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崔哲哲;林玫;刘飞鹰;林定文;刘慧慧;蓝如束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诊断, 预防, 控制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导致结核病(TB)的病原菌,机体感染MTB后,有10.0%的机会发展成活动性TB;感染M TB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高龄、患有糖尿病、激素使用及酗酒等,同时可能与人类基因的多态性有一定联系;该综述分析了M TB感染诊断技术、感染因素及预防治疗措施等,研发早期诊断M TB感染技术及更有效且疗程更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部微创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目的:研究胸部微创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并总结预防感染的措施,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胸部微创手术患者500例,分析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术中出血量、术前肺功能检查、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研究其与肺部感染的关系,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进行胸部微创手术的患者中有89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7.8%;年龄>60岁、有慢性疾病及有吸烟史是患者肺部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5);胸部微创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前肺功能检查气道阻塞肺活量的测定(FEV1/FVC )及术中出血量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住院时间为10~24 d ,平均为(15.6±2.3)d。结论年龄>60岁、有慢性疾病及有吸烟史是肺部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学兆;陈芳;石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微量元素联合兰菌净预防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多种微量元素联合兰菌净预防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效果,以期为老年人预防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2003年1月-2010年3月进行健康体检人员98名,年龄52~71岁、平均(61±4.2)岁,随机分为研究组51名和对照组47名,研究组给予兰菌净舌下滴入联合微量元素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多种微量元素口服用药,比较两组老年人用药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含量变化及用药后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前两组老年人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两个月研究组IgA、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M 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老年人进行随访,1年内51名研究组发生1、2次及≥3次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57%、9.80%及1.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3%、12.77%及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种微量元素联合兰菌净能有效预防与减少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次数,免疫球蛋白均有所增加。

    作者:周小果;郑大炜;韩玉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两种麻醉机消毒方法效果比较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两种消毒方法对降低麻醉机内部通气回路细菌含量的效果,降低全麻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为预防术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300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均采用麻醉机辅助下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的麻醉机采用ZJ‐XD‐I型医院仪器管路消毒机对其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对照组使用的麻醉机仍然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清洗消毒,对比两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麻醉机细菌检出阳性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规范、有效的对麻醉机内部回路进行消毒,可有效降低麻醉机通气回路的细菌阳性率,明显降低全身麻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周学颖;赵峰;王萃;王莹莹;周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眼科患者术后不同换药时机对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换药时机对眼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为降低眼科手术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行眼睑手术患者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48 h进行局部换药,观察组患者于术后24 h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换药;对两组患者感染率进行统计,并于术后7 d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有4例患者确定感染,感染率为2.50%,对照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甲、乙及丙级切口愈合率分别为91.88%、6.88%及1.25%,观察组分别为96.88%、3.13%及0;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眼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换药有利于其切口愈合,减少感染的发生,术后24 h是较为理想的换药时机。

    作者:杜哲;赵翠联;李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3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率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6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1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感染,分别占39.13%、34.78%、26.09%;共检出病原菌2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6株占69.56%;患者年龄、有慢性病史、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均是诱发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针对可能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定中;赵海;唐闻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住院及门诊泌尿系感染患者送检尿液标本,采用 VIT 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检出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及ESBLs检测,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3年从尿液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82株,检出大肠埃希菌260株,其中检出 ESBLs大肠埃希菌139株,检出率为53.5%,2012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49株,检出率为43.4%,2013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90株,检出率为61.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严重耐药性,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100.0%。结论泌尿系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及时准确地分析耐药性,对于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秀娟;王力学;李全亭;刘国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研究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尿路感染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病原菌感染类型及不同年龄、留置尿管时间、尿潴留对尿路感染的影响,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尿路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31株占33.69%;不同年龄患者中以45~70岁发生尿路感染高,感染率为57.61%;留置尿管滞留9~14 d的患者尿路感染率高,感染率为59.78%;尿潴留评分为6~10分者尿路感染率高,感染率为66.30%,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留置尿管滞留的时间、患者的年龄及尿潴留均为尿路感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能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率。

    作者:张弦;林尔将;陈力;李志家;洪诗哲;刘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调查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380例原发性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100例、118例次,感染率为26.3%、例次感染率31.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49例占41.5%,共检出5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7株占64.9%;患者年龄≥75岁、住院天数≥30 d、行放化疗、营养状态差、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期Ⅲ、Ⅳ期及有侵入性操作为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调查分析医院存在抗菌药物使用存在剂型不合适、经验用药多、联合用药多等问题。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胡黎川;陈茂华;杨秀斐;叶发青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临床送检的10058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M IC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58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0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5株占38.5%、革兰阴性菌571株占55.7%、厌氧菌26株占2.5%、真菌34株占3.3%;分离多的为大肠埃希菌245株占23.9%,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9.4%、13.9%、7.7%及4.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74.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4.9%和45.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4%和14.7%。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居首;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耐药性严重。

    作者:孙雁鸣;鲁海燕;余丹青;余道军;周田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临床特征与血清型分布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 )临床特征及血清学分布资料,为IPD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3例IPD患儿临床资料及分离出51株肺炎链球菌(SPN )血清型分布,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显示,IPD患儿以两岁以下居首位占58.14%;67.44%患儿冬春季发病,83.72%患儿为社区获得性感染;疾病谱主要是败血症占48.84%、化脓性脑膜炎占18.61%、化脓性胸膜炎占16.28%;5例占11.63%有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临床治愈28例、好转11例、3例未愈自动出院,死亡1例;5例并发症分别是脓毒性休克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硬膜下积液及癫痫各1例;51株SPN常见血清型是19F、19A、14和9V ,分别占27.45%、19.61%、17.65%和9.81%,有1株无法确定血清型。结论 IPD好发于2岁以下患儿,疾病谱以败血症多见,血清型主要是19F、19A、14和9V ,推荐接种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

    作者:周凯;谢国锦;王晓卫;徐飞;姚开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降钙素原与感染细胞监测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感染细胞百分比(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早期诊断中的参考价值,以指导早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医院接受机械通气>48 h且怀疑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两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进行对比,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PCT水平和每百个吞噬细胞内PIC分别为(1.57±0.80)ng/ml和(1.17±0.31)%,观察组患者的PCT水平和PIC分别为(3.19±1.39)ng/ml和(3.03±1.4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钙素原与PI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瓦永禄;孟建斌;华岚春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海口市不同人群输血传播病毒感染调查

    目的:了解海口市不同人群中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的感染状况,为进一步探究T T V的传播途径提供基本依据。方法于2013年1-12月采用半巢试PCR技术对530例患者及116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TTV‐DNA进行检测,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6例不同人群的血清样本,共检测出TTV‐DNA 阳性160例,阳性率24.77%,其中静脉吸毒患者阳性率高,阳性率为41.38%,其次为性病高危人群,阳性率为37.35%,健康体检者的阳性率低,阳性率为10.34%;T T V与HBV合并感染常见,其次是 HCV ,单独T T V感染的阳性率为16.67%。结论海口市人群中存在较为广泛的 T T V感染,其中静脉吸毒者和性病患者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

    作者:王娇华;陈海波;周君霞;黄海妹;张运帝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为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定量检测1025例孕妇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的含量,并采用Bayley 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分析新生儿的发育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5例孕妇中检出巨细胞病毒感染113例,感染率为11.0%;97例孕妇具有异常妊娠史,检出活动性感染26例,感染率为26.8%,明显高于无异常妊娠史孕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巨细胞病毒载量检测3、4级孕妇宫内感染率为87.9%,明显高于0~2级孕妇的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感染MDI、PDI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内高载量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做好相关防护工作。

    作者:姚丽;张梅;郭先成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2011-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了解2011-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1053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MIC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3年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53株,其中从痰液中分离991株占94.11%;3年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氯霉素和米诺环素,均为100.00%;3年耐药率均<20.00%的抗菌药物有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耐药率增幅较大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分别由2011年的6.65%、8.82%上升至2013年的37.24%、21.62%。结论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黄贺梅;韩忠敏;魏永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烧伤患者感染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研究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分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 CarO、op rD2基因的存在状况,以探讨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的分子水平依据。方法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分离自2012年10月-2013年8月医院住院烧伤患者,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34种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 CarO ,op rD2基因,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达100.0%;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检出率,blaT EM‐1为10.0%、blaA DC为100.0%、blaOX A‐2群为95.0%、blaOX A‐24群为5.0%、blaOX A‐23群为95.0%、blaOX A‐66群为95.0%;耐药株与SDF株的OprD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存在4个氨基酸的变异。结论医院分离的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存在β‐内胺酶基因 blaA DC变异型、blaOX A‐23和 blaOX A‐66,与SDF株的OprD2蛋白分子立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许小敏;胡锡浩;糜祖煌;冯伟云;梁珊燕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出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患者共187例,采集发生感染患者样本进行病原菌测定以及药敏测试,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7例长期透析患者中有30例患者发生留置导管出口感染,感染率为16.0%;共检出30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7株占56.7%;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有较好的药敏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有较好的敏感性;30例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86.7%;4例患者再继续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的药敏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并且采用抗菌药物封管能够有效治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出口感染。

    作者:郭淑玲;张凤;李坤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硫酸头孢噻利治疗呼吸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硫酸头孢噻利治疗呼吸及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2月医院收治50例呼吸系统感染及6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分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照组)及头孢噻利治疗(观察组),每组有25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及3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呼吸系统感染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3.16±1.16)(6.01±1.92)d及(4.11±1.17)d,均明显短于呼吸系统感染对照组(5.16±2.14)(9.11±3.17)d及(7.16±2.78)d(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头孢噻利治疗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细菌感染安全有效。

    作者:朱亮;鲍君杰;潘杰;邱琦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激光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过尿道利用2μm激光进行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感染的原因分析,为降低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的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250例前列腺增生需行2μm激光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试验研究,术后第4天采集患者的尿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将试验所得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0例患者术后有5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2.0%;共检出5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1株占54.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导尿管的留置时间≥3 d、合并有糖尿病等及出现引流不佳是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进行前列腺切除术后,虽然预防性的应用抗菌药物,但是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作者:袁迎霞;张大虎;程袁园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环节质量控制对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如何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指导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正确分类,以保护医护人员安全。方法于2012年开始从环节质量控制入手,加强医院废物处置全过程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责任,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软硬件建设;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改变工作思路,加强重点部位和科室的督导和检查;不定时深入科室检查各个部门其分类、收集、运输、登记、交接等医疗废物处置的全过程,抓好环节质量控制,切实做到全程管理、有序管理。结果环节质量控制提高了各类人员正确分类、收集,规范处理医疗废物的自觉意识,减少其随意乱放和二次分类处置的机会,使医疗废物处置全过程规范、流畅,真正减少了再污染、再损害可能。结论各类人员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分类、处置、转运等过程的规范操作,所有处置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保护了工作人员自身安全,保护了环境。

    作者:许玉冰;郭俊艳;赵江河;杨金燕;臧妍;郭光昂;邢玉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患儿血清内皮素-1的变化与疾病预后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130例,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分为普通组41例、重症组64例与危重症组25例,对比3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ET‐1等水平,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组与危重症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均较普通组显著升高(P<0.05),危重症组较普通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重症组相比较,危重症组年龄偏小、血糖水平偏高;ET‐1水平危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T‐1水平是导致危重症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T‐1水平是导致EV71患儿危重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检测ET‐1水平,对EV71患儿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洁;娄洁婵;李素华;陈均亚;徐志伟;陈喻;陈益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