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宝;祝益民
小儿EB病毒感染时表现多样,临床上常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EB病毒脑膜脑炎文献报道不多。我科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以颅神经损害和神经定位症状为主,诊断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熊嗣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的基本特征,采用单因素χ2检验、t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插管前PaCO2水平、合并低钠血征、机械通气时间、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有先心病和伴有心跳呼吸骤停对死亡预后有影响.经分析,后三者可作为预测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儿患有先心病、并发MODS和伴有心跳呼吸骤停是判断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及预防.
作者:王晓敏;黄敬孚;杨宝昌;赵津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颅内高压症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新生儿期由于前囟及颅骨尚未闭合、颅内压力升高可通过前囟隆起、颅内骨缝裂开、头围增大等代偿作用使颅内高压症状得到缓解,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们两院10年间100例新生儿颅内高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颅内高压症的诊断.
作者:温凤鸣;李强;赵长伟;周新罗;李玉梅;刘冰;胡国斌;焦铁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 女,4岁.因发热,头痛、恶心3d,肢体颤抖1d入院.查体;T38.8℃,P 136次/min,R 34次/min,BP 82/53mmHg,精神萎靡,头部及四肢抖动,双眼球无凝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
作者:王军;李冬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儿科急症,SE持续时间愈长,其脑损害愈严重,病死率愈高[1-2],尽快控制SE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自1997年6月开始探索应用咪唑安定治疗SE,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黄启坤;赵敏;古家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用综合治疗.因内源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致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因此,在急性期提供外源能量,能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和有助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常用的制剂.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大量资料表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均有显著疗效,本文就IGIV不同治疗方案对89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佳用药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承萍;傅雅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尼美舒利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个月~7岁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儿童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尼美舒利、布洛芬、静脉用阿司匹林.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h、6h体温,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尼美舒利在1h内使体温下降幅度比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大,且维持时间长.结论尼美舒利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所致的高热较布洛芬、静脉用阿司匹林的退热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三药不良反应均小,使用较安全.
作者:黄建宝;祝益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6岁,因咳嗽7d,加重1d入院。在当地医院拍胸片示两肺内带斑片状影,临床诊断为肺炎,静点氨苄青霉素3d,病情不见好转,疑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2静点。
作者:黄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对97例各种中枢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血降钙素原(PCT)检测,同时检测5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4例,PCT阳性14例,阳性率100%.病毒性脑炎(病脑)72例,仅19例阳性,阳性率26.4%,且这19例均为病脑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1例全部阴性.结论 PCT可作为区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一项重要指标,能指导对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监测.
作者:李波;杜曾庆;倪林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巨细胞病毒(CMV)是小婴儿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自发性颅内出血并不少见,且病情危重.现将我院PICU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颅内出血的17例重症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妍;赵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os tachycardia,PSVT)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作骤然,病情危重,需尽快转复.近年来,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改进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对该病的诊断处理有了很大进展.本文通过对45例小儿PSVT的临床治疗观察及部分病例的随访结果,对药物、食道调搏、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PSVT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马路一;王鸾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女,4个月,以腹泻2d,精神萎靡、吃奶不佳、尿少,发绀、呼吸促6h入院。查体:T36.7 ℃,HR190次/min,R 56次/minBP84/55mmHg,神志清,表情淡漠,精神差,面色苍白,呼吸规则,口唇青紫、干燥,眼窝凹陷,四肢皮肤发花、凉,皮肤弹性好,足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4s,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低钝,心律齐,肝肋下1.5cm。
作者:张素玲;阎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二例患儿均男性,足月顺产。起病时间生后7d、11d。症状:哺乳差、消瘦、神萎、嗜睡、尿少。1例伴发烧。
作者:李笑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儿科常见急症,不但见于各种心脏病,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心脏而导致心衰.
作者:韩秀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 VMC)的发病机制中,已认识到活性氧所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心肌细胞损伤产生重要作用.抗脂质过氧化物成为治疗VMC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汪芸;吴铁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危重症患儿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程度危重症患儿血清GAS、血浆MTL水平,并以正常小儿作对照.结果血清GAS、血浆MTL各组均数差异有显著性(F=9.55,P<0.01;F=20.13,P<0.01),不同危重程度组患儿血清GAS、血浆MTL水平的升降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肠功能障碍组和衰竭组患儿血清GAS和血浆MTL水平升降变化与正常对照组及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20,P<0.01;F=53.99,P<0.01).结论小儿危重症时GAS、MTL参与了危重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且与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有关.
作者:陈永前;宁淑敏;王爱华;董湘玉;张庆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早产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PDA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学术研究较多[1-2],而临床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发生与早产儿生后早期(<1周)液体治疗二者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每日液体入量与PDA发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液体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宋振江;李克华;刘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尿内皮素(ET)、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在新生儿窒息肾脏损害中的意义.方法窒息组在生后第3天、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ET,同时测定其尿微量蛋白水平.对照组健康新生儿同期进行上述检测.结果发现窒息组第3天尿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第7天重度窒息组尿ET平均水平虽高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但统计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变化与尿ET呈正相关(P<0.01).结论尿ET与尿微量蛋白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指标.新生儿窒息尿ET的增高与肾损害有密切关系.
作者:吕勤;费婉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又称急性坏死性心肌炎。多因严重心律失常致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作者:吴晓方;韩松;贾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