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

冯文莉;杨静;奚志琴;朱永乐;张润梅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菌,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4.32%,患者年龄在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多,均患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3.3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66.19%,丝状真菌占6.62%.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

    目的 探讨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有效管理方法,杜绝因其管理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 通过实例调查分析外来手术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科学的管理方法.结果 管理办法实施约1年,得到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认可,手术部位感染率控制满意,2007年医院感染率仅0.39%.结论 加强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作者:李红;陈辉;赵爱民;张国英;贺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不同包装方法对蒸汽灭菌隐性湿包的影响及控制

    目的 探讨不同包装方法对蒸汽灭菌隐性湿包的影响及控制,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方法 采用3种组合方法包装器械,灭菌后均在炉内冷却不同时间再卸载,分别观察包内干燥速度;将灭菌器干燥时间延长,选两种棉布包装方法,灭菌后在炉内冷却30 min再卸载,分别观察包内的干燥速度及12 h后的干燥合格情况.结果 医用皱纹纸包装方法干燥速度快;延长灭菌器干燥时间,包内干燥速度没有变化;两种棉布包装方法,12 h后的干燥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灭菌后的物品干燥效果与其在炉内的冷却时间成正比;而灭菌后的物品干燥速度则与包装材料有关.

    作者:宋敏;胡珊珊;鄢圣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与恶性淋巴瘤的报道

    目的 掌握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方法 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提供经验.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仅可呈现单一性,其更多的表现是多样性,但仍以发热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比较多见,但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廖晚珍;彭卫华;胡雪飞;孙爱娣;余阳;李建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医院空气动态消毒设备的安全性评价探讨

    医院是人员流动频率高的场所,由于患者带有不同的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可进行传播,因此,空气污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医院人员流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产品宣传问题,导致目前医院人员活动状态下的空气动态消毒设备选择混乱,造成医院空气的二次污染.为便于临床选择,我们对目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字号的国内外空气消毒设备进行临床选择评价.

    作者:池云峰;薛赤;冷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592 C/A和-819 C/T多态性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592 C/A和-819 C/T基因多态性,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汉族患者与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与药物过敏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44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汉族患者及44例对照人群,IL-10基因-592 C/A和-819 C/T位点进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PCR产物测序,验证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的特异性.结果 女性药物过敏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7.5,CI:1.26-533.07),男性药物过敏患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介素10基因-592 C/A和-819 C/T位点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女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物过敏的易感性标志.

    作者:刘欣跃;魏万胜;李春凤;卢明华;杨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分析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方法 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按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按表型筛选法检测高产AmpC酶.结果 感染者多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入院者,多有吸氧吸痰史,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15例,患者年龄大,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耐药率>93.0%,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70.0%,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10.0%,ESBLs、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16.0%、29.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应加强药敏检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张秋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20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亲缘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株肺炎克雷伯菌(KPN)菌株亲缘性.方法 对20株KPN进行了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氯己定一磺胺耐药基因、TMP耐药基因、3种整合酶基因以及Tn21/Tn501转座子遗传标记检测.并以该29种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检测.结果 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氯己定一磺胺耐药基因、TMP耐药基因、整合酶基因以及Tn21/Tn501转座子遗传标记均有检出,经一样本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结论 该20株KPN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产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密切相关,并存在克隆传播.

    作者:周军;黄亚青;金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FQ-PCR检测生殖器外尖锐湿疣患者HPV

    我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28例临床诊断为生殖器外尖锐湿疣(CA)患者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颜丹;李燎;邓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新型紫外线强度指示卡照射装置

    在医院等很多公共场所都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作为紫外线消毒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足够的辐照强度.目前在紫外线强度检测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操作人员多数情况根据经验目测距离,缺乏准确性.(2)照射时间以手表计时,精确度差.(3)测试人员在紫外线灯管开启状态下进行检测,长时间置身于紫外线下,紫外线被上皮细胞吸收后产生光化学效应,造成组织细胞凝固变性,角膜上皮坏死脱落,一般照射后3~8 h产生症状.

    作者:韩雪玲;唐宗椿;胡淑芳;张文香;华梅;岳增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UF-100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真菌的感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抗菌药物的高使用率必然出现常见病原菌耐药谱的更迭、耐药率的不断增加;预防性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可使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的必查项目,探讨用UF-100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尿中的类酵母菌与尿中培养出真菌的符合率,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基层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措施

    为了适应外科手术发展的需要,降低术中感染率,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院加大对手术室的建设力度,于2005年重建了省内一流的、现代化的、全封闭式的层流洁净手术室,并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

    作者:王慧珍;于红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加强基层医院清洁工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由于基层医院卫生工作覆盖面大,清洁工主要来自农村、下岗工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缺少系统卫生知识,对本职工作的卫生学要求存在着盲目性,容易出现疏漏等,使这项工作的管理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院成立了保洁中心,设一名主任专人负责,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作者:张金环;卓淑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北京市18所医院洁净手术部的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层流洁净手术部的管理现状与净化系统的卫生情况.方法 采用调查表方式调查了北京市18所医院的手术室,包括空气监测、通风口的清洁、通风系统的管路清洗状况与过滤器更换频率等.结果 50.0%的医院洁净系统通风管路从未进行清洗,通风口从未清洗占14.3%,空气卫生指标的监测方法全部采用敏感度低的沉降法,有50.0%的医院监测方法存在问题.结论 目前只有针对洁净手术部建筑标准的验收要求,缺少日常管理规范和污染技术控制标准,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动态污染控制方法和依据,医院洁净手术部日常管理存在较大隐患,制定并实施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标准迫在眉睫.

    作者:刘荣;武迎宏;邢玉斌;李素英;钟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化疗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4所综合医院1232名护士化疗药物接触情况,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护士的防护知识、防护操作评分、防护条件、暴露指数和化疗药物接触种类,对护士白细胞减少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护士职业防护水平低导致白细胞减少,提高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水平还应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上建立可行的保障体系,进一步确保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廖玉联;黎月英;陈琼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在手术室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引进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48名次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及544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传统的乙醇浸泡刷手法作为对照组.结果 试验组48名和对照组56名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细菌生长;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2.8%,对照组患者感染26例,感染率3.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0,P>0.05).结论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同样可以使手的消毒达到无菌要求,手术室医务人员使用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未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张丽花;王美女;雷旭红;宋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2004-2007年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的监督与监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医护手卫生监测资料.结果 4年共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962人次,总合格率为91.4%;医生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9.8%,护士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6.7%,Ⅱ类环境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3.9%,Ⅲ类环境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5.9%;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5.2%,实习、进修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1.0%.结论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改善洗手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强化手部卫生观念,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512例神经内科NICU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及其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降低N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证据.方法 对NICU的1027例患者进行筛选,对其中512例医院感染的患者及分离出的813株病原菌,在感染的种类、病因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N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49.85%),以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多见,G-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62.61%),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较低,G+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28.16%),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及时的细菌学检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规范的医疗行为是控制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臧大维;刘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头孢克肟临床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疗效评价

    呼吸道细菌感染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多采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静脉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穿刺痛苦,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采用转换治疗法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旨在寻找一种有效且经济、方便、痛苦少的治疗方法.

    作者:车薇;张韶峰;王红;王效珍;李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医院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调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杭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耐药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API 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法),药敏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3年间共检出假丝酵母菌属264株,年检出率分别为78株(29.5%)、87株(33.0%)和99株(37.5%);菌种检出构成比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65.5%),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5.1%);痰液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高(108株,40.9%);患有呼吸系统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感染率高,检出率为58株(22.0%);药敏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其次是氟康唑;3年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菌株的比例保持稳定,而对氟康唑敏感菌株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 3年间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率逐年上升,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高,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且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呈动态变化,预防与控制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张家敏;施新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静脉输液操作护理人员手部病原菌污染的调查

    目的 调查护理人员处于静脉输液过程中手部病原菌分布状况.方法 对护理人员处于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随机和干预后采样,分析护理人员手部微生物分布状况及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手部病原菌的差异性.结果 护理人员处于静脉操作过程中手部共培养出病原菌2774株,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0.65%,革兰阴性杆菌占21.63%,革兰阳性杆菌占5.48%,真菌占2.24%,干预后与随机采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前洗手依从性差,静脉输液工作中护理人员手部卫生有待提高.

    作者:刘永华;祝洪珍;李红芹;王伯莹;牛俊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