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莲;杨爱华;杨海宁;黄德利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细菌的耐药状况,监测2004-2008年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采用WHONET5.3软件对患者首次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数据分析.结果 2004至2008年共分离病原菌10 55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55株,占69.7%,革兰阳性菌3204株,占30.3%,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3位;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从2004年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尚未有万古霉素耐药株的出现.结论 河南地区耐药检测对于了解耐药状况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杨玉林;王喜英;郭艳梅;刘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1病例患者女,66岁,家庭主妇,于2011年3月8日因发热、畏寒、呼吸急、心率快、全身乏力2d入院,立即抽血进行培养及相关检查,体温39.1℃,血压86/55 mm Hg,脉搏8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常规;WBC:21.3×109/L,N:0.90、L:0.09、M:0.01,CRP:26 mg/L,2d后血培养细菌经鉴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共10 d及对症支持治疗,再次做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2011年3月20日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陈玉莲;徐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 药敏试验为K-B法、基因检测采用PCR法对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进行了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95.0%,共有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 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5.0%、90.0%、95.0%、65.0%,并检出armA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5.5%.结论 该组MDRAB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同时存在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产16S rRNA甲基化酶有关.
作者:王英田;傅爱玲;于翠香;王西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清洗消毒方法用于结核病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结核病患者使用的复用呼吸机管路及其附件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60件),A组采用2000 mg/L 有效氯清洗消毒剂浸泡、B组采用2%戊二醛消毒剂浸泡、C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对不同清洗消毒方法消毒前后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的细菌菌落数及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结果 消毒前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均为100.00%,3种方法消毒后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杀灭率均达标;消毒后,C组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0,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3种消毒方法均能达到高水平消毒,但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结核病患者呼吸机管路及其附件消毒效果佳.
作者:陈东方;黄华;汤莉;任建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与真菌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真菌感染PCT的差异及PCT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血液培养真菌感染的患者33例,结合其PCT的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100例血液培养阴性患者作统计学分析,研究真菌血流感染与PCT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不同真菌感染时PCT结果的差异及感染预后与PCT的相关性.结果 33例血液真菌感染患者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8例,隐球酵母菌属感染7例,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球孢子菌感染各4例;PCT<0.5 ng/L者5例,PCT>2 ng/L者23例,100例血液培养阴性的患者中,PCT<0.5 ng/L者83例,PCT>2 ng/L者9例,按行×列表的x2检验,x2=17.79,查x2界值表,得P<0.05,认为血流真菌感染时,PCT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真菌感染时PCT的检测均数,计算F值=3.341,查F界值表,得P>0.05,表明不同真菌感染时,PCT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的方法研究有效控制和死亡患者PCT的检测均数,t=-2.989,查t界值表,得P<0.01,表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与PCT的检测结果明显相关.结论 重视PCT的检测结果,结合患者感染症状,及时有效的控制真菌感染非常必要.
作者:任丽娟;郑文亮;艾根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5月进行治疗的3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37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48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为(36.12±6.56)mm Hg,中心静脉压(CVP)为(3.30±0.31)cm H2O,心脏指数(CI)为(1.79±0.53)L/(min·m2),心搏指数(SI)为(50.45±4.68)ml/m2,对照组的MAP为(76.25±6.40)mm Hg,CVP为(9.52±1.44)cm H2O,CI为(6.12±0.45)L/(min ·m2),SI为(15.42±3.69)ml/m2,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心率水平则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治疗48 h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的发展及转归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可在临床中进行监测.
作者:潘永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药剂科的抗菌药物的出库统计表和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2008-2010年抗菌药物种类均以β-内酰胺类排首位,分别占50.34%、53.96%和54.83%;临床用途均以治疗为主,分别占91.51%、94.85%和92.76%;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均以单一用药为主,分别占76.88%、82.41%和84.31%,药敏试验送检率分别为85.66%、90.26%和92.22%.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基本合理,但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闰永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干预前后骨科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s/100人天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随着医院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的进行,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由2007年的3.71DDDs/100人天上升至2008年的8.63 DDDs/100人天,2009年达到9.73 DDDs/100人天,第二代头孢菌素2006-2009年的变化趋势为9.68、14.45、16.31、27.07 DDDs/100人天,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强度下降较多(除头孢曲松外);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也在干预后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干预,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戴滨;房德敏;王捷;吕鹏;乔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听诊器在临床诊疗护理中使用频率高,因与患者的皮肤发生直接接触,易产生交叉感染,故听诊器的消毒管理十分重要.但因听诊器制作材料及构造的特殊性,不能采用高温浸泡消毒,临床普遍采用将听诊器放置于甲醛消毒箱内消毒或乙醇擦拭,但消毒效果差,往往不能达到消毒标准.我科自2009年2月起,使用万金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听诊器进行消毒,多次随机采样,每月细菌培养监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彭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39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基因及插入序列、Ⅰ类整合子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 2010年6月分离的39株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微量稀释法检测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碳青霉烯酶及其插入序列、Ⅰ类整合子基因型.结果 39株鲍氏不动杆菌分离自临床12个科室,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及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为5.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90.0%;39株blaOXA-51-like基因阳性,37株blaOXA-23 like基因阳性,经序列测定及BLAST比对,为blaOXA-66及blaOXA-23型酶;blaOXA-23位于插入序列下游34 bp,blaOXA-66位于插入序列下游8 bp;39株Ⅰ类整合子基因阳性;未检测到blaOXA-24-like、blaOXA-58-like型酶及blaIMP、blaVIM、blaSIM型金属酶.结论 blaOXA-23型及blaOXA-66型碳青霉烯酶是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原因.
作者:马红映;汪丽;吕婉飞;舒丽华;丁群力;孙士芳;邓在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岗前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探讨有效的培训方法.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防护知识调查问卷,对218名护生进行培训前后的调查,对护生培训前后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训前护生的标准预防、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知识平均知晓率低,分别为22.02%、37.16%、48.24%,培训后平均知晓率分别升至93.69%、94.04%、9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实习护生岗前职业防护知识认知调查及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为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周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肺部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为保证患者康复顺利的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360例肺部手术患者(年龄17~80岁)进行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指导,对促进有效排痰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无一例肺部并发症,仅有3例因胸腔积液发热.结论 术前正确的指导,术后评估,有效的排痰,护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栩轶;张艳;吴献华;赵明媚;王丹;栾树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中国2010年度临床痰标本来源细菌的耐药性.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痰标本中的细菌,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WHONET5.6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度痰标本来源分离出细菌116 646株,前3位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7.6%、17.1%及15.4%;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23.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1.4%、92.5%;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70.0%;嗜血菌属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为15.0%~20.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3.0%~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7.6%和53.4%.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2010年度痰标本来源分离的前3位菌种;痰标本中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高.
作者:李湘燕;郑波;侯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门诊输液室患者流动量大、病情复杂、少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重视不够等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预防医院感染、加强门诊输液室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定期学习不断强化认识1.1增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护士应积极主动参加医院及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中与护工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护工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护工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作者:龙素琴;万珍兰;彭小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株病原菌的资料,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种类分布.结果 154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导管和血液,分别占53.9%、15.6%、11.7%;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科为主,分别占29.9%、18.2%、14.3%及13.0%;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7株、革兰阳性菌41株和真菌6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7.9%、22.1%、17.5%.结论 ICU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应加强重点科室的检测.
作者:邵朝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2007-201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及真菌,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Rosco纸片法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0年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后共分离病原菌379株和237株;血液科肿瘤患者感染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3.5%、11.9%、11.1%;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19.4%、10.5%、9.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但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非发酵菌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但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结论 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张肖;夏文颖;严佳斌;张杰;梅亚宁;顾兵;刘根焰;潘世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75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 特征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 275例PNS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9例,感染率为32.4%,中位感染发生时间为入院后28 d;89例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20株,检出率22.5%;感染组病例与非感染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是否使用激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血清白蛋白含量、IgG含量呈负相关,与血肌酐及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白蛋白含量、IgG含量、血肌酐及尿蛋白水平有望作为评价PNS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俞绍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3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9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61.45%、13.25%;共分离出85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68株,占80.00%,革兰阳性菌15株,占17.65%,真菌2株占2.35%;数量多的3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77%、18.82%、15.30%.结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并且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应加强病原菌学监测,积极做好预防治疗工作,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俊彪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环丙沙星(CIP)单用及二者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 扫描电镜(SEM)观察NAC、CIP单用及二者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二者单用及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噻唑兰法(MTT)法测定二者联用的活菌数.结果 SEM观察到NAC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有破坏解离作用,与CIP有协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OD值随NAC剂量增大而减小;CIP(8MIC)作用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OD值下降至对照的69.1%~97.9%;CIP合用0.5、5 mg/ml NAC后OD值分别下降至CIP单用的(54.7±7.7)%、(48.9±11.4)%;NAC和CIP单用,分别在2.5 mg/ml和2 MIC时对成熟被膜下细菌的杀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作用后NAC和CIP在0.5 mg/ml和1/2 MIC时即对被膜下细菌的杀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C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破坏解离作用、对被膜下细菌有杀菌作用,并与CIP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赵铁梅;刘又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2005-2009年医院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特点,探讨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到的213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资料.结果 213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分泌物,占84.98%,创面分泌物占7.04%,尿液占3.29%,血液占3.29%; 2005-2009年各年标 本来源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鲍氏不动杆菌逐年分离数增多;5年鲍氏不动杆菌在总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为14.64%,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在总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依次为7.89%、12.84%、17.33%、16.17%和15.07%,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提高,对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曲南耐药性高,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呈中度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堵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较低.结论 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出多药耐药特点,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鲍氏不动杆菌的控制与监测.
作者:鲍滨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