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氧头孢治疗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观察

孙继勇;罗晓云;耿跃然

关键词:氟氧头孢, 神经外科, 医院感染, 疗效观察
摘要:自2008年以来,对重型颅脑创伤和大型择期手术的住院患者应用氟氧头孢抗感染治疗248例,收到较满意效果,观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8年3月开始应用氟氧头孢治疗共248例,其中重型颅脑外伤135例,脑肿瘤89例,脑出血24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策略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0年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到的MDROs,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隔离MDROs感染患者,控制MDROs的蔓延.结果 2010年MDROs感染例数较2009年升高,由311例上升至435例,增加124例;MDROs感染率较2009年升高,由1.70%上升至2.14%(x2=9.95,P=0.00);MDROs社区感染率较2009年增高,由1.47%上升至1.91%(x2=11.18,P=0.00),两年MDROs医院感染率一致,均为0.23%(x2=0.00,P=0.97);两年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瞻性监测不能降低MDROs医院感染率,需制定更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黄维真;岑雪梅;曾尚娟;黄丝妮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患者资料,探讨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高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3月医院收治的3月龄~5岁腹泻婴幼儿病例78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153例,采用胶体金法进行(RV)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39.9%,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9.0%;11月份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是11月至次年3月份中高的月份,分别为44.5%、54.5%;6月龄~1岁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4.6%,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为63.2%,随着年龄的增长RV的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 呼吸道感染合并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单纯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率.

    作者:徐晓棠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皮肤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皮肤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并分析耐药菌株对皮肤感染患者抗菌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2009-2011年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4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用黑马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9-2011年MRSA分别检出52、61、88株,检出率为45.2%、50.4%、53.7%,MRSA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50.0%;耐药率在10.0%~50.0%的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对替考拉宁耐药率非常低,仅2.0%;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 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状态,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采取措施,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田淑梅;张淑静;韩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不同采样方法对抗酸杆菌阳性患者呼吸机管道消毒效果的评价

    目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越来越多.针对抗酸杆菌阳性患者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观察不同采样方法对抗酸杆菌阳性患者呼吸机管道消毒效果的更为可靠评价.

    作者:葛莎莎;陈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措施,减少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取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3月ICU收治的126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262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次,例次感染率为7.29%,日感染率为39.4‰,日感染率调整率为11.29‰;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67.39%;分离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0.76%、15.23%及12.46%.结论 ICU医院感染以肺部为主,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应加强病区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气道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靖;陈玉琴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构成及其特征.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37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和统计性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0%,脑积水分流术感染率为14.8%,居首位;前3位感染好发部位为肺部、颅内及切口,分别占40.5%、27.0%、21.1%,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以肺部、颅内及切口为主要部位,感染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得耐药菌株有日益增多趋势.

    作者:朱宏伟;师蔚;王占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洛阳市儿童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多药耐药菌分布、耐药性及易感因素,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2010年度监测到的全院多药耐药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追踪其易感因素.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033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61株,检出率为44.6%;分离到的多药耐药菌主要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42.5%、26.2%;多药耐药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结合医院药物敏感试验,婴幼儿革兰阴性多药耐药菌感染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革兰阳性多药耐药菌感染宜选用夫西地酸、替考拉宁、万古霉素.

    作者:方柯南;李蜀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女性尿液中阴道加德纳菌的实验室研究

    目的 检测女性患者尿液中分离的加德纳菌(GVA)耐药性,探讨女性尿路GV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人血平皿对门诊及住院的女性尿路感染(UTIs)患者(A组)、非特异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B组)和体检女性(C组),3组共432份尿液标本进行K-B纸片琼脂扩散药敏试验.结果 A组263份尿液中,GVA阳性为11例,阳性率为4.18%,与C组比,OR值为1.67,B组BV阳性的129例中,GVA阳性24例,阳性率为18.60%,与C组比OR值为3.65;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及万古霉素系全敏感;较少耐药的有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结论 BV阳性是女性尿路GVA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可作为经验性常规用药,可以有效控制GVA的尿路感染的流行.

    作者:陈建江;陈国英;单平囡;寿叶女;金月美;于捷敏;甄国栋;王丽萍;许德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

    目的 调查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手术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50名手术室护士中37人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4.0%;共发生职业暴露315人次,主要原因有锐器刺伤,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低职称、低学历、低工作年限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职称、高学历、高工作年限护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淡薄,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低限度.

    作者:童丽娟;陈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起搏器植入引起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的日益完善,起搏器的植入已成为预防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性猝死惟一有效手段.术后感染作为一个严重的且较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增加了经济负担,需要引起我们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

    作者:胡凤徐;郭瑞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脑出血术后意识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目的 探讨脑出血术后中、重度意识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方法 统计320例脑出血术后中、重度意识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菌群构成,应用振动排痰机进行干预,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 中度意识障碍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肺部感染率分别为16.25%和3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重度意识障碍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肺部感染率分别为28.75%和3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是中度及重度意识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的常见病原菌,应用振动排痰机对中度意识障碍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促进痰液排出和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而对重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仍不能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甘燕玲;王新莉;徐伟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研究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普外科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干预前(2010年1-6月)、干预后(2010年7-12月)医院普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病历各80份(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各占50.00%),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改善,药物选择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1.25%提高至83.75%,用法用量正确率由58.75%提高至72.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提高至51.76%,术后用药时间合理率由18.75%提高至75.00%.结论 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是可行和有效的,合理的干预可以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有效、安全、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隋忠国;赵晖;毕晓林;于良生;赵振寰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氟氧头孢治疗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观察

    自2008年以来,对重型颅脑创伤和大型择期手术的住院患者应用氟氧头孢抗感染治疗248例,收到较满意效果,观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08年3月开始应用氟氧头孢治疗共248例,其中重型颅脑外伤135例,脑肿瘤89例,脑出血24例.

    作者:孙继勇;罗晓云;耿跃然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替加环素与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褚少朋;曹金德;徐耀忠;顾阳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呋喃西林涂层尿管的制作方法及药物缓释效果研究

    目的 研制可预防尿路感染的呋喃西林洗脱可降解涂层硅橡胶导尿管(新型尿管).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呋喃西林为抗菌物质,使用浸涂提拉法制造尿管涂层;采用改良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呋喃西林浓度,评估新型尿管的药物缓释效果.结果 以374 nm为紫外检测波长,测得浓度为8.00、24.00、40.00、56.00、80.00 μg/ml呋喃西林溶液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3.6621×106、10.8524×106、18.3275×106、26.9443×106和36.6285×106,回归方程为:A=4.6464×105C-4.5961×104,r=0.9990,线性关系良好;以该法测得新型尿管涂层连续释放7d的色谱峰面积分别为29.673×105、23.562×105、16.851×10 5、14.524×105、9.562×105、7.395×105和4.231×105,药物释放曲线符合2阶多项式:y=38320×X2-720661×X+4×106,r=0.9969,药物释放的色谱峰面积及相对药物保留浓度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结论 以14d为界设计的尿管药物涂层缓释效果理想,有望用于预防短期留置尿管感染.

    作者:朱元元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调查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6-12月出院的外科手术患者病历268份,对抗菌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手术时间、用药频度、药物利用及药物联用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用药频度,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全部手术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其中单用159例占59.33%,二联102例占38.06%,三联7例占2.61%,无>3种抗菌药物联用现象;前10位抗菌药物中主要品种是头孢菌素类;普外科围手术期存在用药疗程偏长、选药起点偏高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 普外科围手术期用药基本能达到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目的,但还需要加深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的意识,加强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教育与管理.

    作者:黄晨;诸林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褪色沙雷菌3-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了解褪色沙雷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272株褪色沙雷菌进行药敏试验;用表型筛选及三维试验法进行ESBLs和AmpC酶检测;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以厄他培南为指示药物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褪色沙雷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80.0%,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10.0%;272株褪色沙雷菌中产ESBLs菌30株,检出率为11.0%,产AmpC酶菌41株,检出率为15.1%,同时产ESBLs和AmpC酶15株,检出率为5.5%;Hodge试验结果,有15株为阳性.结论 褪色沙雷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性的产生与细菌产AmpC酶、ESBLs以及碳青霉烯酶有关,实验室应加强检测和监控.

    作者:苏维奇;谢在海;朱元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伏立康唑治疗骨科手术切口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骨科手术切口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使用伏立康唑治疗骨科手术切口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全部12例患者切口分泌物均培养出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占83.3%,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克柔假丝酵母菌及光滑假丝酵母菌各2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曲霉菌属占16.7%;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0%,有效时间为3~14 d,用药清除率达100.0%;共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3%,不良反应为眼部不适3例、皮疹和消化道反应各2例,全部患者均能够耐受.结论 伏立康唑是治疗骨科手术患者切口真菌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丰;郭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 监测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监测2010年1-12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和致病菌.结果 共监测符合条件的ICU住院患者141例,发生VAP 45例,感染率为31.9%,日感染发生率为24.9‰;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1%,真菌次之,占14.5%;革兰阳性菌占6.4%.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通过目标性监测,可以及时寻找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VAP的发病率.

    作者:杨雅红;陆丽红;吴小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008-2010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流行状况和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至2010年医院感染率为2.06%,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感染,占80.14%;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1.88%.结论 针对流行规律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王悦;史利克;张鲁涛;刘燕;王黎一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