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阳;吴清玉;钟星;龙村;温复兴;覃筱燕
病人女,61岁.左上腹胀痛不适2周,腹部CT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2年2月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脾脏中上极实质内有一 9 cm×9 cm×9 cm肿块,行脾脏切除术.
作者:王征;归嘉伟;郭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主动脉二叶瓣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1],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2].我们总结了1995年1月至2002年4月26例BAV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的外科治疗经验.
作者:徐志云;张宝仁;邹良建;梅举;韩林;郎希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例1 男,53岁.主气管下段右前壁肿瘤4.5 cm×3.5cm×3.0 cm,侵及隆凸和右主支气管开口,阻塞85%主气管管腔.经纤维支气管镜及导丝引导由肿瘤旁置人细号单腔气管插管实施全麻,经右胸后外侧切口手术.术中因主支气管插管麻醉转为左、右肺通气困难及对手术操作的妨碍,中转体外循环(CPB)支持.经升主动脉及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完全停止经肺呼吸93 min,成功切除肿瘤侵犯的主气管下段、隆凸、右主支气管近端,长5.5 cm,并行左、右主支气管-主气管吻合、隆凸重建.平稳脱离CPB.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涎腺型腺瘤.
作者:吕可洁;王天佑;李树人;李晨宇;田明;雷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96年9月至2002年9月,我们应用电视胸腔镜行双侧胸2~4交感神经节切断治疗手汗症9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就其手术技术与疗效等进行探讨.
作者:车成日;韩京军;李星云;李成福;池永涌;朴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改良双向腔肺分流术(M.Glenn)是治疗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病儿氧饱和度,减轻心脏负担.手术一般是在体外并行循环下实施,虽然安全可靠,但由于体外循环导致体内大量炎性介质的释放,易造成病儿肺损伤及血细胞破坏,增加术后肺阻力,对病儿恢复不利,并发症多.自2000年5月至2002年8月,我们共施行20例非体外循环下M.Glenn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锦纷;鲁亚南;陈惠文;史珍英;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4个月至6岁儿童房室瓣、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199例4个月~6岁,平均(2.94±1.50)岁病儿瓣膜成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4例,女95例;体重3.1~21.0 kg,平均(11.7±3.4)kg,81例≤10 kg;其中≤1岁者16例,≤3岁125例.全组均为先天性瓣膜畸形,包括:单纯瓣膜病变21例,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MI)7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I)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1例,主动脉瓣狭窄(AS)1例,MI并TI2例,MI并AI 2例,MI并AS 1例,MI并二尖瓣狭窄1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78例,其中MI 122例,TI26例、AI 9例、三尖瓣狭窄2例、AS 2例、MI并TI13例,MI并AI 2例,MI并AS 2例.主要合并心内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127例、Ⅱ孔房间隔缺损31例、动脉导管未闭30例、永存左上腔静脉6例、法洛四联症3例、三房心2例、法洛三联症2例、肺动脉闭锁3例,其他3例;9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瓣膜成形术同时矫治心内其他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均为体重≤10 kg,心胸比率≥0.7者,死亡率2.01%.死亡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2例,严重肺部感染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各1例.163例(82%)随访2个月~8年,平均4.7年,无远期死亡,心脏明显缩小.结论4个月至6岁病儿心脏瓣膜病变采用瓣膜成形术能取得理想的早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刘迎龙;朱晓东;于存涛;沈向东;闫军;李守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一期根治术的经验,探讨有关外科技术的改进.方法 1995年6月至2002年6月完成该类一期根治术12例,其中2例采取了肺动脉移位、3例在游离的左前降支下加宽右室流出道、5例改变右室切口并在冠状动脉下缝合、2例经肺动脉和右房疏通流出道.结果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6年,无晚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的一期根治手术是可行的,且效果良好,但必须采用适当的外科技术以保护异常的冠状动脉.
作者:郑晓舟;张广福;姜冠华;梁家立;杨哲;张鲁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外伤性心脏破裂死亡率高,仅有少数伤者能及时地被转送到医院急救.现回顾我们近年来救治的胸部锐器伤致心脏破裂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洲;刘凡英;刘相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肺功能受损的程度,研究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20例),UTI 1万U/kg组(Ⅱ组,20例),UTI 2万U/kg组(Ⅲ组,20例).对术后肺功能指标OI、VD/VT、PA-αO2、CaO2、SaO2和PaO2进行观察以及比较呼吸机支持的时间,气管插管拔除后24 h内的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情况的改变.结果Ⅰ组术后各时点所有病人OI、VD/VT、PA-αO2分别较CPB前增大(P<0.05),而CaO2、SaO2和PaO2均下降(P<0.05).术后各时点Ⅲ组的OI值均明显低于Ⅰ、Ⅱ组(P<0.05);与Ⅰ、Ⅱ组比较,Ⅲ组术后12、24 h的PA-αO2值下降幅度显著(P<0.05),CaO2、SaO2和PaO2的下降较少,但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气管插管拔除后自主呼吸频率慢但平顺,肺部罗音的发生率低,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过程造成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乌司他丁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中2万U/kg组肺保护作用优于1万U/kg组.
作者:徐康清;孙培吾;黄文起;陈秉学;谭洁芳;黄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目前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术式,但不适于冠状动脉广泛病变且病变远端血管通畅不佳者.我们采用选择性冠状静脉旁路移植(CVBG)重建心肌血运的术式行动物实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韩珂;肖诗亮;杨辰垣;杜心灵;刘成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998年10月至2002年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2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型锑;王胜利;杨美高;黄宪平;赵曙光;赵琦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0年8月至2002年4月,我们为6例病儿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楚军民;吴清玉;郭少先;许建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线粒体内膜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加入St.Thomas液内对缺血再灌注后豚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取离体心脏的乳头肌标本,充氧台氏液灌注平衡80 min.分别灌注不同的停搏液,停搏30 min,复灌60 min.对照组灌注St.Thomas液;处理组灌注含二氮嗪的St.Thomas液;阻滞剂组,在平衡后15min加入Glibenclamide,余同处理组.结果处理组的复跳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再灌注后处理组的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超射值(OS)、动作电位大除极速度(Vmax)、50%动作电位时程(APD50)及90%动作电位时程(APD90)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处理组复灌早期的APD50和APD90明显少于对照组和阻滞剂组.结论含二氮嗪的St.Thomas液能够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凯伦;杨运海;胡志伟;孙宗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廓清是目前治疗肺癌的标准术式,但纵隔淋巴结廓清的程度与近期手术效果及远期生存率的关系一直是多数学者争论的焦点.我们分析349例肺癌病人肺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廓清程度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以期为肺癌术式选择及术后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董博鸣;张林;张文涛;殷洪年;李厚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难度较大,近几年发展比较缓慢.我们采用手辅助的方法经右侧膈肌进入胸腔完成食管肿瘤和淋巴结摘除,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贾军;孟龙;陈景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0年7月至2002年6月,我们为4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儿施行姑息性大动脉调转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庄建;张镜方;陈欣欣;陈寄梅;岑坚正;丁以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组织工程心脏瓣叶体外生成的可行性.方法杂种猪6只,取主动脉.分离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平滑肌细胞,予培养扩增.将成纤维、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按顺序种植在预湿处理的支架材料上,使用DMEM培养.以首次种植成纤维、平滑肌细胞为起点,28 d送样本进行扫描电镜、组织学检查和羟脯氨酸测定.结果扫描电镜检测显示,瓣叶支架上可见大量细胞粘附,支架表面细胞融合成片,表面尚可见细胞基质形成.HE染色显示材料上可见大量细胞粘附,已长人材料中部.弹性纤维染色显示有弹性纤维合成.羟脯氨酸测定显示瓣叶材料有羟脯氨酸合成.结论使用体外分离、培养及传代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平滑肌细胞,经体外种植、培养,有可能生成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心脏瓣叶.
作者:张镜芳;胡平;简旭华;唐毅;肖学钧;卢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腺瘤病人TNF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胸腺瘤发生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对36例胸腺瘤病人(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2例),与90例健康对照者TNFa和TNFβ基因的NcoI酶切位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胸腺瘤病人中TNF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人群无差异;TNFβ*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提示该基因与胸腺瘤的发生相关,TNFa 1/1基因型胸腺瘤病人发生重症肌无力的比率明显增加.结论TNF基因多态性与胸腺瘤发病及胸腺瘤发生重症肌无力相关.
作者:刘会宁;王善政;何奇;杨国涛;田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多原发性肺癌是指某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性肺癌[1],临床上易与转移、再生以及复发癌相混淆.现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预后,以期加深胸外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病人5年生存率及治愈率.
作者:张雷;李文涛;丁嘉安;高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对二尖瓣装置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左心室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Lillehei等[1]在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二尖瓣置换术 ( conventional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C )基础上提出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preservation of subvalvular apparatus, MVRP).
作者:阎恒宇;谷春久;安君;郭可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