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君;张林;李厚文;殷洪年;赵惠儒;胡永校
我们收治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EMF)2例,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平凡;刘建国;顾以茼;崔识远;谢周良;王佳祥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我们对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反复室颤病人施行心肺复苏和紧急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陈鑫;郭子黄;徐明;高岩;鲍红光;穆心伟 刊期: 1999年第06期
例1女,64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2个月.查体:心尖搏动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中段有长约7cm的充盈缺损.X线胸片示心脏大血管向右侧完全转位.心电图示右位心.B超见肝脏位于腹腔左侧,脾脏在右侧.诊断:(1)食管中段癌;(2)全内脏反位.1991年7月在全麻下手术,经左侧第4肋间入胸,发现左肺为3叶,心脏及大血管位于胸腔右侧.食管中段肿瘤约7cm×6cm×5cm大小.
作者:解建;王连生;孟凡利;刘培云;蒋仲敏;宋晓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病儿男,14岁.反复咯血4个月.查体: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1~2/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示右侧肺血少,右下肺动脉细小.右室造影见右室、主肺动脉和左肺动脉顺序显影,右肺动脉未见显影.升主动脉造影见无名动脉显影后右肺动脉继之显影.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右肺动脉起自无名动脉.
作者:吴清玉;於其宾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94年7月和1996年5月我们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皮瓣颈部食管成形术治疗颈段食管瘢痕狭窄2例,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金廷;陈建晖;林敏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病儿男,23个月.双下肢水肿、低热,尿检异常3个月,惊厥5次.查体:心尖区闻及2/Ⅳ级舒张期杂音.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为0.58.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心脏超声示右心房间隔有5.32cm2的团状回声附着,舒张期进入右心室,右心房增大.诊断为心脏肿瘤.腹部B超示腹内脏器无明显包块.
作者:罗春生;张石江;顾卫东;许飚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抑肽酶是从牛肺中提取的非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保护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显著地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及输血量.抑肽酶自60年代开始用于心血管外科,给药途径和剂量初多不一致,近来倾向于大剂量--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入2×106KIU,预充液内加入2×106KIU,5×105KIU/h术中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用药途径同上,量减半;仅在预充液内加入2×106KIU[1].但人们在应用中逐渐发现它有许多副作用,有些还相当严重,现将其副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杨长勇;张供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术前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与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以及肺切除术对RVEF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连续对127例接受肺切除术的病人行术前RVEF测定,并对其中61例于术后3周再测定RVEF.结果:有并发症组的术前RVEF较无并发症组显著降低(P<0.001).按术前RVEF值(≤35%、<40%、<45%、≥45%)分组,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并发症的发生率随RVEF的降低而升高,尤以RVEF>40%明显(P<0.001).61例病人术后RVEF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肺切除术可使右心功能减退,术前RVEF应列为肺切除术危险性的评价指标,术前超声测定RVEF>40%为肺切除术安全范围.
作者:李韬;王茂生;黄健;刘庆春;吴全忠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总结1965~1986年间,126例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病人分别接受闭式引流、Heller胸改加瘘修补术、胸膜外全肺切除或余肺切除术、带蒂网膜移植术等方法治疗.结果:112例获得临床治愈,占88.9%;好转8例;死亡6例.结论:外科手术是结核性脓胸支气管胸膜瘘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闭式引流、Heller胸改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肖嘉;辛育龄;左东岭;李世业;林美云;杨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介绍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并评价其在支气管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怀疑支气管肺癌病人行螺旋CT薄层(3~5mm)扫描,将图像数据通过软件重建图像获得支气管镜效果,即CTVB,共观察气管支气管59处.将观察结果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FOB)所见及所获病理相对照.结果:CTVB显示支气管管腔内壁、腔内病变、支气管腔等形态与FOB相似,并能显示支气管严重梗阻远端的情况,但特异性不强;CTVB与轴CT相结合能更好显示支气管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VB指导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为术前判断肺癌T分期及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资料.结论:CTVB是支气管肺癌诸多检查方法的一种极好补充.
作者:陈航;王佩珣;顾华;王浩彦;丁毅;蒋涛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气管内支架治疗气管良性狭窄的疗效.方法:1982年2月至1998年8月间应用气管内支架治疗11例气管良性狭窄,其中Y形硅胶管支架置入术8例次,钛镍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4例,Strecker金属网状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随访4~180个月.8例临床效果良好,其中4例拔除内支架.并发症包括肉芽组织形成3例,其中2例更换支架;围术期咳痰困难5例.结论:不同病因良性气管狭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按照治疗原则,对气管壁全层皆已成为瘢痕组织的严重病例,选用金属类扩张支架;估计短期留管能解除狭窄者应选用T或Y形硅胶支架.
作者:姜格宁;丁嘉安;童稳圃;王律;杨键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报告3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21例,左前外侧切口11例,右前外侧切口和左胸骨旁切口各1例.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6例;平均每例搭桥1.4支,其中1例同时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1小时,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小时,22例病人(64.7%)不需输血,平均住院花费3.4万元.术后UFCT或MRI检查示血管桥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胡盛寿;吴清玉;任杰;王巍;孙晓刚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96年8月至1998年4月,我们对20例复杂先心病病儿围术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存涛;刘迎龙;朱晓东;赵秀文;刘冬青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再灌注损伤是肺移植早期非特异性移植肺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们实验观察肺保存过程中,肺血管内皮源性一氧化氮(NO)改变及NO合成前体L-精氨酸(L-Arg)对肺移植早期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作者:安君;张林;李厚文;殷洪年;赵惠儒;胡永校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总结3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经验.资料和方法: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个月~22岁,3岁以内婴幼儿12例.体重4.5~36.0kg.心上型20例、心内型15例、混合型3例.全组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将完全性异位引流的肺静脉直接或通过房间隔缺损隔入左房.结果:手术死亡3例(7.9%),其中2例术后严重心律失常、1例多次缝合止血致吻合口狭小.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2例、呼吸道感染7例、肺动脉高压危象6例.远期因肺静脉梗阻再次手术1例.结论: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术后监护措施的完善和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庄建;张镜芳;吴若彬;陈伟达;陈欣欣;陈寄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97年4月我们收治了1例肺癌手术后伴发肝性胸水病人,引流血性胸水量大于30000ml,少见,现报告讨论如下.
作者:王德;冯云;杨更朴;白晓明;任侯奴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验证膨体聚四氟乙烯缝线在心脏瓣膜成形术中行腱索替换的效果.方法:1991年6月至1998年3月在心瓣膜成形术中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缝线进行人工腱索替换23例:替换二尖瓣腱索28支,三尖瓣腱索1支.结果:病人全部康复出院.其中17例随访2~78个月,平均18.5个月.彩色B超复查显示瓣膜关闭不全完全矫正者6例,仍残存极轻度关闭不全者3例,轻度关闭不全7例,术后仍有中度反流1例,系人工腱索过短所致.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缝线替换腱索方法简便、可靠,但术中须准确选定人工腱索长度及矫治好瓣膜其它病变.
作者:龚光甫;胡建国;尹邦良;江亚平;周新民;刘锋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梯度创伤性ALI/ARDS发病机制、几率、特征和早期防治.方法:按ALI/ARDS记分标准将发生在海拔1500m(兰州)以胸伤为主与(或)多发伤病例,AIS-ISS院内记分在20分以上的26例列为A组,将2260m(西宁)伤情配比近似A组的22例列为B组,观察两组自受伤一院内救护至发生ALI/ARDS的时间、发病特点、几率、临床病征、血气变化.结果:在伤情相近,原发伤处理相近的条件下,B组ARDS临床过程、发病几率及其监测指标显著早于、重于、多于A组(P<0.01或P<0.05).但病死率两组相近.结论:高海拔区创伤性ALI/ARDS可能具有缺氧、创伤双重打击因素和高压性与高渗性混合性肺水肿双重病理生理性质.诊断标准应有别于平原地区标准.
作者:高炜;张世范;郭远明;毛建林;李乃斌;刘惠萍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84年7月至1996年6月,我们收治创伤性浮动胸壁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2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延明;臧玉林;陈志霞;王桂平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总结1994年至1996年,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应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体会如下.
作者:张强;段志泉;王新文;辛世杰 刊期: 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