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β-内酰胺酶的筛选及其耐药性

朱旭慧;孙自镛;叶嗣颖;陈如;熊薇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质粒AmpC酶,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头孢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KPN)质粒β-内酰胺酶的分布及耐药性,寻求佳的检测方法. 方法双纸片协同试验和三维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筛选法和三维试验检测质粒AmpC酶. 结果 182株KPN中,ESBLs检出率双纸片协同试验为42.85%、三维试验为45.05%,两法总符合率为95.12%;表型筛选法显示9株(4.9%)产AmpC酶,三维试验则为7株(3.8%);4株(2.2%)同时产两种酶;产酶株对三代头孢高度耐药,对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交叉耐药率也很高,对氨基糖苷类有一定敏感性,尚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 结论 KPN质粒β-内酰胺酶以ESBLs为主;双纸片协同试验操作简便,为检测ESBLs常用方法;AmpC酶表型筛选法只能作为初筛,确证还需用三维试验证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内产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

    目的了解医院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阴沟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方法用改良三维实验检测86株阴沟肠杆菌中表型可疑产酶的菌株. 结果检出产酶菌26株,其中高产AmpC酶17株,ESBLs 4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 5株;产酶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酶菌. 结论及时准确检测阴沟肠杆菌的产酶株,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意义.

    作者:邱清芳;丁兆明;任福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依法管理医疗废物

    目的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方法成立以法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全院职工依法管理医疗废物的培训;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原则;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将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并将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之中. 结果通过以上措施,我院的医疗废物管理达到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结论依法管理医疗废物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姚林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淋病奈瑟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支原体检测结果

    淋病奈瑟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支原体(UU)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的病原体.我们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对来自性病门诊及妇科门诊的患者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世勇;袁远;吴春龙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 MV) 48 h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根据诊断标准、患者群体等的不同可达9%~70%[1].

    作者:张庆玲;刘明华;王仙园;府伟灵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听神经瘤切除术后与面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探讨

    1 临床资料听神经瘤切除术后多数病例并发面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我院1998~2003年,切除听神经瘤19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33~52岁,左侧13例,右侧6例.全组病例均实施了手术治疗,完全切听神经瘤15例,其中保留面神经8例;大部切除肿瘤4例.

    作者:唐运涛;刘伦波;陈宏刚;韩杨云;文素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临床分离的肠球菌株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5年来肠球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变迁,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应用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及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增效筛选试验,部分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近5年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肠球菌 255株,其中痰液42.6%、尿液34.2%、脓液11.2%、胆汁4.9%、其他标本7.1%;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5年中对肠球菌均保持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青霉素、呋喃妥因对肠球菌也保持较强抗菌活性,5年中耐药率均<20%,耐药率上升快的是环丙沙星和四环素,5年中分别上升了43%和33%,高剂量庆大霉素和高剂量链霉素耐药率虽有上升,但近两年趋于稳定. 结论肠球菌在临床各标本中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氨苄西林、青霉素和呋喃妥因对肠球菌有较稳定的抗菌活性,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肠球菌有强的抗菌活性,但临床已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值得重视.

    作者:胡龙华;贾坤茹;陈东红;胡晓彦;徐建民;桂炳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流行的情况,找出传染源、传播途径,防止再流行. 方法对某院烧伤科创面感染的6例患者及医院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烧伤科患者MRSA感染的罹患率31.58%,患者创面MRSA和环境中培养的MRSA耐药菌谱基本一致;环境细菌培养结果:烤灯架、陪护手、门把手、床面均分离出MRSA,提示通过污染的烤灯架、陪护手而引起传播. 结论警惕区域性暴发的同源性交叉感染;不容忽视陪护手、门把手、公用医疗用品的消毒.

    作者:张兴华;孙洪芹;孟庆慧;苏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新生儿呼吸机管路细菌学监测分析

    目的研究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特点与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2001年3月~2003年3月收治入我院NICU 106例新生儿,从上呼吸机治疗第1~7天行呼吸机管路及附属部件和病儿气管深部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同时随机将患儿分成2组(研究组56例,对照组50例),采用2种不同消毒呼吸机管路及附件方法,比较不同消毒方法优劣. 结果呼吸机管路细菌阳性率随通气天数增加而增加,上机≤3 d细菌监测结果均为阴性,>3 d、≤7 d细菌培养有64例阳性;采用过氧乙酸浸泡消毒管路及附件细菌培养监测有8例阳性,需重新消毒灭菌,采用环氧乙烷或甲醛熏蒸灭菌细菌监测均为阴性. 结论呼吸机管路及附件更换消毒时间应在1~3 d内为宜;呼吸机管路及附件消毒应采用初步浸泡消毒,严格清洗后干燥经环氧乙烷或甲醛熏蒸灭菌,才能确保无菌,防止VAP的发生.

    作者:邓庆萍;谭南;叶永青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常压低温等离子体APPJ对大肠埃希菌的杀灭机制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APPJ等离子体对大肠埃希菌的杀灭作用其灭菌机制. 方法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标准株ATCC8099经DBD及RF两种APPJ等离子体处理,研究其存活曲线,进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细胞壁、膜等外部结构的变化. 结果两种APPJ等离子体对大肠埃希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RF-APPJ的杀灭效果(D值约2s)明显好于DBD-APPJ(D值约10s,前15s内),且大肠埃希菌的细胞壁在APPJ作用下有明显破损. 结论 APPJ氩气常压低温射频等离子体可快速有效地杀灭大肠埃希菌,在消毒灭菌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灭菌机制可能与微生物细胞壁、膜的破裂有关.

    作者:李振钢;常啸;魏华;韩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浙江省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

    目的通过调查医务人员对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医务人员防治艾滋病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浙江省17个市县不同级别医院近千名医务人员采取随机问卷调查.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但对一些基本知识,还存在一些欠缺;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态度不一致. 结论对非艾滋病诊疗医院及其他医院的医务人员有待进一步提高艾滋病防治的认识,进行分专业、分期分批、有目的培训的必要.

    作者:吴南屏;许利军;严正;郑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临床电脑鼠标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

    笔者对全院临床科室的42部电脑鼠标,分别在消毒前、75%乙醇消毒及0.05%有效氯消毒后,采集标本进行监测.

    作者:吴陈英;胡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感染患者的护理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酶类,通常由细菌的质粒所介导,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扩散,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且易传播,为临床控制感染造成极大困难,因此加强对此类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控制感染的播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永习;马玉香;李君;丁丽丽;葛玲侠;刘培跃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药物过敏1例

    患者,女,34岁,因患盆腔炎多年,自诉身体不适,伴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白带多、有腥臭.于2003年7月突然高热,下腹部剧烈痛,疑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来本部就诊.

    作者:王小连;陈燕燕;陈湘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的监测方法. 方法制定目标监测方案,建立感染监测日志,对1999年8月~2000年5月资料进行前瞻性监测. 结果共监测355人感染 156例次;患者感染例次、调整患者日医院感染率分别是21.97% 、18.77‰;与呼吸机、尿管及中央静脉导管相关的调整日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2.56‰、5.25‰、2.24‰;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是3.74%. 结论感染科专职人员与ICU感染监测医师、护士良好配合,通过前瞻性监测可及时获得准确资料,掌握ICU医院感染动态变化, 便于制定有效地感染控制措施,前瞻性目标监测是一种科学的监测方法,值得借鉴与推广.

    作者:李荔;高哲平;祖丽媛;陈德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

    目的调查本地区产β-内酰胺酶(Blac)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 方法采用酸试剂纸片法检测产Blac的葡萄球菌;采用ESBLs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 结果 326株葡萄球菌检出Blac阳性菌237株,检出率为72%;787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ESBLs阳性菌111株,检出率为14.1%;它们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呈现极高的耐药性. 结论产Blac的葡萄菌及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均具有极高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检测葡萄球菌产Blac酶、革兰阴性杆菌产的状况,并探讨它们的耐药谱,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葛德珊;李海珠;李南洋;陈捷;黄玉环;蔡建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细菌学疗效

    目的评价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的细菌学疗效. 方法以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为对照药,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对照平行试验设计方法,评价甲磺酸加替沙星片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细菌学疗效. 结果甲磺酸加替沙星片组和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组细菌分离阳性率分别为77.42%和80.99%;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7.92%和97.96%;对不同致病菌感染有效率分别为83.33%~100%和80%~100%;以上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纸片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的细菌敏感率分别为93.81%、93.30%、91.24%、84.54%和87.11%;从MIC90结果看,加替沙星对多数致病菌的抗菌活性略强于左氧氟沙星. 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片具有良好的细菌学疗效.

    作者:崔俊昌;王睿;裴斐;刘庆锋;余秉翔;段蕴铀;高和;陈萍;王选锭;张健鹏;梁蓓蓓;方翼;柴栋;刘又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生物监测方法的选择

    1概念灭菌:指杀灭所有形式微生物的过程.鉴于微生物的消亡是以几何级形式,因此评价医疗产品的灭菌程度常用无菌保证水平(SAL)10-6来表示;也就是说,在每百万件灭菌物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要《1件.生物指示剂就是为了保证整个灭菌过程达到SAL水平而应用的,它能综合反映导致灭菌失败的各种因素.

    作者:黄靖雄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献血者中TORCH IgM抗体检测分析

    TORCH是一类广泛传播的病原体的缩写,它包括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性接触、哺乳、胎盘、产道等途径传播.经TORCH感染后,免疫功能低下者,往往表现有不适、发热、肺炎、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细胞增多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作者:陈安心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匹克假单胞菌引起6例输液反应

    匹克假单胞菌为极生单鞭毛的革兰阴性杆菌,偶见两端鞭毛.可从环境、人工肾用水、高压锅冷凝水、静脉内用液、透析液等处分离.本菌与败血症有关,可引起非致死性膜脑炎、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本院1994年9月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生产的5%葡萄糖注射液发生输液反应,经血培养及剩余液培养,结果培养出6株匹克假单胞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琴;朱善军;秦梅;郁文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碘伏膀胱冲洗防治留置尿管尿路感染探讨

    目的探讨0.5%碘伏(聚维酮碘)膀胱冲洗(IB)防治重症监护患者尿管相关医院泌尿道感染(UTI)的效果及方法. 方法预防组:碘伏组以0.5%碘伏做IB,3次/d;对照组不做IB;治疗组:碘伏组及对照组处理同预防组. 结果预防组:0.5%碘伏IB可显著减少尿管相关医院UTI的发生率(P<0.05);治疗组:0.5%碘伏IB治疗尿管相关医院UTI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0.5%碘伏IB可有效防治尿管相关医院UTI.

    作者:张黎明;王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