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除3M包外指示胶带残渍的体会

曾凡明;黄丽萍

关键词:清除, 3M包外指示胶带, 残渍
摘要:至2000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颁布<消毒技术规范(试行)>以来,消毒灭菌被纳入国家正式法规,为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消毒灭菌物品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灭菌包的质量控制,3M包外指示胶带作为灭菌包包外化学监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3M包外指示胶带具有粘性好、贴得牢的特点,国外主要用于一次性和布包裹材料,不用于金属包裹材料的粘贴,但国内仍常用于金属包裹.而灭菌后要去除金属包裹上的残胶干十分困难,给供应室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139例医院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抗真菌药物在院内真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方法对1996年1月~2001年9月139例院内真菌感染的病例及抗真菌用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居多,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临床主要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占60.1%;抗真菌药应用不合理占25.8%.结论及时合理地应用抗真菌药物是降低危重病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钟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非生物性因素引发切口感染及对策

    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是医院消毒灭菌的敏感指标,是医院感染监控的前哨站.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其绝大多数归因于生物性(如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因素.笔者提出非生物性(物理及技术)因素引发的切口感染,临床上常易被忽略.

    作者:丁国英;王婕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器官移植受者术后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特点及临床经验用药.方法收集1999~2002年我科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资料, 并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73例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303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97株,革兰阴性菌206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低,合并多重细菌感染者死亡率高.结论对可疑病灶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非常重要,经验性治疗、随时根据药敏调节用药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作者:蒋继贫;申正义;曾凡军;陈知水;明长生;刘敦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死亡病例调查及耐药分析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用药.方法调查2002年3月我院内科病区相继发生的伴有ESBLs细菌感染的死亡病例,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02年8月产ESBLs菌的细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 3例死亡病例检出的产ESBLs菌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2001年3月~2002年8月所检出的产ESBLs菌共有40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50%,大肠埃希菌9株占22.5%,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各4株分别占10%;药敏试验显示产ESBLs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100%.结论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非常严重,易侵袭老年患者,应早期使用敏感药物治疗,对该种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要防治并重;加强病区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叶双岚;黄红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2001~2003年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动态

    目的调查头孢克洛及其他5种抗生素对社区获得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中心收集菌株,集中复检菌种和检测细菌对6种抗生素的MIC值;菌种复检采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D-cc4的GPI或NHI卡或特异单克隆乳胶试剂;Etest方法测试菌株MIC值.结果共检测611株菌,其中309株流感嗜血菌、120株肺炎链球菌、61株粘膜炎莫拉菌、61株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60株β-溶血性链球菌;2003年监测结果表明:35.8%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高耐株由2001~2002年的8%上升至10%;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菌为9.4%,阿奇霉素对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由2001~2002年的74.2%、63.2%和33.3%上升至82.5%、88.3%和57.4%.结论 2003年社区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头孢克洛对所检测的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社区中轻度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张秀珍;胡云建;赵敏;倪语星;许淑珍;黄心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白色念珠菌在呼吸道中致病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呼吸道标本中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并评价其分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1年8月100株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念珠菌进行蛋白酶测定,并从蛋白酶活力高、中、低中分别选2株作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毒力、粘附性测定.结果 100株白色念珠菌全部检出蛋白酶,其中蛋白酶活力高的71株占71%;中等18株占18%;低的11株占11%;细胞毒力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细胞毒性越强、蛋白酶活力与毒力直接正相关(r=0.9946,P<0.01);细胞粘附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越高、粘附能力越强、蛋白酶活力与粘附直接正相关(r=0.9944,P<0.01).结论蛋白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蛋白酶活力可直接反映其毒力,蛋白酶活力与其粘附直接相关,呼吸道标本中白色念珠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临床应密切关注.

    作者:黄长武;李兴禄;邱君凤;谢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清除3M包外指示胶带残渍的体会

    至2000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颁布<消毒技术规范(试行)>以来,消毒灭菌被纳入国家正式法规,为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消毒灭菌物品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灭菌包的质量控制,3M包外指示胶带作为灭菌包包外化学监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3M包外指示胶带具有粘性好、贴得牢的特点,国外主要用于一次性和布包裹材料,不用于金属包裹材料的粘贴,但国内仍常用于金属包裹.而灭菌后要去除金属包裹上的残胶干十分困难,给供应室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作者:曾凡明;黄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从SARS流行浅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目的从SARS流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管理对策.方法纵观医院管理的现状,查找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结果医院感染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领导对工作不重视,法律意识淡漠,医护人员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缺乏,不能合理使用消毒剂,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当,医院建筑有缺陷和就医流程不合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及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是医院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需加强管理.

    作者:韩哲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头孢米诺和其他14种抗菌药物对产与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抗菌活性比较

    目的测定头孢米诺和其他14种抗菌药物对产与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米诺和其他14种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MIC),纸片确证法检测ESBLs.结果对110株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除亚胺培南外,头孢米诺比其他的13种抗生素有较低的耐药性,其耐药率为7.3%,MIC50和MIC90值范围分别为0.5~1 mg/L和2~32 mg/L;对40株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头孢米诺、头孢美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有相似的体外抗菌活性,其敏感率均为100%,MIC50和MIC90值范围分别为0.032~0.5 mg/L和0.064~4 mg/L.结论对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头孢米诺比其他β-内酰胺类,庆大霉素和氟喹诺酮类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不产ESBLs的菌株,头孢米诺、头孢美唑、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有相同的抗菌活性,没有耐药的菌株发现.

    作者:徐英春;谢秀丽;张小江;张悦贤;王澎;陈民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肠杆菌科临床分布调查

    目的对肠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对2001年及2002年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的肠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杆菌在全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排第3位;本菌感染构成比在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血液透析及消化内科病房较高;在>70岁年龄组较高;肠杆菌在物体表面和痰液标本中构成比高于其他标本.结论肠杆菌分布特点与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呈正相关,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和消毒,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作者:熊辛;茆尤尤;经晓杰;刘红艳;魏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脑外科病房细菌监测及分析

    目的通过对脑外科病房环境进行细菌学观察,分析抢救病房和普通病房空气与物体表面细菌检出及分布,以减少医院感染.方法对脑外科抢救病房与普通病房的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抢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的细菌数均高于普通病房,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微球菌属为主.结论抢救病房由于人流物流影响易出现医源性感染,应加强抢救病房细菌监测和管理,改善病房环境,从而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韩永毅;朱平安;彭海珍;谭萍;赖秀花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

    为了使医院感染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将我们近5年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评价.

    作者:于远臣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方法对1999年7月~2001年7月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 2 423份痰标本中分离细菌1 053株,革兰阴性杆菌占72.08%,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6.77%、5.90%、4.33%、4.17%、3.51%,其中154份标本为多重感染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的ESBLs阳性率分别为40.0%、29.9%;MRSA及MRCNS的阳性率分别为41.5%、73.1%;药敏结果提示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细菌、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及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均出现多重高比例耐药.结论近年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而且出现多重耐药.

    作者:杨宏伟;赵均秀;仇少荣;周有利;张吉才;张珍;彭敬红;吕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B-D试验中常见技术差错及防范

    B-D试验全称布维-狄克试验(Bowie-Dick test),目的是检测预真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中空气的排除效果,灭菌器在每日使用前均需做B-D试验,以检验灭菌器的功能.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应尽量防范技术差错,以免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作者:张秀月;董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消毒液容器的规范管理

    为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笔者对消毒液容器(盛装碘酒、乙醇容器)的清洗、消毒工作实行创新管理,得到了临床的好评和肯定,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刘晓芳;徐芳;张桂华;赵玉兰;李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调查我科连续手术的104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结果 104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生素,术前和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分别为10.6%和100%;术后单用一种和应用二联、三联和四联抗生素的分别占24%、37%、24%和15%;清洁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生素4.9 d,污染手术患者平均使用抗生素7.7 d,清洁手术和污染手术术后使用抗生素>3 d者占90%.结论在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中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应予避免.

    作者:宋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艾条熏蒸与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效果比较

    医院室内空气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探讨一种经济、实用且又安全高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我们用艾条熏蒸与紫外线照射两种空气消毒方法,进行菌落数监测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月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高压氧舱内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分析及消毒

    目的分析高压氧舱内环境的病原微生物及探讨消毒方法,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治疗时,对舱内器具进行微生物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结果消毒效果好的是供氧口、差的是面罩,试验中检出菌多为常见菌,偶见致病菌,面罩等部位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而空调器口等检出念珠菌,气管切开感染率高于非气管切开.结论多数部位消毒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建议在紫外线照射等的基础上,加用臭氧发生器消毒会更有效.

    作者:刘杰;尉洪昌;冯辉;王北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医院环境中葡萄球菌监测

    目的定期监测环境中的葡萄球菌,及时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携带者.方法对MRSA感染者和非MRSA感染者的床头柜、陪护和医务人员的手、鼻前庭进行采样培养,对检有葡萄球菌的标本,按常规方法鉴定.结果 65次MRSA感染者和55次非MRSA感染者的外环境监测结果,检有葡萄球菌携带的分别60例和45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别为23.3%和6.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分别为76.7%和93.3%;MRSA分别为71.4%和33.3%;MRCNS分别为54.3%和69.0%.结论 MRSA感染组和非MRSA感染组外环境中MRSA携带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MRSA感染者,应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作者:舒雪芹;方晔;石娜;周铁丽;廖洪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伦拿连灭菌剂在透析器复用中灭菌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伦拿连灭菌剂复用透析器的灭菌效果.方法使用0.5%过氧乙酸(A组)、2%甲醛(B组)和3.5%伦拿连(C组)复用透析器,观察3组热原反应和透析器破膜发生率.结果随机抽取3组血路管、透析器进行细菌学监测,无细菌生长;C组、B组和A组热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2%、2.54%和1.82%,提示3组间热原反应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2.5,P<0.05);透析器破膜发生率分别为0.053%、0.46%和2.92%(χ2=107.1,P<0.05),提示3组间透析器破膜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选用伦拿连灭菌剂对透析器进行复用灭菌,热原反应及透析器破膜发生率明显低于过氧乙酸和甲醛.

    作者:丁小容;游励红;梁桂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