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妹
2009年2月,我们从1例患者血液和痰液中同时检出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现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男,55岁,主因间断性全身浮肿24年,肾功能异常10年,发热、咳嗽1 d于2009年2月16日入院.检查:体温39.6℃,白细胞21.3×10~9/L,中性粒细胞0.92%,双肺布满哮鸣音及散在湿哕音,胸片示右肺下叶炎症,肺不张.
作者:张淑青;王贺永;李宏芬;张树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在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完善防护设备,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加强微生物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很重要.1 微生物室检验工作中存在的危害1.1 病原微生物危害主要指病原微生物造成的实验室污染,由于每天要接种和处理大量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这就增加了工作人员接触标本发生感染的机会.另外,在灼烧接种环时,标本飞溅、稀释和移加菌液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呼吸道感染机会,也污染了工作台面和地面.
作者:车文忠;杨江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使用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肺炎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2008年8月1日~2009年3月31日ICU重症肺炎患者83例,分成传统治疗组和降阶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初始治疗恰当率、感染控制率和感染控制所需时间等指标.结果 降阶梯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的初始治疗恰当率为81.37%与5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81.0%与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控制所需天数(7.7±2.4)d与(18.3±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ICU重症肺炎使用降阶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高炜;高景;邢丽华;李振华;王宁;焦婧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细菌感染的标本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从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Scepter细菌鉴定仪和API系统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6年版标准进行判读.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34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8.0%,革兰阳性球菌占20.8%,真菌占11.2%;347株病原菌标本的主要来源:208株来源于呼吸道,87株来源于泌尿道,17株来源于血液.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存在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定期对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行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极有必要.
作者:张水娥;周齐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有效预防该菌的感染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8年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1~2008年共分离鲍氏不动杆菌1003株,其年检出细菌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除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外,对其他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近年来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妥布霉素耐药率>70%,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且多药耐药及全耐药菌株的检出数量及比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动态监测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佳治疗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定植和播散,同时尽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胡婧;都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其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河北省血液透析安全管理评估考核标准>,对A、B两市6所三级医院和20所二级医院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进行考核评估,内容包括资质、环境及设备器材要求、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及透析器复用、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及透析治疗具体要求、评估和改进意见等5部分,分值分别为10、20、30、35、5分.结果 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总分和资质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环境及设备器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存在环境布局和工作流程不合理,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治疗室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及透析器复用得分分别为25.70±2.60、24.0o±2.60(P=0.18);在透析具体治疗方面三级医院明显优于二级医院(10.00±0.00、9.80±0.40,P<0.01);定期对血液透析质量进行评估和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均为5.00±0.00.结论 各级医院均应加强血液透析室环境布局和工作流程及洗手设施的合理化建设,强化治疗室的管理,提高血液透析室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作者:许亚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到5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61株(77.1%),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167株(27.9%)、肺炎克雷伯菌85株(14.2%)、鲍氏不动杆菌64株(10.7%);革兰阳性菌137株(22.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95株(15.9%)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株(5.4%)为主;上述常见细菌,均表现出了极高的多药耐药性,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保持r较高的敏感性,而肠杆菌科细菌则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离病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感染菌的耐药性高,临床上及时掌握医院病原菌变化规律及耐药情况,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呼吸道获得性感染.
作者:金晨慈;蒋欢欢;蒋龙翔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探讨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手段,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 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5.7%,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73.8%);其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13.3%),表皮葡萄球菌(26.6%),金黄色葡萄球菌(9.5%),大肠埃希菌(17.1 %),肺炎克雷伯菌(11.4%),铜绿假单胞菌(6.7%),白色假丝酵母菌(9.5%);早产儿的感染率(18.8%)较足月儿(4.7%)高,出生后<3 d新生儿较>3 d新生儿感染率高(P<0.05);感染组体重、侵人性操作、住院时间、母乳喂养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与基础因素和护理行为紧密相关,采取隔离及无菌操作等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徐莲香;徐康立;邓军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每日均消毒更换氧气湿化瓶,其瓶内壁上总会有一层白色的水垢,尤其是在寒区边疆,水质比较硬这个现象会更加突出.以往的消毒方法费时费力,且不易除净,通过用35~45 ℃白醋清洗氧气湿化瓶收到很好的效果,既节约了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韩燕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某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状况,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0年11月~2003年10月49 358例住院患者感染监测资料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948例,感染率1.92%;各感染部位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例次率和构成比高(50.33%),其次是手术切口感染14.98%;各类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医院感染发生率较低,其医院感染的发生以呼吸道感染为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明显高于Ⅰ、Ⅱ类手术切口.
作者:王彦艳;刘延锦;牛扶幼;徐会萍;郭园利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血透室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者集中治疗的场所,治疗患者多,操作复杂,因此,探讨血透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是保证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作者:付惠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接触式培养皿和显色培养基在采血人员手部消毒效果榆测中的作用.方法 采血人员手部消毒前后,左右手分别采用接触式培养皿法和棉签擦拭法进行取样培养、菌落计数,并将菌落转种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别.结果 32名采血人员手部消毒前,接触式培养皿法和棉签擦拭法检出的细菌总数分别为27 CFU/30 cm~2和15 CFU/30 cm~2,消毒后分别为5 CFU/30 cm~2和3 CFU/30 cm~2.结论 接触式培养皿法操作简单,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鉴别培养基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采血人员手部消毒效果的监测.
作者:朱立苇;杨雪梅;徐霄勤;孟忠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Ⅰ~Ⅲ类整合子及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108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108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的Ⅰ~Ⅲ类整合子;对Ⅰ类整合子阳性菌进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检测.结果 108株菌中有58株(53.70%)含有I类整合子,未检测到Ⅱ类整合子及Ⅲ类整合子阳性菌;在Ⅰ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有52株携带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占89.66%;分离自同一科室的部分菌株携带大小相同的基因盒;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的耐药率高于整合子阴性的菌株.结论 Ⅰ类整合子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在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分布广泛,整合子在细菌耐药中发挥作用.
作者:张金锋;方晔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真菌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3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真菌性肺炎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研究.结果 对32例患者的临床综合分析显示,痰培养中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14株(43.75%).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34.38%),这两种真菌为主要的致病菌,氟康唑对93.75%的真菌有效;胸部X线缺乏特异性,但片状阴影(62.50%)和团絮状阴影(37.50%)占多数;87.50%的患者曾经应用>2种抗菌药物且>10 d;81.25%的患者同时合并>3种的并发症;65.63%的患者口腔黏膜发现白色菌斑;患者的好转治愈率为68.75%,病死率为31.2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真菌性肺炎病死率高,治愈的关键是及早确诊、及早治疗,氟康唑可作为首选用药和预防用药.
作者:曹凤林;毕铮铮;谷光宇;杨小清;孙鹏;王洋;郑少雄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消毒供应中心是现代化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服务于临床各个科室,担负着全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回收、清洗、打包、消毒、灭菌与发放工作.随着医院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对消毒灭菌物品的需求增多、要求提高,所以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人工手写方式,以适应现代化医院的需求.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中,它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更便于管理.
作者:章敏青;陈琼飞;戴小丫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人类偏肺病毒感染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方法 选择因呼吸道感染而就诊的患儿,同时采集咽喉部分泌物和肝素抗凝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人类偏肺病毒RNA和细胞免疫指标,将人类偏肺病毒RNA阳性和阴性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就细胞免疫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变化.结果 感染人类偏肺病毒后患儿外周血中CD_3~+、CD_4~+CD_(25)~+、CD_3~+、CD_8~+、CD_(19)~+、CD_(19)~+CD_(23)~+细胞数量有显著上升.而CD_4~+、CD_(16)~+CD_(56)~+细胞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人类偏肺病毒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上升.
作者:朱宏;缪美华;徐俊;季正华;计雪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为提高管理质量提供可靠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6707例出院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 感染627例,感染率为9.35%,检出病原菌196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1.12%,真菌占33.67%,革兰阳性球菌占5.10%;627例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占59.97%,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呼吸科(煤矿尘肺为主)占15.0O%,肿瘤内科占9.60%.结论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住院时间、年龄、侵入性诊疗操作、放化疗、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环境污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
作者:万继跃;刘玉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临床常见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菌株中染色质ampD及其高概率突变位点.方法 41株临床常见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患者样本,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确定持续高产产酶类型,经抽提细菌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双链测序后与同种非突变标准菌株的ampD序列比对,得到高概率突变位点.结果 41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法扩增出染色质ampD基因有36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D基因的序列;并且统计出突变率>50.00%的位点,其中阴沟肠杆菌有62个,肺炎克雷伯菌1个,鲍氏不动杆菌23个,铜绿假单胞菌4个.结论 ampD基因不伴随ampC基因同时存在;ampD基因的高概率突变位点可能成为致持续高产酶的关键位点.
作者:赵虎;涂婉;王寅;方毅;庞立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该地区儿科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9年1~6月入住医院儿科4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做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培养出病原菌212株,检出率50.5%,其中革兰阴性菌148株,占69.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3.1%、26.4%、13.5%和8.1%,占革兰阴性菌的前4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等敏感;嗜血菌属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等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耐药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亚胺堵南敏感.结论 该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较高,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沈美萍;王良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AU)临床株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感染性标本中培养分离的209株SAU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SAU鉴定严格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定.结果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达33.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SAU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索和替考拉宁敏感率为100.0%.结论 医院细菌室应提高检测水平,及时、准确地发出病原学检查和耐药性报告,为临床医师提供抗感染治疗的依据.
作者:杨斌;陈艳萍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