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炳;胡琴;崔海燕;谢春燕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监测2010年度全国129所医院血标本,来源细菌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10年标准判读,利用WHONET5.6软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22 7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 356株,占49.9%,革兰阴性菌11 391株,占50.1%;常见细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及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6.6%和80.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7%和5.0%,未发现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7.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4.6%和9.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4%和5.8%;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约为20.0%,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超过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2010年度血培养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但较上年度无明显上升趋势.
作者:马序竹;吕媛;薛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1病例患者女,66岁,家庭主妇,于2011年3月8日因发热、畏寒、呼吸急、心率快、全身乏力2d入院,立即抽血进行培养及相关检查,体温39.1℃,血压86/55 mm Hg,脉搏8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常规;WBC:21.3×109/L,N:0.90、L:0.09、M:0.01,CRP:26 mg/L,2d后血培养细菌经鉴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共10 d及对症支持治疗,再次做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2011年3月20日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陈玉莲;徐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由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 观察904例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6例,感染率为4.0%;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痰不当、术后过早拔管、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人为因素等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关系.结论 提高吸痰技术,准确把握拔管指征,尽量缩短麻醉手术时间,达到拔管标准后尽早拔管,认真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及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可有效控制由于拔管不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支彩英;孙利珍;郑玉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2008-2010年产科病房孕产妇围生期生殖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特点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并为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实验室诊断.方法 对产科病房2008-2010年生殖道标本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共2047份,检出病原菌88株,检出率4.3%;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乳链球菌,分别占28.4%、26.2%、10.2%、6.8%;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链球菌属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为严重,且呈多药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1.7%,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17.4%.结论 进行病原学监测,了解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趋势,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围生期生殖道细菌感染发生率、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和流行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贾卉;杨军岭;董玲;贾秦亮;段美婷;曹颖妮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血液透析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急、危重症患者积聚的场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加强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科室管理1.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血液透析室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必须成立独立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必须完善各项制度,如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消毒隔离、人员培训、透析液配置、复用透析器管理等制度及各项应急预案,从而达到工作制度化、标准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作者:狄友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CT)与真菌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真菌感染PCT的差异及PCT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血液培养真菌感染的患者33例,结合其PCT的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100例血液培养阴性患者作统计学分析,研究真菌血流感染与PCT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不同真菌感染时PCT结果的差异及感染预后与PCT的相关性.结果 33例血液真菌感染患者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8例,隐球酵母菌属感染7例,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球孢子菌感染各4例;PCT<0.5 ng/L者5例,PCT>2 ng/L者23例,100例血液培养阴性的患者中,PCT<0.5 ng/L者83例,PCT>2 ng/L者9例,按行×列表的x2检验,x2=17.79,查x2界值表,得P<0.05,认为血流真菌感染时,PCT的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真菌感染时PCT的检测均数,计算F值=3.341,查F界值表,得P>0.05,表明不同真菌感染时,PCT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的方法研究有效控制和死亡患者PCT的检测均数,t=-2.989,查t界值表,得P<0.01,表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与PCT的检测结果明显相关.结论 重视PCT的检测结果,结合患者感染症状,及时有效的控制真菌感染非常必要.
作者:任丽娟;郑文亮;艾根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是否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以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标记细胞毒性T细胞;分析125例注射干扰素治疗患者持续应答组及无应答组干扰素治疗前血清转氨酶、肝组织炎症分级、HBVDNA载量、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级,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仅血清HBVDNA< 106拷贝/ml时,持续应答组及无应答组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BVDNA< 106拷贝/ml时,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预测因素.
作者:郑莹;魏来;毛乾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丽水要幼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试剂对2008-2010年来医院门诊就诊的腹泻要幼儿进行R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了8102例腹泻患者,RV阳性2339例,阳性率为28.86%;RV感染的主要对象为<24个月的婴幼儿,占96.67%;发病高峰出现在7-12月份,以10、11月份为明显;高感染率出现在11月份,为48.56%.结论 RV是丽水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高发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丁友法;陈瑛;刘五高;叶振斌;陈佳琦;吴伟平;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耐药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机制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种耐药基因,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指标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除对亚胺培南敏感外,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β-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基因突变、消毒剂和灭菌剂相关基因、可移动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均有检出;2007年大多耐药基因检出率低于其他两年;qacE△1和intI1存在时间上的差异(P=0.045),2008年的检出率是高的;3年间膜孔蛋白突变率、teha和mdfa检出率均为100.0%;聚类分析发现intI1和qacE△1、tnp513和ISCR1相对稳定,但质粒traA、trbC和插入序列IS26、ISEcpl的位置不固定;2008年菌株的同源性更明显.结论 耐药基因时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耐药机制同可移动遗传元件紧密相关.
作者:金辉;赵旺胜;翁幸鐾;麋祖煌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总结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700例老年获得性肺炎患者分5组:45~59、60~69、70~79、80~89、≥90岁组;治疗1周期间,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等指标,对比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结果 经过1周抗菌药物治疗,D-二聚体、TNF和IL-6,低龄组(45~59、60~69岁)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组(70~79、80~89、≥90岁组)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组的IL-10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TLR-2各个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死亡率较高,为9.0%.结论 早期诊断D-二聚体、IL-6和TNF,HLA-DR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开凤;张京松;陈三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我院自2004年底已开展了腔镜手术几千例.现就手术器械的正确清洗、灭菌及保养介绍如下.1 器械清洗的流程1.1 重要器械的清洗 镜头、光导纤维在腔镜系列中为昂贵,也容易损伤,在清洗过程中,镜面及光导纤维两端不能用毛刷、纱布及任何利器去触碰,以免损伤.镜身及光导纤维外面应用清洗海绵彻底擦拭,后用流水冲洗.1.2一般器械的清洗 一般手术器械用毕应立即入水槽,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去除血液、黏液等残留物.可拆卸的部分应尽量拆至小单位,防止血痂、组织残留物阻塞及污染,然后将器械放入含酶溶液的超声波清洁机内清洗,在用清水将器械冲净擦干,涂以器械保养油存放.各类有内腔的导管和器械,使用后在流水下反复冲洗,必要时用通条通水冲,用毛刷清除血痂,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高压气枪吹干.
作者:马志明;肖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监测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0年度脑脊液标本分离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各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目标细菌的收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并上报数据到负责单位;依据2010年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5.6版本)对收集到的监测资料进行复核、分析、总结.结果 全国129所医院参加了该次监测工作,共收集到1873株脑脊液分离菌株的相关数据,其中革兰阳性菌1132株,占60.4%;革兰阴性菌741株,占39.6%;前3位分离菌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6.8%、10.5%、6.4%;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MRSA、MRSE检出率为66.7%和73.2%,未发现利奈唑胺和糖肽类不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属,耐糖肽类抗菌药物肠球菌检出率<3.0%;肠杆菌科主要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基本<10.0%,但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约为30.0%、60.0%.结论 全国脑脊液标本中革兰阳性菌约占60.0%,常见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耐药状况与同期总体水平相似,但革兰阴性菌耐药率高于同期总体水平.
作者:李耘;吕媛;王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医疗器械清洗后、灭菌包装前的存放时限,提高医疗器械高压灭菌质量.方法 将正常使用后的手术器械置于同一台全自动清洗机按设定程序清洗,选择清洗合格的手术器械,暴露于包装间空气中,分别于即刻、放置15、30 min及1、2、4h,采样监测细菌污染情况.结果 在空气中暴露15、30 min组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10~60 CFU,与即刻组10~20 CF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空气中暴露1、2h组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160、10~240 CFU,与即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2.102,P<0.05),在空气中暴露4h组的细菌菌落数为10~50 CFU,高于即刻组(t=-3.683,P<0.01).结论 器械清洗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包装灭菌,清洗后1h内完成包装效果好,包装时限应≤4h.
作者:王洪梅;初玉云;杜丽萍;孙迎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总结分析2006年6月-2010年6月医院临床各类标本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分离病原菌26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0.8%,革兰阳性球菌占24.3%,真菌占14.9%;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8.6%、46.7%;MRSA检出率为45.5,MRCNS检出率为42.5%;VRE检出率为5.7%.结论 为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传播,应加大细菌培养力度,尽可能选用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刘春峰;赵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医院的二次供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及构成.方法 随机取二次供水及相应自来水样本各15份,定量涂抹培养于营养琼脂上,35℃孵育24、48h观察结果.结果 自来水中微生物含量为0~32 CFU/ml,平均3.1 CFU/ml,二次供水中微生物含量为0~3600 CFU/ml,平均604.3 CFU /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5).结论 医院的二次供水中可含有大量微生物,主要是非发酵菌;具有引发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性,应当引起广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作者:李术惠;田明涛;张吉玲;孙丽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状况、特点、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探究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20例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 12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3%;手术部位感染多见,占52.5%,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27.5%;检出病原菌24株,以真菌(12株)占首位,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12.5%、12.5%、12.5%.结论 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除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加强术后切口的引流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祝英杰;王毅;魏向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岗前对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探讨有效的培训方法.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防护知识调查问卷,对218名护生进行培训前后的调查,对护生培训前后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训前护生的标准预防、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知识平均知晓率低,分别为22.02%、37.16%、48.24%,培训后平均知晓率分别升至93.69%、94.04%、9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实习护生岗前职业防护知识认知调查及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为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周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短期内出现的3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010年10月25-28 H NICU出现的3例医院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环境卫生标本进行检验,分析感染的原因.结果 3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病例有2种耐药谱;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医务人员手、空气、呼吸机管道等标本中均未检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结论 该次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为局部疑似感染暴发;广谱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筛选可能是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作者:马兴好;戚少云;闵建珍;左玲;李霜玉;郭萍;刘纪;许琼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211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护理方法,211例患者中,2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0.4%,治愈19例,治愈率为86.4%,3例死亡.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后,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朱瑛梅;吕少诚;金鑫;徐鸿滨;徐明月;史宪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手术室环境卫生现状,探讨管理对策.方法 调查2007-2010年手术室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结果 手术室无菌物品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样品共539份,对7类项目进行检测,合格525份,合格率为97.4%,均未检出致病菌,除呼吸气囊外,监测结果符合质控标准.结论 加强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手术室消毒制度,专人负责,职责明确,重视可能导致污染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手术室环境质量的重要对策.
作者:丁宏萍;王华琴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