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艾克拜尔·加马力;关玉华;曹莹莹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疾病, 病原学, 感染部位, 耐药性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因素,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2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入选的20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为16.00%,男性18例,感染率为16.07%;女性14例,感染率为1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6.88%,其次为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和五官,分别占18.75%、15.62%、12.50%和6.25%;采集的42份标本中阳性标本34份,阳性率为80.95%;分离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61.54%,革兰阳性菌12株占30.77%,真菌3株占7.69%,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0.77%、17.95%、15.38%、15.38%、12.82%;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对氟康唑敏感.结论 针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做好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及护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与术后感染的影响

    目的 研究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术后感染的影响,以探讨临床应用ANIH的安全性.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ASA Ⅰ~Ⅱ级的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NIH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ANIN组采用6%羟乙基淀粉液行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对照组采用常规补充输液量;分别于ANIH前(T1)、ANIH后(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1 d(T4)、7 d(T5)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并统计术后7d的感染率.结果 两组在T1时间点的CD3+、CD4+、CD8+细胞水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HH组T2、T3时间点的CD3+ [T2(60.6士3.7)%;T3(58.8±3.1)%]、CD4+[T2(37.2±5.0)%;T3(36.4±3.8)%]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T5时间点的CD3+[T4(59.2±3.4)%;T5(61.2±4.3)%]、CD4+ [T4(36.8±4.2)%;T5 (37.5±4.9)%]细胞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内30例患者中有7例并发感染,其中,ANIH组3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4例,感染率为26.7%,ANIH组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采用6%羟乙基淀粉液进行ANIH可以改善患者围术期的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降低术后感染危险性.

    作者:吴林飞;吴艳琴;董小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指标检测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51例典型症状患者、78例无症状可疑患者、63例健康查体者HSV-2 IgM/IgG.结果 典型症状者、无症状可疑者和健康查体者IgM阳性率分别为90.8%、32.1%和3.2%,IgG阳性率分别为97.6%、35.9%和4.8%;典型症状者IgM、Ig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可疑者和健康查体者(P<0.05);无症状可疑者IgM、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查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V抗体不仅在典型症状者升高,而且能检出无症状的感染者,可为临床HSV感染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吴斌;高国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价值

    目的 探究并分析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赘生物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选取1995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SBE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48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心内膜赘生物患者有46例,阳性率为95.83%,其中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的患者有12例、二尖瓣9例、三尖瓣8例、肺动脉瓣10例、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的赘生物大小在2~15 mm的患者例数多,占67.39%;赘生物数量为2个的患者例数多,占56.52%;超声心动图诊断出的瓣膜赘生物附着部位及赘生物大小和数量与手术诊断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检查出赘生物的附着部位和赘生物的大小、数量,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赵中洪;周余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类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调查了解医院收治的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感染性真菌的菌种分类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选择有效抗真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无菌手法采集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立即送检;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假丝酵母菌菌种;采用丹麦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和判断结果,同时进行室内质控.结果 223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31株假丝酵母菌属,包括5个菌种,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占第1位,占75.1%,第2位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1%,第3位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6%,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分别占5.2%、6.5%;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均保持了100.0%的敏感率;对氟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达到5.4%、22.3%、5.4%.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致病性真菌除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100.0%敏感以外,对其他3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属耐药性监测工作,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彭文清;谢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的免疫及炎性因子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治疗的2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肺部感染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IgA、IgG及IgM分别为(1.13±0.14)g/L、(8.05±1.07)g/L及(1.08±0.10)g/L,均低于对照组,CD3+、Cn+及CD4/CD8比值分别为(66.24士3.78)%、(39.25±2.86)%及0.92±0.19,均低于对照组,CD8+为(42.15±3.81)%.高于对照组,血清IL-6、IL-8、IL-10、CRP及TNF-α分别为(77.35±7.21)pg/ml、(30.39±2.93)pg/ml、(228.63±21.48)pg/ml、(8.14士0.97)mg/L及(75.46±6.93)pg/ml,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感染患者变化幅度大于轻度及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肺部感染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处于较差的状态,而炎性因子处于较高的状态.

    作者:姬卫国;张明智;王祥麒;张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一次性吸氧管在尖锐器械纸塑封装中的应用

    消毒供应中心有需要纸塑封装灭菌的器械中,有一部分是尖锐器械,如克氏针、手术剪等尖锐器械在灭菌及运送、保存过程中容易将纸塑袋扎穿,造成器械污染需要重新灭菌,如果未及时发现纸塑袋完整性而使用器械更容易造成感染.因此我们将未用过的一次性吸氧管或一次性输液器上不同直径的管路剪成1~2 cm长短作为保护套套在尖锐器械以封装灭菌.优点:不影响灭菌效果,透过封装袋可以清晰观察袋内物品,防止锐器将纸塑袋扎穿,成本低,方便操作,一次性使用以免污染,塑料管有一定弹性可使保护套稳固.

    作者: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临床实习生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紧迫性及对策

    随着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增加,每年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较多,因医学院校尚未将医院感染学纳入医学教育课程,导致实习生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匮乏,致使医院感染风险显著加大.现根据临床实习现状,针对实习生岗前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的紧迫性进行探析,以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目的.1 实习生临床实习现状1.1 医院感染基础理论知识匮乏 据有关资料显示,实习生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平均为41.06%,了解得少的是职业暴露防护(34.92%)和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理(23.81%),原因是学校未开设医院感染学课程,只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提及,仅占3~4个学时,因此,明显存在着岗前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周爱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新趋势

    目的 研究福州地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新趋势,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2493株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493株病原菌中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33.2%、屎肠球菌占8.8%、肺炎克雷伯菌占7.1%;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均为氨苄西林;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P<0.05);两者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明显低于庆大霉素(P<0.05);屎肠球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尤其是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均>90.0%.结论 大肠埃希菌仍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比例有所上升,其耐药性呈上升趋势,部分出现多药耐药,应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甘龙杰;杨滨;欧启水;陈守涛;林宇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OPD患者肺功能易感性与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与感染易感性和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4月-2012年10月诊治的COPD患者7645例,根据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2642例)、中度(2684例)、重度(2319例)肺功能损伤组;细菌培养检测细菌的感染,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7645例COPD患者中共检出细菌感染3984例,细菌感染率为52.1%,肺功能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37.9%、53.7%和66.4%,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轻度组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又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TNF-α和IL-6表达水平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轻度组显著低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又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结论 COPD患者肺功能与细菌感染率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呼吸道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患者肺功能减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朱健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因子的mRNA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表达及意义,为促使机体产生细胞免疫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就诊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慢性丙型肝炎组,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者组,抽取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的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内SOCS1、SOCS3的mRNA表达.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组PBMC内的SOCS1和SOCS3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外周血血清中IL-2和IFN-γ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上调PBMC内SOCS1和SOCS3水平可能使病毒逃避机体抗病毒反应.

    作者:王晓峰;付荣泉;丁继光;孙庆丰;吴金国;洪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以减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1年12月1294例在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资料,对出现医院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9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共有42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25%,腹腔内感染高,16例占38.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医院感染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胆囊病变类型及术中失血量无关,而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胆囊破裂与否、脂肪厚度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加强患者基础疾病的控制,术中熟练操作缩短手术时间,积极控制胆囊急性炎症及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时机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孙小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2781例(3984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仅3例(3眼)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对该3眼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冲洗前房及玻璃体腔,全身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类,必要时切除受累玻璃体,随访6个月.结果 3例发生眼内感染患者检出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周后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行受累玻璃体切除后患眼炎症得到控制,随访复查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眼内炎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作者:沈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加强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质量改进

    目的 加强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持续质量改进,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120名护士在持续质量改进前(对照组)和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进前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55.0%、66.0%,改进后执行率、合格率分别为95.0%、96.0%,在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后对于配置中心护士手卫生执行率、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能够有效监督和管理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落实,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萍;蒋林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妇产科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关对策,为控制和预防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7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后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78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3例,感染率5.47%,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占27.91%,其次为腹部切口、阴道、呼吸道、皮肤黏膜,分别占23.26%、16.28%、13.95%、11.63%;单因素分析发现医院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术后留置导管时间、手术方式、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3.812,P=0.037)、侵入性操作(OR=2.547,P=0.012)、手术时间(OR=2.804,P=0.041)和合并基础疾病(OR=3.758,P=0.023)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妇产科术后医院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率较高,应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密切监测高龄患者,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胡京辉;王鑫炎;蒋珊珊;李丽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构成因素,以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3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有96例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率为4.1%;患者中≥60岁的占76.04%,<60岁占23.96%,与年龄、有无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9.17%,其次为泌尿道占19.17%;共分离出病原菌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0.8%,革兰阳性菌占18.0%,真菌占11.2%,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分别占26.4%、11.1%、9.7%.结论 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侵入性操作、加强护理、做好消毒隔离等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吕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非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呼吸科非ICU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0年9月呼吸科普通病区(非ICU)确诊H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率、危险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3d、治疗终点(EOT)治疗反应、30 d死亡率.结果 呼吸科(非ICU)出院患者共3229例,HAP发病39例,HAP发病率为1.21%,基础疾病以恶性实体肿瘤为多见,病原学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多见,治疗3d临床好转24例次,EOT治愈好转22例次,30 d归因死亡6例.结论 非ICU-HAP患者以多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多见,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

    作者:王韧韬;何娓娓;王慧霜;佘丹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肝胆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有效治疗术后感染.方法 选取肝胆外科56例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耐药率.结果 分离出68株病原菌,标本来源构成以胆汁、血液、脓液及分泌物为主,分别占23.53%、20.59%、14.70%、10.29%,其中革兰阳性菌24株占35.29%,革兰阴性菌44株占64.71%;主要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10.29%、5.88%,主要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20.59%、17.65%、16.18%、10.29%;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一旦感染应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及时治疗.

    作者:陈浩然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1年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分析2011年多药耐药非发酵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36株非发酵菌中检出多药耐药非发酵菌113株,检出率为15.4%;其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 70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43株,分别占61.9%、38.1%,两者均出现泛耐药菌株;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占74.3%,主要分布于ICU,占54.0%;多药耐药非发酵菌除对多黏菌素B 100.0%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较大活性,耐药率<20.0%外,对其他14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介于65.0%~100.0%.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消毒和隔离措施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有效的方法.

    作者:熊燕;张虹;陈炎添;容永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一次性PE保鲜膜在下送物品中的应用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常需急下送无菌物品,如敷料、各种手术盒等无菌物品.我科采用一次性PE保险膜及小型整理箱的应用,保证了无菌物品的质量,使临床科室工作顺利开展,获科室的广泛认可.1方法由无菌室工作人员将临床所需物品如小包装切口纱布、棉球、静脉切开包等,经检查为合格灭菌物品,装入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后的一次性PE保鲜膜,用封口机封好.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物品名称、数量、有效期、备注等,备注栏内可填写有无注射器、手套的数量,再放入经过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及紫外线照射60 min,2次/d的小型整理箱,由下送人员送入临床科室.

    作者:陈丹;田桂登;侯秋华;王琼华;罗智慧;喻之玲;郑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手术后护理在预防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手术后护理在预防消化道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效果,为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消化道择期手术患者52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感染率及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情况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260例,切口甲级愈合223例,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5.8%,愈合时间(7.3±2.5)d,患者满意度95.0%;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182例,切口感染39例,感染率15.0%,愈合时间(9.6±3.6)d,患者满意度80.0%,两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愈合率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提高患者全身状况、做好肠道准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同时严密护理切口,对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愈合效果、降低术后感染发生有重要作用.

    作者:贾旭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