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舒;张瑛
1997年8月至2002年3月,我们共为107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同期施行了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手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全组男99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56.6±10.2)岁.所有病人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以左心室无收缩功能的部分室壁在心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均向外膨出为真性室壁瘤的诊断标准.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大于75%以上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全组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9例,室性心律失常10例,糖尿病23例,心绞痛70例.术前心功能IV级28例;III级38例,II级41例.术前心脏射血分数0.26~0.61,平均43.28±0.08.
作者:杨传瑞;张健群;顾承雄;黄国辉;宋伟;徐屹;穆军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儿男,4个月.生后即晕厥、抽搐频繁发作,可自行缓解.查体:呼吸32次/min,心率105次/min,口唇无发绀,无杵状指(趾).心界向右稍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P2减弱,肝肋下3.0 cm,质软.X线胸部正位片显示右室缘有隆起.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示各房、室腔内径大小正常;右室腔内3.5 cm×1.6 cm强回声团块,边界不规则,回声匀质,贴于右室前壁,几乎占据整个右室并突向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1.9 cm×1.4 cm强回声团块,左室壁厚度及运动正常,各瓣膜结构正常,右房内见三尖瓣反流束.
作者:王辉;杨宇强;胡卫东;王维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缺血性心脏病是当今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1].近年来,细胞组织工程实现了细胞的体外培养、分化,移植入受损心肌组织中,替代坏死心肌或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
作者:孙龙;胡波;朱洪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改为体外循环搭桥的原因和结果,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非体外循环搭桥(OPCAB)1 952例,29例(1.49%)围术期发生室颤(5例)、低血压(24例),被迫改为体外循环下搭桥(ONCAB).26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8例阻断升主动脉下搭桥;单纯辅助循环3例.结果 29例平均搭桥(2.9±0.6)支.死亡9例(31.03%).术中血压≤80/4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和大于此值者死亡率分别为47.6%和8.33%(P=0.043);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15 min者无死亡,≥15 min死亡率42.86%(P=0.029).死亡组病变血管均≥3支,且阻塞严重,女性死亡率高,死亡病例的术者行OPCAB例数均较少.结论术中低血压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死亡密切相关.OPCAB术者经验少、病变血管>3支者、冠脉阻塞程度严重者和女性的手术风险高,应严格掌握OPCAB适应证.OPCAB术中发生问题应及时处理.
作者:龚庆成;高泉鑫;杨璟;缪娜;邢家林;赵岩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吸入性一氧化氮(INO)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ETCPC)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ETCPC术后早期吸入NO者为试验组,未吸入NO者为对照组,各16例.记录两组吸入及停用INO前后心排出量、肺血管阻力(PVR)、呼吸指数、肺动脉-左房压力阶差(PLG).记录两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NO吸入后呼吸指数从2.61±0.32下降至1.41±0.21,t=2.35,P<0.05;PLG(mm Hg)从11±2降至7±3,t=2.76,P<0.01;氧合指数从163±18升高至191±21,t=2.74,P<0.01;心指数(CI,L·min-1·m-2)从2.84±0.23增加至3.12±0.20,t=2.24,P<0.05;肺血管阻力从4.23±0.53下降至3.77±1.42,t=2.28,P<0.05;中心静脉压(CVP,mm Hg)从17.0±1.9下降至15.0±1.2,下降约11.8%;INO停用前后各项上述指标未见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较,呼吸机辅助时间从(76±25) h缩短为(56±19) h,t=2.28,P<0.05;重症监护时间从(6±2) d缩短至(4±2) d,t=2.33,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NO对ETCPC术后远期疗效无明显影响,但其有助于避免术后早期肺血管阻力一过性升高所致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腔静脉高压,明显改善呼吸功能,是一种安全且理想的肺血管扩张剂.
作者:尹宗涛;张仁福;朱洪玉;张南滨;汪曾炜;宫汉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探讨去白细胞温氧合血心停搏液连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我们对20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0岁,平均38岁.室间隔缺损(室缺)7例,法洛四联症5例,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例,双瓣置换和室缺并弗氏窦瘤破裂各1例.病人均无血液系统、冠脉本身、肾及骨骼肌病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观察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停搏液的温氧合血是用去除白细胞的新鲜库血(血库制备)200 ml与体外循环氧合后的预充液按1∶1比例混合,加入氯化钾调整离子浓度制成,钾离子含量为23~28 mmol/L.首次灌注总量为10~15ml/kg,灌注压7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速度为每分钟8~10 ml/kg;停跳后改用维持心停搏液,调整钾离子含量为6~8 mmol/L,灌注速度为每分钟0.5 ml/kg,灌注压为40 mm Hg左右,并在灌注通路上加用白细胞滤器(LDF).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其余均与观察组相同.
作者:杨再珍;法宪恩;庄世才;权小强;胡殿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经验.方法 3例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病人,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加胸壁开窗引流治疗.结果 3例支气管残端均闭合良好,随访至少5个月,无复发.结论该手术方法安全、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杰;周新明;毛志福;鲁世千;涂仲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辅助蛋白,能够结合和稳定另外一种蛋白质的不稳定构象,并能通过有控制的结合和释放、促进新生多肽链的折叠、多聚体的装配或降解及细胞器蛋白跨膜转运,对蛋白质的功能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现就分子伴侣与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平;张凯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同种心脏瓣膜广泛应用于瓣膜置换手术及矫治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远期随访易钙化、毁损,再次移植率提高,婴幼儿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同种心脏瓣膜移植于体内可激发免疫反应,供体特异性HLA-I、II抗体,特异性高亲和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前体,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增高,且与瓣叶的毁损、钙化有显著相关性[1-3].
作者:崔彬;刘迎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1年3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特制的爪形钢板(图1)对11例外伤性浮动胸壁(连枷胸)施行肋骨断端对位固定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27~56岁.均为车祸或从高处坠落致多发性肋骨骨折,其中有1例车轮碾伤造成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肺挫裂伤、急性呼吸衰竭.11例中尚有病例伴有脑震荡、胸腹联合伤、四肢、骨盆骨折等复合损伤,均经相关专科协同处理后,对浮动胸壁进行手术固定.
作者:吴伟敏;张剑平;姜敏炎;吕亚军;李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先心病研究室对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病因研究,传统病理解剖学分类并不适用.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不同心脏畸形之间有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与胚胎发育相关.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CHD的胚胎学分类[1]:(1)间质组织迁移缺失(defects in mesenchymal tissue migration);(2)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错误(errors of alterations in cardiac hemodynamics);(3)细胞死亡(cellar death),包括三尖瓣下移和肌型室间隔缺损;(4)细胞外基质异常(abnormalities in extracellular matrix);(5)生长靶向的异常(abrrations in targeted growth).这种分类利于进行单发CHD(isolated CHD)病因研究.
作者:吕小东;刘迎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女,40岁.1994年6月行双瓣膜置换术,置入27号CarboMedics二尖瓣及23号Medtronic Hall主动脉碟瓣,大孔对无冠窦.术后心功能逐渐恢复到I级.2年后病人开始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反复突发晕厥,伴胸骨后剧烈疼痛,有时病人可听到胸内粗糙响亮的杂音,片刻后自行缓解.查体:X线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因怀疑人工瓣膜机械故障于1997年11月再次手术.术中见人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启闭灵活,结构完整,无血栓及肉芽生长;无瓣周漏.从主动脉切口向下看,二尖瓣的缝合环突向左室流出道约3 mm,阻挡部分碟瓣的大口.将人工主动脉瓣取出,重新置入一21号CarboMdicas高帽瓣.取出的人工瓣膜经检查未见损坏及功能不良.病人术后经过顺利,随访6年心功能I级.
作者:倪一鸣;李任远;冯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男,34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伴咳嗽,咳大量白色泡沫状痰.查体:左上肺呼吸音减弱,快速呼吸时可闻及哨笛音,偶闻及大水泡音.肺功能检查示弥散残气功能正常,小气道轻度阻塞,MVV下降.胸部CT及三维重建显示气管隆凸左后上方软组织肿物影,约1.2 cm×1.0 cm大小,密度欠均匀,左主支气管开口处管腔变窄,左肺透过度增强;影像重建见肿物起源于气管隆凸上后壁,似有蒂.仿真内窥镜示肿物密度不均匀呈花形改变(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隆凸上方左主支气管开口上缘膜部处肿物形如蕈状,表面呈菜花样,污秽,基底广,隆凸似乎受累,但左主支气管通畅.活检病理报告为坏死及大量炎细胞,刷检片中未见瘤细胞.
作者:白舒;张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创伤大,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同时,因术后需要抗凝治疗,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出血量大时,常急诊手术止血,但再次手术死亡率高.近年来,我们对10例病人采用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马松峰;乔峻;木拉提;霍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大鼠供体肺在保存期间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离体肺用低钾右旋糖酐(LPD,对照组)液和含NAC的LPD液(实验组)灌洗后于4℃保存16 h两组.建立离体肺再灌注模型,循环灌注1 h.再灌注期间每隔15 min进行供体肺氧合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气道峰压(PAwP)测定;再灌注后进行肺组织湿干比(W/T),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分别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NF-κB、黏附分子(ICAM-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再灌注60 min后实验组Pa02降低和PAwP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再灌注后,实验组比对照组W/T、MPO明显降低(P<0.01);NF-κB、黏附分子(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或<0.05).结论应用NAC进行供体肺保存能有效地抑制NF-κB和ICAM-1的表达,明显改善肺的呼吸功能.
作者:王东;吴清玉;陈兴彭;杨秀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肌梗死(心梗)发生率约5%~15%[1,2].我们对CABG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预防或改善术后心肌梗死是否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进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康丽;蒋雄京;聂叶玲;张雯;刘迎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连枷胸多由多发性肋骨骨折所致,易造成胸壁反常运动,往往伴有肺挫伤,重者导致呼吸衰竭.我们对18例连枷胸病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探讨NPPV在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葛慧青;袁月华;骆荣华;邱文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对比观察了一组肺部病灶性质待定病人的胸部CT扫描、三探头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断层显像(FDG-THTC)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测定3种检查手段对病灶做出的定性判断结果,与随后的病理诊断(金标准)相对照,通过比较分析3种检查手段及其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准确性及其特点,旨在为临床上肺癌诊断方法的选择性应用及其结果的合理解释提供参考.
作者:魏博;王天佑;龚民;吕可洁;邹兰芳;李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告残胃贲门癌残胃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80年1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30例残胃贲门癌或残胃食管癌病人.结果残胃贲门癌或残胃食管癌男性多于女性,初次胃部分切除手术距残胃癌的诊断时间平均为13.5年,70%为Billroth II式吻合者.30例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结论胃部分切除5年以上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应考虑残胃贲门癌、残胃食管癌的可能,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施行手术.残胃贲门癌可行全胃切除,P形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吻合重建消化道具有储存食物、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功能,同时可以切除足够长度食管,防止癌肿残留.残胃食管癌切除后可采用结肠代食管.残胃贲门癌和残胃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原发性贲门癌和食管癌同样的效果.
作者:乌立晖;徐志飞;赵学维;李建秋;孙耀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男,53岁.高血压病史8年.1年前出现无发作规律胸痛、胸闷,向背部放射,含硝酸甘油可缓解,间断双下肢水肿.3个月前冠状动脉(冠脉)及左室造影示三支病变;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射血分数(LVEF)0.22.36 h胸痛前发作后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示V5-7ST段压低渐回基线,肌钙蛋白阳性,心肌酶谱略增高.查体:血压12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6次/min,律齐,心前区无杂音.X线胸片示左室增大,心胸比率0.6.超声心动图示广泛前壁及下壁心肌梗死、心尖室壁瘤、二尖瓣少量反流,左心室整体功能减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4 mm,LVEF 0.37.核素心肌显像示左心腔增大,整体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受损,前壁、心尖及下壁运动减弱至消失.
作者:孙寒松;胡盛寿;朱晓东;马维国;罗新锦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