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清;李世荣;曹川;王珍祥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下简称甲亢)的患者有 67.6 %有突眼[1],其中大部分患者为非浸润性突眼,其表现为双眼异常炯炯有神,上眼睑过度收缩而眼裂开大,向前平视时,角膜上缘外露等.部分患者在甲亢得到控制后突眼随之消失,而在另一部分患者仍然存在,影响容貌以及由于角膜暴露而造成继发损伤.自1998年以来我科收治5例甲亢伴有上睑退缩的患者,采取部分切断上睑提肌腱膜或边缘性肌切开术,减弱上睑提肌的肌力或延长上睑提肌,使上睑过度收缩得以缓解,眼裂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者:李芸;朱天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病例患者女,23岁.因左前臂瘢痕行手术治疗,术中切除瘢痕,潜行分离两侧皮下后用5/0单乔可吸收缝线做皮内间断缝合,切口粘贴免缝胶布.术后愈合良好,仅留有线状痕迹.
作者:刘玲;李素娟;刘文阁;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是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之一,临床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疗效.通过对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正颌手术和正畸联合矫治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按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模式,对58例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矫治,行单颌手术、双颌手术、颌骨整形、颏成形术、牵引成骨术共计82例次,设计三级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正畸、正颌联合矫治的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58例,满意53例(91.4%),基本满意4例(6.9%),不满意1例(1.7%),该例经二次手术得以矫正.结论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矫治必须坚持正颌与正畸的紧密配合,通过严格的术前术后正畸,可达到改善面形、恢复牙合关系、提高矫治效果,减少畸形复发的目的.
作者:程波;东耀峻;杨学文;李祖兵;叶翁三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容外科市场亦随之日益扩大.许多大专院校相继开展了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专业,培养了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1].随着美容外科专业的飞速发展,美容外科医师需要有更高的素养和更新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然而,如何提高美容外科在职人员的素养、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及相关解剖学知识,如何更好的接受现代医学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赵新祥;王艳梅;郭智龙;党进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移植进行乳房再造的手术方法,总结应用该方法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经验. 方法切取以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穿支游离皮瓣,将腹壁下动静脉与胸廓内动静脉相吻合,进行乳房再造. 结果自2000年以来,临床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再造乳房共15例,10例皮瓣100 %成活,2例皮瓣远端局部皮肤坏死,1例皮瓣远端脂肪硬结,2例皮瓣完全坏死.随访6个月至1年,再造乳房外形满意,供区无腹壁疝、腹壁膨出、腹壁薄弱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是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皮瓣)的技术改良与发展,该皮瓣具有血运丰富、组织量大、易于塑形、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乳房再造方法.
作者:徐军;靳小雷;刘元波;穆兰花;朱晓峰;杨红岩;晏晓青;于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业要求逐渐升高,专科层次的学生分配已难予满足当前的行业要求,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也不容乐观.
作者:杨天鹏;亢晓冬;何敏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病例患者男,25岁.自12岁起出现关节痛、发热等症状而不规律地使用强的松,体重几年内骤增达90 kg,体形呈向心性肥胖.17岁时,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开始逐渐减少激素用量,18岁时体重明显降低,腹壁出现类似妊娠纹样的变化,皮肤松弛.现每日仍口服地塞米松0.75 mg.
作者:晏晓青;刘元波;杨红岩;靳小雷;穆兰花;徐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矫治阻生尖牙在颌面美容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8例阻生尖牙患者,应用翻瓣、牵引助萌的方法,使尖牙在牙弓中正确就位.结果 28例37个阻生尖牙全部导萌成功,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结论翻瓣助萌矫治阻生尖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美容牙科技术.
作者:彭文波;缪颖;陈歆;邱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牙体缺损修复技术及修复材料的发展,人们对美观的要求日益增强.在牙体修复过程中,医师自己的审美观已不是惟一的标准,患者对修复体的美学要求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修复过程.因此,医患审美认识的统一在牙体修复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牙体修复设计中必要的条件.
作者:白建文;李倜;任有忠;严涛;王国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文刺术引起皮肤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病例国外常有报道.近年来,随着文刺术在国内美容界应用的日益增多,我们在皮肤科门诊也常见到其副作用及不良后果.
作者:肖嵘;张其亮;文海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阴道缩窄术以其操作简单、愈合快、患者痛苦小而易被求术者所接受.2002~2003年,我科采用部分黏膜切除及肌层重叠缝合法行阴道缩窄术2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铸;郎继春;余江;张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乳房对于现代女性已经不仅是一个功能器官,更是女性形体美显著的标志之一.由于先天发育不良或外伤、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女性小乳症,以及由于肿瘤切除或外伤、烧伤等原因造成的乳房缺失,给患者带来自卑的心理.乳房填充和重建可以较好地使之得到改善,不仅治疗了患者的形体缺陷,更是一种心理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更加重视,隆乳术和乳房重建术也比以往更加普遍.
作者:席菁乐;罗盛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明确胸廓内动脉远心端供血能力,以及胸廓内静脉远心端回流能力.方法选择2头小型猪,每头猪形成髂腰部皮瓣左右侧各1个,共4个,均为以旋髂深动静脉的直接皮动脉为蒂的岛状轴型皮瓣.测量蒂部的压力、流量,分别与胸廓内动脉远近心端的压力相比较,将皮瓣蒂部的动静脉与胸廓内动静脉远心端行端端吻合的游离移植,测量吻合口于吻合后即刻、30、60 min流量,测量皮瓣原位及吻合血管后皮瓣相应状态下包括术后7 d、14 d的灌注值(PU).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胸廓内动脉远心端压力为近心端压力的61 %~65 %,单独胸廓内动、静脉远心端可使15 cm×30 cm×2cm游离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虽然胸廓内动脉远心端的压力较低,但具有足够的供血能力,胸廓内静脉远心端具有足够的回流能力;以旋髂深动静脉的直接皮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是理想的轴型皮瓣动物模型;建立了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游离皮瓣与胸廓内动静脉远心端直接吻合的动物模型,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穆兰花;刘元波;张连清;杨红岩;晏小青;靳小雷;刘玉磊;黄磊;徐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病例患者女,40岁.5年前在外院文下眼线,因对文刺形象不满到我院要求祛除.于2001年3月进行了美肤激光治疗,祛除了绝大部分色素,同年10月再次到我院进一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没戴眼球保护罩,患者诉较痛,未引起经治医师的注意,治疗完毕冷敷后回家.1 h后病人诉左眼剧痛、畏光、流泪、不能睁眼.即接病人回院,请眼科医师急会诊,发现左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4~9点钟部位片状上皮剥脱,染色(+),视网膜未见异常,给予阿托品散瞳、迪可罗眼膏预防感染、黄芪注射液静脉点滴等处理,病情逐渐好转,3周后基本痊愈.
作者:韦文朗;郝小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人们在激光穿耳孔美容后,有时会发生耳垂瘢痕疙瘩并发症.近十年,我科收治了一些这类患者,我们采用手术切除及耳夹加压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宝林;郝平;王曙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病例患者女,25岁,已婚.于3年前在外院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下简称凝胶)注射隆乳,双侧各为200 ml,术后外形良好.入院前20 d,在单杠上作引体向上锻炼,当时感觉右乳房疼痛,未引起注意,2 d后右乳房出现间歇性针刺样疼痛,乳房进行性增大,疼痛加剧,乳头无异常分泌物,无发热、寒战等症状.
作者:陈艳清;李世荣;曹川;王珍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两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其中12岁以内者69例,12岁及大于12岁者17例,根据年龄及畸形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术式:胸锁乳突肌下端切断术和胸锁乳突肌上、下端切断术加术后牵引治疗. 结果本组86例中随访72例,随访时间1~7年,平均4.5年.从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了术后评价:12岁以下57例,其中优52例(91.2%),良5例(8.8%),无劣级;12岁及大于12岁15例,其中优11例(73.3%),良4例(26.7%),无劣级.结论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术式,一般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卓阳;胡志奇;高建华;曾兴业;黄大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对超瓷材/纤维冠桥修复体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方法对337例超瓷材/纤维冠桥(Targis/Vectris)修复体患者进行12~50个月的随访复查,其中嵌体16件、全冠252件(其中桩核冠87件)、贴面32件、三单位固定桥70件.采用美国公共卫生部(USPH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6例修复体破损、脱落,331例超瓷材/纤维冠桥修复体的颜色、界面、磨耗、边缘完整性及表面纹理等均未见明显改变,也未见继发龋的发生,未发现修复体对牙合天然牙有过度磨耗现象.修复的成功率达95.4%.结论超瓷材/纤维冠桥修复体的临床修复效果比较可靠.
作者:程辉;程祥荣;章少萍;汪宏晖;郑明;郑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虚拟人数据资料,借助医学三维重建软件,快速重建人体下颌骨三维模型,对数字化虚拟人体进行技术探讨.方法选择合适的尸体标本,经固定、动脉灌注、包埋、数据采集,获得虚拟人数据集,按照不同数据格式保存虚拟人切片图像数据,为今后不同规模的人体解剖结构重建做准备.取虚拟人切片数据图像中下颌骨切片部分图像共计280张,经二维图像处理软件去噪、描边后,导入专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下颌骨的三维重建,生成的下颌骨三维模型经表面光滑处理后进行渲染.结果利用虚拟人的数据得到了下颌骨精细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方向上真实的再现了下颌骨的解剖形态.结论采用应用软件重建方法获得的下颌骨三维模型,基本达到了比较满意的程度,为今后数字化整个人体模型做了积极探索.
作者:张宇;裴国献;原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84年,Taylord等[1]证明依靠脐周的穿支血管就能供养大面积的皮瓣.1983年,锦州铁路中心医院刘九洲应用下腹壁深动脉穿支,制成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肢体缺损, 与王炜商榷取名脐旁腹壁皮瓣,并被邀请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4年举办的中法显微外科学术交流会上交流,或许这是先报告的脐旁游离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涛;戴传昌;董佳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