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莹;魏来;毛乾国
门诊输液室患者流动量大、病情复杂、少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重视不够等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预防医院感染、加强门诊输液室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定期学习不断强化认识1.1增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护士应积极主动参加医院及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中与护工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护工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护工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作者:龙素琴;万珍兰;彭小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尿酸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5-10月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下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按X线检查分为轻中度及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组;另选择同期来医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2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尿酸(UA)水平,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入院初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组U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P<0.01);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患儿U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组UA水平与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5);恢复期HFMD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组与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手足口病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辛克盛;潘敏;江志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药剂科的抗菌药物的出库统计表和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2008-2010年抗菌药物种类均以β-内酰胺类排首位,分别占50.34%、53.96%和54.83%;临床用途均以治疗为主,分别占91.51%、94.85%和92.76%;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均以单一用药为主,分别占76.88%、82.41%和84.31%,药敏试验送检率分别为85.66%、90.26%和92.22%.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基本合理,但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闰永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2007-201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鉴定细菌及真菌,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Rosco纸片法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0年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后共分离病原菌379株和237株;血液科肿瘤患者感染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3.5%、11.9%、11.1%;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19.4%、10.5%、9.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但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非发酵菌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但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结论 血液科及肿瘤科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张肖;夏文颖;严佳斌;张杰;梅亚宁;顾兵;刘根焰;潘世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总结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700例老年获得性肺炎患者分5组:45~59、60~69、70~79、80~89、≥90岁组;治疗1周期间,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等指标,对比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结果 经过1周抗菌药物治疗,D-二聚体、TNF和IL-6,低龄组(45~59、60~69岁)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组(70~79、80~89、≥90岁组)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年龄组的IL-10在治疗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TLR-2各个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死亡率较高,为9.0%.结论 早期诊断D-二聚体、IL-6和TNF,HLA-DR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开凤;张京松;陈三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环丙沙星(CIP)单用及二者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 扫描电镜(SEM)观察NAC、CIP单用及二者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二者单用及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噻唑兰法(MTT)法测定二者联用的活菌数.结果 SEM观察到NAC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有破坏解离作用,与CIP有协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OD值随NAC剂量增大而减小;CIP(8MIC)作用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OD值下降至对照的69.1%~97.9%;CIP合用0.5、5 mg/ml NAC后OD值分别下降至CIP单用的(54.7±7.7)%、(48.9±11.4)%;NAC和CIP单用,分别在2.5 mg/ml和2 MIC时对成熟被膜下细菌的杀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作用后NAC和CIP在0.5 mg/ml和1/2 MIC时即对被膜下细菌的杀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C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破坏解离作用、对被膜下细菌有杀菌作用,并与CIP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赵铁梅;刘又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监测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0年度临床分离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 各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目标细菌的收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并上报数据到负责单位;依据2010年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5.6版本)对收集到的监测资料进行复核、分析、总结.结果 全国129所医院参加了该次监测工作,共收集到77 984株临床分离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相关数据,居首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占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41.0%,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占35.5%;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70.0%的抗菌药物有多黏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除多黏菌素(敏感率97.2%)和米诺环素(敏感率62.7%)外,鲍氏不动杆菌对其他被测抗菌药物敏感率均<50.0%,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约为45.0%.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多药耐药已成为世界问题,急需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控制耐药菌的发展与传播,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李耘;吕媛;王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是否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以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标记细胞毒性T细胞;分析125例注射干扰素治疗患者持续应答组及无应答组干扰素治疗前血清转氨酶、肝组织炎症分级、HBVDNA载量、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级,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仅血清HBVDNA< 106拷贝/ml时,持续应答组及无应答组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BVDNA< 106拷贝/ml时,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预测因素.
作者:郑莹;魏来;毛乾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调查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新生儿感染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80例新生儿医院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感染及耐药性.结果 调查病原菌180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占33.9%,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诺氟沙星为敏感,耐药严重的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其次为头孢氨苄、头孢唑林.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与临床滥用抗菌药物有关,根据病情、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能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孙卫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小儿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41例外科术后感染的患儿,留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例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89株,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34.83%、22.47%、13.48%、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32.26%、22.58%,表皮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75.00%、66.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5.00%、70.00%、60.0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0.00%、70.00%、60.00%.结论 小儿术中及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术后患儿的伤口感染;对切口感染的患儿,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曙;彭根英;谢乐天;张臣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医院感染情况,并填入自制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患者的感染率、感染部位、基础疾病、病原菌等,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61例,感染率为24.2%,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占46.4%,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感染率高,为34.1%;住院时间>30 d,医院感染率高达44.7%;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30株,检出阳性率为49.8%,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6.1%,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占23.1%,真菌占10.8%.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与年龄、原发病、肾功能、住院时间等有关,早期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对于改善肾脏病的预后有良好效果.
作者:李洁;朱潮涌;鲍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医疗器械清洗后、灭菌包装前的存放时限,提高医疗器械高压灭菌质量.方法 将正常使用后的手术器械置于同一台全自动清洗机按设定程序清洗,选择清洗合格的手术器械,暴露于包装间空气中,分别于即刻、放置15、30 min及1、2、4h,采样监测细菌污染情况.结果 在空气中暴露15、30 min组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10~60 CFU,与即刻组10~20 CF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空气中暴露1、2h组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160、10~240 CFU,与即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2.102,P<0.05),在空气中暴露4h组的细菌菌落数为10~50 CFU,高于即刻组(t=-3.683,P<0.01).结论 器械清洗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包装灭菌,清洗后1h内完成包装效果好,包装时限应≤4h.
作者:王洪梅;初玉云;杜丽萍;孙迎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调查2010年1-12月205份颅脑清洁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00%,使用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占43.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31.11%,平均使用(2.74±0.88)种;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占97.07%,抗菌药物平均使用(9.31±2.95)d;联用抗菌药物占48.29%,88.29%的病例在预防使用过程中更换了抗菌药物.结论 颅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品种选择欠妥、联用不当,疗程过长,剂量大,品种更换频繁等问题,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马建丽;卫晋菲;周亮;曾妙甜;王明媚;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2010年度全国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收集临床菌株,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年标准判断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010年度全国129所医院参加监测,收集流感嗜血菌2057株,副流感嗜血菌1148株;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5.0%、42.5%;流感嗜血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30.0%,副流感嗜血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约为40.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两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均>90.0%;对头孢菌素、氯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30.0%.结论 大多数抗菌药物对嗜血菌属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产β-内酰胺酶是嗜血菌属对氨苄西林的主要耐药机制.
作者:吕媛;马序竹;崔兰卿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解决医院感染在线、实时监测问题,实现感染病例智能化识别与预警,并进行实时干预-反馈,提高监测效率,全面提升预防控制水平.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标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借鉴国内外监测系统的优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并开发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RT-NISS).结果 RT-NISS通过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采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管理系统(EMR)等相关数据,建立起动态的感染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在线监测;通过嵌入专业筛查策略,实现了疑似感染病例智能识别,并进行个案预警,方便专职人员判别;通过建立交互平台,实现了感染病例实时推送、精确诊断、干预与反馈,使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参与感染诊断与预防控制;通过建立暴发预警机制,实现了暴发隐患的及时发现;通过规范的监测流程和计算方法,进行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并实现了全面、准确统计分析结果的输出;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可操作性、高效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结论 RT-NISS是高效率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系统,通过准确、高效的预警机制和临床干预-反馈机制,实现了感染全过程监测和感染预防控制“关口前移”,开创了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新模式.
作者:邢玉斌;索继江;杜明梅;薛万国;刘运成;史洪飞;保鹏飞;霍瑞;陈春平;刘运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肺部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为保证患者康复顺利的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360例肺部手术患者(年龄17~80岁)进行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指导,对促进有效排痰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无一例肺部并发症,仅有3例因胸腔积液发热.结论 术前正确的指导,术后评估,有效的排痰,护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栩轶;张艳;吴献华;赵明媚;王丹;栾树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丽水要幼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试剂对2008-2010年来医院门诊就诊的腹泻要幼儿进行R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了8102例腹泻患者,RV阳性2339例,阳性率为28.86%;RV感染的主要对象为<24个月的婴幼儿,占96.67%;发病高峰出现在7-12月份,以10、11月份为明显;高感染率出现在11月份,为48.56%.结论 RV是丽水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高发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丁友法;陈瑛;刘五高;叶振斌;陈佳琦;吴伟平;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状况、特点、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探究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20例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 120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3%;手术部位感染多见,占52.5%,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占27.5%;检出病原菌24株,以真菌(12株)占首位,其次为大肠埃希菌(9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12.5%、12.5%、12.5%.结论 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除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加强术后切口的引流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祝英杰;王毅;魏向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5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6例糖尿病患者中,68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4.91%;共分离出72株病原菌,分布多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分别占30.56%、18.05%;肺部感染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有关(P<0.05).结论 糖尿病肺部感染率高,应积极控制原发病,加强糖尿病相关感染预防的健康教育,及时留取痰标本,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马兆琴;余明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耐药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机制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3月-2008年11月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6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种耐药基因,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指标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除对亚胺培南敏感外,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β-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基因突变、消毒剂和灭菌剂相关基因、可移动元件遗传标记基因均有检出;2007年大多耐药基因检出率低于其他两年;qacE△1和intI1存在时间上的差异(P=0.045),2008年的检出率是高的;3年间膜孔蛋白突变率、teha和mdfa检出率均为100.0%;聚类分析发现intI1和qacE△1、tnp513和ISCR1相对稳定,但质粒traA、trbC和插入序列IS26、ISEcpl的位置不固定;2008年菌株的同源性更明显.结论 耐药基因时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耐药机制同可移动遗传元件紧密相关.
作者:金辉;赵旺胜;翁幸鐾;麋祖煌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