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王英田;傅爱玲;于翠香;王西艳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
摘要:目的 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 药敏试验为K-B法、基因检测采用PCR法对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进行了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95.0%,共有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 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5.0%、90.0%、95.0%、65.0%,并检出armA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5.5%.结论 该组MDRAB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同时存在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产16S rRNA甲基化酶有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肿瘤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医院102例恶性肿瘤并发HAP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恶性肿瘤并发HAP检出病原菌121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0.3%,前5位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41.2%,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45.5%,对常用抗菌药物显示较高的耐药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占22.3%,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75.0%,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2.5%,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耐唑胺敏感率达100.0%;真菌占17.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绝大多数.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感染比例越来越高,且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王伟华;郑逸华;周爱新;林雪梅;毛娟华;李振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血液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经验性用药.方法 对医院血液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到45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感染呈逐渐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61.1%和38.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BLICs)的敏感性高,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约为12.0%,对BLICs的敏感性高;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分别为94.7%和70.4%,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 分析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对临床经验性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郝建萍;郭新红;哈力达·亚森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不同方法进行除锈的对比观察

    卫生行业标准WS310.2-2009中指出,应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有锈渍,应除锈.1方法选择已生锈的各类牙钳、镊子、手术剪等不锈钢器械60件(所用除锈剂为山东利尔康公司生产),分为A、B、C3组,器械随机分配到各组,每组处理器械20件.除锈之前,3组器械之间的清洁程度和器械种类以及质量均具有一致性,关节处全部打开,除锈剂按1:7的比例一次性配制,A、B组放入不锈钢容器中,C组放入台式超声波清洗器中,其中B组的不锈钢容器采用恒温加热法将温度控制在60℃,C组将超声波清洗器温度、时间分别设定为45℃、5 min.从物品浸入稀释后的除锈剂中开始计时,至完全除完锈时为止,记录A、B、C3组分别所需的时间.该试验于2010年10月30日、11月30日、12月30日共做3次.

    作者:李咏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小儿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观察小儿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41例外科术后感染的患儿,留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例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89株,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34.83%、22.47%、13.48%、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32.26%、22.58%,表皮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75.00%、66.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5.00%、70.00%、60.0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0.00%、70.00%、60.00%.结论 小儿术中及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术后患儿的伤口感染;对切口感染的患儿,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曙;彭根英;谢乐天;张臣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综合性ICU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株病原菌的资料,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种类分布.结果 154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导管和血液,分别占53.9%、15.6%、11.7%;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科为主,分别占29.9%、18.2%、14.3%及13.0%;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7株、革兰阳性菌41株和真菌6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7.9%、22.1%、17.5%.结论 ICU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应加强重点科室的检测.

    作者:邵朝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颅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调查2010年1-12月205份颅脑清洁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00%,使用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占43.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31.11%,平均使用(2.74±0.88)种;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占97.07%,抗菌药物平均使用(9.31±2.95)d;联用抗菌药物占48.29%,88.29%的病例在预防使用过程中更换了抗菌药物.结论 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品种选择欠妥、联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大,品种更换频繁等问题,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马建丽;卫晋菲;周亮;曾妙甜;王明媚;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211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护理方法,211例患者中,2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0.4%,治愈19例,治愈率为86.4%,3例死亡.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后,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朱瑛梅;吕少诚;金鑫;徐鸿滨;徐明月;史宪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 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医院感染情况,并填入自制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患者的感染率、感染部位、基础疾病、病原菌等,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61例,感染率为24.2%,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占46.4%,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感染率高,为34.1%;住院时间>30 d,医院感染率高达44.7%;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30株,检出阳性率为49.8%,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6.1%,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占23.1%,真菌占10.8%.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与年龄、原发病、肾功能、住院时间等有关,早期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对于改善肾脏病的预后有良好效果.

    作者:李洁;朱潮涌;鲍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综合干预下的变化趋势

    目的 研究干预前后骨科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s/100人天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随着医院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的进行,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由2007年的3.71DDDs/100人天上升至2008年的8.63 DDDs/100人天,2009年达到9.73 DDDs/100人天,第二代头孢菌素2006-2009年的变化趋势为9.68、14.45、16.31、27.07 DDDs/100人天,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强度下降较多(除头孢曲松外);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也在干预后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干预,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戴滨;房德敏;王捷;吕鹏;乔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从血培养中分离出1株猪红斑丹毒丝菌

    1病例患者女,66岁,家庭主妇,于2011年3月8日因发热、畏寒、呼吸急、心率快、全身乏力2d入院,立即抽血进行培养及相关检查,体温39.1℃,血压86/55 mm Hg,脉搏8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常规;WBC:21.3×109/L,N:0.90、L:0.09、M:0.01,CRP:26 mg/L,2d后血培养细菌经鉴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共10 d及对症支持治疗,再次做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2011年3月20日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陈玉莲;徐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08-2010年丽水市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分析

    目的 了解丽水要幼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试剂对2008-2010年来医院门诊就诊的腹泻要幼儿进行R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了8102例腹泻患者,RV阳性2339例,阳性率为28.86%;RV感染的主要对象为<24个月的婴幼儿,占96.67%;发病高峰出现在7-12月份,以10、11月份为明显;高感染率出现在11月份,为48.56%.结论 RV是丽水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高发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丁友法;陈瑛;刘五高;叶振斌;陈佳琦;吴伟平;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状态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总结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700例老年获得性肺炎患者分5组:45~59、60~69、70~79、80~89、≥90岁组;治疗1周期间,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等指标,对比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结果 经过1周抗菌药物治疗,D-二聚体、TNF和IL-6,低龄组(45~59、60~69岁)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组(70~79、80~89、≥90岁组)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组的IL-10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TLR-2各个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死亡率较高,为9.0%.结论 早期诊断D-二聚体、IL-6和TNF,HLA-DR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开凤;张京松;陈三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口腔科治疗室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口腔科治疗室在治疗过程中距治疗点不同距离的空气及物体表面污染状况,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在距治疗点≤0.5、1、2、5 m处布点,比较各点间污染状况差异.结果 监测空气112份,合格16份,合格率仪为14.29%,监测物体表面120份,细菌总数全部超标,6份HBsAg阳性,阳性率为5.00%,7份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5.83%;距治疗点不同距离的空气和物体表面污染状况有较大差异,据采样地点≤0.5m处空气及物体表面菌落数分别为12564.30CFU/m3、3659.90 CFU/cm2污染倍数为26.90、29.99倍;据采样地点5 m处空气及物体表面菌落数分别为467.00CFU/m3、122.20 CFU/cm2污染倍数为1.00、1.00倍.结论 污染状况随距治疗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建议加强动态空气消毒和双向防护.

    作者:张玉勤;刘吉起;袁中良;王广州;常战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及清洗质量的改进

    目的 通过清洗监测卡,了解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和影响清洗质量的因素.方法 通过使用WashChecks清洗监测卡对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进行监测,将清洗监测卡放在卡夹内,与器械一起进行清洗,当程序运行完毕后,观察清洗监测卡测试污物的残留,判断清洗是否彻底.结果 监测喷淋型清洗1560个批次,其中20个批次清洗不彻底,监测合格率为98.72%;监测管腔器械的清洗330个批次,6个批次清洗不彻底,监测合格率98.18%.结论 WashChecks清洗监测卡可用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监测,喷淋孔是否阻塞、清洗液的温度和浓度、喷淋臂的转动异常都会直接影响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

    作者:袁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腔镜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与保养

    我院自2004年底已开展了腔镜手术几千例.现就手术器械的正确清洗、灭菌及保养介绍如下.1 器械清洗的流程1.1 重要器械的清洗 镜头、光导纤维在腔镜系列中为昂贵,也容易损伤,在清洗过程中,镜面及光导纤维两端不能用毛刷、纱布及任何利器去触碰,以免损伤.镜身及光导纤维外面应用清洗海绵彻底擦拭,后用流水冲洗.1.2一般器械的清洗 一般手术器械用毕应立即入水槽,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去除血液、黏液等残留物.可拆卸的部分应尽量拆至小单位,防止血痂、组织残留物阻塞及污染,然后将器械放入含酶溶液的超声波清洁机内清洗,在用清水将器械冲净擦干,涂以器械保养油存放.各类有内腔的导管和器械,使用后在流水下反复冲洗,必要时用通条通水冲,用毛刷清除血痂,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高压气枪吹干.

    作者:马志明;肖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5月进行治疗的3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37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48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MAP)为(36.12±6.56)mm Hg,中心静脉压(CVP)为(3.30±0.31)cm H2O,心脏指数(CI)为(1.79±0.53)L/(min·m2),心搏指数(SI)为(50.45±4.68)ml/m2,对照组的MAP为(76.25±6.40)mm Hg,CVP为(9.52±1.44)cm H2O,CI为(6.12±0.45)L/(min ·m2),SI为(15.42±3.69)ml/m2,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心率水平则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治疗48 h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感染性休克的发展及转归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可在临床中进行监测.

    作者:潘永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快速生物监测阅读器在供应室灭菌效果中应用

    2009年开始,我科采用3MATTEST1296快速标准生物测试包及购进一台ATTEST1292快速生物自动阅读器,操作方便,也能快速判断灭菌效果,真正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确保医疗质量安全.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用3M公司的ATTEST292快速生物监测自动培养阅读器、ATTEST1296快速标准生物测试包.灭菌器山东新华有限公司平移门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作者:任珊娜;谢秀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治疗尿路感染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尿液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Phoenix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及其配套复合板对细菌进行鉴定,并测定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对ECO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 820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高的是ECO,占38.0%;产ESBLs ECO的检出率由2008年的47.3%增至2009年的56.6%;对ECO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由2008年的8个上升至2009年的11个.结论 ECO是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其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应该重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菲菲;毛剑锋;金晶;王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抗菌药物治疗急诊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抽查2009年6月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处方1444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总计806张,占总处方量的55.8%,其中头孢类药物使用率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单一用药793张,二联用药13张,无≥三联用药.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大,存在病原学送检率低、给药频次错误等不尽合理的问题,需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涂厉标;李旭梅;丁嘉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按照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3项卫生行业标准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1 医院感染管理1.1 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管理 (1)集中清洗消毒:通过学习卫生部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3项卫生行业标准,从2010年3月起全院所有的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全部纳入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以保证消毒灭绝质量,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重视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回收质量:临床科室将使用后的污染器械放入周转箱,每天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时到各科进行回收,回收的物品到消毒供应中心再清点.(3)重视清洗质量关:器械清洗是供应室工作的重要环节,首先根据同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的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冲洗→含酶洗涤剂浸泡→常水冲洗→纯化水清洗→烘干→上油保养→检查洗涤质量.

    作者:李方惠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