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士口罩细菌污染调查及对策

施雁;钱引娣

关键词:护士口罩, 细菌污染, 调查
摘要:护士口罩清洗方法,普通病房护士口罩由护士各自将使用过的口罩清洁晾干备用.传染科护士的口罩是每天集中清洁、煮沸消毒、高压灭菌.现将使用前后细菌污染报告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检验报告单发放前的处理

    医院感染越来越得到各级医疗部门的重视和加强,1994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感染管理列入<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各级医院也越来越重视医院感染工作,各种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检验科报告单是医院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每张检验报告单要经医生、患者、收费、计帐处及检验人员等多个环节,有些报告单还被血液、痰、脓液等一些有传染性的标本污染,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们采用成都格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S-40型化验单消毒箱对发放前的化验单进行消毒,GS-40型化验单消毒以空气为原料产生O3气体消毒杀菌,无死角,无残毒,对不宜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和化学药物浸泡消毒的报告单尤为适合.

    作者:张艳;耿奇;杨选英;李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前列腺液萄萄球菌β-内酰胺酶检测与耐药分析

    为了解β-内酰胺酶(BETA)在前列腺炎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中的分布状况,我们对其中分离的156株8种葡萄球菌进行了β-内酰胺酶及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测,并对其8种葡萄球菌进行了耐药检测及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艳;阿扎提古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基本的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职能.

    作者:黄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两所医院剖宫产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不同级别医院剖宫产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比分析,旨在根据本底资料,进行干预. 方法回顾性调查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1年7月~2002年6月出院的剖宫产手术患者及分娩的新生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两所医院剖宫产患者分别为121例、183例,总共304例. 结果术前<2 h、手术当日、术前>1 d抗生素应用构成比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20.0%、43.3%、36.7%,三级合格综合性医院为17.8%、51.1%、31.1%;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 d、≤7 d、≥8 d构成比二级甲等医院为8.3%、76.0%、15.7%,三级合格医院为27.3%、71.6%、1.1%;术后用药天数二级甲等医院为(5.74±2.00)d,占术后住院天数的(76.31±20.75)%,三级合格医院为(4.17±1.10)d,占术后住院天数的(55.66±15.40)%;新生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率二级甲等医院为12.9%,应用天数为(3.75±2.94)d,三级合格医院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率为100.0%,应用天数为(3.06±0.30)d. 结论两所医院预防用药有所不同,但都存在围手术期用药意识淡薄、不讲究合理性问题,同时新生儿预防用药有滥用现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应进行干预.

    作者:王建斌;付冠峰;吴俊霞;张素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对2001年9月份出院病历1 517份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编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院抗菌药物总应用率为71.38%,预防性用药占66.14%,联合用药率为50.46%,以经验用药为主,抗菌药物应用频率高的种类是头孢菌素类,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费24.43%,新型、昂贵抗菌药物所占费用大,主要存在问题有外科系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过宽,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经验用药和选用高档抗菌药物较多,病原学送检率低.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处于国内中位水平,不合理应用仍占相当比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规范化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整体水平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350株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结果分析

    对医院1年中的真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能引起临床的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朱姝媛;李雪梅;郑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肿瘤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现状,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收集本院24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加以统计和分析. 结果 246例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46.9%),泌尿道次之(21.4%),246例患者标本共培养出真菌246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占第1位(58.1%),热带假丝酵母菌占第2位(24.8%). 结论本组病例发生真菌医院感染的病因与原发肿瘤疾病、年龄、手术及放射疗法、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抗代谢药物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及住院期间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余兰;李腊梅;程向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医用包装纸阻菌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医用纸包装的阻菌效果. 方法 72个用医用纸包装的实验包灭菌后存放24周,培养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同时观察实验包的重量、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细菌含量的变化. 结果尽管在不同时间实验包的重量、室温度、湿度和空气中细菌含量不同,但所有的实验包在24周内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结论医用包装纸阻菌效果非常可靠,将来可能取代布包装.

    作者:宋婉丽;张红鹰;王华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调查我院1997年4月~2002年2月 SICU机械通气期间肺炎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病原菌总数69.4%;革兰阳性菌占病原菌总数30.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对其他抗生素(15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甚至完全耐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对头孢类、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 结论 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普遍较高,治疗时应重视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安小虎;袁应华;王丽萍;刘晓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医院感染分析

    目的分析治疗脑室出血侧脑室引流术后感染发生率,探讨预防感染的方法及措施. 方法根据留管时间将患者分为甲、乙两组,按单侧引流及双侧引流分为A、B组,术后观察插管部位的感染发生情况,同时定期做血培养监测. 结果甲、乙组之间,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B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留管1~2周时间是安全的,超过2周,感染率上升,双侧引流术后感染率高于单侧引流者,此外,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免疫力也与感染率明显相关.

    作者:康孝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创伤患者伤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及抗生素的选择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 方法对1996~2000年间在我院就诊的创伤患者不愈合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测定. 结果 3 545例次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2 396株,细菌检出阳性率为67.59%,列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8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万古霉素仍是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的有效药物,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 结论开展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监测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君韬;李英;谈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

    目的了解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对策. 方法 2001年8月作者对北京13所医院的新护士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 结果 432名实习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3.3%,共发生2 756次损伤,平均每人6.4次,其中针刺伤2.6次;被调查者所在26所学校均无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教材;发生损伤后能主动汇报的比率很低,占5.71%;发生锐器损伤的地点分布以病房为主,占71.41%;锐器伤发生的种类中以针头和玻璃伤为主,占80.33%;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7.72%;在有潜在血液接触的操作中戴手套率很低. 结论实习护士缺乏防护知识,发生锐器损伤率高,因此,学校应增设职业防护课程,医院应加强岗前安全教育及管理.

    作者: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张红梅;盖晓荣;徐辉;赵京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快速生物监测假性结果原因分析

    生物监测是通过标准化的菌株和合乎要求的抗力来考核整个灭菌负荷是否灭菌合格,监测环氧乙烷(EO)气体灭菌效果的菌株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市场上快速的生物指示剂培养仅4 h就可阅读结果,避免了多年来生物培养需2~7 d才能测试出结果的弊病.该生物指示剂为自含式,即培养基底物内含有特殊的荧光物,灭菌后压碎安瓿使培养基与菌片沾在一起(测试管),并取同批号未灭菌的指示剂(对照管)同置于快速生物培养仪中4 h即可阅读结果,阅读灯显示绿色(阴性),表示无活性酶与培养基的荧光物结合释放出荧光,表示芽胞未被杀灭.快速生物监测要求只有在生物测试管阴性、对照管阳性时,表示本锅次灭菌合格.该监测方法较简单方便,但在整个操作环节中需防范干扰因素导致的假性结果:才能确保结果的正确性.笔者在使用及试验中曾遇到因某些因素干扰导致的假性结果,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盛翠宝;袁琼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危重患者的肠道灭菌降低重症护理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相关因素,其确切传播途径尚不明.有研究表明可能为口-口及粪-口途径.HP感染多在儿童期发生,成人感染相对较少.然而医务人员HP感染率升高.内镜师的HP感染率可能亦有升高,但报道结果不一致.这些研究均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P.然而,血清学并不是HP活动性感染的精确指标.近一项研究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HP,并未发现消化内镜师感染率升高,研究表明护理人员较健康志愿者更易感染HP.重症护理人员因其处理鼻胃管,经常接触患者胃液而致感染HP危险性进一步升高.Robertson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因此,抑制重症患者体内HP可能使护理人员的HP感染率降低.选择性肠道灭菌(SDD)是为防止吸入性肺炎采用的一种措施,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使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20%.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SDD能有效抑制HP,因此,我们猜测在重症患者采用SDD抑制HP可能降低从患者到护理人员的HP传播,基于这一猜测,我们比较了以下各组人员的HP感染率:常规施行SDD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未施行SDD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者.

    作者:邓敏;董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护士口罩细菌污染调查及对策

    护士口罩清洗方法,普通病房护士口罩由护士各自将使用过的口罩清洁晾干备用.传染科护士的口罩是每天集中清洁、煮沸消毒、高压灭菌.现将使用前后细菌污染报告如下.

    作者:施雁;钱引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行的控制

    目的分析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的流行及有效控制. 方法对累及6例老年患者的MRSA的一次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37 d 内相继从6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痰标本中培养出MRSA.从医护人员的手、工作服袖口以及病房空气、地面、桌面和床头也培养出MRSA;采取病房隔离、医护人员加强洗手、更新病房通风设备以及环境消毒等措施的92 d中,首例痰培养MRSA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另5例患者痰培养MRSA相继转为阴性;流行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MRSA相关的感染,均考虑为寄殖. 结论 MRSA易在老年监护病房发生流行,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可对流行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张东;高德伟;邹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

    目的加强新生儿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 方法领导重视,规章制度落实;加强教育增强感染意识;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 结果感染意识提高,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变被动为主动;NICU空气质量改善,呼吸机相关感染减少. 结论加强NICU的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钟晓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一次性检验用品浸泡消毒桶的研制及其应用

    为处理用过的检验标本及检验用品,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处理的浸泡消毒桶,经过3年多的临床应用,因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操作方便、使用广泛、符合消毒灭菌隔离规范要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庆岳;王连明;刘树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医院空气监测及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目前医院的空气消毒及室内空气质量对医院感染造成的影响. 方法应用公共场所监测仪器对医院空气进行现场监测. 结果在本次调查各重点科室室内空气的细菌总数、相对湿度和噪声合格率偏低. 结论对医院空气进行定期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确保医护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唐晓敏;梁克为;杨振洲;刘雪林;邹淑华;贾瑞忠;张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各种消毒剂、抗肿瘤药物、放射线、机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特别是一些高危科室的护士,其面临的职业危害程度更大,如手术室护士、供应室护士、内窥镜室护士、门急诊护士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映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