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青;袁月华;骆荣华;邱文芳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肌梗死(心梗)发生率约5%~15%[1,2].我们对CABG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预防或改善术后心肌梗死是否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进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康丽;蒋雄京;聂叶玲;张雯;刘迎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对大鼠供体肺在保存期间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离体肺用低钾右旋糖酐(LPD,对照组)液和含NAC的LPD液(实验组)灌洗后于4℃保存16 h两组.建立离体肺再灌注模型,循环灌注1 h.再灌注期间每隔15 min进行供体肺氧合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气道峰压(PAwP)测定;再灌注后进行肺组织湿干比(W/T),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分别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NF-κB、黏附分子(ICAM-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再灌注60 min后实验组Pa02降低和PAwP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再灌注后,实验组比对照组W/T、MPO明显降低(P<0.01);NF-κB、黏附分子(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或<0.05).结论应用NAC进行供体肺保存能有效地抑制NF-κB和ICAM-1的表达,明显改善肺的呼吸功能.
作者:王东;吴清玉;陈兴彭;杨秀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女,40岁.1994年6月行双瓣膜置换术,置入27号CarboMedics二尖瓣及23号Medtronic Hall主动脉碟瓣,大孔对无冠窦.术后心功能逐渐恢复到I级.2年后病人开始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反复突发晕厥,伴胸骨后剧烈疼痛,有时病人可听到胸内粗糙响亮的杂音,片刻后自行缓解.查体:X线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因怀疑人工瓣膜机械故障于1997年11月再次手术.术中见人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启闭灵活,结构完整,无血栓及肉芽生长;无瓣周漏.从主动脉切口向下看,二尖瓣的缝合环突向左室流出道约3 mm,阻挡部分碟瓣的大口.将人工主动脉瓣取出,重新置入一21号CarboMdicas高帽瓣.取出的人工瓣膜经检查未见损坏及功能不良.病人术后经过顺利,随访6年心功能I级.
作者:倪一鸣;李任远;冯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男,34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伴咳嗽,咳大量白色泡沫状痰.查体:左上肺呼吸音减弱,快速呼吸时可闻及哨笛音,偶闻及大水泡音.肺功能检查示弥散残气功能正常,小气道轻度阻塞,MVV下降.胸部CT及三维重建显示气管隆凸左后上方软组织肿物影,约1.2 cm×1.0 cm大小,密度欠均匀,左主支气管开口处管腔变窄,左肺透过度增强;影像重建见肿物起源于气管隆凸上后壁,似有蒂.仿真内窥镜示肿物密度不均匀呈花形改变(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隆凸上方左主支气管开口上缘膜部处肿物形如蕈状,表面呈菜花样,污秽,基底广,隆凸似乎受累,但左主支气管通畅.活检病理报告为坏死及大量炎细胞,刷检片中未见瘤细胞.
作者:白舒;张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心脏移植是公认的治疗晚期心衰的有效方法,近些年,心室辅助装置也为治疗晚期心衰带来希望.目前,受到供体数量、花费较高及部分地区法律问题的限制,全世界每年心脏移植的例数仅在4 000例左右.在美国胸外科学会1995年年会上,巴西Batista首次报告了运用部分左室切除术(PLV)(也称Batista术)治疗晚期心衰,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侯晓彤;孟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缺血性心脏病是当今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1].近年来,细胞组织工程实现了细胞的体外培养、分化,移植入受损心肌组织中,替代坏死心肌或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
作者:孙龙;胡波;朱洪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消化道瘘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治疗效果差.1989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应用上海产GF-II型及常州产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肠吻合820例,其中发生胸内消化道瘘12例,占1.5%(12/820例).现就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马金山;努尔兰;李先锋;王小雷;阿不力米提;肖开提;唐和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儿男,4个月.生后即晕厥、抽搐频繁发作,可自行缓解.查体:呼吸32次/min,心率105次/min,口唇无发绀,无杵状指(趾).心界向右稍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P2减弱,肝肋下3.0 cm,质软.X线胸部正位片显示右室缘有隆起.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检查示各房、室腔内径大小正常;右室腔内3.5 cm×1.6 cm强回声团块,边界不规则,回声匀质,贴于右室前壁,几乎占据整个右室并突向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1.9 cm×1.4 cm强回声团块,左室壁厚度及运动正常,各瓣膜结构正常,右房内见三尖瓣反流束.
作者:王辉;杨宇强;胡卫东;王维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告残胃贲门癌残胃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80年1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30例残胃贲门癌或残胃食管癌病人.结果残胃贲门癌或残胃食管癌男性多于女性,初次胃部分切除手术距残胃癌的诊断时间平均为13.5年,70%为Billroth II式吻合者.30例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结论胃部分切除5年以上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应考虑残胃贲门癌、残胃食管癌的可能,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施行手术.残胃贲门癌可行全胃切除,P形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吻合重建消化道具有储存食物、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功能,同时可以切除足够长度食管,防止癌肿残留.残胃食管癌切除后可采用结肠代食管.残胃贲门癌和残胃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原发性贲门癌和食管癌同样的效果.
作者:乌立晖;徐志飞;赵学维;李建秋;孙耀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探讨去白细胞温氧合血心停搏液连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我们对20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0岁,平均38岁.室间隔缺损(室缺)7例,法洛四联症5例,二尖瓣置换或成形4例,双瓣置换和室缺并弗氏窦瘤破裂各1例.病人均无血液系统、冠脉本身、肾及骨骼肌病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观察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停搏液的温氧合血是用去除白细胞的新鲜库血(血库制备)200 ml与体外循环氧合后的预充液按1∶1比例混合,加入氯化钾调整离子浓度制成,钾离子含量为23~28 mmol/L.首次灌注总量为10~15ml/kg,灌注压7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速度为每分钟8~10 ml/kg;停跳后改用维持心停搏液,调整钾离子含量为6~8 mmol/L,灌注速度为每分钟0.5 ml/kg,灌注压为40 mm Hg左右,并在灌注通路上加用白细胞滤器(LDF).对照组:不滤除白细胞,其余均与观察组相同.
作者:杨再珍;法宪恩;庄世才;权小强;胡殿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用心脏局部AngII受体AT1和AT2 mRNA表达评价左室辅助装置(LVAD)的有效性.方法 15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只插管而不造成心衰,另两组制做急性左心衰模型,其中一组中等流量(70 ml·kg-1·min-1)对辅助组犬进行3 h辅助.于不同时段分别在梗死区左室游离壁钻取全层心肌以RT-PCR法测定心脏局部AT1和AT2 mRNA的表达.结果心衰组AT1 mRNA在急性左心衰竭后左室局部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随缺血时间延长进一步下降;AT2 mRNA表达升高(P<0.01),且随缺血时间延长进一步上升.LVAD组左心室局部AT1 mRNA表达于不同时段均显著高于心衰组水平(P<0.01);AT2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心衰组水平(P<0.05).结论 LVAD可逆转左室局部AT1 mRNA表达下降及AT2 mRNA表达上升,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亦证明了LVAD的有效性.
作者:李占清;路万里;陈晨;蒲国华;张宇;陈国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共施行了25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现对本组病例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全组男19例,女6例.年龄12~53岁,平均(33.0±8.5)岁.体重31~86 kg,平均(59±14) kg.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7例,重症心衰4例,克山病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功能衰竭21例.心功能(NYHA)III级4例,IV级21例.5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与主动脉收缩压比值>0.75),其余均伴有轻至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均经内科积极治疗.供受体之间ABO血型一致,淋巴细胞毒抗体试验(PRA)阳性率<10%.2例受者体重约为供者的50%;3例受者体重较大,供者体重为受者体重75%;20例受、供者体重差<15%.所有供心均能合适植入受者心包腔内.
作者:郑奇军;蔡振杰;汪钢;俞世强;王晓武;崔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 女,30岁.胸闷伴心前区疼痛月余,晕厥2次.心脏彩超示左房径18 mm,左室径32 mm,右室径27 mm,主动脉径17 mm,右房48 mm×52 mm,于右房室腔及右室流出道探及87 mm×50 mm低回声光团(图1),未探及三尖瓣回声.CT示右房实性占位(图2).
作者:张玉春;张秀辉;李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辅助蛋白,能够结合和稳定另外一种蛋白质的不稳定构象,并能通过有控制的结合和释放、促进新生多肽链的折叠、多聚体的装配或降解及细胞器蛋白跨膜转运,对蛋白质的功能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现就分子伴侣与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平;张凯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经验.方法 3例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病人,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加胸壁开窗引流治疗.结果 3例支气管残端均闭合良好,随访至少5个月,无复发.结论该手术方法安全、疗效肯定,操作简单,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杰;周新明;毛志福;鲁世千;涂仲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对比观察了一组肺部病灶性质待定病人的胸部CT扫描、三探头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断层显像(FDG-THTC)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测定3种检查手段对病灶做出的定性判断结果,与随后的病理诊断(金标准)相对照,通过比较分析3种检查手段及其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准确性及其特点,旨在为临床上肺癌诊断方法的选择性应用及其结果的合理解释提供参考.
作者:魏博;王天佑;龚民;吕可洁;邹兰芳;李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女,40岁.阵发性晕厥半年,加重1个月.查体:体重93 kg,血压:130/94 mm Hg(1 mm Hg=0.133 kPa),四肢水肿不明显.心率92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VI级收缩期杂音,P2不清.心电图示右室肥厚,电轴+120°,T波异常.X线胸片示心影扩大,心胸比率0.63,肺血少.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增大,右室流出道末端至主肺动脉内显示一略高回声的实质性肿块,约6.1 cm×2.0 cm,与管腔右侧壁粘连,远端显示不清.左侧仅有4 mm的间隙(图1).术前诊断: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新生物,性质待定.
作者:陈若为;刘英娜;游昕;周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右室双出口(DORV)病例的术后处理及不同外科术式的早期转归.方法 1988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303例DORV病儿,按室间隔缺损(VSD)的部位分为主动脉下VSD,肺动脉下VSD,双动脉下VSD和远离大动脉下VSD 4组.总结比较不同外科术式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及其原因.结果再手术18例,死亡29例,死亡率为9.6%,其中肺动脉下VSD死亡率高,为 24.4%(χ2=14.12,P<0.01);根治术和姑息术的死亡率分别为10.6%和6.6%(χ2=1.03,P>0.05).死亡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占82.6%;其也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占31.0%.结论 LCOS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和死亡的高危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LCOS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卓明;陈玲;苏肇伉;史珍英;徐志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同种心脏瓣膜广泛应用于瓣膜置换手术及矫治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远期随访易钙化、毁损,再次移植率提高,婴幼儿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同种心脏瓣膜移植于体内可激发免疫反应,供体特异性HLA-I、II抗体,特异性高亲和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前体,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增高,且与瓣叶的毁损、钙化有显著相关性[1-3].
作者:崔彬;刘迎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1年3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特制的爪形钢板(图1)对11例外伤性浮动胸壁(连枷胸)施行肋骨断端对位固定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27~56岁.均为车祸或从高处坠落致多发性肋骨骨折,其中有1例车轮碾伤造成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肺挫裂伤、急性呼吸衰竭.11例中尚有病例伴有脑震荡、胸腹联合伤、四肢、骨盆骨折等复合损伤,均经相关专科协同处理后,对浮动胸壁进行手术固定.
作者:吴伟敏;张剑平;姜敏炎;吕亚军;李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