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术后行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的应用策略

龚益平;熊治国;赵德绵;程洪涛;查莉;许娟;吴新红;邵军;黄建国

关键词:乳房再造, 剖宫产瘢痕, 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瘢痕者行横行腹直肌(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和手术策略.方法 对12例有剖宫产史的乳腺癌患者实施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所有患者的TRAM肌皮瓣应用危险因素评分均为0.5分,Ⅱ类.采用腹部倒梯形手术切口,切口上缘下距脐2~3 cm,对1例腹部纵切口瘢痕较长者采用腹直肌双蒂,其余均为患乳对侧腹直肌单蒂,并携带同侧腹直肌前鞘,对腹直肌和前鞘缺损以聚丙烯网片修补.结果 全部12例皮瓣成活,无腹部并发症发生,随访3~52个月,满意率达100%.结论 带剖宫产瘢痕者行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需严格选择病例,并要求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相关文献
  • 矫正重度乳头内陷

    乳头内陷是一种较常见的乳房畸形,其内陷的程度因人而异,轻度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退缩,用手挤压可使乳头突出于体表.重度表现乳头完全淹没于乳晕表面无法被挤出,常呈反向生长,无明显的乳头颈部,影响美观.可见于双侧或单侧,内陷的乳头内常积聚污垢,造成湿疹、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奇痒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抑,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常要求矫治[1].我科自1995~2011年共收治单侧或双侧重度乳头内陷患者26例,通过乳晕新月形瓣加乳腺旋转瓣矫治[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26例,其乳头单侧或双侧,均为重度乳头内陷.年龄15岁~30岁.其中20例为已婚妇女,因母乳障碍来就诊,6例未婚,自觉乳头部不适来就诊.9例为单侧,17例为双侧.

    作者:刘开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应用扩张皮瓣法同期修复鼻及上唇缺损

    目的 探讨额、面颊及前臂部的扩张皮瓣同期修复鼻及上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额、面颊、前臂部扩张皮瓣同期完成鼻及上唇缺损的再造与修复术.手术治疗全程共分3个阶段:扩张器置入,一般额和前臂部分别置入170、200 ml圆柱形扩张器,面颊为140 ml圆形扩张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须确保皮瓣包括主要血管和分支血管在内;皮瓣断蒂修整,好于4~5周后断蒂效果佳.结果 7例患者均用此方法修复再造鼻、上唇缺损.术后外形良好、对称,所有皮瓣全部成活,男患者额部皮瓣远端带有部分头皮,可再造上唇及胡须,外形及功能更加逼真,患者满意,经0.5~5.0年随访,功能、形态均良好.结论 额、面颊及前臂部扩张皮瓣是鼻、上唇组织缺损同期再造与修复的较为理想方法.

    作者:卢丙仑;郭树忠;马显杰;杨力;杨阳;岳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额部注射透明质酸美容除皱致眼动脉阻塞一例

    透明质酸,又名玻尿酸,皮下注射具有除皱美容效果,通常相当安全,但不免有一些并发症,如局部红肿、疼痛,局部血肿甚至发生感染等,为严重的并发症如眼动脉栓塞甚为少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额部注射透明质酸导致眼动脉阻塞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 患者女,32岁,因美容除皱在右额部皮下注射透明质酸后右眼失明1h来我院眼科就诊,以“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入院.患者为消除额部皮肤皱纹,于2010年11月在某私营医院美容科行额部皮下注射透明质酸,每侧1.5 ml.据医师口诉在右侧额部注药后,拔针时见针眼部位出血,遂用棉签按压止血,约3 min出现右眼视力丧失.患者自诉自幼身体健康,视力好.查体:双侧眉弓中外1/3交界部位上方约4 cm额部可见注射针孔,其中右额部针孔周围约3 cm×2 cm范围内皮下淤血(图1).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1.0.

    作者:聂爱芹;席兴华;李劲;蒋莉;王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荷包缝合法脐成形术

    脐部的病损切除后,往往影响脐的形状.随着人们对自身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在女性露脐服装已成时尚,脐整形及再造成为腹部整形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至今,我们治疗21例脐部病损,并成功修复脐的形态.一、临床资料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5岁.病因:5例反复脐部感染,形成脐部广泛肉芽增生;4例皮肤乳头状瘤,6例脂溢性角化,4例脐部先天性色素痣.病损范围较大,占脐部的3/4以上,深达脐的基底部;另有2例因脐孔较深,反复发生脐炎,要求将脐切除,无再造意愿.

    作者:赵作钧;王秀燕;徐欣;王新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远见卓识同心同德:记美学家郭因共建医学美学学科二三事

    1988年冬,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孙少宣老师函告我:著名美学家、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时任所长郭因教授等美学界人士十分热心支持和配合安徽省医学界组建“医学美学研究会”,并约我将我和邱琳枝主编的《医学美学》一书赠送给他.不久,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郭因教授收到了拙著,于1989年2月26日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你们编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医学美学》专著,这在中国医学史和中国美学史上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大事,谨向你们致以由衷的敬意.”冬去春来.1989年4月16日,我国首个省级医学美学学术组织——“安徽省医学美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在合肥市召开.会议主席台上一副对联令我感动:“及时好雨润万物,送暖春风乐千家”.在这万物润、千家乐的和谐气氛中,我和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医学界人士认识了郭因教授(图1),同时还有庄志民、黄匡宪等美学界专家.这是我国医学界人士与美学界人士同堂共议医学美学学科新课题的良好开端.

    作者:彭庆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衰老所致泪槽和睑颊沟出现的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泪槽及睑颊沟形成出现的机制.方法 采用4具60岁以上泪槽及睑颊沟明显显现的尸体标本(男2具,女2具,平均年龄67.2岁),及4具30岁以下无明显泪槽及睑颊沟出现的尸体标本(男2具,女2具,平均年龄23.5岁).对他(她)们的下睑及眶周区域做逐层解剖及断层解剖学检查,通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老年标本的皮肤、眼轮匝肌均较年轻标本萎缩、松弛,在眼睑较薄皮肤与颧颊部较厚皮肤的交界部位形成泪槽与睑颊沟畸形;年轻人颧部脂肪上缘高于眼轮匝肌睑部与眶部的结合部,老年人颧部脂肪上缘处于眼轮匝肌睑部与眶部的结合部,与泪槽及睑颊沟出现的位置相对应;眼轮匝肌限制韧带起于眶下缘并止于眼轮匝肌睑部与眶部的结合部及眶部眼轮匝肌,老年人较年轻人松弛.结论 泪槽和睑颊沟的形成是衰老的进程所致各层组织松弛、萎缩和下移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自然生理变化的结果,尤其是颧部脂肪上部的萎缩与下移;眶隔及眼轮匝肌限制韧带限制组织下移的作用可能是眶下缘凹陷更加凸显的原因.

    作者:杨超;张培培;邢新;李军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腋臭对患者社交心理的影响

    腋臭俗称“狐臭”,是由腋窝大汗腺分泌物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不饱和脂肪酸而发生的特异性臭味[2].腋臭虽然一般不影响人的健康,但是臭味常使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不悦之感,影响正常社交、甚至青年人的婚恋而感到苦恼,出现自卑感及心理上的压抑.我们对116例腋臭患者进行了社会交往倾向及苦恼感受的评估,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腋臭组共116例,男55例,女61例,年龄15~45岁,平均21.7岁,其中15~20岁的青春期患者59例.

    作者:陈学军;李迎斋;刘华杰;聂士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行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的应用策略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瘢痕者行横行腹直肌(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和手术策略.方法 对12例有剖宫产史的乳腺癌患者实施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所有患者的TRAM肌皮瓣应用危险因素评分均为0.5分,Ⅱ类.采用腹部倒梯形手术切口,切口上缘下距脐2~3 cm,对1例腹部纵切口瘢痕较长者采用腹直肌双蒂,其余均为患乳对侧腹直肌单蒂,并携带同侧腹直肌前鞘,对腹直肌和前鞘缺损以聚丙烯网片修补.结果 全部12例皮瓣成活,无腹部并发症发生,随访3~52个月,满意率达100%.结论 带剖宫产瘢痕者行TRAM肌皮瓣乳房再造需严格选择病例,并要求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

    作者:龚益平;熊治国;赵德绵;程洪涛;查莉;许娟;吴新红;邵军;黄建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鼻中隔尾段前徙术在鼻尖成形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鼻中隔尾段前徙术,建立稳定的鼻尖支撑结构,以获得持久的鼻尖形态.方法 应用鼻中隔尾段前徙术重构鼻中隔,使鼻中隔前角及尾侧缘达到鼻尖预计的高度和长度;再将下外侧软骨穹窿、鼻翼内侧脚与鼻中隔尾侧缝合,从而形成稳定的鼻尖支撑结构.结果 26例受术者随访3~16个月,其中2例出现鼻背骨与软骨衔接处阶梯状改变,但鼻尖形态良好;3例原有鼻尖鼻小柱偏斜的患者,在3个月后出现再次偏斜,但较原先有一定改善;其余21例均鼻尖形态良好.结论 利用鼻中隔尾段前徙术可形成稳定的鼻尖形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沈阳地区89例湿疹皮炎斑贴试验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湿疹皮炎患者接触性变应原的分布及其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3~11月诊断为湿疹皮炎患者,应用斑贴试验分析患者接触性变应原.结果 89例检测患者中,25例斑贴试验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28.09%.对1种变应原致敏阳性者21例(占23.60%),对2种变应原致敏阳性者3例(占3.37%),对3种变应原阳性者0例(占0.00%),对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1例(占1.12%),阴性者30例(占33.71%).列前4位的常见变应原致敏依次为:硫酸镍、对苯二胺、硫柳汞、芳香混合物.男女斑贴试验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阳性率居前3位的变应原是硫酸镍、硫柳汞、甲醛.女性患者中列前3位分别为对苯二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后2者并列第2).男性患者中硫酸镍、硫柳汞的阳性检出率比女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湿疹皮炎患者的接触性变应原,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有一定的提示及参考意义.

    作者:孙艳;高兴华;张丽;刘正;吴严;肖碧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度杯状耳的综合手术治疗

    杯状耳又名垂耳或环缩耳,占各类先天性耳畸形的10%,其发病有遗传因素[1].我们于2005~2010年,采用综合手术治疗重度杯状耳畸形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32岁,单侧11例(99.0%),双侧1例.完全符合杯状耳诊断的4项特征[2],且程度较重,表现为:耳廓上部向下卷曲且下垂,对耳轮完全或基本消失,耳廓前倾明显,且其位置明显低于健侧或患侧眉弓水平,上部前移,耳轮脚位于经耳屏的垂线之前,耳廓大小与健侧相当或较小,但本组患者均无增大耳廓的愿望.二、手术方法1.术前准备:术前备皮剃除耳周毛发.耳窝、耳周、耳甲腔、耳甲艇、颅耳沟等低洼不易彻底消毒清洗部位用棉签清洗.

    作者:钱洪军;段红霞;李娜;王秉真;陈铮;郭燕飞;朱新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正颌外科与面部美容的关系

    正颌外科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医疗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新的临床分支学科.正颌外科综合应用外科和正畸的手段,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面中、下部颌面骨结构的变换调整,达到恢复正常口腔(牙合)功能,并美化容貌的目的.一、正颌外科的发展简史及其美学特点运用外科手段矫正颌骨畸形已有百余年历史.1849年美国弗吉尼亚Hullihen医师首先报道1例烧伤后致畸的病例,由于面下部瘢痕挛缩导致下唇外翻,下颌前突伴开(牙合)畸形,采用下颌骨截骨的方式向上向后移动得到改善.这是现代医学文献中记载早的颌骨整形术.

    作者:张兰成;侯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自体软骨移植在鼻成形术中用为支撑组织的进展

    鼻畸形可由外伤性、感染性、先天性、医源性等原因所引起,因病因各异,导致的鼻畸形的类型也不尽相同.鼻畸形不仅是骨骼的畸形,而且也有软组织的瘢痕形成等.因此,鼻畸形的修复常常需植入坚强的移植材料,恢复鼻的支架并抵抗瘢痕引起的收缩力,以获得稳定的修复后形状.自16世纪以来,一些种类的材料被用于鼻成形术,例如,羟基磷灰石虽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作为一种陶瓷,易碎,是其缺点;金属如钛和钴、铬、钼合金虽被应用,但因其过于坚硬而不适合鼻软组织的修复,而更适合于代替骨骼的支撑.

    作者:赵雪莲;张英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NS398对长波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白介素-10及γ干扰素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长波紫外线(UVA)辐射人类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单纯照光组、NS398干预组和对照组共3组.单纯照光组用UVA照射,NS398干预组预先用不同浓度NS398( 20、40、80 μmol/L)处理后接受UVA照射,对照组为常规条件下培养做避光处理.用RT-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中白介素(IL)-10及γ干扰素(IFN-γ)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单纯照光组细胞IL-10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NS398干预组细胞IL-10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单纯照光组,IFN-γ mRNA的表达高于单纯照光组,并呈NS398浓度依赖性.结论 NS398能够抑制UVA照射下HaCaT细胞IL-10 mRNA的表达,并上调IFN-γ mRNA表达水平,从而可能具有延缓人类皮肤光损伤的效应.

    作者:王珊珊;梁虹;戴杏;刘小明;宋应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美容就医者躯体变形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的特征是,过分关注自己想象的或轻微的外貌缺陷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在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BDD患者或具有BDD倾向者并不去寻求心理或精神上的治疗,而是到美容外科要求纠正其想象的容貌缺陷,继而带来了许多复杂的临床问题.一位资深的美容整形医师曾感慨道:我已从事30年整形外科的临床工作,从未遇到医患之间的麻烦,但仅只3年的美容外科经历,却出人意料地遇到了许多烦恼,而且医师知名度越高,遇到各种心理障碍的美容就医者就越多[1].因此,BDD在美容外科领域的研究有待深入.一、BDD患者的定义BDD是一种慢性的、独立的精神疾患,患者有一种想象外表缺陷的先占观念.何伦[2]将BDD定义为客观身体外表并不存在或仅存在轻微的缺陷,而个体想象出自己的缺陷,或将轻微的缺陷夸大,并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病症.

    作者:王燕华;王少华;徐广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老年性上睑下垂修复术

    老年人由于上睑组织老化,随之出现皮肤松弛下垂和睑裂变小,严重者上睑组织极度松弛下垂,可遮挡视线和发生倒睫,有碍日常生活[1].既往多采用切开去皮重睑成形术,由于手术创伤大、去除局部组织多、皮肤切口下唇与上睑提肌上腱膜缝合固定后水肿明显,影响外观的自然形态.我们自2005年以来,对老年性上睑下垂单独采用上睑下垂去皮修复术,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6例,女26例,男10例,年龄61~82岁,平均68.5岁.其中29例因倒睫、溢泪,另7例因视线受阻而就诊.检查见全部均有外眦下垂,睑裂呈三角形,故俗称“三角眼”.因单纯皮肤松弛下垂、睑缘内翻而影响视野者21例,同时伴有腱膜性上睑下垂使睑裂变小者15例.下垂量2~4 mm,上睑提肌肌力>12 mm,均排除重症肌无力疾患,下垂已持续2~10年,视线受阻限于上方和颞侧.

    作者:何成君;崔子伟;王卫东;杨颖;李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射频技术在美容紧身除皱及切割术中应用的进展

    虽然传统的美容外科手术方式有确切效果,但由于手术带来的创伤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使越来越多的美容就医者寻求微创、甚至无创微痛替代方法.因此,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应运而生,并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射频技术在美容外科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一、射频技术发展简史射频也称为射频电流,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每秒变化在1万次以上[1].自1868年Darsonval首次将射频技术应用于活体组织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射频开始应用于人体深部组织病理变化的治疗,临床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射频技术治疗方法.1995年,美国Ellman国际公司率先设计了射频手术系统,改变了组织切割的传统方式.1996年美国Thermage公司发明了ThermaCool射频治疗系统,并于2002年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后,射频技术开始用于皮肤美容领域.大量文献报道射频技术在非剥脱性除皱、组织切割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为美容外科的微创或无创技术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陈思雄;朱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骨刀辅助颏成形术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辅助颏水平截骨术矫治小颏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口内下唇V形切口,于颏前区骨膜下剥离,注意妥善保护颏神经,在直视下采用电动骨锯行颏部外板水平截骨,再用超声骨刀辅助颏内板水平截骨.将颏截骨段向前移动至矫治位后用钛板钛钉固定.共完成9例,女7例,男2例,年龄19~40岁.均为小颏畸形颏成形术者.结果 超声骨刀完全可以截断颏部骨组织,比电动来复锯操作更加精确和容易.无发生口底软组织出血、血肿及感染之弊,伤口愈合良好.随访3~6个月,重塑颏的外形稳定,形态改善满意,无颏神经永久性损伤及下前牙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骨刀辅助颏截骨成形术有助于防止医源性意外损伤和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王昕;陈小平;林金德;郑翔宇;石春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聚桂醇注射后对血管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聚桂醇静脉注射对血管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2.5~3.0 kg成年家兔作为研究对象.取其耳缘静脉30条,随机分成6组:1.0%聚桂醇组、0.9%聚桂醇组、0.8%聚桂醇组、0.7%聚桂醇组、0.6%聚桂醇组以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均为5条血管.分别于注药后1、3、5、7d取不同浓度聚桂醇注射的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肉眼观察和HE染色显示,注射后1.0%聚桂醇组、0.9%聚桂醇组、0.8%聚桂醇组、0.7%聚桂醇组血管内均有血栓形成,0.6%聚桂醇组和生理盐水组注射后血管内无血栓形成;VEGF评分显示,各时间段1.0%聚桂醇组、0.9%聚桂醇组、0.8%聚桂醇组、0.7%聚桂醇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时段各组与0.6%聚桂醇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物实验显示,聚桂醇在稀释至0.7%浓度以上时,依然能达到损伤血管,形成血栓,终导致注射段血管消失的效果.

    作者:陈科;陈石海;于海生;齐贺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女假两性畸形一例

    病例 单纯外生殖器性别模糊者临床少见,我院近收治1名外生殖器发育性别不明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21岁,出生时发现外阴部位有一个比正常新生男要大的阴茎,但在阴茎头部并无尿道开口,在阴茎下方约3 cm处可见一个小开口,尿液从此开口排出,未见正常阴道开口,家属认为属于女婴.在患者成长过程中阴茎无明显长大.患者于13岁时月经初潮,经血亦从此开口流出,经血排出通畅,无明显痛经,月经规律.月经来潮后开始出现女性第2性征发育.父母体健,否认近亲结婚,家中有兄弟姐妹4人,其余3人均发育正常,家族中亦从未有类似发病者.其母在孕育期2个月时服用“消炎药”1个月(药名不详).查体:身高157 cm,女性外貌,无喉结,无男性胡须.血压:104/66 mm Hg(1 mmHg=0.133 kPa)心肺听诊正常,乳房发育Ⅴ级.阴毛呈女性分布,阴茎大小3.0 cm×1.5 cm×1.5 cm,其头端无尿道口,亦无尿道下裂畸形.阴茎下方约3 cm处有一个小开口,可容一个小指尖通过,开口周围有一个半月形黏膜瓣.

    作者:贾桂玥;刘文阁;田秦杰;宋淑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主管: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国医学美容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