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孙天虹;赵锐
检验科及护理抽血用的止血带在工作当中使用的频率较高,是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物品.因此了解止血带的污染对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细菌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兆华;孔庆敏;曹丽莎;李莎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紫外线灯是医院空气消毒基本和重要的工具,为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诊疗环境空气消毒效果,在紫外线灯的使用管理上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有关规定对紫外线灯进行日常监测、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笔者对我院近5年紫外线灯日常监测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检查分析中,发现普遍存在管理登记盲区,日常监测登记只做到室,未记录到盏,如1间30 m2面积的房间按规定可安装30 W的紫外线灯3盏,在使用登记管理中未做到分盏登记,而灯管的使用寿命又不一致,导致更换新灯管后累计小时数仍按原累计数继续累加,出现灯管计时登记高达几千之几,而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仍≥70 μW/cm2,即紫外线灯日常监测与照射强度监测所得结果不相符合,不能起到正确指导临床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目的,使日常监测登记工作流于表面形式,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作者:杨秀菊;谢景玫;李琪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们于2003年11月从一患儿脑脊液中连续2次培养分离出1株干燥棒杆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家利;陈淑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经验性治疗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符合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标本分离的致病菌株,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共检验出致病菌 269株,革兰阴性菌 182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占前5位;革兰阳性菌87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大多数;药敏显示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 结论医院感染菌的多重耐药给抗菌治疗带来困难,检测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翠香;傅爱玲;阎申;刘学梅;宁康;周玲;石彦明;刘世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医院内尿路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分离129株尿培养阳性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同时对G- 杆菌进行ESBLs的检测,对葡萄球菌属做甲氧西林耐药检测,肠球菌属细菌进行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LAR)的筛选. 结果病原菌分布为大肠埃希菌51.16%、金黄色葡萄球菌10.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5%、肠球菌属占6.20%及假单胞菌属占5.43%; 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5.76%、4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的检出率分别为57.14%、50.00%,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HLAR)肠球菌检出率为50.00%. 结论重视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对控制医院内尿路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作者:孙阳;张友林;林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危险因素调整的医院感染发病密度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方法比较医院感染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和危险因素调整的发病密度的计算原理. 结果累积发病率忽略了住院时间和危险因素影响;发病密度的缺陷是没有调整危险因素对感染率的影响;危险因素调整的发病密度同时消除了住院时间和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结论危险因素调整的发病密度可以准确测量感染的发生强度,及时地鉴别高感染危险患者,决定监制的优先性,并用于医院间的直接比较.
作者:胡东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方法对我院2003年1 05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 结果 1 05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7例次,感染率为8.25%,以呼吸系统感染常见,占67.82%;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心脏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侯铁英;黄德弘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上卸注射针头是抽血检查和注射治疗完毕后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在治疗和检查中普遍采用的是注射完毕后直接用手拔掉针头,这种做法的不良之处在于:(1)操作中易被针头扎伤,从而可能导致感染,直接危害着操作者个人的健康及对社会、家庭造成伤害,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2)针头部剩有的各种药液、血液容易污染治疗区,也不符合医疗常规.经过3年多的临床实践,我们研制的多功能卸针头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我们认为该产品极具推广使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秀枝;赵蓓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社区和医院感染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耐药性及细菌质粒谱特点. 方法药敏试验采用改良Kirby-Bauer法,细菌质粒DNA采用碱变性少量快速提取法,用χ2检测. 结果医院感染ECO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P<0.001),ECO细菌质粒较KPN分子量大,表现多源性、多样性、分布较广,仅在ECO中发现3对同源基因质粒谱. 结论医院感染致病ECO有多源多样的细菌耐药质粒,为医院感染顽固的耐药菌,应加强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控制,以防感染流行.
作者:徐昕;崔金环;许燕卿;马均宝;源孔文;左亚沙;司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3年中从各类标本中分离革兰阴性杆菌 314株,用常规鉴定法或API系统鉴定菌种,用K-B法进行细菌的耐药监测,并加以分析. 结果我院 314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率占第1位和第2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7.1%)、铜绿假单胞菌(21.0%);亚胺培南对所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好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耐药率高,为61.8%~88.3%,其余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都有升高趋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分离率为25.5%. 结论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时向临床反馈公布,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作者:蔡爱玲;高良俊;余琼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死亡患者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探讨死亡原因与感染的关系. 方法对我院2002年度死亡病历共 230份,采取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结果 230例死亡病历中有医院感染72例 12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31.3%,是同期医院感染的9.74倍;47.39%的死亡与感染有关;72例有医院感染的死亡病例平均住院56.4d,比全院平均住院日(17.3d)多39.1d;死亡病历中≥两种基础疾病 204例;各种恶性肿瘤 103例,占死亡总数的44.78%;呼吸系统感染占医院感染的首位;在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G-菌37株,G+菌25株,真菌22株. 结论医院感染是加速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各种恶性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呼吸系统感染是预防的重点;G-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作者:何多多;张玉强;张颖;杨杰;黄莉萍;王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s-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的流行状况. 方法采用PCR法检测41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9种AMEs基因. 结果 41株革兰阴性杆菌25株检出AMEs基因(61.0%),其中aac(3)-Ⅱ基因检出率高(46.3%), ≥2种AMEs基因的占76.0%;不同菌株产生的AMEs也有一定差异;4株表型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但检出AMEs基因,8株表型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但9种AMEs基因检测为阴性.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且多种AMEs基因共存现象严重.
作者:蔡培泉;赵琪;王春新;黄学文;谢国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士扫床手污染的程度和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的方法. 方法将同时正在晨间扫床的102名护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2名,B组50名,A组每名护士在扫完所规定的床位以后,立即对每名护士进行手采样,共采52份;B组每名护士在每扫完1张床后立即进行手采样-洗手-再采样,B组扫床后洗手前和洗手后共采样各50份,然后将采样结果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用χ2检验:A组与B组洗手前进行比较χ2=3.27 P>0.05,无差异;A组与B组洗手后进行比较χ2=61.03,P<0.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B组洗手前与洗手后进行比较χ2=38.46 P<0.005,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护士扫床同其他操作一样,必须一床一扫一洗手(消毒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韩传平;孙淑芳;南秀荣;刘慧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加强医院消毒设备的引进与管理. 方法消毒设备的管理以适应医院发展需求为前提,做到充分调查市场,正确选择及论证消毒设备的使用环境,合理配置消毒设备,建立设备档案,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定期保养,及时维修. 结果我院消毒设备完好率100%,故障维修率2%,修复率96%,过期运转率10%,消毒设备始终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结论消毒设备管理应做到引进、使用、维修三结合,使其发挥并达到综合管理效益.
作者:靳桂明;陆庆生;吴凌;张瞿璐;黄莉萍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们对检验科36名人员的手全部进行了细菌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对我院检验科36名工作人员的手全部采样,每人采取3份标本,分别在未洗手前、用肥皂流水方式冲洗第1遍、第2遍手后取样.采样按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管理规范>要求进行.
作者:史莉;孙光成;许敏;董明驹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高危科室之一,为了降低其感染发生率,对我院2000年9月曾经发生的透析反应事件进行原因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0年9月我院血透室在连续20 d内发生透析反应21人(26例次).患者在透析后60~90 min逐渐出现寒颤、高热等临床症状.初考虑为输液反应,给予激素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经追加抗生素,患者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作者:丁国瑛;王婕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自国务院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后,我院对照条例内容,重新制定了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医疗废物的日常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我科对医院医疗废物的现状进行了一日追踪.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秀红;金美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对院内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情况进行实际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菊如;钟春娇;肖凤兰;肖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重症肌无力(MG)治疗的安全性及其引起肌无力加重反应的可能机制. 方法以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提取蛋白主动免疫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随机将EAMG小鼠分为MG组、生理盐水(NS)组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依替米星,阿米卡星)治疗组,分别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和抗生素治疗后第14天进行症状评分、低频重复电刺激(RNS)检查和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的检测.结果成功复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47只;末次免疫后第7天和注射抗菌药物后第14天庆大霉素组(1.312、2.067)、阿米卡星组(1.111、1.889)和依替米星组(1.263、1.632)小鼠的症状评分明显高于MG组(1.000、1.200)(P<0.05);RNS检测阳性率庆大霉素组(26.67%、69.23%)、阿米卡星组(22.22%、58.82%)和依替米星组(31.58%、63.16%)明显高于MG组(20.00%、40.00%) (P<0.05);各组AchRab滴度明显高于MG组(P<0.01);抗生素治疗后第14天各实验组小鼠神经肌肉接头处AchR的表达明显低于MG组. 结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以加重MG症状,其机理可能与促进AchR的免疫原性,提高AchRab滴度,阻滞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加重肌肉神经接头处AchR的丢失或破坏运动终板突触前、后膜结构有关.
作者:邓敏;胡芳;王云甫;刘昌勤;曹学兵;吕永宁;杨汉菊;徐楚鸿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状、评价其合理性;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对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目标性监测;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9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结果普外科6 284例次住院患者中手术患者5 312例次,采用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 126例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58.85%;发生医院感染 232例次,医院感染率3.69%;在调查的 290例病例中,53.5%的Ⅰ类切口患者、100%的Ⅱ类切口和Ⅲ类切口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结论普外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比较严重,要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加强制度化管理、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教育,进一步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水平.
作者:陈文光;章泽豹;蒋景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