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4-2008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杨玉林;王喜英;郭艳梅;刘琳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 药物检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细菌的耐药状况,监测2004-2008年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采用WHONET5.3软件对患者首次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数据分析.结果 2004至2008年共分离病原菌10 55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55株,占69.7%,革兰阳性菌3204株,占30.3%,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3位;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哌拉西林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等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从2004年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有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尚未有万古霉素耐药株的出现.结论 河南地区耐药检测对于了解耐药状况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消毒供应室清洗质量控制的探讨

    为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消毒供应室3个规范要求,我院于2009年10月起实行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集中供应,修订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并对器械清洗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保证了器械的清洗质量.1方法1.1制定操作规程与流程1.1.1清点与分类物品密闭回收至去污间后,依物品核对单依次清点物品名称、数量、规格,检查器械是否配套,结构性能是否完好,并根据器械物品的材质、精密程度分类.1.1.2清洗 (1)初步冲洗:流动水下用软毛刷刷洗净器械外表,选用规格型号相符的管腔清洗刷或海绵棒及压力水枪清洗腔道和孔隙,注意动作轻柔,勿碰撞、敲打、跌落.(2)多酶浸泡和刷洗:将器械放入40℃热水加1:270鲁沃夫全效多酶溶液中浸泡5 min.然后在多酶清洗液下,用软毛刷刷净,选择合适型号的管腔清洗刷刷洗腔道和孔隙,再用高压水枪喷射冲洗各腔道和孔隙.(3)超声波多酶清洗:将大部件器械装入器械清洗托盘,小部件装入微型器械盒,进入超声波清洗机行超声振荡多酶清洗3~5 min.

    作者:卢红华;张金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小儿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观察小儿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细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方法 收集41例外科术后感染的患儿,留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例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出病原菌89株,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34.83%、22.47%、13.48%、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32.26%、22.58%,表皮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75.00%、66.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5.00%、70.00%、60.0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0.00%、70.00%、60.00%.结论 小儿术中及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术后患儿的伤口感染;对切口感染的患儿,及时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检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曙;彭根英;谢乐天;张臣巍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乏力与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癌症相关性乏力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癌症相关性乏力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评估2009年1-12月120例晚期NSCLC患者癌症相关性乏力及生活质量,检测各项细胞免疫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109例发生乏力,发生率为90.83%,其中轻度乏力18例,占16.51%,中度乏力64例,占58.72%,重度乏力27例,占24.77%;癌症相关性乏力与生活质量(QOL)呈负相关;乏力程度与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癌症相关性乏力在晚期NSCLC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细胞免疫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乏力水平.

    作者:王季颖;蔡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N-乙酰半胱氨酸与环丙沙星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环丙沙星(CIP)单用及二者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 扫描电镜(SEM)观察NAC、CIP单用及二者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二者单用及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噻唑兰法(MTT)法测定二者联用的活菌数.结果 SEM观察到NAC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有破坏解离作用,与CIP有协同作用;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OD值随NAC剂量增大而减小;CIP(8MIC)作用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OD值下降至对照的69.1%~97.9%;CIP合用0.5、5 mg/ml NAC后OD值分别下降至CIP单用的(54.7±7.7)%、(48.9±11.4)%;NAC和CIP单用,分别在2.5 mg/ml和2 MIC时对成熟被膜下细菌的杀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作用后NAC和CIP在0.5 mg/ml和1/2 MIC时即对被膜下细菌的杀菌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C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破坏解离作用、对被膜下细菌有杀菌作用,并与CIP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作者:赵铁梅;刘又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与预防

    目的 通过干预管理,及时控制疑似医院感染暴发(HAISO)并预防其发生.方法 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干预措施.结果 HAISO发生在较炎热潮湿的季节;被感染者为ICU术后重症者、留置深静脉导管者及新生儿,分别占47.62%、33.33%、19.05%;均为条件致病菌,其中4起为耐药菌;肺部感染多占42.86%;HAISO逐年减少,2008-2010年分别为3、2、0起.结论 HAISO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并重.

    作者:李海兰;汪能平;张亚莉;王茵茵;姚翠军;凌玲;于芳;周浩;孙树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从血培养中分离出1株猪红斑丹毒丝菌

    1病例患者女,66岁,家庭主妇,于2011年3月8日因发热、畏寒、呼吸急、心率快、全身乏力2d入院,立即抽血进行培养及相关检查,体温39.1℃,血压86/55 mm Hg,脉搏8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常规;WBC:21.3×109/L,N:0.90、L:0.09、M:0.01,CRP:26 mg/L,2d后血培养细菌经鉴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共10 d及对症支持治疗,再次做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2011年3月20日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陈玉莲;徐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新生儿感染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80例新生儿医院感染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感染及耐药性.结果 调查病原菌180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占33.9%,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诺氟沙星为敏感,耐药严重的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其次为头孢氨苄、头孢唑林.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与临床滥用抗菌药物有关,根据病情、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能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孙卫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医院住院的36例重症肺炎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1次/6 h,静脉滴注,疗程7~14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时间、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6例患者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83.3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绍霞;李金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分离的1967株鲍氏不动杆菌药敏结果.结果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110株上升至2009年的1040株,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7.5%;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日趋严重,其中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由2005的38.2%、17.3%及2.7%上升至2009年的68.9%、67.0%及68.8%;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多黏菌素B耐药率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性逐渐增强.

    作者:陈美珺;姚艺辉;张国强;余晓露;余方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帕金森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出院的16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17例25例次,感染率为10.30%,例次感染率为15.15%;多发生在住院2周内;呼吸道感染多,占55.43%,其次为泌尿道,占24.00%;共分离出33株病原菌,居首位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占42.42%;年龄、病程、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住院天数、血浆白蛋白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相关.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重视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费益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ACS患者行PCI术的疗效及抗感染作用

    目的 观察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疗效和抗感染作用.方法 对于ACS患者PCI术后血栓并发症高危患者168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使用双倍负荷量和双倍维持量(共2周)的氯吡格雷,3组患者术前每天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周),手术当天服用300 mg,术后给予100 mg维持;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并观察术后30 d内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休克等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30 d内A组仪发生心血管事件2例(3.6%),为复发性缺血症和心肌梗死;与B、C组相比效果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CS患者PCI术后血栓并发症高危患者给予双倍剂量的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较少,术后无感染病例发生.

    作者:熊龙根;刘世明;江中喜;李国强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心内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3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9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61.45%、13.25%;共分离出85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68株,占80.00%,革兰阳性菌15株,占17.65%,真菌2株占2.35%;数量多的3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77%、18.82%、15.30%.结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并且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应加强病原菌学监测,积极做好预防治疗工作,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俊彪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2008-2010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药剂科的抗菌药物的出库统计表和临床病历资料.结果 2008-2010年抗菌药物种类均以β-内酰胺类排首位,分别占50.34%、53.96%和54.83%;临床用途均以治疗为主,分别占91.51%、94.85%和92.76%;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均以单一用药为主,分别占76.88%、82.41%和84.31%,药敏试验送检率分别为85.66%、90.26%和92.22%.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基本合理,但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闰永宁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综合干预下的变化趋势

    目的 研究干预前后骨科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s/100人天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随着医院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的进行,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由2007年的3.71DDDs/100人天上升至2008年的8.63 DDDs/100人天,2009年达到9.73 DDDs/100人天,第二代头孢菌素2006-2009年的变化趋势为9.68、14.45、16.31、27.07 DDDs/100人天,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强度下降较多(除头孢曲松外);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也在干预后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干预,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合理.

    作者:戴滨;房德敏;王捷;吕鹏;乔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

    目的 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是否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以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标记细胞毒性T细胞;分析125例注射干扰素治疗患者持续应答组及无应答组干扰素治疗前血清转氨酶、肝组织炎症分级、HBVDNA载量、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级,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仅血清HBVDNA< 106拷贝/ml时,持续应答组及无应答组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BVDNA< 106拷贝/ml时,肝组织穿孔素阳性淋巴细胞数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预测因素.

    作者:郑莹;魏来;毛乾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监测及清洗质量的改进

    目的 通过清洗监测卡,了解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和影响清洗质量的因素.方法 通过使用WashChecks清洗监测卡对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进行监测,将清洗监测卡放在卡夹内,与器械一起进行清洗,当程序运行完毕后,观察清洗监测卡测试污物的残留,判断清洗是否彻底.结果 监测喷淋型清洗1560个批次,其中20个批次清洗不彻底,监测合格率为98.72%;监测管腔器械的清洗330个批次,6个批次清洗不彻底,监测合格率98.18%.结论 WashChecks清洗监测卡可用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监测,喷淋孔是否阻塞、清洗液的温度和浓度、喷淋臂的转动异常都会直接影响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质量.

    作者:袁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红霉素以及糖肽类耐药相关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WY05株分别扩增mecA、aac(6′)/aph(2″)、aph(3′)-Ⅲ、ant(4′,4″)、erm、tetM、vanA、vanB、vanC基因,并对van基因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从WY05菌株中检出vanA、mecA、acc(6′)/aph(2″)、erm、tetM 5种耐药基因,vanA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BLASTn比对分析,与屎肠球菌vanA序列一致.结论 WY05株除了携带vanA基因外,还携带mecA、acc(6′)/aph(2″)、erm、tetM基因,表型与遗传学特征均支持该菌株具有多药耐药特征;该vanA基因序列与美国纽约州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临床分离株所携带Tn1546转座子内vanA部分序列一致.

    作者:王敬华;虞培娟;王守立;姚辉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万金速干手消毒剂在听诊器消毒中的应用

    听诊器在临床诊疗护理中使用频率高,因与患者的皮肤发生直接接触,易产生交叉感染,故听诊器的消毒管理十分重要.但因听诊器制作材料及构造的特殊性,不能采用高温浸泡消毒,临床普遍采用将听诊器放置于甲醛消毒箱内消毒或乙醇擦拭,但消毒效果差,往往不能达到消毒标准.我科自2009年2月起,使用万金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听诊器进行消毒,多次随机采样,每月细菌培养监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彭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211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护理方法,211例患者中,2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0.4%,治愈19例,治愈率为86.4%,3例死亡.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后,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朱瑛梅;吕少诚;金鑫;徐鸿滨;徐明月;史宪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医院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治疗尿路感染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尿液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Phoenix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及其配套复合板对细菌进行鉴定,并测定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对ECO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 820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检出率高的是ECO,占38.0%;产ESBLs ECO的检出率由2008年的47.3%增至2009年的56.6%;对ECO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由2008年的8个上升至2009年的11个.结论 ECO是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其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应该重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菲菲;毛剑锋;金晶;王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