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马建丽;卫晋菲;周亮;曾妙甜;王明媚;李晓红

关键词:颅脑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调查2010年1-12月205份颅脑清洁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00%,使用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占43.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31.11%,平均使用(2.74±0.88)种;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占97.07%,抗菌药物平均使用(9.31±2.95)d;联用抗菌药物占48.29%,88.29%的病例在预防使用过程中更换了抗菌药物.结论 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品种选择欠妥、联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大,品种更换频繁等问题,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性ICU病原菌临床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株病原菌的资料,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种类分布.结果 154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导管和血液,分别占53.9%、15.6%、11.7%;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科为主,分别占29.9%、18.2%、14.3%及13.0%;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7株、革兰阳性菌41株和真菌6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7.9%、22.1%、17.5%.结论 ICU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应加强重点科室的检测.

    作者:邵朝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2005-2009年医院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特点,探讨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到的213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资料.结果 213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分泌物,占84.98%,创面分泌物占7.04%,尿液占3.29%,血液占3.29%; 2005-2009年各年标 本来源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鲍氏不动杆菌逐年分离数增多;5年鲍氏不动杆菌在总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为14.64%,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在总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依次为7.89%、12.84%、17.33%、16.17%和15.07%,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提高,对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曲南耐药性高,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呈中度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堵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较低.结论 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出多药耐药特点,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鲍氏不动杆菌的控制与监测.

    作者:鲍滨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医院二次供水的微生物监测及预防感染对策

    目的 研究医院的二次供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及构成.方法 随机取二次供水及相应自来水样本各15份,定量涂抹培养于营养琼脂上,35℃孵育24、48h观察结果.结果 自来水中微生物含量为0~32 CFU/ml,平均3.1 CFU/ml,二次供水中微生物含量为0~3600 CFU/ml,平均604.3 CFU /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5).结论 医院的二次供水中可含有大量微生物,主要是非发酵菌;具有引发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性,应当引起广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作者:李术惠;田明涛;张吉玲;孙丽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抗体及评价

    目的 建立梅毒抗体免疫印迹法(TP-WB)检测梅毒(TP),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第1组(13份)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和第2组(28份)对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筛检的可疑样本进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与TP-WB方法确证检测并比较.结果 两组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确证分别为6例阳性、2例可疑、5例阴性和12例阳性、2例可疑、14例阴性,阳性率为46.2%、42.9%;而用TP-WB法检测分别为11例阳性、2例可凝和18例阳性、2例可凝、8例阴性阳性率为84.6%、64.3%.结论 TP-WB法操作简便,结果易观察,无需特殊设备,灵敏度特异性好,更适宜各级实验室梅毒确证检测.

    作者:曹谊;金一鸣;董丽;江妮娜;厦伟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痰标本来源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总结中国2010年度临床痰标本来源细菌的耐药性.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痰标本中的细菌,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WHONET5.6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度痰标本来源分离出细菌116 646株,前3位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7.6%、17.1%及15.4%;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23.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1.4%、92.5%;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70.0%;嗜血菌属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为15.0%~20.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3.0%~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7.6%和53.4%.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2010年度痰标本来源分离的前3位菌种;痰标本中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高.

    作者:李湘燕;郑波;侯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气管插管后拔管不当致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与干预措施

    目的 观察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由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 观察904例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6例,感染率为4.0%;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痰不当、术后过早拔管、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人为因素等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关系.结论 提高吸痰技术,准确把握拔管指征,尽量缩短麻醉手术时间,达到拔管标准后尽早拔管,认真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及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可有效控制由于拔管不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支彩英;孙利珍;郑玉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及时有效的救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计医院各科2009年9月-2010年9月送检痰标本所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WHONET5.4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1836份,其中阳性标本1203株,阳性率65.5%;1203株阳性标本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807株占67.1%,革兰阳性菌255株占21.2%,真菌141株占11.7%,位列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7.2%、13.6%、13.2%;革兰阴性杆菌中耐药率较低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7%~19.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9%~12.2%,非发酵菌的耐药性要比肠杆菌科的耐药性要强;革兰阳性球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的耐药率<25.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 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率普遍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与医院感染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瑞君;宋艳红;鞠春梅;谢学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恶性肿瘤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医院102例恶性肿瘤并发HAP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恶性肿瘤并发HAP检出病原菌121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0.3%,前5位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41.2%,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45.5%,对常用抗菌药物显示较高的耐药率,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占22.3%,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75.0%,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2.5%,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耐唑胺敏感率达100.0%;真菌占17.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绝大多数.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及真菌感染比例越来越高,且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王伟华;郑逸华;周爱新;林雪梅;毛娟华;李振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贵州省120所医院手术器械及腹腔镜清洗灭菌管理模式调研

    目的 调查贵州省手术器械及腹腔镜清洗灭菌管理模式,有效实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行业标准.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卫生行业标准》,对贵州省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手术器械及腹腔镜清洗灭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120所医院中85所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84所医院清洗地点为手术室,2所医院有独立的腔镜清洗间;14所医院的手术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全程清洗灭菌,106所医院均在手术室清洗,55.8%医院缺乏相关清洗设备、39.2%为专业欠缺;具备全自动清洗机的医院有6所、有超声清洗机的5所、有水气枪29所.结论 各医疗机构手术器械及腹腔镜管理与卫生部要求的集中管理差距很大:主要是受到设备的投入及专业限制,应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规范培训,尽早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建设.

    作者:徐艳;石春怀;王萍;牟霞;杨怀;陈京;杨锦玲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2010年度全国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收集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根据CLSI 2010标准,判断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010年度全国6大地区129所医院参加了监测,共收集肠杆菌科细菌105 782株,分离量居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分别占44.7%、28.5%及9.2%;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对绝大多数细菌的耐药率均<10.0%;另外除志贺菌对美罗堵南耐药率为8.8%外,其余各菌种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均<5.0%;头孢噻肟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高于敏感株.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仍然是活性高的药物,但已经出现耐药菌株,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吕媛;李耘;崔兰卿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口腔科治疗室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口腔科治疗室在治疗过程中距治疗点不同距离的空气及物体表面污染状况,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在距治疗点≤0.5、1、2、5 m处布点,比较各点间污染状况差异.结果 监测空气112份,合格16份,合格率仪为14.29%,监测物体表面120份,细菌总数全部超标,6份HBsAg阳性,阳性率为5.00%,7份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5.83%;距治疗点不同距离的空气和物体表面污染状况有较大差异,据采样地点≤0.5m处空气及物体表面菌落数分别为12564.30CFU/m3、3659.90 CFU/cm2污染倍数为26.90、29.99倍;据采样地点5 m处空气及物体表面菌落数分别为467.00CFU/m3、122.20 CFU/cm2污染倍数为1.00、1.00倍.结论 污染状况随距治疗点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建议加强动态空气消毒和双向防护.

    作者:张玉勤;刘吉起;袁中良;王广州;常战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心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3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9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61.45%、13.25%;共分离出85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68株,占80.00%,革兰阳性菌15株,占17.65%,真菌2株占2.35%;数量多的3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77%、18.82%、15.30%.结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并且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应加强病原菌学监测,积极做好预防治疗工作,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俊彪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颅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调查2010年1-12月205份颅脑清洁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00%,使用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占43.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31.11%,平均使用(2.74±0.88)种;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占97.07%,抗菌药物平均使用(9.31±2.95)d;联用抗菌药物占48.29%,88.29%的病例在预防使用过程中更换了抗菌药物.结论 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品种选择欠妥、联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大,品种更换频繁等问题,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马建丽;卫晋菲;周亮;曾妙甜;王明媚;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综合干预下的变化趋势

    目的 研究干预前后骨科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s/100人天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随着医院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的进行,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由2007年的3.71DDDs/100人天上升至2008年的8.63 DDDs/100人天,2009年达到9.73 DDDs/100人天,第二代头孢菌素2006-2009年的变化趋势为9.68、14.45、16.31、27.07 DDDs/100人天,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强度下降较多(除头孢曲松外);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也在干预后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干预,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戴滨;房德敏;王捷;吕鹏;乔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07-2010年肿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07-201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及真菌,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Rosco纸片法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0年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后共分离病原菌379株和237株;血液科肿瘤患者感染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3.5%、11.9%、11.1%;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19.4%、10.5%、9.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但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非发酵菌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但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结论 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张肖;夏文颖;严佳斌;张杰;梅亚宁;顾兵;刘根焰;潘世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及清洗质量的改进

    目的 通过清洗监测卡,了解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和影响清洗质量的因素.方法 通过使用WashChecks清洗监测卡对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进行监测,将清洗监测卡放在卡夹内,与器械一起进行清洗,当程序运行完毕后,观察清洗监测卡测试污物的残留,判断清洗是否彻底.结果 监测喷淋型清洗1560个批次,其中20个批次清洗不彻底,监测合格率为98.72%;监测管腔器械的清洗330个批次,6个批次清洗不彻底,监测合格率98.18%.结论 WashChecks清洗监测卡可用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监测,喷淋孔是否阻塞、清洗液的温度和浓度、喷淋臂的转动异常都会直接影响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

    作者:袁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监测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总结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医院临床各类标本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分离病原菌26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0.8%,革兰阳性球菌占24.3%,真菌占14.9%;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8.6%、46.7%;MRSA检出率为45.5,MRCNS检出率为42.5%;VRE检出率为5.7%.结论 为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传播,应加大细菌培养力度,尽可能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刘春峰;赵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快速生物监测阅读器在供应室灭菌效果中应用

    2009年开始,我科采用3MATTEST1296快速标准生物测试包及购进一台ATTEST1292快速生物自动阅读器,操作方便,也能快速判断灭菌效果,真正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确保医疗质量安全.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用3M公司的ATTEST292快速生物监测自动培养阅读器、ATTEST1296快速标准生物测试包.灭菌器山东新华有限公司平移门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作者:任珊娜;谢秀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与预防

    目的 通过干预管理,及时控制疑似医院感染暴发(HAISO)并预防其发生.方法 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干预措施.结果 HAISO发生在较炎热潮湿的季节;被感染者为ICU术后重症者、留置深静脉导管者及新生儿,分别占47.62%、33.33%、19.05%;均为条件致病菌,其中4起为耐药菌;肺部感染多占42.86%;HAISO逐年减少,2008-2010年分别为3、2、0起.结论 HAISO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并重.

    作者:李海兰;汪能平;张亚莉;王茵茵;姚翠军;凌玲;于芳;周浩;孙树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从血培养中分离出1株猪红斑丹毒丝菌

    1病例患者女,66岁,家庭主妇,于2011年3月8日因发热、畏寒、呼吸急、心率快、全身乏力2d入院,立即抽血进行培养及相关检查,体温39.1℃,血压86/55 mm Hg,脉搏8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常规;WBC:21.3×109/L,N:0.90、L:0.09、M:0.01,CRP:26 mg/L,2d后血培养细菌经鉴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共10 d及对症支持治疗,再次做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2011年3月20日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陈玉莲;徐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