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失活法检测分析

朱明辉;马红映;王卫华;张艺之;陈逸尘;郑琳;周铁丽

关键词: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 碳青霉烯类失活法, 改良Hodge试验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碳青霉烯类失活法(CIM)、改良Hodge试验(MHT)对产碳青霉烯酶的筛选能力.方法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菌株携带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结果为标准,评估CIM和MHT对医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30株CRKP及40株敏感菌株的碳青霉烯酶(CSKP)表型筛选能力.结果 30株CRKP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0、13.33%、16.6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86.67%、93.33%、93.33%,对其他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00%;除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替加环素外,CRKP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CSK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表明30株CRKP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CIM和MH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100.00%、100.00%和100.00%;96.67%、100.00%、100.00%和97.56%.结论 CRKP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耐药性,碳青霉烯酶的产生是主要耐药机制,提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PCR相比,MHT和CIM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预测值,可在常规实验室开展,CIM具有结果更准确、更易于观察、结果读取时间短等优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4-2017年中国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估我国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为规范洗消流程及提升消毒质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收集2004年4月-2017年12月关于我国各地区医院消化内镜洗消管理现状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0篇文献,共431家医院.Meta分析:进行医院级别亚组分析,单独内镜洗消间配置率2级医院0.858 (95%CI:0.751~0.965)高于3级医院0.783 (95%CI:0.619~0.948) (P<0.001);内镜洗消间通风良好3级医院0.917 (95%CI:0.862~0.972)高于2级医院0.875 (95%CI:0.806~0.944) (P<0.001);全自动内镜洗消机配置率3级医院0.364 (95%CI:0.179~0.549)高于2级医院0.054 (95%CI:0.011~0.097) (P<0.001,P=0.014).多酶洗液一镜一换3级医院0.729 (95%CI:0.528~0.930)高于2级医院0.551 (95%CI:0.339~0.763) (P<0.001);内镜储藏柜配置率3级医院0.968 (95%CI:0.923~1.012)高于2级医院0.950 (95%CI:0.900~0.999) (P<0.001);消毒剂浓度监测率3级医院0.733 (95%CI:0.396~1.071)高于2级医院0.604(95%CI:0.023~1.185) (P<0.001,P=0.041).结论 我国调查医院消化内镜的洗消过程基本符合规范,但仍存在全自动设备紧缺及感染控制不到位的问题,需建立内镜洗消效果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作者:郭玉婷;费春楠;刘军;纪学悦;刘贺;宋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血清炎症因子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血清炎症因子和25-羟维生素D3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51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耐药情况;测定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25-羟维生素D3含量.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40%(43/512),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56.14%,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占36.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环丙沙星等较敏感,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CRP、PCT、IL-6和TNF-α分别为(16.58±2.46) mg/L、(1.48±0.23)ng/L、(25.41±3.26)ng/L、(48.97±5.67)ng/L均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而血清25-羟维生素D3为(16.52±2.14)ng/ml低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患者炎症因子CRP、PCT、IL-6和TNF-α升高,而25-羟维生素D3降低;临床上需严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率及延缓细菌耐药.

    作者:王姗姗;陈英刚;陈光明;徐晓东;朱以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感染炎症因子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炎症因子,并分析临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7月于医院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1 4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筛选220例患者,根据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145例与未感染组7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不同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145例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 6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0株占72.73%,革兰阳性菌40株占24.24%,真菌5株占3.03%;年龄、导管留置时间、侵入性操作、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及白细胞计数是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分别为(83.06±9.28)%、(94.23±4.91)mm/h、(55.30±4.30)mg/L、(15.34±3.88)×109/L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 规范手术操作,对患者实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和降低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

    作者:陈莉华;宋雯;周进;陈芬;刘雪萍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耐药性与转归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耐药性与转归,为MDRO肺部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医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转归.结果 178例患者痰液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为89.00%,其中132例非MDRO感染、46例MDRO感染;46例MDRO患者中42例为单一病原菌感染,4例为多重病原菌感染.46例MDRO感染患者检出MDRO 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82.00%,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9株占18.00%,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MDRO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唑林、苯唑青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红霉素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70%,对万古霉素敏感;MDRO革兰阴性菌对一代头孢和青霉素类药物多数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对低;MDRO感染患者恶化率为15.22%(7/46)高于非MDRO感染患者(P=0.013).结论 肺部感染患者MDRO感染率较高,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抗菌药物广泛耐药,MDRO感染患者不良转归率明显增高.

    作者:赵建兰;许东风;徐慧;崔凌;赵登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与耐药性及多药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与耐药性及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对感染患者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并归纳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77.08%,革兰阳性菌8株占16.67%,真菌3株占6.25%,以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的耐药率较高,均对多黏菌素B等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较敏感.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为48.89%(22/45).APACHEⅡ、应用激素、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是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较强、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全面识别、密切地监控和有效干预,从而减少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现象.

    作者:杨艳飞;汤淑芹;陈中;姜枫;张延松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CHB感染者耐核苷(酸)类似物种类与HBV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唐山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B)感染者的年龄、性别特征、耐药种类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4月医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46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毛细管电泳仪采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序技术对患者的血清进行HBV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分析HBV基因分型与耐药种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唐山地区CHB感染者的467份样本中未检出基因型22份,已检测出HBV基因型的445份样本中共检出B、C、D三种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64例占14.38%,C基因型380例占85.39%,D基因型1例占0.22%,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P<0.001).已检测出B、C基因型的444例感染者中,<40岁和≥40岁分别占34.68%(154/444)和65.32%(290/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和女性感染者中,均以C基因型为主;男性感染者355例多于女性感染者89例(P<0.001);男性和女性CHB感染者不同基因分型间耐药种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5).结论 唐山地区CHB感染者主要耐药种类是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的同时耐药,其次是阿德福韦酯的耐药.

    作者:张宝;李世龙;刘永芳;吴丹;邸宝春;牛蕊;周静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microRN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在全球内影响重大.结核病在早期诊断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微小RNA(microRNA,miRNA)参与结核病发病机制,与其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因此,本文就miRNA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结核病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尚晓倩;赵慧;马秀敏;王亮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对医院门诊患者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对医院门诊感染的影响.方法 医院于2015年7月开始实施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疗管理模式,选取2015年3-10月于医院就职的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30名护士进行管理质量考核,另选取实施前(2015年3-6月)、实施后(2015年7-10月)患者各120例作为调查对象,观察实施前、实施后的管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感染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同时统计卫生指标合格情况.结果 实施后护士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知识、操作技能、书写规范性、抗菌药物管理、责任意识评分分别为(3.28±1.01)、(3.64±1.15)、(3.75±1.20)、(3.58±1.13)、(3.49±1.11)、(3.59±1.12)、(3.67±1.15)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就诊环境、沟通技巧、服务态度、健康宣传、隔离消毒评分分别为(7.35±2.14)、(7.98±1.35)、(7.65±2.01)、(7.86±2.13)、(7.76±2.17)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源性感染与医患纠纷发生率分别为5.83%和1.67%低于实施前15.00%、8.33% (P<0.05);实施后手卫生、消毒液标准、使用器械、空气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7.50%、96.83%、92.55%、93.98%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基于持续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医院门诊感染发生率,提高管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纪象芹;陈步凤;苏婷婷;马天花;王志莲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像学特征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医院感染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肺结核患者未发生医院感染78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归纳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肺结核医院感染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78例患者痰液中共培养分离病原菌9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38.14%,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4株占14.43%,以肠球菌属为主;真菌46株占47.42%,以白假丝酵母为主.真菌和细菌感染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结核医院感染患者CT表现:累及单个肺叶占8.97%(7/78),累及两个肺叶占87.18%(68/78),累及三个或以上肺叶占7.69%(6/78),空洞占33.33%(26/78),支气管播散占62.82%(49/78),胸腔积液占42.31%(33/78).住院时间、抗感染药物使用、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是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与革兰阴性菌为主,经CT影像学诊断呈双肺弥漫性病变.

    作者:黄文荣;王慧;羊文芳;陈壮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与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7 841例,随机分为A组3 938例与B组3 903例.A组采用局部用药,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次/h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2 h或氯霉素滴眼液1次/2 h;B组采用全身静滴抗菌药物和激素:如万古霉素0.5h、2次/d,地塞米松10 mg/次、1次/d,可乐必妥0.3 g/次、1次/d.分析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病原菌及耐药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20例,发生率为0.26%.A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为0.13%(5/3 938)低于B组0.38%(15/3 903)(P=0.015).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株.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两组患者术后7d泪液IL-6和TNF-α含量较术前增加(P<0.001);A组术后7d泪液1L-6和TNF-α分别为(18.97±4.16)μg/L和(97.41±16.78)μg/L低于B组(P<0.001).结论 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局部用药对炎症反应影响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尚懿;雷文生;赵月娥;李新;李颖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15-2017年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研究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69 234份,进行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和MDRO鉴别.整理MDRO感染的数据,分析MDRO的检出率及MDRO分布的科室、感染的部位.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等资料,归纳住院患者发生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年间MDRO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年MDRO检出率为30.99%(450/1 452)高于2016年25.67%(382/1 488)和2017年25.37%(390/1 537)(P<0.001);2016年和2017年MDRO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2015-2017年MDRO医院感染分布位居前三的科室均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2015-2017年医院MDRO感染患者主要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其次为泌尿系统.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合并基础疾病是住院患者MDRO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5-2017年医院MDRO的检出率较高,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是感染的主要科室,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是主要的感染部位,临床应根据MDRO的监测情况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降低MDRO医院感染.

    作者:刘华之;侯良;陈辉;周瑞芬;黄俊云;钟斌;廖一群;陈鑫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PCT与LPS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入院第一周血压联合降钙素原(PCT)、脂肪酶(LPS)检测对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30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后期是否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分为感染组101例和非感染组199例.两组均采用AP常规治疗方案,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因、合并症等)、入院时临床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淀粉酶(AMS)、血脂肪酶(LPS)、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及入院第一周低血压的发生率等,归纳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第一周低血压联合LPS、PCT检测对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的LPS、PCT、第一周低血压发生率及APACHE 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PCT、第一周发生低血压及APACHE Ⅱ是AP患者后期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周低血压+LPS+ PCT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02、0.860高于第一周低血压+ PCT检测、第一周低血压+LPS检测及LPS、PCT单项检测.结论 第一周低血压、PCT、LPS可作为预测AP患者发生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重要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第一周低血压、LPS、PCT及APACHE Ⅱ评分也是发生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丽;王志强;袁伟华;吴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为医院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 800例进行研究,统计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归纳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50%(45/1 8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60.00%,革兰阳性菌8株占32.00%,真菌2株占8.00%.使用糖皮质激素、肛周疾病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而血小板计数和Hb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尤其是呼吸道;因此临床要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并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以减少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作者:周淼;赖艳丽;赖斌斌;孙永城;严笑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类失活法检测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碳青霉烯类失活法(CIM)、改良Hodge试验(MHT)对产碳青霉烯酶的筛选能力.方法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菌株携带碳青霉烯酶相关基因结果为标准,评估CIM和MHT对医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30株CRKP及40株敏感菌株的碳青霉烯酶(CSKP)表型筛选能力.结果 30株CRKP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0、13.33%、16.6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86.67%、93.33%、93.33%,对其他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00%;除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及替加环素外,CRKP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CSK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表明30株CRKP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CIM和MH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100.00%、100.00%和100.00%;96.67%、100.00%、100.00%和97.56%.结论 CRKP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耐药性,碳青霉烯酶的产生是主要耐药机制,提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PCR相比,MHT和CIM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预测值,可在常规实验室开展,CIM具有结果更准确、更易于观察、结果读取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朱明辉;马红映;王卫华;张艺之;陈逸尘;郑琳;周铁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感染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感染后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8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感染后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情况,对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菌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感染后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87例患儿中感染后出现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32例,其中喘息28例,持续咳嗽与运动不耐受均各21例,肺部哮鸣音25例;87例患儿均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中马赛克灌注征26例;15例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原体培养阳性;发病后就诊时间、治疗初期使用激素、有创机械通气维持时间是有创机械通气患儿感染后发生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在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异常,多种病原体均可导致该种疾病的发生,建议临床针对影响因素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梁振明;辜德明;陈运旺;符玉水;陈石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和红细胞免疫状态与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与产妇产褥期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医院产褥期感染产妇96例为试验组,产褥期未感染产妇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感染时、治疗24 h、72h、治疗结束时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红细胞免疫状态.采用Pearson分析产褥感染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及红细胞免疫状态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产妇产褥感染时血清WBC计数、PCT、TNF-α、IL-6分别为(21.00±4.30)×109/L、(10.60±1.80) ng/ml、(218.00±53.00)pg/ml、(13.20±1.44) pg/ml,治疗24 h(22.50±3.80)×109/L、(12.00±4.50) ng/ml、(276.00±82.00)pg/ml、(14.00±1.68) pg/ml,72 h(15.50±2.40)×109/L、(7.10±3.30) ng/ml、(148.00±33.00) pg/ml、(11.20±1.34)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产妇血清WBC计数、PCT、TNF-α、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褥感染、治疗24 h,试验组红细胞FEER为(23.50±3.10)%、(22.00±3.43)%低于对照组,FEIR、RBC-ICR为(35.20±3.20)%、(36.00±3.45)%和(11.40±1.52)%、(11.68±1.39)%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水平、血清WBC计数、PCT水平互相呈正相关(P<0.05).FEER与FEIR、RBC-ICR水平、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性,FEIR、RBC-ICR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产褥期感染产妇红细胞免疫状态较差且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升高,加强产褥期产妇红细胞免疫状态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监测,利于产褥感染早期识别、把握感染危险层级、指导临床,阻断病情演变、改善预后.

    作者:韩曼琳;周爱梅;符爱贞;程虹;邢娴静;高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支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引流手术后发生胰腺感染的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腹腔引流物病原菌情况,并对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9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胰腺感染腹腔引流物,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3株占61.94%,以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9株占36.57%,以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1.49%;药敏结果显示,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革兰阳性菌中的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较敏感.结论 应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使用敏感性抗菌药物实施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虞信维;江唯波;陈淼;韩贤达;韩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2015-2017年精神专科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精神专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精神专科医院内各科室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 356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41例,现患率为3.02%.男性与女性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84%(18/634)、3.19%(23/722);≥65岁,18~64岁,<18岁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12%(15/245)、2.54%(17/668)、2.03%(9/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老年病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6.25%(11/176)高于急病区和身心病区1.89%(8/424)、1.63% (4/246) (P=0.005、0.011);2015-2017年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97%(/12/404)、2.90%(13/448)、3.17%(16/504).医院感染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25例,下呼吸道感染8例,皮肤感染5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37%(127/1 356),各年龄段及病区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年、2016年、2017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0.64%、9.38%、8.33%.使用抗菌药物目的其中治疗88例,预防19例,治疗+预防20例;单一用药112例,联合用药15例.结论 2015-2017年精神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低,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集中在老年及慢性病区,连续3年医院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目的及种类无明显变化.

    作者:杨蕉;李天萍;赖成美;刘光美;杨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及炎性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与药敏及炎性因子分析.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骨外科手术患者941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采集患者切口感染部位标本,分离培养病原菌及进行药敏试验.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采用Westergren试管测定法定量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含量,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PCT)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7.33%(69/941);关节骨科感染20例、脊柱骨科感染14例、创伤骨科感染35例.共培养分离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39.7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2株占53.85%,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5株占6.41%.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等的耐药性较强,对美罗培南和氨曲南较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性较强,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切口感染患者血清hs-CRP、ESR、PCT和TNF-α分别为(37.89±6.71)mg/L、(43.21±4.13) mm/h、(0.72±0.14) ng/mL和(19.48±4.31)ng/L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骨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严格按照耐药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感染患者炎性因子高于未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姚小荷;潘振宇;陈海霞;张可可;林佳怡 刊期: 2019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对骨科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炎症因子分析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对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及炎症因子情况.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行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74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感染情况,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敏分析;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行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为4.05%(30/741);感染部位以切口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5株占58.14%,以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41.8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80%,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和亚胺培南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较敏感;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感染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血清CRP分别为(40.83±5.61)mg/L、(56.98±7.13)mg/L、(65.91±4.65)mg/L、PCT分别为(0.27±0.04)ng/ml、(0.49±0.07)ng/ml、(0.61±0.11)ng/ml、IL-6分别为(35.41±4.56)ng/L、(43.98±5.71)ng/L、(56.90±6.52)ng/L高于未感染患者(P<0.001).结论 行全身麻醉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建议临床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术后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升高,故早期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旭娟;魏凌云;蒋臻;叶妙满;徐小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