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松;李庆兴;泮发愤
目的调查分析1999年9月~2003年8月,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探讨造成部队官兵献血化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方法无偿献血的44 353名驻京部队官兵的血液化验初、复检结果不合格者按照4个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检不合格率为8.01%,复检不合格率为0.68% ;造成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初、复检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ALT的升高;初检ALT不合格率平均为6.60%,占不合格血液的82.32%;复检ALT不合格率平均为0.43%,占复检不合格血液的62.20%;复检抗-HCV不合格占到了复检不合格血液的25.20%,但近两年呈下降趋势;梅毒试验不合格的献血者则有上升趋势;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认后未发现抗-HIV阳性的献血者.结论部队官兵属于血源性传染病的低危人群;采集低危人群血液是控制受血者因输血而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部队官兵献血应避开高强度训练及其他易导致ALT升高的活动.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肖征;董振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局部感染.研究表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且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可危及婴儿生命.我科应用新技术进行两次断脐,成功控制严重感染的发生,5年来共450例新生儿,无1例发生脐部感染,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平;姜卉;陈艳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传染科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更应抓好病区医院感染管理.本科做法如下.1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科室成立了以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
作者:兰艳梅;王琼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几年来我院在采购、保管、使用、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实际工作中,加强了管理,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收到良好的效果.1 产品质量管理1.1 严把进货关我院所购一次性医疗用品实施公开招标符合医药部门和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严禁药品器械科个人随意购置.
作者:陆伟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了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我们对13例感染性眼内炎进行分析.
作者:高玉娟;张钢琴;陈守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鲎试剂检查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细菌内毒素方法.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求进行试验.结果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浓度为7.5 mg/ml时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集反应.结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适用于检测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中的内毒素.
作者:王晓蕾;吕晓川;白林;高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58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部位主要见于伤口、泌尿道、呼吸道、血液、引流液等;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10%;对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结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患者病情选用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作者:吴金英;李岩斌;王士忠;苏兆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定期监测环境中的葡萄球菌,及时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携带者.方法对MRSA感染者和非MRSA感染者的床头柜、陪护和医务人员的手、鼻前庭进行采样培养,对检有葡萄球菌的标本,按常规方法鉴定.结果 65次MRSA感染者和55次非MRSA感染者的外环境监测结果,检有葡萄球菌携带的分别60例和45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别为23.3%和6.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分别为76.7%和93.3%;MRSA分别为71.4%和33.3%;MRCNS分别为54.3%和69.0%.结论 MRSA感染组和非MRSA感染组外环境中MRSA携带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MRSA感染者,应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作者:舒雪芹;方晔;石娜;周铁丽;廖洪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医院室内空气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探讨一种经济、实用且又安全高效的空气消毒方法,我们用艾条熏蒸与紫外线照射两种空气消毒方法,进行菌落数监测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月琴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调查头孢克洛及其他5种抗生素对社区获得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中心收集菌株,集中复检菌种和检测细菌对6种抗生素的MIC值;菌种复检采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D-cc4的GPI或NHI卡或特异单克隆乳胶试剂;Etest方法测试菌株MIC值.结果共检测611株菌,其中309株流感嗜血菌、120株肺炎链球菌、61株粘膜炎莫拉菌、61株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60株β-溶血性链球菌;2003年监测结果表明:35.8%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高耐株由2001~2002年的8%上升至10%;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菌为9.4%,阿奇霉素对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由2001~2002年的74.2%、63.2%和33.3%上升至82.5%、88.3%和57.4%.结论 2003年社区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头孢克洛对所检测的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社区中轻度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张秀珍;胡云建;赵敏;倪语星;许淑珍;黄心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随着医学知识迅猛飞速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增加,也随着新的疾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人类将面临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在医疗过程中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
作者:丁彦文;李改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衣原体、支原体两种非典型病原体的表达.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29例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两种非典型病原体急性感染指标:衣原体抗体IgM、支原体抗体IgM及冷凝集实验,并常规细菌学检查,与同期住院的普通性下呼吸道感染(普通组)40例,门诊及住院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难治感染组衣原体急性感染率68.9%,支原体急性感染率难治组34.5%,显著高于普通组和上感组;衣原体混合支原体、衣原体混合其他致病菌感染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和上感组.结论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且易与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衣原体、支原体的慢性感染可能是难治性支气管-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
作者:孔令敏;叶秀香;杨琳红;高震;李慧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据统计,美国每年经静脉放置的导管达>1.5亿次,其中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ascular catheter, CVC)500万支,每年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导致血源性感染>20万次,即1 000个患者有>50次的感染.在我国,经静脉插管的技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也已被广泛运用,导管相关感染(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本调查就输液接口的污染、穿刺部位的高菌落数、颈内静脉留置、不恰当的无菌屏障以及操作人员穿刺技术不佳等目前国内比较容易忽视的危险因素逐一分析.
作者:胡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年来,结核病(tuberculosis)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低下,结核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明显为高.移植术后结核病在防治上有其特殊性,笔者拟就肝移植患者为例,对近年来在其发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耿;王槐志;董家鸿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提高医务人员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用药.方法调查2002年3月我院内科病区相继发生的伴有ESBLs细菌感染的死亡病例,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02年8月产ESBLs菌的细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 3例死亡病例检出的产ESBLs菌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2001年3月~2002年8月所检出的产ESBLs菌共有40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50%,大肠埃希菌9株占22.5%,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各4株分别占10%;药敏试验显示产ESBLs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100%.结论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非常严重,易侵袭老年患者,应早期使用敏感药物治疗,对该种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要防治并重;加强病区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作者:叶双岚;黄红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ICU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ICU感染患者两年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3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的敏感率约在70%;对复方磺胺的敏感率低,约在1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ICU应注意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周立新;张秀平;方滨;李轶男;誉铁鸥;毛克江;苏艳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烧伤患者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后,紊乱肠菌群调整作用.方法严重烧伤患者23例应用美罗培南(6 g/d)7 d后, 随机分为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2);双盲法给予双歧杆菌悬液和生理盐水(100 ml/d),疗程5 d;分别于美罗培南应用前及用后0、1、3、5 d,常规方法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真菌、大肠埃希菌量.结果美罗培南应用7 d,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量骤减近100倍,真菌数激增100倍;双歧杆菌治疗1 d,肠道双歧杆菌数增加100倍,3 d后真菌量减少约25倍;对照组在停用美罗培南后5 d 肠道菌群始基本恢复;腹泻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后3 d肠道菌群恢复,对照组5 d恢复.结论长期大剂量应用美罗培南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停药后外源性补充双歧杆菌能较快恢复肠道生态,治愈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作者:王忠堂;盛志勇;蔡宝仁;肖光夏;王甲汉;彭毅志;罗奇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数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70~2002年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99例复数菌败血症.结果 99例复数菌败血症中都有基础疾病,多系耐药菌株感染,医院内感染占多数77例77.8%,医院外感染占22.2%;危险因素包括恶性疾病、免疫抑制、化疗和放疗、介入性诊治、操作不当、住ICU、滥用抗药菌物,呼吸机应用等;致病菌的特点:革兰阴性菌(G-)占多数、革兰阳性菌(G+)增加,条件致病菌和合并真菌感染明显增多.结论复数菌败血症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应早发现,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或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王邦松;李庆兴;泮发愤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败血症是常见的由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为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对我院1999年3月~2001年3月救治的48例败血症患者的细菌耐药性做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施安娜;马晓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是医院消毒灭菌的敏感指标,是医院感染监控的前哨站.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其绝大多数归因于生物性(如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因素.笔者提出非生物性(物理及技术)因素引发的切口感染,临床上常易被忽略.
作者:丁国英;王婕玲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