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颖;蔡勇
1病例患者男,30岁,农民.主诉于2008年1月16日饮酒后出现腹胀、腹痛,腹胀呈持续性,腹痛呈阵发性钝痛,左中腹为著,可忍受,伴有纳差、恶心、腰背部酸胀感,就诊于当地卫生所,以胃肠炎服药症状减轻.2008年2-9月患者腹痛反复发作,多次自服抗菌药物,病情时好时坏;其间曾就诊于当地卫生院及县医院,2008年7月在当地县人民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服药月余,病情未见好转.近来腹痛发作频繁,并伴有周期性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于2008年10月19日患者腹痛加重,向后背部发射,发作时难以忍受,无呕吐.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及诊疗,于2008年10月21日来我院就诊.体检:腹部平坦,腹软,脐右侧约3 cm处有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右肾区有叩击痛,肝脾左肾无叩痛,肠鸣音4次/min.CT提示左肾结石,双侧肾周筋膜增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率74次/min,早期复极,异常心电图.胸片提示右下肺炎.
作者:张美玲;程源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分析2005-2009年医院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特点,探讨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到的213株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资料.结果 213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分泌物,占84.98%,创面分泌物占7.04%,尿液占3.29%,血液占3.29%; 2005-2009年各年标 本来源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鲍氏不动杆菌逐年分离数增多;5年鲍氏不动杆菌在总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为14.64%,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在总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依次为7.89%、12.84%、17.33%、16.17%和15.07%,2005-2009年鲍氏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提高,对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曲南耐药性高,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妥布霉素呈中度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堵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较低.结论 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出多药耐药特点,临床治疗中必须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鲍氏不动杆菌的控制与监测.
作者:鲍滨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医疗器械清洗后、灭菌包装前的存放时限,提高医疗器械高压灭菌质量.方法 将正常使用后的手术器械置于同一台全自动清洗机按设定程序清洗,选择清洗合格的手术器械,暴露于包装间空气中,分别于即刻、放置15、30 min及1、2、4h,采样监测细菌污染情况.结果 在空气中暴露15、30 min组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10~60 CFU,与即刻组10~20 CF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空气中暴露1、2h组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0~160、10~240 CFU,与即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2.102,P<0.05),在空气中暴露4h组的细菌菌落数为10~50 CFU,高于即刻组(t=-3.683,P<0.01).结论 器械清洗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包装灭菌,清洗后1h内完成包装效果好,包装时限应≤4h.
作者:王洪梅;初玉云;杜丽萍;孙迎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由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拔管不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 观察904例气管插管拔管后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6例,感染率为4.0%;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痰不当、术后过早拔管、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人为因素等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关系.结论 提高吸痰技术,准确把握拔管指征,尽量缩短麻醉手术时间,达到拔管标准后尽早拔管,认真落实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及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可有效控制由于拔管不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支彩英;孙利珍;郑玉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丽水要幼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利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试剂对2008-2010年来医院门诊就诊的腹泻要幼儿进行RV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了8102例腹泻患者,RV阳性2339例,阳性率为28.86%;RV感染的主要对象为<24个月的婴幼儿,占96.67%;发病高峰出现在7-12月份,以10、11月份为明显;高感染率出现在11月份,为48.56%.结论 RV是丽水要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高发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丁友法;陈瑛;刘五高;叶振斌;陈佳琦;吴伟平;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门诊输液室患者流动量大、病情复杂、少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重视不够等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预防医院感染、加强门诊输液室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定期学习不断强化认识1.1增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护士应积极主动参加医院及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中与护工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护工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护工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作者:龙素琴;万珍兰;彭小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中国2010年度临床痰标本来源细菌的耐药性.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痰标本中的细菌,采用纸片法、MIC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WHONET5.6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度痰标本来源分离出细菌116 646株,前3位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7.6%、17.1%及15.4%;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23.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1.4%、92.5%;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70.0%;嗜血菌属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为15.0%~20.0%;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3.0%~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7.6%和53.4%.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2010年度痰标本来源分离的前3位菌种;痰标本中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高.
作者:李湘燕;郑波;侯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医院住院的36例重症肺炎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1次/6 h,静脉滴注,疗程7~14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时间、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6例患者经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83.3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肺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绍霞;李金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医院感染情况,并填入自制表格,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患者的感染率、感染部位、基础疾病、病原菌等,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61例,感染率为24.2%,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占46.4%,原发病中狼疮性肾炎感染率高,为34.1%;住院时间>30 d,医院感染率高达44.7%;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30株,检出阳性率为49.8%,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6.1%,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占23.1%,真菌占10.8%.结论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与年龄、原发病、肾功能、住院时间等有关,早期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对于改善肾脏病的预后有良好效果.
作者:李洁;朱潮涌;鲍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3月211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护理方法,211例患者中,2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0.4%,治愈19例,治愈率为86.4%,3例死亡.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肺部感染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后,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朱瑛梅;吕少诚;金鑫;徐鸿滨;徐明月;史宪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短期内出现的3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暴发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010年10月25-28 H NICU出现的3例医院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环境卫生标本进行检验,分析感染的原因.结果 3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病例有2种耐药谱;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医务人员手、空气、呼吸机管道等标本中均未检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结论 该次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为局部疑似感染暴发;广谱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筛选可能是此次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作者:马兴好;戚少云;闵建珍;左玲;李霜玉;郭萍;刘纪;许琼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解决医院感染在线、实时监测问题,实现感染病例智能化识别与预警,并进行实时干预-反馈,提高监测效率,全面提升预防控制水平.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标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借鉴国内外监测系统的优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并开发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RT-NISS).结果 RT-NISS通过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采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管理系统(EMR)等相关数据,建立起动态的感染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了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在线监测;通过嵌入专业筛查策略,实现了疑似感染病例智能识别,并进行个案预警,方便专职人员判别;通过建立交互平台,实现了感染病例实时推送、精确诊断、干预与反馈,使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共同参与感染诊断与预防控制;通过建立暴发预警机制,实现了暴发隐患的及时发现;通过规范的监测流程和计算方法,进行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并实现了全面、准确统计分析结果的输出;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系统的可操作性、高效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结论 RT-NISS是高效率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系统,通过准确、高效的预警机制和临床干预-反馈机制,实现了感染全过程监测和感染预防控制“关口前移”,开创了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新模式.
作者:邢玉斌;索继江;杜明梅;薛万国;刘运成;史洪飞;保鹏飞;霍瑞;陈春平;刘运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株病原菌的资料,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种类分布.结果 154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导管和血液,分别占53.9%、15.6%、11.7%;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科为主,分别占29.9%、18.2%、14.3%及13.0%;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7株、革兰阳性菌41株和真菌6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27.9%、22.1%、17.5%.结论 ICU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应加强重点科室的检测.
作者:邵朝朝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2010年度全国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收集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根据CLSI 2010标准,判断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010年度全国6大地区129所医院参加了监测,共收集肠杆菌科细菌105 782株,分离量居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分别占44.7%、28.5%及9.2%;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对绝大多数细菌的耐药率均<10.0%;另外除志贺菌对美罗堵南耐药率为8.8%外,其余各菌种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均<5.0%;头孢噻肟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高于敏感株.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仍然是活性高的药物,但已经出现耐药菌株,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吕媛;李耘;崔兰卿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全面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 药敏试验为K-B法、基因检测采用PCR法对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进行了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95.0%,共有aac(3)-Ⅰ、aac(6′)-Ⅰ b、ant(3″)-Ⅰ、aph(3′)-Ⅰ 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5.0%、90.0%、95.0%、65.0%,并检出armA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5.5%.结论 该组MDRAB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同时存在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产16S rRNA甲基化酶有关.
作者:王英田;傅爱玲;于翠香;王西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监测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0年度临床分离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 各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目标细菌的收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并上报数据到负责单位;依据2010年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5.6版本)对收集到的监测资料进行复核、分析、总结.结果 全国129所医院参加了该次监测工作,共收集到77 984株临床分离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相关数据,居首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占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41.0%,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占35.5%;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70.0%的抗菌药物有多黏菌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除多黏菌素(敏感率97.2%)和米诺环素(敏感率62.7%)外,鲍氏不动杆菌对其他被测抗菌药物敏感率均<50.0%,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约为45.0%.结论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多药耐药已成为世界问题,急需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控制耐药菌的发展与传播,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李耘;吕媛;王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肺部术后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为保证患者康复顺利的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360例肺部手术患者(年龄17~80岁)进行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指导,对促进有效排痰方法及重要意义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无一例肺部并发症,仅有3例因胸腔积液发热.结论 术前正确的指导,术后评估,有效的排痰,护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栩轶;张艳;吴献华;赵明媚;王丹;栾树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解脲脲支原体(Uu)基因分型情况,探讨其基因分型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1年2月在绍兴县中心医院门诊380例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以及同期无自觉症状的24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收集宫颈拭子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筛选出Uu阳性的初诊样本,设计分型引物,运用反向点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患者组Uu阳性270例,阳性率为71.05%,健康组阳性104例,阳性率为43.33%;患者组单纯U.parvum群感染率为63.77%,低于健康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中解脲脲支原体parvum群以其中的1、3、6基因型的单型别为主;患者组中Uu两群感染率较健康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U.urealyticum群与1型的多型别感染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arvum群,尤其是其中的1、3、6型别是正常人群携带的可能性较大,U.urealyticum则有可能和1型起协同作用或独自导致疾病.
作者:单平囡;卢志勇;谈素红;叶利洪;方雅琴;茹金城;茅利明;宣国红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监测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2010年度脑脊液标本分离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方法 各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目标细菌的收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并上报数据到负责单位;依据2010年CLSI标准,采用WHONET软件(5.6版本)对收集到的监测资料进行复核、分析、总结.结果 全国129所医院参加了该次监测工作,共收集到1873株脑脊液分离菌株的相关数据,其中革兰阳性菌1132株,占60.4%;革兰阴性菌741株,占39.6%;前3位分离菌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6.8%、10.5%、6.4%;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MRSA、MRSE检出率为66.7%和73.2%,未发现利奈唑胺和糖肽类不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属,耐糖肽类抗菌药物肠球菌检出率<3.0%;肠杆菌科主要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基本<10.0%,但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约为30.0%、60.0%.结论 全国脑脊液标本中革兰阳性菌约占60.0%,常见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耐药状况与同期总体水平相似,但革兰阴性菌耐药率高于同期总体水平.
作者:李耘;吕媛;王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总结全国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菌耐药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培养分离革兰阳性菌;采用纸片法、微量稀释法或E-test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对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所属129所医院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共分离83 195株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属51 570株,占62.0%,肠球菌属20 315株,占24.4%,链球菌属9004株,占1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4.9%、79.4%和88.7%;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属;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8%和0.8%,未发现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结论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菌仍有很高抗菌活性,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率仍然较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分离率仍很低.
作者:郑波;吕媛;王珊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