情迅速在该国蔓延。负责患者隔离、诊断的EVD留观中心成为塞国抗击埃博拉疫情前沿的重要医疗机构。疫情暴发期间,塞国政府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因地制宜地先后建立了22个EVD留观中心,通过成立宏观的管控体系和管理机构、组织专人协调各中心管理事宜、制定塞国埃博拉留观中心的操作管理规程(SOP),颁布统一的数质量考核指标和质量管理标准,实时采集核准临床数据、召开固定例会,使不同背景、构造和管理模式的EVD留观中心在塞国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实现了统一指挥、协调管理、相互配合,为成功控制塞国埃博拉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塞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在这次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役中,在EVD留观中心的建设、协调运作和临床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类似疫情暴发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406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解放军第202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判定依据按照CLSI 2012标准判定。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06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前4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1.1%和66.9%。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10.0%,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高度敏感性,这些仍可作为肠杆菌科细菌引起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检出呈逐年上升。MRSA检出率为27.2%,MRCNS检出率为54.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但屎肠球菌的检出率远高于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结论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及时准确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针对不同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翟如波;李云慧;孙跃岭;邱广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科医师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必要性及培训策略分析

    基层全科医师是居民的健康管理守护人,也是传染病防控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关口。本文分析了在当前传染病疫情新病不断出现、旧病不断复燃的严峻局面下,对基层全科医师进行传染病培训的必要性,并建议成立以传染病专科医院为主体的传染病培训基地,形成传染病培训的长效机制,终提高全科医生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作者:段雪飞;高学松;范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莨菪类药物在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

    莨菪类药物为一种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治疗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也被用于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本文将对莨菪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传染病及儿科领域的应用,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情况进行概述。

    作者:倪秀莹;吴翠萍;王竹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临床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感染特点及其药敏。采用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真菌药敏采用K-B纸片法,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116例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896株,阳性检出率为9.8%,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1株,革兰阳性球菌350株,真菌37株,厌氧菌9株以及革兰阳性杆菌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分别为49.5%和38.5%;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2.6%和20.9%,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18.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4.4%和70.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粪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结论本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不容忽视。临床应高度重视早期血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于清华;陈安青;罗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的研究进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可以显著降低HIV/AIDS患者的病毒复制,提高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重建患者免疫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病毒抑制的情况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重建,发生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近年来,免疫重建不良现象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概念、判定标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干预措施等方面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不良现象进行了综述。综合文献资料认为,免疫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骨髓造血功能降低和胸腺输出减少造成的CD4+T细胞产生减少、免疫活化和凋亡增加造成的CD4+T细胞破坏增多及体内IL-7等细胞因子水平紊乱等。目前对免疫重建不良尚未有成熟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早开始HAART治疗是预防免疫重建不良的关键,其余各种干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HIV/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状态。然而,免疫重建不良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攻克艾滋病的道路上,免疫重建不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作者:田云飞;肖江;韩宁;杨涤;苏文晶;张钰;赵红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院的预防措施,以期指导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呼吸科病房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共70例,进行常规痰培养、尿培养和血培养,应用VITEK-2鉴定系统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多重耐药菌68株,居前3位菌株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黏质沙雷菌,分别占42.6%(29/68)、39.7%(27/68)和8.8%(6/68);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抗菌性,耐药率为7.9%。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有较高的抗菌性,耐药率为1.7%。结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确诊,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培训护工保洁对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加强环境消毒,避免感染的传播。

    作者:冯保英;耿荣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复方甘草酸苷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的机制。方法将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试验组(10例)与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0 mg入液静脉输注,同时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保肝,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除不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外与治疗组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及多个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好转,试验组ALT水平[(103.4±80.4)U/L]下降显著(t =6.162,P =0.000);MCP-2治疗后[(40.25±14.51)pg/m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 =2.381,P=0.041);ENA-78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t=-3.561,P=0.006)。试验组和对照组IL-16、6Ckine、TPO、SCF、TSLP、IL-33、IL-20、IL-21、IL-23、IL-28α、TRAIL和SDF-1α+β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IL-18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显著改善肝脏炎症,抗炎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MCP-2,活化ENA-78有关。

    作者:高学松;高丽丽;芦红萍;刘顺爱;曹金凤;段雪飞;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相关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HIV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密切,而骨质疏松是HIV患者严重且易被忽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但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HIV感染、抗病毒药物和免疫系统紊乱等可能是其影响因素,目前对于其治疗也处于争议。本文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王晶晶;张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相关肝功能衰竭的鉴别,以及不同的产科处理要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肝功能衰竭病例共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两组,即乙型肝炎病毒组(HBV组,6例)及妊娠急性脂肪肝组(AFLP组,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分娩前ALT、AST、TBil、DBil、UA、Cr、BUN和CH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均有明显不适症状;HBV组与AFLP组比较,尿酸(t﹦5.536,P=0.001)和肌酐(t﹦3.392,P=0.012)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酸和肌酐的指标值可作为区别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妊娠期肝功能衰竭与妊娠急性脂肪肝相关的肝功能衰竭的依据。尽早明确肝功能衰竭的病因,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产科处理模式,配合多学科综合救治,成为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作者:付丽华;易为;伊诺;康晓迪;蒋红丽;刘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感染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HIV感染孕妇的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时机。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妊娠合并HIV感染孕妇,按照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间,分为孕期治疗组、产前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并将孕期治疗组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三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同时采取安全分娩及人工喂养等综合干预措施。观察各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不良结局及母婴阻断效果。结果孕期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95%,3/74)显著低于产前治疗组(20.00%,8/45)及未治疗组(42.86%,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8,P <0.05)。孕期治疗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9.46%,7/74)显著低于产前治疗组(22.22%,10/45)及未治疗组(5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 P <0.05)。对82例存活婴儿完成随访,孕期治疗组无1例婴儿感染HIV,产前治疗组的婴儿HIV感染率(9.68%,3/31)显著低于未治疗组(33.3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35,P <0.05)。早中孕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及婴儿感染HIV率与晚孕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HIV感染的患者,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与患者开始HAART的时间密切相关,孕期采用HAART治疗者显著优于产前治疗者和未治疗者,且HAART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周敏;陈竹;曾义岚;何克静;黄海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异福胶囊致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血小板减少症相当少见,但一旦出现,可因潜在的出血风险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报道一例由异福胶囊导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症。

    作者:陈兰;马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eneXper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耐药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GeneXpert MTB/RIF(简称Xpert)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利福平耐药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6月在本院就诊的413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对其痰标本分别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培养、比例法体外药敏试验和Xpert法检测,并以传统的罗氏固体培养和比例法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对Xpert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培养法为金标准,Xpert法检测197例涂阴患者的敏感性为55.2%,特异性为93.5%,与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841);Xpert检测214例涂阳患者的敏感性97.5%,特异性54.5%,与培养法检测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2)。以比例法药敏为金标准,对214例培养阳性的患者,Xpert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9.4%,与比例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结论Xpert法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筛查。

    作者:刘亚芹;杨振斌;冯冬霞;孙凤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儿童期急性白血病合并水痘的特点及其高危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水痘的临床特点,探讨与预后相关的高危临床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儿童期ALL合并水痘的患儿及同期随机普通水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仅5例(31.25%)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有明确水痘接触史。13例(81.25%)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临床表现为高热,较普通水痘患儿热程长,为(7.38±3.32)d(t =5.575,P <0.05);皮疹结痂时间较长,为(10.92±2.50)d(t=4.928,P<0.05)。100%患儿出现骨髓抑制,其中10例(62.50%)患儿出现粒细胞缺乏,7例(43.75%)出现血小板减少;8例(50.00%)患儿肝功能异常。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经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临床治愈11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1例。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临床表现危重和终死亡者,具有应用静脉药物化疗方案治疗、化疗中或完成静脉化疗1周内罹患水痘、所有病例均出现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且持续较长时间[(10.08±2.77) d]等特点。结论儿童期ALL患儿合并水痘具有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并发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等特点,经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预后良好。应用静脉药物化疗中或完成化疗1周内罹患水痘、持续性粒细胞缺乏是与儿童期ALL患儿并发水痘预后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

    作者:曾慧慧;程澄;陈志海;李兴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至2013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共85例,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将85例患儿按照入院时所处病程进行分组,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分别为28、28和29例患儿。A组28例患儿入院时处于病程第4天,B组28例患儿入院时所处病程第3天,C组29例患儿入院时所处病程第2天,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机械通气辅助进行治疗。结果经临床治疗,A组、B组和C组患儿分别治愈16例、20例和24例,治愈率分别为57.14%、71.43%和82.76%。C组患儿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vs A组:χ2=16.354、P=0.000,C组vs B组:χ2=4.545、P=0.033)。B组患儿病死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3、P =0.032)。C组患儿的高热、口吐白沫、躁动和肺部啰音等临床主要症状的转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和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能够显著地提高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并显著地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舒华;谢忠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清华大学医院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尿路感染提供更合理的方案。方法对635份尿路感染的老年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筛选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并用K-B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培养出细菌共18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58.2%(109/187);大肠埃希菌仅对4种药物较敏感,即呋喃妥因、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在109株大肠埃希菌中,57.3%(62/109)菌株产ESBLs,ESBLs阳性株耐药率较阴性株高,由此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耐药情况不容乐观。结论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耐药性严重且机制复杂,应定期监测病原菌的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减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黄鹤;聂庆东;祁瑞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鼠脓毒症模型外周血和肺组织原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检测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建立在小鼠脓毒症模型中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与脓毒症肺组织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手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以假手术小鼠作为对照组。术后7 d,采用PicoGreen?染料定量检测小鼠血浆游离DNA,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DNA ELISA检测小鼠外周NETs复合物的形成,反映NETs生成量。对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反映肺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肺组织原位的NETs形成情况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小鼠血浆中游离DNA含量(1650 ng/ml)显著升高(t =21.91,P =0.0021)。MPO-DNA复合物水平(4.85倍)也显著升高(t =15.40,P=0.0042)。脓毒症小鼠的肺组织可见明显损伤,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脓毒症小鼠肺部的NETs形成增加。结论在小鼠中建立了稳定的NETs形成情况鉴定方法,且肺部NETs形成增加是脓毒症模型小鼠肺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玥;韩俊燕;李国力;贾蓓;曾辉;朱鏐娈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于提高传染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点思考

    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成为传染病临床医生的主力军。积极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提升传染病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首都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专业研究生科研教学水平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琦;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致HBsAg转阴一例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目前追求理想的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免疫控制(immune control,IC),进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实现临床治愈。2012年的EASL指南提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是实现持久免疫控制的首选抗病毒药物。能否获得停药后持久的免疫控制,临床实践中如何去评估,成为临床医务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的重要考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内四科在以HBsAg阴转为治疗终点的干扰素个体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该科室治疗的1例典型病案中得到一些启示,报道如下。

    作者:蒋德强;舒丽;张璐;李明慧;谢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IV感染者CD4+T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进展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CD4+T细胞根据诱导因子和分泌因子的不同,主要分为辅助性T(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Treg)细胞等4类。本文针对HIV对CD4+T亚群变化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邹美银;凌勇武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塞拉利昂埃博拉留观中心的管理模式分析

    2014年5月首例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在塞国首都弗里敦被确诊,随后EVD疫情迅速在该国蔓延。负责患者隔离、诊断的EVD留观中心成为塞国抗击埃博拉疫情前沿的重要医疗机构。疫情暴发期间,塞国政府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因地制宜地先后建立了22个EVD留观中心,通过成立宏观的管控体系和管理机构、组织专人协调各中心管理事宜、制定塞国埃博拉留观中心的操作管理规程(SOP),颁布统一的数质量考核指标和质量管理标准,实时采集核准临床数据、召开固定例会,使不同背景、构造和管理模式的EVD留观中心在塞国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实现了统一指挥、协调管理、相互配合,为成功控制塞国埃博拉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塞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在这次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役中,在EVD留观中心的建设、协调运作和临床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类似疫情暴发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作者:陆荫英;高旭东;夏晖;孙志强;詹宁波;靳寸朵;庄英杰;段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