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春;许乐
目的了解农村人群中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现状.方法收集郴州市辖区12所主要服务于农村人口的医疗机构,1999年1月~2000年7月期间分离、鉴定的4 226株细菌并作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常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4.6%,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属等;大部分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羧苄西林(羧苄青霉素)、红霉素、妥布霉素等耐药,对阿米卡星(丁胺卡那)、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头孢他啶(复达欣)等敏感;对头孢唑林、头孢拉丁、环丙沙星等耐药率达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菌必治)耐药率达80%;耐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的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52.1%和61.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淋球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等高度耐药.结论基层医院同样需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的新动态,以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作者:陈亚光;龙秀官;吴志坚;欧阳育琪;罗志坚;吴润常;蒋晶星;苏湘兰;林杰;徐雨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方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13株、大肠埃希菌35株,共48株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在48株产ESBLs试验菌株中,有2株大肠埃希菌被证明是亲缘关系密切的同源菌.结论 PFGE是研究临床菌株流行情况、分析菌株间同源性理想的分子分型方法.
作者:崔岩;沈定霞;周贵民;李广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监测血液透析中心布局、透析液(水)污染及透析机、透析器消毒情况.方法对我市28所血液透析中心进行了本底情况调查,并对存在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全市140台机器,平均每台机器治疗2.5个患者,年平均治疗200~600次不等,存在以下感染危险因素:监测情况显示,透析液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过氧乙酸有效含量合格率仅为5.71%;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严;未定期对患者进行肝功及肝炎等感染情况检测;透析机超负荷运转,不做消毒;反渗水系统消毒处理不及时 ;未定期开展自检工作.结论我市血液透析中心存在感染隐患,应制定严格规范.
作者:战贤梅;徐萍;孙亚惠;洪雅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条件下,对灭菌检测符合率和重复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菌片、热电耦、化学指示卡和B-D试验4种检测方法,对密封性能优良、一般、较差和极差4种条件下的灭菌器进行灭菌比较.结果密封性能优良的灭菌器,各项灭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和重复性都十分理想;而隐性密封不良条件下灭菌检测符合率显著降低,重复性变差.结论灭菌检测符合率降低和重复性的变差,是灭菌器隐性密封不良的主要特征;其危害是造成灭菌检测结果的误判,从而对灭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作者:果海青;尉效军;左风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重症肝炎大多病情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合并细菌性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应用抗生素受到很大限制.笔者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肺炎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8年6月~1999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肝炎病例中合并肺炎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1~52岁,其中亚急重症肝炎1例,慢性重症肝炎2例,全部为乙型肝炎.大叶型肺炎1例,支气管肺炎2例.3例都在用鱼腥草注射液前,用过抗生素4~9 d无效而改用本治疗.
作者:王军;于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出对导管败血症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病原学、插管静脉情况、插管深度和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找出了导管败血症的主要病因及对策.结果导管败血症的感染菌种以G-杆菌为主,G+球菌次之,83.33%的病原菌来自创面,因此应避免经烧伤创面静脉切开插管,并严格控制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插管深度;一旦确诊或怀疑导管败血症,应立即拔管、取栓、切除感染静脉、投入敏感抗生素和加强营养支持等积极的治疗,仍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严重烧伤并发导管败血症,病势凶险,死亡率甚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仍可防止其发生和控制病情发展.
作者:徐国士;袁家德;朱志军;邱明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4年内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8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的共28例,占同期住院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的32.1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常见,继发性紫癜性肾炎、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结论过敏性紫癜医院感染率为32.18%,与继发紫癜性肾炎、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林新富;林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灭菌发生湿包致湿因素以便减少或杜绝湿包的发生.方法采用半自动式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过程操作控制观察法,对989柜次、12 042个无菌包分组进行对照试验.结果 12 042个无菌包中,常规组6 140个无菌包中,湿包发生率11%,控制组5 902个无菌包中,湿包发生率为0.41%,χ2=616.87,P<0.005,控制组湿包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开机前排尽送气管道内的冷凝水、预热、抽真空、灭菌时严密观察供汽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干燥时间,是减少湿包、提高灭菌合格率的有效途径,对预防医院感染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飞宇;张雷锋;李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及其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方法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327例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中采集标本,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菌群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327例标本中320例有细菌生长,其中需氧菌328株,厌氧菌436株,以G-菌为主;在需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176株;厌氧菌中以类杆菌属为主,占219株;大多数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占64.7%;单纯需氧菌和单纯厌氧菌感染分别占25%和10.3%;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在90%以上,厌氧菌对甲硝唑(灭滴灵)的敏感率在97.7%.结论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G-菌所占比例较大.所有菌种都是人体正常菌种,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性细菌感染是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特征;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厌氧菌对甲硝唑仍较为敏感.
作者:孙桂珍;杨道贵;魏玉芝;李风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预防和处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理论和经验.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ICU)56例重度脑创伤昏迷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结果发现ICU的医院感染菌群分布、耐药性及抗生素的选择使用不同于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更有别于社会获得性感染,在ICU的医院感染中,肺部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例很高,尿路感染低于国外报道,菌(败)血症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关系密切,感染性腹泻发生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之后,ICU的医院感染细菌耐药率高,对氟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ICU期间医院感染发生率、耐药率很高,值得重视.
作者:曾清;郭发良;张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革兰阴性菌已成为近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据我院近两年对细菌的监测,革兰阴性杆菌占我院常见菌的49.7%.大肠埃希菌排在我院常见菌的首位,分析其耐药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资料与方法我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31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64株,占20.5%,1999年分离出细菌32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77株,占23.6%.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9050型微生物增长分析器和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
作者:林秋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重危中风患者尿路真菌感染的基本情况.方法回顾调查神经内科1998年1月~2000年5月住院重危中风病例,重点复习发生尿路真菌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 305例重危中风患者中发生尿路真菌感染25例,发生率8%;25例具有基础病情重、卧床期长,应用广谱抗细菌药及留置导尿时间长等真菌感染易患因素,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死亡13例,死亡率52%.结论重危中风患者是尿路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尿路真菌感染提示预后不良,临床中应重视尿路真菌感染的诊治.
作者:李长安;霍金莲;陈晓东;王津存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过滤的血液,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同种免疫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按操作规程在无菌间操作.结果滤过前后悬浮细胞中的白细胞浓度分别为(7.446±1.925)×109/L和(6.970±2.851)×105/L,白细胞的清除率为(99.9900±0.0469)%;红细胞的回收率:(83.05±5.529)%,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回收率与血液的保存时间无显著关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有所降低,血小板含量显著减少.结论去除白细胞血液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减少医院输血后感染和并发症,保证安全科学输血,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锡金;刘景汉;陈民才;石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寻找建立一套完善简便而有效的控制血压计袖带细菌污染的方法.方法上肢一侧经75%酒精喷雾消毒后测血压.结果不消毒者细菌数为(17.56±26.45) CFU/cm2,连续应用20人次,细菌数114.2 CFU/cm2;消毒者细菌数为(0.95±1.3) CFU/cm2.连续应用20次细菌数4.48 CFU/cm2,P<0.01.结论 75%酒精喷雾消毒是一个简便可行而又非常有效地控制血压计袖带细菌污染的方法.
作者:崔丽华;刁连英;金媛;韩素杰;杨海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针对前列腺增生这一高危人群术后留置导尿管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染菌情况,探讨其细菌谱及药敏谱,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方法 3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于24、48、72、92 h分别采集尿道口、尿管内壁及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对阳性病菌做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尿路感染率较一般导尿患者高,部分病原菌耐药性较强,本研究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这与报道的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有差异.结论高危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在药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以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同时应加强护理.
作者:郝海燕;刘新建;王东来;潘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感染的综合防治.方法总结56例次HSCT患者经过肠道净化、层流室隔离、无菌护理等预防措施后合并感染的发生及治疗.结果 56例次合并感染35例次,于(+8.24±7.52) d出现,部位集中在口咽部、肠道、呼吸道,感染前口服氟康唑(大扶康)组真菌感染6例,未服氟康唑组真菌感染13例.结论 HSCT后感染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关系密切,口咽部清除细菌对降低感染有重要作用,口服氟康唑可预防真菌感染,足量广谱抗生素应用对HSCT早期感染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王平;韩晓萍;周绮;王全顺;吴晓雄;楼方定;张伯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6月住院透析患者1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多见于慢性肾功衰,好发部位为下呼吸道,常见病原菌为G-杆菌.结论对血液透析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为充分透析,提高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许志忠;戚刚;朱再志;胡素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防止和减少婴儿室及新生儿病房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方法对17例新生儿鼠伤寒沙门菌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鼠伤寒沙门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中易引起暴发流行.结论患病儿、人工喂养、难产、早产是易感因素.感染途径主要有经产道感染和交叉感染.
作者:陈建蕊;谢多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Weinstein教授[1]回顾了过去100年来住院患者中细菌耐药性的3个变化趋势.他表示,第1个变化趋势发生于1920~1960年间,当时出现的问题是住院患者中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但由于医药界很快生产出较好的抗生素,其耐药问题得到了解决.至70年代革兰阴性菌成了难题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它们成为医院难对付的细菌.当时,人们开始应用越来越多的头孢菌素对付这类革兰阴性菌.第3个变化趋势是革兰阳性菌耐药问题的再次出现.头孢菌素的应用似乎诱发了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增加,而静脉导管的使用也增加了患者皮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感染.
作者:张杰;王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4年间出院的31 422人进行调查,确诊患医院感染者1 783例,对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进行药敏试验测定.结果医院感染发病率5.67%,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占46.4%,其次为手术伤口18.58%和泌尿道16.3%;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以G-菌为主,占58.22%,G+菌为27.85%,真菌为13.93%.结论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以G-杆菌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耐药菌株出现的关键措施.
作者:吴多文;张显忠;刘慧;李丰举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