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同一家族三代患房间隔缺损3例

黄元鲁;谢昌林;杨小平;韦恺

关键词:家族,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主动脉, 右腋下小切口, 肺动脉, 心脏不停跳, 心电图, 直径, 心胸比率, 母亲, 肺部感染, 窦性心律, 中央型, 杂音, 右心房, 修补术,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 收缩期, 肺充血
摘要:例1 女,16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查体:心界稍向左扩大,左侧第2肋间闻及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室肥大。X线胸片示双肺充血明显,肺门舞征,心胸比率0.61,主动脉影缩小,肺动脉段突出。B超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2.9 cm。1999年7月取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右心房、室大,主动脉∶肺动脉=1∶1.5,为直径约3.0 cm的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手术顺利,病人痊愈出院。  例2 女,37岁,系例1母亲。劳力性心悸气促1年余。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左第2肋间闻及3/VI吹风样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房右室肥大。X线胸片示肺充血,心界向左扩大,心胸比率0.63,主动脉影缩小,肺动脉段明显突出。B超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约3.1 cm,血液左向右分流。1998年8月取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右心房、室增大,主动脉∶肺动脉=1∶2。为直径约3.5 cm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手术顺利,病人痊愈出院。  例3 系例2母亲,1993年48岁时病人死亡。曾多次因反复肺部感染、心衰住院。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部感染。当时因多种原因无条件手术治疗。  房间隔缺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且以女性多见。本组3例为外祖母、母亲、女儿三代3人同患房间隔缺损,罕见。女儿有1弟、母亲有2弟均体健,外祖母关系不详。上代均非近亲婚配,各妊娠早期有无感染史等不详。3例均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同一家族三代患房间隔缺损3例

    例1 女,16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查体:心界稍向左扩大,左侧第2肋间闻及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室肥大。X线胸片示双肺充血明显,肺门舞征,心胸比率0.61,主动脉影缩小,肺动脉段突出。B超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2.9 cm。1999年7月取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右心房、室大,主动脉∶肺动脉=1∶1.5,为直径约3.0 cm的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手术顺利,病人痊愈出院。  例2 女,37岁,系例1母亲。劳力性心悸气促1年余。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左第2肋间闻及3/VI吹风样收缩期杂音,P2亢进、分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房右室肥大。X线胸片示肺充血,心界向左扩大,心胸比率0.63,主动脉影缩小,肺动脉段明显突出。B超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直径约3.1 cm,血液左向右分流。1998年8月取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右心房、室增大,主动脉∶肺动脉=1∶2。为直径约3.5 cm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手术顺利,病人痊愈出院。  例3 系例2母亲,1993年48岁时病人死亡。曾多次因反复肺部感染、心衰住院。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部感染。当时因多种原因无条件手术治疗。  房间隔缺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且以女性多见。本组3例为外祖母、母亲、女儿三代3人同患房间隔缺损,罕见。女儿有1弟、母亲有2弟均体健,外祖母关系不详。上代均非近亲婚配,各妊娠早期有无感染史等不详。3例均未发现合并其他畸形。

    作者:黄元鲁;谢昌林;杨小平;韦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异烟肼预防食管瘢痕狭窄的初步研究

    食管瘢痕狭窄的治疗是外科临床的困难问题。1993年起我们对异烟肼(isoniazid)预防食管瘢痕狭窄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应用。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动物实验 家犬20只分为3组,A组(未致伤,6条)、B组(致伤未治疗,6条)、C组(伤后采用异烟肼治疗,8条)。按Davis模型〔1〕造成颈段食管深II度腐蚀伤。治疗组给予异烟肼4?mg/kg,肌注,每日1次,喂养7周后处死。采用食管灌钡X线照片及腐蚀段食管墨汁拓片测量狭窄管径、测定食管压力—容积关系,经二次回归分析计算食管顺应性、测定组织胶原含量,病理切片图像分析胶原排列以及胶原密度。测得数据以眘眘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见表1(正常食管密度极低,表中无正常组胶原密度)。C组狭窄段管径、食管顺应性均显著大于B组,食管胶原含量、胶原密度显著低于B组,病理切片图像分析C组胶原空间构型显著优于B组。

    作者:李志平;范士志;蒋耀光;王如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16例

    1995年5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共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16例,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均痊愈,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16例均为男性,年龄23~51岁。因饮食不节、酗酒后剧烈呕吐发病15例,腹部外伤后发病1例。呈液气胸表现者15例,其中左侧11例,右侧3例,双侧1例;呈纵隔气肿表现者1例。发病24 h内确诊4例,24~72 h内确诊11例,7 d后确诊1例。  手术治疗10例,其中24 h内手术2例,48~72 h手术7例,7 d后手术1例。经后外侧第6肋间入胸,左侧8例,右侧2例。彻底冲洗胸腔,寻找并清理食管裂口,行食管裂口全层缝合数针,5例取裂口附近胸膜片、2例(裂口较大、感染明显)取带蒂大网膜、2例取带蒂膈肌瓣,覆盖于缝合后的食管裂口上;1例7 d后确诊为纵隔气肿者,行纵隔切开引流,胸腔放置闭式引流管,并行空肠造瘘。术前未行胃肠减压者于术中完成减压管置放。  保守治疗6例均采用患侧胸腔积气积液区多处、多次放置闭式引流管,并置胃肠减压和空肠造瘘营养支持。  结果 食管裂口透视下口服泛影葡胺不外流;口服龙胆紫液或美蓝,胸腔引流管内无流出即为愈合。手术治疗组9例5~6周后愈合,1例腹部外伤致纵隔气肿者8周愈合;无1例并发脓胸。保守治疗组5周愈合1例,11~12周愈合4例,32周愈合1例;2例并发慢性局限性脓胸。

    作者:王明健;王德江;房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例单卵双胎中一患先天性法洛四联症另一正常

    单卵双胎(monozygotical twins,MZ)同患单发(isolated)先天性法洛四联症及同患其他综合征并存法洛四联症病例,国内外报道较多。但其中一患先天性法洛四联症另一正常的单卵双胎病例,发生率极低〔1〕。我院自1992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4对,3对中的病儿经手术证实,另1对中的病儿依据超声心动图诊断。所有单卵双胎中正常的1名儿童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任何心脏畸形,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首先根据出生时胎盘的数目、胎儿性别、ABO血型及RH血型是否相同来初步判断是否为单卵双胎。然后利用微卫星标记法确定两者是单卵双胎〔2〕。  4对单卵双胎中的病儿均为法洛四联症,其中男3对,女1对。例1:男,4岁;单卵双胎中病儿经超声心动图证实诊断,未做手术。例2:男,4岁。例3:女,3岁,联体双胎(胸腹连胎),出生后1个月手术分离。例4:男,5岁。后3例中的病儿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涤纶片修补室间隔缺损,自体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术后恢复良好。  讨论 杂合性分析的方法很多,使用微卫星标记是准确的判定杂合性的方法。仅依靠出生时胎盘数目、羊膜囊数目、胎儿性别等组成的问卷来判断单卵双生或双卵双生虽然简单,但精确度仅有60%。比较双胎皮纹的方法精确度更低。血清型、抗体鉴定单卵双生不仅昂贵而且精确度仍较低。使用同位素标记的5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2个要鉴定的双胞胎基因组DNA,PCR产物聚丙烯凝胶电泳后放射自显影所见条带模式没有差异,说明两者是单卵双生的可能性为99.97%〔2〕。  单卵双胎患先天性心脏病者据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估算约十万分之一。单卵双胎来自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2个遗传物质完全一致的个体,多同时发病,而且所患疾病的种类基本相同,因此单卵双胎中其一患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另一正常的几率更低〔1〕。  单卵双胎,遗传背景相同,胚胎发育环境相似。利用单卵双胎的特点,进行其一患先天性心脏病另一正常单卵双胎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到许多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相关的信息。比较两者基因组DNA差异,有助于了解病儿存在的基因位点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比较两者的mRNA之间的差异 ,可以了解特定时期、特定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结合cDNA文库技术,可以了解心脏发育特定时期的基因表达特点〔3〕。  因此,临床上能发现的一人患先天性心脏病另一人正常的单卵双胎,是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宝贵材料。

    作者:吕小东;刘迎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脉高压者血管力学特性的变化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的肺血管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借助右心导管技术和利用压力波形面积确定动脉顺应性的改进方法,测定肺血流动力学和肺血管顺应性。结果 ①二尖瓣狭窄(MS)为主合并肺高压组的肺动脉血管零压(C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9.98±2.23) ml/mm Hg对(2.40±0.68)ml/mm Hg,P<0.01],风心病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mPAP≥35.00 mm Hg)比轻度肺动脉高压(mPAP<35.00 mm Hg)下降更为明显[(2.78±0.83) ml/mm Hg对(2.04±0.55)ml/mm Hg,P<0.05];②MS组术前mPAP与反映血管壁固有结构的C0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45,P<0.05);③分别比较手术后应用硝普钠(0.5μg.kg-1.min-1)观察轻度肺高压组和MS重度肺高压组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和血管顺应性的变化,两组病人用药后PAP、肺血管阻力(PVR)均显著下降(P<0.01),轻度肺高压组C0和肺动脉平均压(Cm)均明显升高(P<0.01);而MS组重度肺高压组C0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2.35±1.24) ml/mm Hg对(2.24±1.53) ml/mm Hg,P>0.05),Cm由于肺动脉压下降而呈显著升高[(1.51±0.59)ml/mm Hg对(1.81±0.77) ml/mm Hg,P<0.05]。结论 风心病肺高压肺血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建,二尖瓣狭窄合并肺高压肺血管结构重建严重程度是影响术前肺动脉压水平的主要因素,合并有重度肺高压的病人对扩血管药物反应明显低下,可能与血管壁胶原组织积聚、平滑肌细胞舒缩功能下降或萎缩有关。

    作者:韩林;张宝仁;朱家麟;梅举;邹良建;徐志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临床经过严重,病死率极高。1985年1月至2000年6月我们收治了18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人,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有咽部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提示纵隔炎;手术或尸检(或两者)能确诊坏死性纵隔炎;咽部感染与坏死性纵隔炎有必然联系。全组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5~82岁。咽异物擦伤引起咽后脓肿、食管周围脓肿7例,牙源性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引起咽旁脓肿5例,食管异物与食管镜检查致食管入口穿孔3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急性发作并Mouret脓肿2例,颈深淋巴结炎1例。  临床表现多为颈部肿痛、活动障碍、张口受限后5~10d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提示纵隔增宽或脓腔10例;胸部CT示纵隔脓肿8例,其中1例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上腹壁脓肿。颈、纵隔、胸腔或心包脓液培养阳性9例。  18例均行手术治疗。经颈—纵隔引流8例次,其中5例行双套管负压引流。开胸引流5例次,其中1例作颈、胸、纵隔、腹壁广泛切开引流。咽或食管内纵隔引流6例次,其中3例因引流不畅而加颈—纵隔引流。  结果 全组治愈15例,死亡3例。死亡者均为1995年前的病例,分别死于脓毒败血症引起的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杜晓燕;陈威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目的 报告二尖瓣置换(MVR)术后远期三尖瓣关闭不全(TR)外科治疗的结果及作用。方法 37例MVR术后中重度TR病人,其中人工二尖瓣为生物瓣者13例,机械瓣24例。有11例行内科保守治疗,2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类型:MVR加三尖瓣置换2例,MVR加三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置换3例,三尖瓣成形10例。三尖瓣成形术包括改良Kay成形术12例,改良DeVega成形术7例,加成形环的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 11例内科治疗者,7个月~7.5年后6例死亡,病死率为54.5%。26例手术治疗者,术后早期病死2例,病死率为7.7%,随访8个月~10.5年,晚期死亡1例,仍中度TR 2例。结论 MVR术后远期TR的产生与不可逆的右心损害或(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关;对重度TR伴有临床症状、左心功能基本正常者,行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梅举;张宝仁;郝家骅;朱家麟;徐志云;邹良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1/2心室修补

    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左、右心室可被分隔者进行“双心室修补”;左、右心室不能被分隔者进行Fontan手术或称“单心室修补”。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存在2个心室腔及2组房室瓣可行外科分隔,但由于右心室结构发育不良和(或)功能较差而不能承担全部心排量时,可进行所谓的“11/2心室修补”(one and a half ventricular repair)〔1-2〕。11/2心室修补又称部分双心室修补〔3〕或搏动性腔肺吻合术辅助的双心室修补〔4〕。在此手术中,包括一项或多项心内修补手术(如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房室通道纠治、Rastelli手术、三尖瓣整形或置换、右心室腔扩大、右室流出道扩大及所有体肺动脉分流术的撤除等)和双向腔肺吻合术(bidirectioal cavopulmonary anastomosis,BCPA)〔2,5〕。11/2心室修补的原理〔3〕  11/2心室修补是创建一改良的体、肺连续循环。体循环血流完全由左心室泵出,肺循环血流来自经BCPA引流的上腔静脉血流和经发育不良右心室—肺动脉血流。其特点:(1)体、肺循环血流等量;(2)BCPA降低右心室容量负荷,使右心室搏功降低,改善发育不良的右心室的功能,同时减轻右心室对左心室的不利影响〔6〕;(3)在Ebstein畸形中,右心室容量负荷减轻可降低三尖瓣反流程度;(4)肺总动脉的前向血流,因汇集肝静脉并具有搏动性,增加肺血容量和流率,可减少甚至消除BCPA远期的并发症,如进行性低氧血症和继发的肺血管病变。11/2心室修补的手术方式  根据腔肺吻合方式,11/2心室修补有以下几种:(1)心内修补加BCPA〔3,7〕;(2)心内修补加经典Glenn分流〔1〕;(3)心内修补加SVC横断后心端和头端分别与右肺动脉端侧吻合〔9〕;(4)心内修补加BCPA加部分保留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10〕。目前多采用第1或第4种方法。

    作者:祝忠群;苏肇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颈部吻合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1998年我们在常州市新能源医卫器材总厂的配合下,在WGW-A型弯管形吻合器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出专门用于颈部吻合的颈部吻合器(图1)。至 2000年2月应用该吻合器对33例胸段食管癌行颈部吻合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全组33例食管中、上段癌病人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6~64岁,平均56.3岁。手术径路为右胸三切口20例,左胸二切口13例。均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无吻合失败病例。  食管颈部吻合器特征:①吻合器采用长弯管形,抵钉座为短中心杆,与中心槽为插入式连接,便于胸腔吻合操作。②抵钉座根据食管粗细及肌层厚薄不等的特点,分别设计直径24 mm和26 mm两种型号的吻合器。③抵钉座为短中心杆,长6 cm,中间设一关节,弯曲时仅长2.7 cm,小弯曲夹角80°,旋转200°,小巧灵活,便于颈部吻合操作。④抵钉座顶端设有一金属环,在安放抵钉座时与胃管暂时缝合相连,便于吻合完毕后输送胃管。⑤机身中心孔杆能伸出,抵钉座中心杆可在任一角度与中心孔插入对合。  手术方法 常规分离肿瘤及游离胃。在颈段食管游离完毕后,切开部分食管,用粗线将胃管与抵钉座金属环缝合连接,将抵钉座缓慢送入近端食管,并在抵钉座下缘作一荷包缝合,距荷包线远端0.5 cm处切断远端食管。弯曲中心杆关节将抵钉座送入胸颈食管床,在胸内将吻合器经贲门伸入胃底,同时逆时针方向旋出主机中心孔杆(已装上打孔针)完成胃壁打孔。在胸顶用血管钳扶直中心杆插入中心孔杆孔内,缓慢顺时针旋紧,并用手指保护吻合口,避免夹入组织。击发后旋松中心杆拔出抵钉座,剪断与胃管的缝线,将胃管送入胃窦部,闭合贲门。吻合口不作套叠,将胃壁与颈深筋膜和胸顶分别缝合数针封闭。  结果 本组33例吻合全部1次成功。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例;左侧气胸2例,经颈部切口加压及左胸置管排气愈合。无吻合口出血、狭窄及瘘发生。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3个月全部病例行 X线食管吻合口钡餐检查,证实吻合口通畅。  讨论 由于现有国内外所生产的吻合器并非专为颈部吻合所设计,突出不足之处是中心杆太长,在颈部安放抵钉座后中心杆无法回放到食管床内。因此,吻合操作只能勉强在颈部进行,不仅颈部创伤大,而且对胃游离要求高,并有胃体积较小者吻合张力大及胃底上提至颈部后易发生血运障碍等缺陷。颈部吻合器则克服了中心杆过长的缺陷,设计了短中心杆,并设置中间关节,弯曲时便于回放胸颈部食管床。  应用体会:①为使吻合口尽量处于高位,在将抵钉座放入食管腔后嘱麻醉师持续轻拉胃管,然后再作食管荷包缝合。②本组病例吻合口均未行套叠包埋处理,保证了吻合口有效内径,避免吻合口狭窄的发生。③胸内上纵隔游离食管时应解剖到胸顶,以方便吻合器机身通过胸廓入口。④吻合完毕后,应将胃壁分别与胸顶及颈深筋膜各自缝合数针,彻底封闭胸廓入口,以起到吻合口减张、防止气体从颈部引流条进入胸内,及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可方便处理的作用。

    作者:倪庆增;冯纯伟;刘建良;丁伟;吴维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同种带瓣大动脉片在肺血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同种带瓣大动脉片在手术矫治肺血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420例复杂先心病病人(儿)手术中应用了同种带瓣大动脉片,其中同种主动脉单瓣补片234例,肺动脉单瓣补片186例。年龄5个月~21岁,平均4.6岁。体重5.5~52.0 kg,平均17.5 kg。随访3个月~12.3年,平均(27.8±10.3)个月。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率4.5%(19/420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8~192 h,平均(48.67±42.50) h;术后住院7~46 d,平均(12±9) d。无晚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相当一部分肺动脉发育差、以往难以手术根治的病人(儿),术中应用同种带瓣大动脉片行右室流出道跨环补片,可取得满意手术疗效。

    作者:刘迎龙;张晶;谢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前壁钝性伤致心脏破裂1例

    病人 男,29岁。金属高压枪头反弹击中胸骨前区。急送当地医院,查体示血压低、休克表现,X线摄片示心影增大。给予抗休克、镇静等治疗,血压一度回升后再次下降。于伤后12 h转入我院时血压56/15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  紧急气管插管,全麻过程中心跳骤停,立即左前外侧切口开胸,见心包呈球形增大。切开心包,吸出800 ml鲜血,直接按压心脏后复跳,计停跳4 min 40 s。探查见左心耳破裂0.8 cm×0.5 cm大小,予缝合修补后未见活动性出血,心包缝合并开窗引流。另发现胸骨柄骨折、左第4前肋骨折,相应处理后关闭胸腔。血压恢复到105/53 mm Hg,心率及呼吸渐平稳。  但病人一直处于深昏迷状态,肾功能受损严重,虽经腹膜透析仍不能逆转,术后8 d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钟元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60例

    1998年12月至 1999 年12月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施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病人,男28例,女32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4.8±1.2)岁。体重9~32 kg,平均(15.3±4.4)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8例,房间隔缺损(ASD)2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VSD+RVOTS)4例,法洛四联症 (TOF)4例。病儿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三位像及心电图明确诊断。  手术应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取下1/2~2/3胸部正中切口,依据病儿体重及身高,切口在4~8 cm,切除剑突,纵劈下段胸骨至胸骨角水平,8岁以上病儿从胸骨角下方用胸骨锯横断右半胸骨,用撑开器撑开胸骨,心包切开、心脏显露及心内操作同常规正中切口。此切口心底部显露稍差,主动脉插管和阻断时应特别注意,需将升主动脉向足侧牵引,以提高显露效果。我们用带芯直插管(美敦力公司)行主动脉插管,效果满意。本组24例单纯ASD者中,直接缝合关闭缺损20例,其中16例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涤纶片修补4例。28例VSD者均经右心房三尖瓣口修补缺损,直接缝合23例,其中20例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修补;涤纶片修补 5例。VSD加RVOTS和TOF病儿均经右心室切口用涤纶片修补VSD,切除肥厚的隔束、壁束,自体心包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2例TOF因需跨环补片,故延长切口为常规切口完成手术。  结果 全组均于体外循环后4~12 h拔除气管插管,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发生。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手术切口在能满足心内操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长度;尽可能不破坏胸廓原有支架结构,以减轻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尽可能缩短心肌缺血时间等。许多学者〔2〕采用右外侧剖胸法完成了一些心脏手术〔1〕。但右侧剖胸法手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主动脉插管更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械,而且经该切口处理右室流出道非常困难,对术前诊断及心外科医师处理术中意外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右侧剖胸可引起右侧胸膜的广泛粘连,影响术后的呼吸功能。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切口,切口小、胸骨后创面小、术后失血少、皮肤切口愈合美观;保存了胸锁关节以及胸骨上段完整,胸骨稳定性好、减轻了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鸡胸的发生率;术野浅、显露好,手术操作易于掌握,不延长手术时间。而且一旦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可随时延长切口成为常规正中切口,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本组多采用不阻断主动脉并行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由于不中断冠状动脉血流,保持心肌氧和能量的供应,避免了心脏停跳后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为心肌保护开拓了新的途径〔2〕。本组中16例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均在常温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修补术,未发生空气栓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由于不需要复温及降温,简化了手术程序,大大缩短了非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时间,效果十分满意。

    作者:王文生;李树森;王占明;陈晓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8例

    1995年3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共收治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病人8例,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6~24岁。其中单纯主动脉瓣下狭窄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二尖瓣关闭不全、残存左上腔静脉各1例。其中5例有心悸、气短、乏力、晕厥等症状,3例无明显症状。在主动脉瓣区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显示心胸比率0.48~0.67。心电图示双室肥厚1例,左室肥厚7例,2例伴左室劳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7例于主动脉瓣下可探及隔膜样回声,1例见主动脉瓣下肌性圆锥致瓣下狭窄。 狭窄处内径6~12 mm不等,左室与主动脉峰值压差52~95 mm Hg(1 mm Hg=0.133 kPa)。  8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经升主动脉横切口,挡开主动脉瓣显露病变。7例在主动脉瓣下0.6~2.0 cm处见纤维隔膜,5例为完整环形,2例为新月形,开口直径6~12 mm,均切除;1例合并右室双出口,主动脉瓣下肌性圆锥、心内膜纤维增生致主动脉瓣下狭窄,术中切除瓣下圆锥肌肉,合并心内畸形均同时矫治。  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下均通畅,左室与主动脉峰值压差均小于20 mm Hg,主动脉瓣峰值流速1.1~2.3 m/s。2例随访5年,临床症状均消失,心前区未闻及杂音;1例心电图大致正常,1例左室高电压。复查超声心动图均示主动脉瓣下通畅、流速不高、压差均<10 mm Hg、左室壁不厚,远期效果好。  讨论 主动脉瓣下狭窄约占先心病的0.3%~1.0%。经彩色超声可明确诊断。可分为分散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和肌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1〕。以分散性多见,依隔膜的特点又分为I型:膜样狭窄,由纤维组织薄膜紧贴于主动脉瓣下,膜中心有4~12 mm小孔,膜周边附着缘和其相邻组织延续。II型:纤维肌性狭窄。II型比I型位置更低,常距瓣下1~3 cm;组织结构除纤维成分外尚有肌性组织;左室肌肥厚较明显。肌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可分为:孤立性狭窄和弥漫性狭窄。  分散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手术效果较好,行主动脉切口可良好显露,切除瓣下隔膜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二尖瓣前瓣,不要切除右、无冠状动脉瓣膜之间的瓣下心肌组织,以免损伤房室束〔2〕。

    作者:夏晓君;郭立新;田良鑫;张浩;王铁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食管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被广泛定义为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空腔脏器肌层的间叶性肿瘤。但发生于食管的间质细胞瘤很少见。近年来,我们共收治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 男,38岁。1991年9月因轻度胸痛不适,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发现右后纵隔6 cm×5 cm×5 cm大小肿物。开胸探查,将肿瘤完整切除。1999年3月,发现肿瘤复发。遂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后放射治疗。病理诊断为食管间质细胞瘤,复查第1次手术切除的标本,即是生长于食管的低度恶性间质细胞瘤。第2次手术后随访1年,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例2 男,53岁。1998年12月因有轻度进食受阻感而行X线钡餐造影,发现病变位于食管下段,约3 cm长,粘膜未破坏,食管的右侧壁可见软组织肿块,其表面有龛影。食管腔内超声探及食管右侧壁的粘膜下一不均匀性低回声肿块,边缘清晰,约4 cm×3 cm×3 cm大小。1999年4月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病理诊断为食管低度恶性间质细胞瘤。术后随访至今1年余,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讨论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是胃肠道常见的一类非上皮性肿瘤,多属良性或低度恶性。由于具有多种组织分化的能力及倾向,因而,在解释上相当混乱。多年来,将其统称为平滑肌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的应用,发现大多数的胃肠道的“平滑肌瘤”并不具有完全的平滑肌分化特征。现进一步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又分4型〔1〕:I型为伴有平滑肌分化特征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II型伴有神经分化,又称胃肠道自主神经瘤(GANT);III型伴有神经/平滑肌双向分化特征;IV型不伴有任何分化特征。

    作者:刘阳;孙玉鹗;戴为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支气管结肠瘘2例

    我们收治2例支气管结肠瘘病人,现报道如下。  例1 男,34岁。间断性咳嗽、咯血、咯脓臭痰,有时混有绿豆至黄豆大小黄褐色、质软、带恶臭味团块状物4年,加重1个月。曾行脾切除和食管下段、胃底血管离断术。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以左下叶为著,伴有网状病变。食管钡餐造影可见胸锁关节以下食管静脉高度曲张。痰液检查发现蛔虫卵。钡灌肠检查示结肠脾曲向上成角,其顶部有一0.8 cm瘘口向上与左下肺支气管相通,诊为左下肺支气管结肠瘘。  1997年10月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开胸探查术,术中见左下肺缩小变硬,肺底与膈肌粘连固定。打开膈肌见横结肠与膈肌及侧腹壁粘连紧密,结肠脾区有1.0 cm之管腔与左下肺条索状瘘管相通,行瘘管及左下肺叶切除、结肠修补术。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症状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例2 男,24岁。16年前胸腹部外伤后间断性咳嗽至今,13年前服驱虫药后曾咯带粪臭味脓血痰。4 d前始大咯血。支气管造影显示左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柱状扩张,管腔不规则。钡灌肠检查示结肠脾区肠管狭窄舒缩度差,有一宽0.7 cm的瘘管与左下肺基底段支气管相通,走行不规则。诊为左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脾区结肠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抑肽酶剂量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作用及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炎性反应的作用及差异。方法 32例瓣膜置换病人,随机双盲分为3组:对照组、抑肽酶小剂量组、抑肽酶大剂量组,分别于CPB前、CPB结束、停机后2 h取桡动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及细胞因子TNF-α、IL-6血浆水平变化。结果 抑肽酶大剂量组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细胞因子TNF-α血浆水平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且IL-6释放减少;小剂量抑肽酶只在停机后2 h部分下调CD11b表达及降低TNF-α血浆水平;两组相比,小剂量抑肽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抑肽酶的抗炎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大剂量抑肽酶的效能好于小剂量抑肽酶。

    作者:曹新来;李韶然;胡小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动脉内良性间叶瘤手术治疗1例

    病儿 男,3.5岁。1岁时因肺炎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3/VI 级收缩期杂音,杂音向左颈部传导。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肺动脉内径6.6 mm,血流速度340 cm/s,肺动脉瓣上可见一24 mm×11 mm团块回声,部分附着于肺动脉后壁,随血流摆动。电子束CT检查示一20 mm×12 mm×18 mm大小肿块,起源于主肺动脉根部,且跨于右室流出道,随心脏收缩有一定活动度,心包腔内无积液,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心电图正常。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诊断:肺动脉内占位性病变。  1999年12月在静脉复合麻醉及体外循环下行主肺动脉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25 mm×20 mm×12 mm大小,位于主肺动脉腔内、肺动脉瓣上,附着于肺动脉后壁,附着面积20 mm×13 mm,可以活动,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分界清晰,无粘连,质实坚韧、均匀、无囊性变。完整切除肿物,附着面电烙后用4-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检查肺动脉腔内无狭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内壁光滑,管腔通畅,肺动脉瓣无狭窄,启闭良好。  病理报告:肺动脉良性间叶瘤。

    作者:李玲;罗毅;韩玲;张桂珍;陆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腺苷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为寻找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观察腺苷预处理时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主动脉阻断时间在60 min以上的心脏直视手术病人16例,随机均分为腺苷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后60 min及主动脉开放后30 min取部分心肌组织测定三磷酸腺苷(ATP)及能量储备(EC),并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腺苷预处理组心肌细胞ATP含量及E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镜见心肌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 腺苷能模拟缺血预处理效应,明显减轻缺血心肌的能量消耗,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证实其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尹晓清;伍硕允;刘宗贵;吴炎豪;高尚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陈旧性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的外科治疗

    1986年至1998年我们行陈旧性创伤性主支气管断裂手术21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中男17例,女4例,年龄6~32岁。分别于伤后1~14个月入院。其中右主支气管断裂16例,左侧5例;距隆凸1.0~3.0 cm。完全性断裂18例,不完全断裂致狭窄者3例。21例均合并肺不张,伴多发性肋骨骨折8例,胸腔积液和血胸机化5例,脑震荡昏迷4例,锁骨、胸骨和(或)下颌骨骨折者各2例,继发胸腔感染1例。X线、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显示患侧肺不张,主支气管狭窄或阻塞中断,术前肺功能提示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0.90~0.96。  手术方法及结果 全组均在全麻下,依据断端部位选择气管、双腔气管插管或健侧单腔支气管插管法。手术取后外侧第5、6肋间切口,先探查远侧断端,切开吸除粘液及分泌物,行患侧肺复张试验(加压膨肺),14例肺完全复张者,行瘢痕切除及支气管端-端吻合术;2例肺部分复张(达60%~80%)者附加胸膜剥脱术后肺完全复张;2例右上肺叶复张不满意者,行上叶切除、支气管袖状成形术;3例肺完全不复张或复张<40%者行全肺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肺泡不张、间质纤维化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所有复张肺叶所在气道压力为40~50 cmH2O(1 cmH2O=0.098 kPa),肺完全复张后再行关胸。

    作者:吉庆春;张根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47例

    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我们用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47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7例中男41例,女6例;年龄17~72岁。气胸发生在右侧28例,左侧16例,双侧3例。气胸反复发作者36例;11例初发,放置胸腔引流1周以上仍漏气。5例合并陈旧性结核。单发或多发的肺大皮 包大多在上肺尖后段或下肺背段、叶间裂处,大小不等,巨大者3例(肺大皮 包占据胸腔50%以上)。小切口辅助开胸(VAMT)5例。  手术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进行,病侧第6或7肋间腋中线穿刺置胸腔镜套管,根据术前判断的肺大皮 包位置选择镜孔,然后在腋前后线呈等边三角形交汇处作2个操作孔,用Endo-GIA切割缝合肺大皮 包。较小的肺大皮 包可电凝或大钛夹夹闭,或体外结扎。对5例胸腔粘连严重合并肺气肿的多发性或巨大肺大皮 包者选用VAMT。单发先天性肺大皮 包不需胸膜固定,需胸膜固定者用碘伏或2%碘酊涂布于脏壁层胸膜。  结果 全组病人中4例术后漏气需负压吸引,平均胸腔引流43?h。围手术期再发气胸2例,重新放置引流后痊愈。余者恢复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仅1例术后2年再发肺大皮 包。  讨论 自发性气胸源于肺大皮 包破裂,多数经胸腔闭式引流即可消失,但约有25%病人反复发作,持续漏气,而需手术治疗。胸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基本同开胸手术,但更适合于:(1)双侧气胸;(2)老年、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常规开胸手术者;(3)特殊人群如野外工作人员等。  我们处理肺大皮 包采用Endo-GIA、缝线结扎、钛夹夹闭、电凝以及VAMT切除缝合。对于单个或数量不多、基底不宽的肺大皮 包用Endo-GIA;对于多发或经济不能承受者可采用钛夹夹闭、缝线体外打结推进直接结扎〔1〕、或内镜下U形缝合体外打结推进结扎,小的肺大皮 包亦可烧灼。对于胸膜粘连严重、多发或巨大肺大皮 包,尤其是合并结核的病人,可附加腋下小切口开胸,在胸腔镜辅助下操作可缩短手术时间。手术中采用双腔插管单肺通气,必要时病侧支气管负压吸引有助于肺萎陷,通常不需要CO2正压。我们认为,30°镜较0°镜视野广,便于发现隐匿病灶。  胸膜固定时,我们用2%碘酊或碘伏涂抹后,再冲洗吸除,效果良好。少部分病人会有发热,可少量使用激素或消炎痛等治疗。

    作者:王根宏;贾玉清;左来安;陆林;石春林;高声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