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成;朱金如;李树军;陈欢
肺错构瘤是肺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易与肺癌及肺结核球混淆.1985年至2000年我们收治46例肺错构瘤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喜平;王天策;王立平;徐沛然;王荣有;邵国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成年哺乳动物心肌细胞本身缺乏增殖分化能力,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后必然由纤维结缔组织替代,导致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梗)后伴随心梗区的延展与重构,心脏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虽可重建心肌梗死区血供,改善冬眠心肌细胞功能,但对已形成的瘢痕组织则无能为力.细胞移植为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径.
作者:王立新;高长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人女,35岁,6个月前医治甲亢伴弥漫性对称性甲状腺II度肿大时发现房间隔缺损(ASD).服用丙基硫氧口密啶、甲状腺素片治疗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恢复正常4月余,但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仍高于正常值.
作者:丁敏君;徐世伟;陈芳;陈如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前列腺素E1(PGE1)和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术后存在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病人,进行前瞻性、交叉、随机试验研究.分别应用PGE1(30ngkg-1min-1)、NO(30ppm)、PGE1+NO,检测用药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SA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嵌压 (PCWP)、心排指数(CI)、肺血管阻力(PVR)和体血管阻力(SVR)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同时检测吸入NO前后二氧化氮(NO2)和高铁血红蛋白(MetHb)的浓度.结果 PGE1和NO在降低mPAP和PVR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P<0.01),但联合应用(PGE1+NO)并未显示出较单纯应用更明显的效果.对mPAP和PVR降低的幅度比较,PGE1和NO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NO对肺血管有更强的选择性,但PGE1在提高CI方面明显优于NO(P<0.05).吸入NO后,NO2和MetHb的浓度明显高于吸入前(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PGE1和NO对先心病合并的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二者的作用效果相近.考虑到NO的潜在毒性和PGE1在提高心功能方面的良好效果,在临床上首选合适剂量的PGE1更合理可行.
作者:邢泉生;孙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至2001年,我们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病人2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包括晚期食管癌无手术指征者8例,食管癌致食管支气管瘘3例,气管狭窄3例,长段气管肿瘤致气管狭窄1例,自体气管移植术后气管软化1例,食管化学灼伤性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5例.
作者:罗清泉;周允中;赵晓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儿女,3岁,13kg,生长发育尚可.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下肢发绀加重2年.查体:第2、3肋间可闻及3/IV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伴震颤.上肢血压110/75 mmHg (1mmHg=0.133kPa),下肢血压100/70 mmHg.双侧股动脉搏动对称,减弱不明显.安静时,经皮氧饱和度上肢100%,下肢85%.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65,肺血多,右室大.螺旋CT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2.0cm,距主动脉瓣环约1.5cm处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中断A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直径1.0cm.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压100/60 mmHg,造影示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轻度反流.
作者:魏波;刘迎龙;刘永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人男,32岁.腹胀、纳差4个月并下肢水肿.查体:腹部膨隆,胸腹壁浅静脉怒张,肝肋缘下2.0cm,腹水,双下肢浅静脉曲张并水肿.下腔静脉测压24cmH2O(1cmH2O=0.098kPa).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肝段完全闭塞,上腔静脉同时双重造影,狭窄段长度约2.0cm,肝静脉不显影.彩色超声检查示肝大,肝静脉狭窄,下腔静脉肝段完全闭塞,长约2.1cm,无血流通过.诊断:布-加综合征.于当地医院放置下腔静脉支架失败后转入我院.
作者:林武英;李刚;荣金明;胡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84年11月至今,我们共收治纵隔良性巨大畸胎瘤11例,现将诊断治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7例,女4例;年龄1岁3个月~67岁,平均30.2岁.X线胸片显示11例良性畸胎瘤的体积均占据了一侧胸腔.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2例.肿瘤体积大者是1例15岁男孩,达30cm×20cm×18cm,重4.6g,占体重1/8.5,肿瘤呈双侧生长,占据了左右胸腔的 3/4.肿瘤体积小者是1岁3个月男婴,右胸腔内2个肿瘤体积分别为10cm×8cm×4cm和5cm×3cm×3cm.病史短者仅2个月,长者32年.
作者:贺跃;崔忠厚;周乃康;纪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9年2月至2001年3月,我们对7例胸壁恶性肿瘤病人施行肿瘤切除,切除后的胸壁缺损采用强生公司生产 Prolene网补片(PMH)修补,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与以往的修补材料比较,修补效果更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单青;张志庸;崔玉尚;李力;张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因为缺损的位置和缺损过大,很早便出现临床症状,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后需要及早外科手术治疗.1998年3月至2001年5月,我们共对50例VSD合并PH婴儿行体外循环(CPB)VSD修补术,占同期CPB心内直视手术的9.5%.
作者:林薇;吴军;王建明;王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1年6月至10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2例急性暴发性肺栓塞急诊取栓手术.术后各项检查证明手术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 男,38岁.胸闷、气短2周,加重半天.6年前因胸痛、咯血行肺扫描提示肺栓塞.其父有急性肺栓塞病史.例2 男,69岁.胸闷、气短5d,加重1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史20年,20支/d.
作者:杨碧波;高峰;崔仲奇;刁国华;凌云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心脏肿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为不典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1年4月实施心脏肿瘤手术117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完成111例,3例心包囊肿,3例因肿瘤弥漫性浸润无法切除行姑息性手术.体外循环以浅低温高流量体外循环为主,配合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22例发生肝素耐药现象,首次全量肝素化后ACT为(326±35)s,首次追加肝素量为200U/kg,术中肝素总量平均763U/kg;除姑息手术外,均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心脏肿瘤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需根据准确的术前定位,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做好体外循环准备;术中ACT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体外循环综合管理的关键.
作者:赵举;孟颖;龙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于晋建;柏焰;李成建;刘宁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鱼精蛋白在130多年以来,被多种领域应用.如心外科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及心导管检查、介入治疗中中和肝素,NPH-胰岛素延缓胰岛素的吸收等.但在美国,自1984年至1991年,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从0.06%上升到10.70%[1].尽管如此,鱼精蛋白仍是现在临床上中和肝素的主要试剂.近年来医学工作者对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及其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邱立成;朱金如;李树军;陈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0年1~10月我们为5例病人实施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4例生存、死亡1例.现将体外循环方法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5例心脏移植受者心功能均为IV级,并伴有严重心律不齐,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3例,其余临床资料等见表1.
作者:段大为;陈德凤;万明明;张铁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以食管动力学和胃食管反流评估食管裂孔疝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方法 41例食管裂孔疝中滑疝15例、旁疝3例、混合疝23例.年龄2个月~3岁,体重5.5~9.5kg.食管裂孔修补加Dor手术28例,加Toupet手术10例,仅做单纯裂孔修补3例.全组进行了手术前、后食管动力及24h食管pH监测.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优良者37例(90.24%),术后早期胃排空延迟1例(Toupet手术组)GI示食管下段狭窄5例,但有明显吞咽困难仅1例(未做胃底折叠术组),伤口裂开1例(Dor手术组).术后3例仍有呕吐(Dor手术组),3例复发(2例Dor手术组,1例Toupet手术组).全组手术前后LESP改变不明显P>0.05,LESL术后明显增长,Dor手术组(1.93±0.61)cm,Toupet手术组(1.78±0.44)cm,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旁疝混合疝组中用Dor手术修补术后LESL(2.13±0.61)cm,增长较Toupet手术修补更为显著[(1.71±0.49)cm,P<0.05].全组术后24h食管pH监测参数明显改善,并以Toupet手术改善显著.结论三种抗反流手术均能有效减轻胃食管反流,以Toupet手术效果佳.
作者:熊启星;林茹;张泽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总结9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治疗体会.方法 1964年3月至2000年12月共治疗冠状动脉瘘94例,男54例,女40例.年龄9个月~63岁.76例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8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94例中65例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29例起自左冠.瘘入右室、右房、左室、肺动脉、左房者依次占41.5%、24.5%、18.1%、11.7%、4.2%.介入栓堵治疗5例;手术治疗89例,其中6例全麻常温下行病变冠状动脉结扎或切断缝合,83例行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闭合瘘口.结果死亡1例,为早年常温手术结扎病变的冠状动脉后室颤死亡.2例术后残余瘘,其中1例再次手术.72例随访3个月至23年,无远期死亡.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刘迎龙;朱晓东;吴清玉;胡盛寿;王立清;苏俊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右心房容积对心房肺动脉连结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脉动流右心房肺动脉连续装置,测定不同的右心房容积(40~80ml)在不同的流量(2~6L/min)下的能量损耗.结果随右涯房容积的扩大及流量的增加,能量损耗增大(P<0.01).结论心房肺动脉连结术后随右心房容积的扩大能量损耗增加.
作者:李令珂;刘迎龙;于存涛;谢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1月至2000年5月,我们在三尖瓣腱索缺如、二尖瓣退行性变性所致的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引起的严重关闭不全,而无法保留自体腱索的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了人工腱索技术,连续3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并作简要讨论.
作者:崔识远;买长江;赵文学;谢周良;王佳祥;陈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的手术治疗.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方法纠治新生儿D-TGA 1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 (D-TGA/IVS)6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10例.所有病例都在深低温低流量和深低温停循环下行Switch纠治术.结果 Switch手术治疗TGA共16例,其中TGA/IVS 6例,无死亡;TGA/VSD 10例,死亡2例,均为伴有冠状动脉畸形者.14例随访2~20个月,VSD残余漏1例,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2例,14例心功能均良好.结论 Switch手术是D-TGA纠治的首选方法,但必须早期手术.
作者:徐志伟;丁文祥;苏肇伉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