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珊;崔正慧;牛小岑;金美媛
目的 通过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为制定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规范化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问卷,按工作类别抽取各科室相关人群的30.0%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参加培训、锐器伤涉及的暴露源以及锐器伤后报告等.结果 共发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8%;培训参加率医师高,为85.7%;锐器伤发生率护士高,达77.3%;>50.0%的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锐器伤后有77.3%能够正确局部处理;锐器伤上报率23.6%,漏报原因中认为没有必要、不知晓报告流程约占50.0%.结论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上报率较低,大多数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感染控制科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防护策略.
作者:许莹;梁睿贞;吴红梅;陈晓萍;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真菌培养阳性与并发持续型喘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内科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100例,并根据患者是否有持续型的喘息症状,将所有患者分为喘息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痰培养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痰培养检出病原菌喘息组61株、对照组37株,曲霉菌属的检出率喘息组患者为9.84%、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患者的真菌培养结果阳性率6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痰培养结果中,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的真菌感染,尤其是曲霉菌属的感染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持续型喘息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明丽;陈慧琳;王玉忠;黄茂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160例AMI患者按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分组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160例AMI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22.50%;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尿路、胃肠道、分别占58.33%、11.11%、13.89%;梗死部位在多壁的患者22例,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6.36%,梗死部位在前壁患者95例,2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达24.21%;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AMI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杜晓马;兰景良;沈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输入同种异体血与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加强感染监控,防止由于输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的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12年1-6月外科围手术期输血患者502例临床资料,术后伤口感染依据外科切口感染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02例围手术期输血患者细菌培养阳性76例感染率为15.14%;26例发生切口感染占34.21%,12例发生血流感染占15.79%;18例发生术后腹、盆腔深部组织感染占23.69%;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7.89%;6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占7.89%,5例发生泌尿道感染占6.58%;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39.33%,革兰阴性菌39株占43.82%,真菌15株占16.85%.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是导致术后感染率增高,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作者:陈碧乐;赵秘胜;郭瑞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截瘫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率;标本的接种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用BD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8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8株,分别占88.5%、8.2%、3.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0%、克雷伯菌属占19.5%、铜绿假单胞菌占11.0%、阴沟肠杆菌占8.1%、不动杆菌属占4.1%;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占7.8%,两者均呈多耐药性;与同期所有类型的标本分离的相同病原菌药敏相比,耐药性增加明显.结论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所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截瘫患者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李少侠;莫基浩;任伟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肺部感染(PTPI)的相关易感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PTPI发生率.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胸外科60例PTPI患者的一般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年龄、吸烟史、术前肺功能、手术方式、术前肺内感染病灶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与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总结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结果 181例胸外科行各种开胸手术患者中,有60例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15%;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大通气量<70%、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60%、术前肺内有感染病灶者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占44.44%、41.56%、43.08%、43.06%及80.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食管手术较低位食管癌手术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53.33%、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者较单纯肺叶切除术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47.2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肺功能差、吸烟、术前合并肺内感染病灶、手术方式复杂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为PTPI的易感因素,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PTPI发生率.
作者:石帅;罗于海;文光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旨在探寻有效治疗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方法.方法 将2007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100例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疗程为10d,用药3个疗程之后对两组治疗疗效及其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湿哕音体征改善时间分别为(3.42±1.52)、(4.66±1.32)、(5.76±1.49)、(5.93±1.56)d,明显短于对照组(5.11±1.67)、(5.98±1.73)、(6.71±1.87)、(7.13±1.9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生活质量SGQR评价标准,观察组治疗后St.George's呼吸问卷(SGRQ)得分为(6.23±1.28)分,对照组为(10.34±1.9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用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加以应用.
作者:牟凤群;陈通;杨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调查2007-2011年住院患者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变化,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痰标本的分离与药敏试验按《全国检验技术操作规程》,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结果 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28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801株、鲍氏不动杆菌890株、肺炎克雷伯菌713株,分离率分别为34.0%、16.8%、13.5%;5年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6.9%、17.9%、15.9%、13.9%、15.3%;对阿米卡星耐药率2007-2010年为4.1%~18.3%,2011年升至51.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007-2010年为4.9%~16.1%,2011年降至1.3%,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其余抗假单胞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阿米卡星耐药率已>50.0%,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可用,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作者:汪涓;柳爱青;姚彬;张委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总结护理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观察组中1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00%;对照组中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及护理管理,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贵琴;胡彩会;丁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的变化,为临床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59名作为研究对象,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分别分析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54例发生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其发生率为10.05%,患儿均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22.22%,窦性心动过缓占27.78%,ST-T改变占24.07%,房性心律失常占5.56%,室性心律失常占9.26%,传导阻滞占11.11%;心肌损伤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较非心肌损伤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而非心肌损伤组患儿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a-羟丁酸脱氢酶、同工酶等指标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表现异常,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孙熙璇;管健;杨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对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进行总结,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感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敏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结果 共分离出耐药菌426株,前10位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9.62%、6.81%、6.34%、6.10%、4.93%;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为73.17%,其次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71.43%、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2.07%,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61.11%、61.54%,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26.83%、31.03%、47.62%.结论 临床上要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尽量避免其发生,同时注意监测其细菌耐药特点,重视药敏检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多药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卢乙众;刘建军;刘小红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其分布趋势及耐药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能自行咳嗽者经3%H2O2溶液漱口后深咳出深部痰液,不能自行咳痰者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痰标本,萨布罗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 221例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激素老年患者有118例痰培养出真菌118株,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3.1%;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42.4%;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两性霉素B 94.07%、氟胞嘧啶93.22%、伊曲康唑72.03%、咪康唑70.34%、氟康唑33.51%、酮康唑28.81%.结论 院内真菌感染AECOPD合并真菌感染比率呈上升趋势,且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真菌感染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特别是老年AECOPD患者肺部合并各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份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作者:罗利飞;章灵芝;汪官富;韩子华;徐颖鹤;张雪斐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地防治对策,降低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感染发生率,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72例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39.54%;单因素分析显示,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x2 =42.64,P=0.000)、吸烟(x2=12.30,P=0.000)、糖尿病(x2=9.85,P=0.002)、慢性炎性肺疾病(x2=27.31,P=0.000)、损伤程度(x2=37.49,P=0.000)、有创治疗操作(x2=48.80,P=0.000)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部损伤程度(OR=7.821,P=0.000)、糖尿病(OR=3.763,P=0.039)、有创治疗操作(OR=3.392,P=0.013)、慢性炎性肺疾病(OR=3.322,P=0.041)、年龄(OR=2.954,P=0.026)、吸烟(OR=0.382,P=0.035)是继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胸部损伤后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胸部损伤程度、糖尿病、有创治疗操作、慢性炎性肺疾病、年龄、吸烟是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加以预防治疗.
作者:易淑明;成建初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源性肺炎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肺部感染616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设计的调查表格进行登记.结果 调查全麻气管插管患者61 6例,发生获得性肺炎152例,发生率24.68%;插管时间<24 h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6.44%,>24 h者发生率为42.09%;痰病原菌培养出革兰阴性菌98株占71.01%,革兰阳性菌26株占18.84%,真菌14株占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插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机械通气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缩短插管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严格消毒灭菌隔离管理,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阳;张影;魏大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其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是否并发尿路感染分为感染(观察组)与未感染(对照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尿管、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11.9%;年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9.6±14.7)岁与(55.1±13.6)岁,病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2.8±4.6)年与(6.5±4.1)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3±1.2)%与(6.7±1.0)%,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尿管、抗菌药物使用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2.7%与6.6%、9.9%与4.1%、31.9%与20.1%,住院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8.5±5.2)d与(10.6±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其他疾病、留置导尿、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
作者:黄华英;任跃忠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3例)采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对症支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四联疗法,B组(5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清创缝合五联疗法,C组(4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菌药物伤口持续灌洗六联疗法,针对12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感染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分析.结果 疗效优良率早期感染组为91.67%,非感染组为94.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2 h、年龄>55岁、伴慢性基础疾病、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为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症状恢复时间(14.5±1.6)d、体征消失时间(16±1.2)d及临床检验值恢复正常时间(18.5±1.4)d六联疗法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早期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7%和16.7%.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感染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六联疗法能够及时控制并消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志安;戈才华;方虎;杨博元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支气管镜室作为一个特殊检查的场所,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痰液、体液、血液及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率高,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现将支气管镜室护士存在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安全防护措施.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实施医院外来器械的流程质量控制,探讨环节质量控制的管理效果,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施行严格的环节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过程的质量控制,完善外来器械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结果 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提高手术器械使用满意度,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各环节的有效质量控制,确保外表器械质量管理.
作者:董薪;于秀荣;武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和评价头孢吡肟与其他抗菌药物对血流、下呼吸道、皮肤及软组织、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6所教学医院2009年1-12月临床连续分离的感染病原菌共925株,采用琼脂稀释法确定头孢吡肟和其余药物对925株菌的低抑菌浓度,数据录入WHONET5.6软件并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在925株菌中,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分别为74.7%、46.8%、65.7%和0.结论 头孢吡肟相比其他四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肠球菌属除外)均有较好地抗菌活性,特别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高的敏感率.
作者:张辉;杨启文;孙宏莉;王贺;王瑶;谢秀丽;原英;窦红涛;宋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及其对策,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 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1280例行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并提出预防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对策.结果 发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81例,感染率6.3%;经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发现革兰阴性菌60株,占74.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值=0.667)、腹部手术史(OR值=0.557)、肿瘤类型(OR值=0.334)、术后白蛋白水平(OR值=0.222)、切口(OR值=0.466)和手术类型(OR值=0.661)、手术(OR值=0.432)和住院时间(OR值=0.432)以及切口长度(OR值=0.633)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手术常伴有切口感染,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地减少感染率,使老年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余雪;钮林霞;吴明柯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