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珍
目的 了解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季节性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 收集近2年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 502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85.7%,革兰阳性菌占14.3%,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0.3%,肺炎克雷伯菌14.5%,鲁氏不动杆菌9.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0%;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率存在季节性差异.结论 了解不同季节的病原菌构成比和耐药情况,对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甘丹;刘茜;陈永;程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的特征,提供治疗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肝移植患者术后VRE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患者中11例感染VRE,感染率为8.1%,其中腹腔感染4例,血行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多部位VRE感染3例;共分离出31株VRE,其中屎肠球菌26株,粪肠球菌5株;药敏监测显示,VRE感染的11例患者中4例对替考拉宁敏感,7例耐药;4例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治疗,7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其中2例腹腔VRE感染患者行剖腹腹腔感染病灶清除;11例VRE感染患者中,10例存活,1例死于脓毒症诱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肝移植术后VRE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应尽可能降低VRE感染的危险因素,对待VRE更应该强调进行有效的预防.
作者:郎韧;陈大志;贺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情况及主要的耐药机制.方法 从32例因MP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取咽拭子,采用改良Hayflick培养基分离培养;运用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序列测定分析耐药分子机制.结果 32份标本培养成功19份;药敏结果显示19株MP临床分离株中有15株耐药,占78.9%,而且一旦对其中1种药物耐药,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也均呈耐药性;敏感株和标准株FH的测序结果完全相同,15株耐药株23S rRNAV区均出现了A2063G的点突变,其中有2株为敏感株和耐药株共生.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严重,其主要的耐药机制为23S rRNAV区产生点突变.
作者:陈岳明;张卫英;余道军;项国谦;卢忠;王贤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在嗜肺军团菌肺炎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呼吸系感染病原不明性肺炎住院患者,采集痰液标本47份,支气管灌洗液标本6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嗜肺军团菌DNA(LPN-DNA).结果 53例病原不明性肺炎患者检出LPN-DNA阳性5例,总阳性率为9.4%,其中47份痰液标本检出LPN-DNA阳性3例(6.4%),6份支气管洗液标本检出LPN-DNA阳性2例(33.3%).结论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临床标本中LPN-DNA诊断病原不明性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王军;郑连友;彭海涛;胡朝晖;刘元力;朱庆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术前备皮方法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方法 将530例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术前2 h清洁局部皮肤,不剃毛备皮法;对照组采用术前1 d清洁局部皮肤加术野剃毛备皮法,分别于手术消毒皮肤前采样手术部位皮肤作细菌培养,并统计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 试验组术前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数、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2 h内清洁皮肤不剃毛备皮法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备皮方法.
作者:陈超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对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41例烧伤患者中,创面细菌培养阳性共257例,总感染率75.4%;烧伤感染在前期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此后,革兰阴性杆菌逐渐增多,真菌感染也开始出现;病原菌大多是条件致病菌;烧伤后4~10 d是发生感染的危险期,感染率与烧伤面积相关.结论 及时就诊、及时清创、及时留取标本供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烧伤病区保持相对无菌环境,所有的医疗性操作应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与减少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金海勇;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供应室是医院污染器械和其他污染物品的聚集处,临床科室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管道等物品,均由供应室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时,容易发生刺伤和割伤,而且使用的消毒剂浓度高、剂量大,极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而发生职业危害.
作者:闫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手段之一,而临床使用的颈椎牵引带不易消毒,所有牵引的患者用同一个牵引带,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故我科自制颈椎牵引垫用于牵引.
作者:柏玉荣;王琴;姜业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 回顾性调查老年肺癌住院患者,对68例并发医院感染病例(实验组)与215例未并发医院感染病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肿瘤自身因素组间比较显示,肺癌临床分期(χ2=14.883,P=0.001)、病理分型(χ2=34.217,P=0.000)、发病部位(χ2=15.288,P=0.000)与并发医院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力状况评分、抗菌药物使用、住院天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并发医院感染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老年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控,针对危险因素重视早期预防和治疗.
作者:姜宏宁;余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痰培养中主要病原菌种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谱等,为临床和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 系统分析2001-2006年ICU痰培养中各种细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性的变迁.结果 2001-2005年ICU痰培养的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高,2006年金黄葡萄球菌分离率超过鲍氏不动杆菌;各细菌耐药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逐年增加(分别为0、25.0%、29.4%、74.4%、87.7%、92.7%),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仅万古霉素对MRSA全部敏感.结论 目前ICU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为主要分离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严重,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于亮;宣迎梅;梁小亮;康丽娟;陈兰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 NRAg)用于临床乙型肝炎诊断的实验价值及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432份,ELISA法检测血清HBV NRAg、HBV血清标志物,FQ-PCR检测HBV DNA,同时进行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 HBV NRAg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为90.70%;86例HBV DNA阳性样本中,HBV NRAg阳性率为95.35%,显著高于PreS1(79.06%)和HBeAg(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 NRAg与HBV DN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HBV感染的筛选及判断HBV复制的有意义的补充项目.
作者:张华;罗振元;黄圣文;刘强;叶震璇;刘广宣;费蓉;许泽华;李贵芳;王树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情况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8月-2008年7月送检的肿瘤患者不同部位的960例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960例患者共检出真菌308株(32.1%);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73.1%,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次之分别占13.3%、9.1%;药敏结果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3%、42.2%和27.1%,克柔假丝酵母菌对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次之,分别为43.9%、34.2%和48.8%;它们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率较高,临床应及时掌握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引起真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何贵山;赵瑞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测定细菌药敏试验,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的所有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WHONE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100.0%,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较低,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2007年为3.2%,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逐年递增,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由15.6%下降至9.6%,庆大霉素由20.0%下降至16.4%,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1.1%下降至4.8%,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约1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基本稳定,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和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何萍莲;孟曙芳;蔡伟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海盐县自肺结核患者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治疗过程中耐药的变迁情况,以利于抗结核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合理调整与选用.方法 对痰涂片阳性的新发初治肺结核患者,行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株采用高、低两药物浓度进行4种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测试,同时用实时PCR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基因rpoB和katG突变进行检测,同时观察治疗2个月后分离菌株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131例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率14.5%,经治疗2个月后分离菌株性耐药率37.8%;初始分离株rpoB和katG的突变率为14.5%和8.4%,耐药基因总携带率16.8%;治疗2个月后分离株rpoB和katG的突变率为39.2%和25.7%,耐药基因总携带率44.6%.结论 结核病患者分离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在初始治疗时已存在有耐药性,而治疗过程有可能使其耐药性增加;在抗结核治疗前及在治疗过程中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很有意义.
作者:周庆;方中飞;方孝美;许玲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围场县医院是全县收治传染病的定点医院,统计分析围场县传染病发病情况、探讨其原因与全国发病进行比较,找出本县的发病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降低各类传染病发病率.
作者:董国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物品的集中供应提升了消毒供应中心硬件配置和工作要求,其管理范围也发生变化.现将我院已实行3年的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运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朱赛君;俞丽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从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51株CNS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251株CNS中甲氧西林敏感凝崮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检出率为12.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7.25%;MRCN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MSCNS,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和中介的菌株.结论 实验室应做好CNS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新动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王顺;龙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的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的杀菌作用及其细菌耐药性,为开发新型抗菌蛋白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血小板型PLA2与细菌在37℃共同孵育2 h,然后加入营养琼脂平皿中,37℃培养18~20 h,计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形成数(CFU),计算出血小板型PLA2杀菌率;根据耐药性诱导试验,用PLA2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细菌耐药性.结果 血小板型PLA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标准菌株与耐药菌株均同样具有较强的杀火作用,对3种标准菌株的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81、0.1、0.2μg/ml,对耐药菌株的MBC为0.1~0.3μg/ml;连续三代诱导未见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结论 血小板型PLA2对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不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作者:李艳;梁宁生;陆益;杨帆;黄其春;黄天文;潘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再生医疗器械是指使用后,经过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器械.为了使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清洗的过程中,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和沽净率.我院供应室严格遵循酶洗、除锈、润滑清洗三步骤,经过1年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作者:吴少君;舒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鲎试验检测方法在输液反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利用鲎试验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制,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结果 对23例输液反应进行鲎试验检杏结果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液体制备过程热原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物过多或添加药物本身热原不合格;输液器具、治疗室空气污染;操作时违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药物配制太久,输液时间过长和输液速度过快等.结论 输液反应的预防应从各环节抓起,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提倡单剂量输液,杜绝或减少输液反应.
作者:盛健玲;周菊芬;彭艳华;朱珍梅;陈林初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