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用包装纸阻菌效果研究

宋婉丽;张红鹰;王华生

关键词:医用纸包装, 灭菌, 阻菌
摘要:目的评价医用纸包装的阻菌效果. 方法 72个用医用纸包装的实验包灭菌后存放24周,培养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同时观察实验包的重量、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细菌含量的变化. 结果尽管在不同时间实验包的重量、室温度、湿度和空气中细菌含量不同,但所有的实验包在24周内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结论医用包装纸阻菌效果非常可靠,将来可能取代布包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危重患者的肠道灭菌降低重症护理人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相关因素,其确切传播途径尚不明.有研究表明可能为口-口及粪-口途径.HP感染多在儿童期发生,成人感染相对较少.然而医务人员HP感染率升高.内镜师的HP感染率可能亦有升高,但报道结果不一致.这些研究均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P.然而,血清学并不是HP活动性感染的精确指标.近一项研究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HP,并未发现消化内镜师感染率升高,研究表明护理人员较健康志愿者更易感染HP.重症护理人员因其处理鼻胃管,经常接触患者胃液而致感染HP危险性进一步升高.Robertson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现象.因此,抑制重症患者体内HP可能使护理人员的HP感染率降低.选择性肠道灭菌(SDD)是为防止吸入性肺炎采用的一种措施,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使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20%.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SDD能有效抑制HP,因此,我们猜测在重症患者采用SDD抑制HP可能降低从患者到护理人员的HP传播,基于这一猜测,我们比较了以下各组人员的HP感染率:常规施行SDD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未施行SDD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者.

    作者:邓敏;董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基本的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职能.

    作者:黄晓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引起肠球菌感染上升的原因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肠球菌感染上升的原因,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我院2000~2001年度1 918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做痰培养前1周内使用头孢菌素类和其他抗生素后,分离出肠球菌的情况和对2001年度肠球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01年度的982例患者中使用头孢菌素类的616例,分离出肠球菌98例,分离率为15.9%,366例使用其他抗生素的患者分离出肠球菌16例,分离率为4.4%,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1),2000年度的936例患者中分离出肠球菌46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318例)的患者中分离出肠球菌36例,分离率为11.3%,在2001年度共分离出的114株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VRE)的4株,分离率为3.5%. 结论由肠球菌所致的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呈增高趋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是原因之一,在治疗此类菌引起的感染时,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对肠球菌无效的头孢菌素类.

    作者:邓林强;孙敬;陈会;余理智;熊章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调查我院1997年4月~2002年2月 SICU机械通气期间肺炎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病原菌总数69.4%;革兰阳性菌占病原菌总数30.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对其他抗生素(15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甚至完全耐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对头孢类、青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 结论 SICU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普遍较高,治疗时应重视病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安小虎;袁应华;王丽萍;刘晓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安全注射-死亡性注射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估计,全世界每年约进行120亿次注射,这意味着每天进行4千万次注射,其中>90%是治疗性注射,不到10%是用于预防接种[1].在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接受1.5次注射,这其中较大部分的注射是不必要的,约50%的注射属于不安全注射.不安全注射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尤其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尤显严峻.

    作者:范学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危重患者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对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 方法以主动监测方法对2001年全院所有ICU患者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像、细菌培养、X线检查等确定诊断. 结果 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18.0%,显著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5.5%);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上升,基础病感染率以肿瘤、外科开放性损伤(尤其是颅脑外伤),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感染多,占48.5%.有高危因素的医院感染率高达41.3%,显著高于没有高危因素的感染发生率(6.7%),且高危因素越多,感染率越高,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在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 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单位,应作为重点监测,尤其是高龄、肿瘤、脑外伤等高危疾病和进行侵入性诊疗的患者.

    作者:张亚莉;杨云滨;汪能平;陈进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快速生物监测假性结果原因分析

    生物监测是通过标准化的菌株和合乎要求的抗力来考核整个灭菌负荷是否灭菌合格,监测环氧乙烷(EO)气体灭菌效果的菌株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市场上快速的生物指示剂培养仅4 h就可阅读结果,避免了多年来生物培养需2~7 d才能测试出结果的弊病.该生物指示剂为自含式,即培养基底物内含有特殊的荧光物,灭菌后压碎安瓿使培养基与菌片沾在一起(测试管),并取同批号未灭菌的指示剂(对照管)同置于快速生物培养仪中4 h即可阅读结果,阅读灯显示绿色(阴性),表示无活性酶与培养基的荧光物结合释放出荧光,表示芽胞未被杀灭.快速生物监测要求只有在生物测试管阴性、对照管阳性时,表示本锅次灭菌合格.该监测方法较简单方便,但在整个操作环节中需防范干扰因素导致的假性结果:才能确保结果的正确性.笔者在使用及试验中曾遇到因某些因素干扰导致的假性结果,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盛翠宝;袁琼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菌药物在治疗和预防性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为降低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依据,对抗菌药物在治疗和预防性应用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一所综合性教学医院1999年8月~2001年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按其用药目的分治疗组和预防组.结果共调查了1 597份病历,抗菌药物总的应用率为61.6%,预防性用药超过治疗性用药,两者之比为1∶0.8;治疗组应用抗菌药物平均每例次为8.3 d,预防组为6.0 d.两组使用率高的药物均为头孢噻肟;预防组手术疾患占81.1%,其中Ⅰ类切口占42.6%、预防用药以三代头孢为主,且术后用药时间超过7 用率的关键.d者多,占45.2%.结论掌握预防用药的指征和方法是降低抗菌药物应

    作者:刘原;和平;杨增尚;何跃灵;符清川;张丽丽;朱丽光;李小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含氯消毒剂中检出1株腐败假单胞菌

    医院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其消毒效果已得到肯定,我院从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的毛刷检出1株腐败假单胞菌.但从前后10日内微生物室的标本中并没有检出此菌.

    作者:赛海芳;荣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前列腺液萄萄球菌β-内酰胺酶检测与耐药分析

    为了解β-内酰胺酶(BETA)在前列腺炎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中的分布状况,我们对其中分离的156株8种葡萄球菌进行了β-内酰胺酶及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测,并对其8种葡萄球菌进行了耐药检测及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艳;阿扎提古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一次性检验用品浸泡消毒桶的研制及其应用

    为处理用过的检验标本及检验用品,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处理的浸泡消毒桶,经过3年多的临床应用,因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操作方便、使用广泛、符合消毒灭菌隔离规范要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庆岳;王连明;刘树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肛门镜细菌污染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肛门镜污染情况,探讨有效的消毒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肛门镜两个部位139例标本进行微生物监测,并用2%强化戊二醛消毒后进行对比,对备用状态肛门镜按使用频率不同分两组,对存放1~7d的细菌数进行监测. 结果流动水清洗后的139例标本微生物污染严重,消毒液浸泡30min后,肛门镜镜管(或镜叶)及手柄全部达到消毒,备用状态肛门镜的污染程度与使用频率及存放时间关系密切. 结论对肛门镜进行严格监控应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李二建;李一萍;李大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护士口罩细菌污染调查及对策

    护士口罩清洗方法,普通病房护士口罩由护士各自将使用过的口罩清洁晾干备用.传染科护士的口罩是每天集中清洁、煮沸消毒、高压灭菌.现将使用前后细菌污染报告如下.

    作者:施雁;钱引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医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分析医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的易患因素. 方法分析1999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40例痰培养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生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长期使用抗生素、住院及气管插管时间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明显有关,纤维支气管镜的污染也是危险因素之一. 结论缩短住院天数及气管插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利于防止医院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

    作者:江涛;陈虹;罗永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流行的控制

    目的分析老年呼吸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的流行及有效控制. 方法对累及6例老年患者的MRSA的一次流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37 d 内相继从6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痰标本中培养出MRSA.从医护人员的手、工作服袖口以及病房空气、地面、桌面和床头也培养出MRSA;采取病房隔离、医护人员加强洗手、更新病房通风设备以及环境消毒等措施的92 d中,首例痰培养MRSA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另5例患者痰培养MRSA相继转为阴性;流行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MRSA相关的感染,均考虑为寄殖. 结论 MRSA易在老年监护病房发生流行,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可对流行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张东;高德伟;邹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监测与控制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加强监控,防止感染的暴发. 方法分析了我院2000~2001年间由产ESBLs细菌引起院内感染因素. 结果 2000~2001年间由产ESBLs细菌引起医院感染共35株,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17株占48.57%,大肠埃希菌9株占25.71%,阴沟肠杆菌8株占22.86%,粘质沙雷菌1株,占2.86%,研究发现,入住ICU病房先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及长期住院与此菌感染密切相关. 结论产ESBLs细菌发生的院内感染日益增多,多见于长期住院、入住ICU病房,先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广泛开展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隔离ESBLs感染患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ESBLs细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雅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各种消毒剂、抗肿瘤药物、放射线、机械性损伤及心理压力等.特别是一些高危科室的护士,其面临的职业危害程度更大,如手术室护士、供应室护士、内窥镜室护士、门急诊护士等.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仅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映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戊二醛消毒剂对内镜造成腐蚀的分析

    戊二醛因高效、低毒已广泛应用于各医院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但对内镜的外胶管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我院所用戊二醛为中性溶液,用于临床内镜的消毒与灭菌,但使用数月后各腔镜外管出现了不同程度腐蚀,分析原因如下.

    作者:夏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耐药质粒的提取与酶切分析

    目的了解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在本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耐药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 方法用碘量法筛选PPNG株,碱变性法进行质粒抽提,回收7.4kb及5.4kb质粒进行酶切分析. 结果 68株临床分离株筛选出PPNG菌3株,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PNG菌7.4kb及5.4kb质粒含有BamHⅠ的双酶切位点, 7.4 kb质粒含有PstⅠ及HindⅡ单酶切位点. 结论 PPNG菌株的筛选及耐药质粒的酶切分析为追踪耐药菌株的流行趋势提供了流行病学信息.

    作者:邓启文;曾位森;钟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方法对2001年9月份出院病历1 517份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编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院抗菌药物总应用率为71.38%,预防性用药占66.14%,联合用药率为50.46%,以经验用药为主,抗菌药物应用频率高的种类是头孢菌素类,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费24.43%,新型、昂贵抗菌药物所占费用大,主要存在问题有外科系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过宽,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经验用药和选用高档抗菌药物较多,病原学送检率低.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处于国内中位水平,不合理应用仍占相当比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规范化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整体水平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