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杨启文;孙宏莉;王贺;王瑶;谢秀丽;原英;窦红涛;宋红梅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会阴侧切术(LE)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LE的775例产妇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愈后等资料,切口感染率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年共有2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5%;其中2010、2011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9%、3.1%(x2=1.05,P>0.05);27例感染产妇均有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全部均有切口分泌物,其中25例为脓性分泌物,体温38~39.2℃,切口部位红、肿、热、痛明显,分泌物细菌培养有26例检出病原菌;产前有生殖道感染等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时间≥10 h、住院时间≥4d、阴道操作次数≥4次、会阴侧切缝合技术欠熟练等是LE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掌握LE适应证,对产妇原有疾病应积极治疗,减少阴道检查操作次数,加强规范化操作培训和术后护理等措施有助于降低LE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祝志娟;陈蓉;郭叶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实施医院外来器械的流程质量控制,探讨环节质量控制的管理效果,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施行严格的环节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过程的质量控制,完善外来器械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结果 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提高手术器械使用满意度,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各环节的有效质量控制,确保外表器械质量管理.
作者:董薪;于秀荣;武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使用氩氦刀技术治疗肺癌发生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通过氩氦刀进行肺癌治疗的患者8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惯以及机体状况等,分析总结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患者中感染7例,感染率8.3%;其中男性、年龄≥60岁、病程≥2年、术前肺功能Fev1<1.5 L、吸烟≥400支/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住院时间>15 d的肺癌患者在经过氩氦刀治疗后并发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氩氦刀术后并发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积极预防,对于年龄较大、自身状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感染,以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瑞君;梅家转;刘桂举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术前氯己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有效选择消毒剂,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3月前发表的关于氯己定与聚维酮碘消毒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影响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选取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CI表示.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5633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聚维酮碘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9.29%,氯己定组为6.95%,氯己定消毒可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RR=0.75,95%CI=0.63~0.89).结论 术前氯己定消毒比聚维酮碘消毒能更好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作者:蒋雪松;秦元梅;崔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外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产科住院的6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6例足月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孕妇血清中MMP-9和C-RP浓度,研究组根据病理学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将其分为羊膜炎亚组(24例)与非羊膜亚炎组(41例).结果 未足月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密切,研究组绒毛膜羊膜炎占36.90、对照组占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MMP-9分别为(465.21±101.38)和(296.72±90.14) ng/L,而两组中的C-RP分别为(8.54±0.49)和(4.45±0.52)mg/L,研究组MMP-9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羊膜炎亚组中MMP-9和C-RP的水平在入院时与非羊膜炎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中的MMP-9在破膜12、48 h及临产(或剖宫产)前分别为(302.48±87.54)和(254.77±90.23)ng/L、(396.72±88.32)和(304.72±82.48) ng/L及(497.47±92.64)和(402.25±87.37)ng/L,羊膜炎亚组均显著高于非羊膜炎亚组.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MMP-9浓度有助于诊断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预防远期并发症有一定价值;联合监测血清MMP-9和C-RP浓度可能在判定PPROM的终止妊娠时机上有很大意义.
作者:翟洪波;史金凤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剖宫产术的288例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8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共发生切口感染27例,切口感染率为9.4%;检出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40.7%和25.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肠杆菌,分别占14.8%和11.1%;切口感染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非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因素的防护,有利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永红;马俊英;黄娟;王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80名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率,B19感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关节肿胀、压痛、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IgG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率41.7%明显高于对照组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与阴性患者关节肿胀、压痛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64.3%、血沉(93.8±7.4)mm/h、C-反应蛋白(65.4±4.7)mg/ml及IgG水平(19.6±2.4)均明显高于感染阴性患者,但血红蛋白水平(45.8±6.9)g/L明显低于感染阴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并参与到疾病进展过程中,介导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及炎性介质释放.
作者:董奕裕;陆建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在医院感染的防护方面,理疗师是一个易被人忽略的群体,随着职业防护工作的不断完善,结合医院实际,就理疗师的感染危险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1 存在的问题在医院感染的培训多针对医护人员,而忽略了理疗师的培训.理疗师对医院感染缺乏认识,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对医院感染重要性和危险性认识不足.许多人员为了操作方便,既忽视自我防护,也不重视对患者的保护.
作者:李淑丽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9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VAP患者共分离出11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0株占61.95%,革兰阳性杆菌27株占23.89%,真菌感染16株占14.16%;检出前3位分别是鲍氏不动杆菌、真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别占15.93%、14.16%、12.39%;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均100.00%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85.7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00.00%、100.00%、91.67%,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VAP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较高,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物耐药性分析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治疗VAP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彬斐;郑昌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病患者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更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病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仪鉴定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6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并发细菌感染181例,感染率为43.51%;共分离出病原菌2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4株,占30.7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62.83%和63.33%;药敏试验显示,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0、0、15.38%、23.08%、23.08%;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0、0、10.53%、26.32%、21.05%,对其余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自身免疫病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其耐药率较高,抗感染治疗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包东武;归改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截瘫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率;标本的接种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用BD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8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8株,分别占88.5%、8.2%、3.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0%、克雷伯菌属占19.5%、铜绿假单胞菌占11.0%、阴沟肠杆菌占8.1%、不动杆菌属占4.1%;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占7.8%,两者均呈多耐药性;与同期所有类型的标本分离的相同病原菌药敏相比,耐药性增加明显.结论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所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截瘫患者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李少侠;莫基浩;任伟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1年1-12月住院患者采集的血液、尿液、大便、各类分泌物等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培养并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9株占26.1%,革兰阴性菌153株占58.0%,真菌42株占15.9%;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9.3%、12.1%,铜绿假单胞菌对克林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92.2%、92.2%;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1.6%、93.8%、79.7%、82.8%;其中革兰阴性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第一、二代等头孢菌素天然耐药并具有多药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哌拉西林高度耐药.结论 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蔓延.
作者:刘群;张浩;陈燕;杨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氧氟沙星滴耳液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氧氟沙星组,每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氯霉素滴耳液治疗;氧氟沙星组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起效时间、听力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对照组与氧氟沙星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2.7%、97.3%;氧氟沙星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氟沙星组患者病菌清除率、起效时间及听力改善程度分别为96.7%、(6.4±1.1)d、(7.7±2.2)dB,对照组分别为78.0%、(9.2±2.4)d、(3.2±0.8)d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氧氟沙星组患者耳部刺痛发生率分别为4.0%、0.7%;耳部瘙痒发生率分别为8.0%、4.7%;氧氟沙星组患者耳部刺痛及耳部瘙痒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氯霉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彻底清除病原菌,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邱剑波;李治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ICU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2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28株占72.2%,革兰阳性菌627株占27.8%;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2.0%、12.8%、10.3%、9.5%、8.9%;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0.0%,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9%和26.0%;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5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0%和3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分别为89.7%和82.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但粪肠球菌和类粪肠球菌中分别有3.6%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非发酵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是ICU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且病原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
作者:陈育华;周碧云;吴国才;俸绪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做好血源性感染防护管理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方法 建立血液防护管理体系,增强血液感染防护意识,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流程.结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完善和加强了中心血源性感染防护的管理,避免和减少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结论 提高职业接触防护意识、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是做好血源性防护管理的关键.
作者:徐惠芳;朱红;张寿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总结护理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观察组中1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00%;对照组中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及护理管理,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贵琴;胡彩会;丁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探讨有效预防其发生生殖道感染的措施,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110例,同时选取同期定期行产检并终分娩的健康孕妇11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测以及阴道毛滴虫、支原体属、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比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组的患者发生生殖道感染率为23.6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55% (P<0.05);其中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占53.84%,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和支原体属感染,各占23.08%;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水平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越高、餐前尿糖阳性结果越强,其并发生殖道感染的概率越高(P<0.05),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生殖道感染,血糖水平过高和生殖道感染呈明显正相关,通过饮食调节、积极控制血糖、孕期卫生以及适量锻炼,能有效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红英;李有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效果,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以降低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方法 310例接受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5例,试验组实施健康教育、冰水含漱、测量口腔唾液pH值、pH纠正液含漱、口腔黏膜炎分级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结果 试验组30例次发生口腔黏膜炎,发病率为19.35%,对照组为54.8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口腔黏膜炎各级别发病率依次为9.03%、5.81%、3.23%、1.29%,对照组分别为12.26%、20.00%、14.84%、7.74%;干预后,试验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化疗后,试验组102例患者口腔pH值为6.6~7.1,构成比占6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9% (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化疗患者预防口腔黏膜炎的意识,明显降低了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病率.
作者:李丹;徐丽丽;王国权;马慧珍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方法,为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5月50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等13项变量同术后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及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0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感染70例,感染率为14.0%;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占50.00%,其次为胃肠道口咽部、泌尿道及胃肠道等;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x2=4.020,P<0.05)、吸烟(x2=5.229,P<0.01)、身体发热(x2=3.828,P<0.05)、手术方式(x2=12.382,P<0.01)以及术后白细胞数量(x2=5.339,P<0.05)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终筛选出吸烟、手术方式、身体发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明显高于护理后7.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吸烟、手术方式、身体发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4个因素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积极地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冷飞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