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良;黄建果;阳永珍;张永
1988年11月至1995年5月我们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24例,占同期先心病手术总数的2.3%.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占明;赵希武;郑有仁;高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报告婴儿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1例,手术死亡率3.7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52%,无后遗症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婴儿发生难治性心衰者应早期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呼吸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雄凯;胡劲;薛品荣;张泽伟;李建华;林茹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85年9月至1995年12月,我们共诊治上消化道双原发癌21例,占同期食管癌、贲门癌病例的1.73%(21/1216).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圣兵;郭昭扬;陈景瑛;许运龙;俞力超;徐新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80年以来我们收治气管、支气管肺疾病行气管、隆凸及支气管成形术2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5例.年龄16~69岁.手术方式:颈段气管袖状切除成形术3例;左上肺叶及左支气管袖状切除,左下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吻合术9例;右上肺叶及右主支气管袖状切除,右中下叶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吻合术6例;右上肺叶及右主支气管楔状切除成形术2例;左全肺及气管隆凸切除、楔状切除,气管-右主支气管成形术各1例;右全肺及气管隆凸切除、楔状切除,气管-左主支气管成形术各2例.
作者:蒋佩明;刘志勇;陈振强;杨丹宁 刊期: 1998年第01期
病人男,40岁.四肢无力、运动受限4个月、伴视物模糊2个月.曾诊为四肢供血不足,治疗月余无好转且症状渐加重.查体: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双下肢近、远端肌力Ⅳ级.二头肌、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均减弱.肌电图示右腓肠肌重收缩运动单位电位为低波幅混合相.X线胸片示左上肺不张.
作者:李敬东;刘军;张国良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95年2月至9月间我们手术治疗右或左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例1男,2.7岁;例2女,4岁;例3女,14岁.3例均表现为活动后心慌气短,例3伴反复咯血.查体:心前区均明显隆起,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X线胸片均显示心界扩大,双肺充血,肺动脉段突出.3例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例1、例3同时行心导管及电影造影.
作者:孙国成;蔡振杰;万明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为比较温血心肌保护与传统冷停搏液对心肌氧供和代谢影响的差异及选择温血持续灌注的适宜流量,我们对用温血和冷停搏液心脏停搏的两组病例,检测冠脉循环动、静脉的血气分析和乳酸含量,观察心脏复苏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吕可洁;王天佑;王志成;佟玉筠 刊期: 1998年第01期
病人女,49岁.咳嗽、咯血10年,伴头晕,心悸、胸痛,黑便,登二楼即气促.查体:口唇、肢端发绀,杵状指(趾),右中肺野闻干罗音,两肺野无血管杂音.血气分析PaO2<6.65kPa(1kPa=7.5mmHg),SaO2 0.85左右.X线胸片示右肺中叶密度增高.CT拟诊右肺中叶动静脉瘘.
作者:甘国强;赵文;黄超;黄留保;钟文熹 刊期: 1998年第01期
1983年1月至1995年10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心房肿瘤26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7~66岁,平均38岁.心悸、气短、头晕23例,窒息感、晕厥而须改变体位缓解者10例,心衰3例,慢性发热3例,体动脉栓塞史2例,荨麻疹1例.心功能Ⅲ~Ⅳ级者8例.心尖部舒张期杂音22例,收缩期杂音3例,双期杂音1例,杂音随体位改变18例.
作者:崔识远;程兆云;买长江;王平凡;顾以茼;张晓林 刊期: 1998年第01期
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6年10月收治15例房间隔缺损(房缺)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病人,现将手术治疗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中民;梁而慷;朱洪生;卢蓉;周嘉;叶清 刊期: 1998年第01期
病人男,32岁.自幼确诊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2年前出现高热,经抗感染治愈后自觉胸闷、气短,活动时加重.超声检查诊断为干下VSD.1996年4月行VSD修补术,经右室切口见干下VSD约0.8cm×1.0cm,肺动脉瓣前后瓣坏死缺损,只有少量纤维状薄膜,边缘有白色增厚的羽状赘生物.
作者:高永顺;孙寒松;吴喜章;付红伟 刊期: 1998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塞(AMI)尤其是在冠状动脉广泛狭窄和梗塞时,其心肌细胞功能和代谢及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与其它心脏病时心肌细胞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必须恢复梗塞区远端心肌的血流灌注[1~3].随着复杂冠脉搭桥(CABG)手术的逐步广泛开展,术中心肌保护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秦斌;程邦昌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血栓栓塞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们成功地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2例术后血栓病人进行了治疗,随访1年,效果良好.
作者:陈若为;王迅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中叶病变多因肺部感染所致,中叶肺癌发生率低而易误诊.为探讨中叶肺癌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效果,总结11年间手术治疗39例中叶肺癌(占同期肺癌手术总例数的5.1%).手术切除34例(87.18%),开胸探查5例.手术方式以中叶切除和双肺叶切除为多.23例术后辅以化疗或加免疫治疗.随访率为92.3%.23例术后化疗和免疫治疗者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5%、43.48%、30.43%.术后未作辅助治疗的13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23%、30.77%、15.38%.二组生存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中晚期肺癌占多数,病理类型以腺癌居多.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为病理分期、组织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
作者:赵一昕;许栋生;朱亚玲;张家麒;张伯生;邹卫 刊期: 1998年第01期
观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体外循环(CPB)前后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了解其临床意义,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ELISA法对45例CPB病人分别在全身肝素化后、转流8分钟和转流结束10分钟时检测D-D、HCT、ACT.结果:CPB中和CPB后D-D明显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并与转流时间成正比(P<0.01),故应尽可能缩短CPB时间.D-D检测可做为CPB导致的DIC与术后外科性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王庆善;张荣振;徐大庆;陈世洁;王文生;王琰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复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常需紧急手术.此时确定出血部位至关重要,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是术前有效的定位方法.我们对2例大咯血病人在咯血期间行纤支镜检查,确定了出血部位,紧急行肺叶切除取得成功,报道如下:
作者:刘朝良;黄建果;阳永珍;张永 刊期: 1998年第01期
报告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C)的手术治疗效果.本组包括完全切除肿瘤和胸腺26例,次全切除肿瘤10例,组织活检4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2.5%),术后1年内死亡8例(20.5%).31例术后随访3~12年,5年生存率为61.3%,10年生存率27.7%;其中非浸润型胸腺瘤分别为76.9%和30.0%,浸润型胸腺瘤则为50.0%和25.0%.MG术后缓解改善率为80.6%,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40.0%,抢救成功率为93.8%,结论显示手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律;邹学超;周伯年;汪浩 刊期: 1998年第01期
病人男,65岁.反复咳血痰2年,加剧10天伴发热.查体:左下胸部叩诊稍浊,左下肺呼吸音低.X线胸片示左肺中野分叶状致密影.CT示左下肺背段7.2cm×8.2cm团块,边缘毛糙,呈分叶;左肺中野另有一弧立的2cm左右分叶块影(图1、2).支气管纤维镜见左肺下叶开口明显变狭,背段开口被肿瘤堵塞,上下叶间嵴明显增宽.
作者:石世青;赵玉祥;方复友 刊期: 1998年第01期
我科自1983年至1995年对95例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病人进行外科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5例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0.8~40岁,平均12.6岁.体重5.5~58kg,平均25.7kg.包括室缺47例、室缺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房缺23例、房缺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室缺并房缺2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室缺并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右心室双出口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单心房1例、移行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
作者:罗红鹤;孙培吾;童萃文;钟佛添;伍联近;王泰来 刊期: 1998年第01期
使用离体心灌注模型,比较St.Thomas Ⅱ号停搏液在15℃、30℃时对兔成熟(3~4月)和未成熟(3~4周)心肌的保护效果.15℃时,两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30℃时,未成熟心肌的冠脉流量恢复率较15℃时明显下降,心肌CK及LDH漏出率、细胞内Na+、Ca++含量明显增加(P<0.01);而成熟心肌与15℃相比无明显差异.未成熟心肌超微结构15℃时的病理改变亦较成熟心肌明显.结果显示,St.Thomas Ⅱ号停搏液对兔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不如成熟心肌.
作者:黄杰;高尚志;程邦昌;涂仲凡;秦斌 刊期: 199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